闾山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閭山派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吸收了道教淨明道、正一道等派與佛教禪宗、淨土宗、密宗瑜伽派、儒家忠君孝親等三教的理論與思想,廣納許多神佛,主要以各種法事,為人消災除厄。
閭山派主要有兩種支系: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
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奉臨濟宗的普庵禪師為宗師,號稱小法)。
淨明道來源:淨明道的特點是以道教融會儒、釋,倡導三教合一,繼承道家關於「道」的學說和「滌除玄覽」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佛教的「普渡眾生」之說,將「忠孝」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
淨明道認為「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才能合乎「中黃八極天心」,達於「無上清虛之境」。
據傳許遜曾仕晉為四川旌陽令,後辭官從蘭公、諶母,於是通曉道法,後有道士何真公祈請他救度,得授"度人淨明大法",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淨明之道於是傳行於世。
南宋初年,西山何真公聚五百弟子創派,後失傳。
元朝初年由西山道士劉玉(1257年~1308年)重建,劉玉自稱數遇許遜等仙,降授淨明道要。
又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遇西山道士胡惠超,告知「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汝為之師」,劉玉遂「開
闡大教,誘誨後學」,弘揚淨明道法(《西山隱士玉真劉先生傳》)。
提倡以老子為宗,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主要內容。
淨明道後得到元明兩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稱讚,被譽為仙家之「最正者」。
同時,為應對北方全真道的迅速
崛起,南方的道教流派逐漸歸於正一道。
淨明道亦在明以後漸漸歸於正一道。
淨明道強調,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誠心正念,方寸淨明,積功累德,就可得道成仙。
淨明道教經過這一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歷史發展,讓當時一大批江西儒生和工商人士看到了淨明道是以真忠真孝,誠實守信,要求信眾大力從事世俗事業。
萬壽宮一般是各地江右商幫的聚會中心,許遜與萬壽宮信仰也成為江右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
正一道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
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張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
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
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等兩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禪和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重要人物代表:
許遜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於晉太康元年出任旌陽令,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
據說,許遜年少時以打獵為業,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子而死。
許遜突發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學道法於吳猛。
一說許遜與吳猛皆修學道法於諶母(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
《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
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許遜教團骨幹成員有十二人,稱西山十二真君——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
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岳州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
許遜信仰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游帷觀升格為玉隆宮。
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
在台灣流行的閭山派道士、法師,也奉許遜為祖師,尊之為「閭山教主許真君」,有許徐吳董四法主之說,即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
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與法主派的宗師「法主真君」,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
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許遜與孫思邈、吳夲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
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000「黑面」許真人,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
另外在〈道教源流吳真君記〉一文中,曾寫「吳真君,名夲,字華基,號雲衷……晉武時,許真君名遜,從吳真君傳法,吳真君盡以秘法授之。
」可見民間有將保生大帝吳夲與許遜曾拜師的吳猛混淆之現象。
台灣本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市大園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道光十八年由福建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台,清光緒十一年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
鄉內信眾多稱呼「老祖」、「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諶姆諶姆,姓諶,字嬰,晉代女性道教人物。
古稱以婦道教人的女教師為「姆」,故稱,亦稱「嬰姆」,不知其譜牒籍貫。
《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載:諶曾居金陵丹陽郡黃堂,潛心修道。
渾然忘卻年歲,童顔鶴髮,人皆敬她為神仙。
據說道教淨明派祖師許遜、吳猛曾師從諶母,皆得仙道。
《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
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有此一說蘭公傳教予諶姆,命諶姆授業予許遜。
蘭公蘭公,魏晉道教人
物,系孔子故鄉兗州曲阜人,「精專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真仙許遜,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
後蘭公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遜所得。
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
保生三真人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說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紅面、金面與黑面之分,其中紅面者為吳夲,金面者為唐代名醫孫思邈(其他廟稱天醫真人),黑面者為魏晉時人許遜(其他廟稱旌陽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義兄弟,其排行依序為孫、吳、許。
因此據說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濟宮刈香,因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爐(不用捐資添油),黑面神像因為是弟輩所以要捐資添油。
此外像是廈門鼓浪嶼龍頭興賢宮的保生大帝遶境只能在龍頭一帶,不能去內厝沃,因位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興賢宮是紅面;相對地,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龍頭地區遶境。
然而在臺灣,保生三真人的排行次序則略有不同,因地而異,也不一定與面色有所對應。
閭山派有許徐吳董四法主之說,即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
徐甲徐甲,道教傳說中的仙人。
太上老君的從神。
道教傳說太上老君化身為老子,下凡救世,在徐夷路遇一具白骨,於心不忍,遂以法術復活,命名為徐甲。
徐甲擔任老子的傭工,勤懇踏實,日薪一百文錢,但是從來拿不到工資,耿耿於懷,敢怒不敢言,工作更加努力,希望主人能趕快付
款。
老子要離開中原到西域時,跟徐甲說:「請你保持堅定之心,到了安息國,再以黃金給你當工資,並傳授你道法。
可以麼?」徐甲唯唯諾諾。
徐甲工作了將近兩百年,每天計算工資,直到累計了七百二十萬文錢,正好老子與徐甲走到函谷關,一日徐甲在路上散步,遇到一位美貌少女,兩人相談甚歡,一見鍾情。
美女得知徐甲被積欠七百二十萬文錢,就跟徐甲說:「你何不向主人要了錢娶我,我們從此幸福相伴?」徐甲說:「主人與我相約在安息國付款,還要傳給我道法,我不能違背承諾。
」少女哭哭啼啼:「道法重要還是我重要呢?」少女帶著徐甲回她家,拿了一卷布帛,請父親幫徐甲寫狀子。
徐甲拿狀子向函谷關令尹喜申訴,要求老子清償工款,尹喜於是告訴老子。
老子進入函谷關的府署,徐甲、尹喜對坐。
老子站在門邊說:「我所謂拿黃金當工資,就是要給你金丹,所謂安息國,就是無為之境,所謂道法,就是長生之訣。
你不能領會我的隱喻,就讓我告訴你實情。
你早就死了,是我把《太玄符》借給你,你才活到今日,常人不能百歲,更何況你作工都做了兩百年,還不能體會?既然你要跟我索討工資,那請你先還給我《太玄符》。
」
徐甲張口欲言,《太玄符》就掉了出來,徐甲立即化為一堆白骨。
尹喜大驚,幫徐甲求情,原來美女是老子以花草所變,美女之父就是老子的化身,用以試驗徐甲道心。
由於尹喜的懇切,老子於是再次投符在白骨之上,徐甲立刻復活。
尹喜
立刻幫老子代償了這兩百年的工資,要求徐甲離去。
徐甲從此立志,隱居修道,太上老君為其感動,又一次降臨,度化徐甲成仙。
閭山徐甲派稱徐甲為「徐祖師」。
吳猛吳猛(生卒年不詳),字世雲,豫章分寧(今江西南昌)人,晉朝著名道士、神仙,為《二十四孝》中恣蚊飽血的主角,世稱大洞真君,為淨明道西山十二真君之一。
傳說中,吳猛是道教淨明道與閭山派開派始祖許遜的同窗,一說是吳猛是許遜的老師。
吳猛八歲時,已顯得十分孝順。
因吳猛家中非常貧困,連床榻都沒有圍帳,每到夏天夜晚,吳猛便會任蚊子叮他的的皮膚,吸血到飽。
蚊雖多但都不敢驅趕,怕牠們去叮父母。
吳猛後來學習道法,四十歲時,遇到一名道士丁義,授他神方,十分靈驗。
便回到豫章,途中在江上遇上急迫波濤,吳猛不用船隻,站在白羽扇上在水面滑行渡江,圍觀的人都甚覺神奇、怪異。
江州刺史庾亮遇上重疾,聽到吳猛如此神異,便迎接他見面,問自己的病情如何。
吳猛認為自己已經壽算當盡,推辭不告,並要求準備棺木、壽衣。
一個月後吳猛逝世,但仍形貌如生。
未到大斂時,屍體遺失。
有識之士認為這對庾亮是一個不祥之兆,庾亮果然一病不起。
到宋朝宋徽宗政和年間,被封為真人。
民間尊稱吳猛為大洞真君。
其女吳彩鸞,亦仙真也,在唐時還有一段相當動人的故事,其故事「文蕭」見於《唐傳奇》《仙傳拾遺》。
董奉董奉字君異,號拔墘,又號杏林,侯官縣董墘村人。
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
著名醫師,與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醫術記載較少。
董奉家鄉長樂市有董奉山;山上有「漢董奉煉丹處」古蹟,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董奉生前、歿後均有許多靈妙的事蹟,如治癒交州刺史士燮,拯救豫章百姓等,被江西、福建等地民眾尊為醫神,奉祀香火,晉懷帝封為「碧虛上監太乙真人」。
宋徽宗加封為「升元真君」,尊稱為「閭山大法院監雷法主碧虛升元杏林救生真君」,其廟多稱為「救生堂」。
傳說董奉治病,無須饋禮,不取一文錢,只要求病患者栽種杏樹。
年復一年,杏樹不計其數,郁然成林。
杏子熟時,董奉便建一草倉儲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交換。
再將所得之穀賑濟貧民,供給行旅。
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就來源於此。
主要有兩種支系: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
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臨水夫人臨水夫人是福建閩江流域民眾崇奉的神靈,其他的信徒則遍布臺灣、浙江、江蘇以及東南亞;因源於福州府,故福州人視其為鄉里的守護神。
其他地區的信徒,則多視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與七星娘娘信仰有甚多雷同之處。
臨水夫人相傳名喚陳靖姑,是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有德於民,歿後被奉為神靈,其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
臺灣有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一百三十幾座。
供奉順天聖
母的祖廟在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大橋鎮臨水宮。
據《閩都別記》記載,古田臨水宮供有臨水夫人的真身塑像。
臨水夫人,姓陳名靖,人稱靖姑,福州下渡人。
生於唐末天佑甲子(公元904年),卒於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另傳說生於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
少年時與林九娘、李三娘一起赴閭山學法,拜師於閭山感天大帝許旌陽門下,學成後回家嫁與寧德古田的士紳劉杞,但依然繼續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有伏白蛇、捉小鬼的功績。
二十四歲時以懷孕之身,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被鄉民奉為神靈,尊稱為「臨水夫人」,在保護婦幼上頗有感應,因而被人民稱為「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
據說琉球群島的海神懿德夫人,即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之門下弟子。
閭山派中,有一批道士,奉臨水三奶夫人陳,林,李,三位女神為宗師,其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閭山「皇君法教」(夫人派,三奶派),世人慣稱其教派法師為「紅頭法師」。
而另一部份道士則將法主真君奉為宗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歷代帝王對陳靖姑都給予勅封,宋代以後,陳靖姑一再受到朝廷加封。
也因此陳靖姑的尊稱或封號甚多。
如:順懿夫人、慈濟夫人、臨水陳夫人、臨水陳太后、天仙聖母、等。
到了明、清時期,其神階一直達到極頂的「順天聖母」封號。
五代閩惠宗封為「順懿夫人」
後唐加封「都天鎮國崇福順懿大奶夫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
淳佑六年後來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
元惠宗元統初年追封「淑靖」。
咸豐帝年間加封「順天聖母」。
臨水宮的神祇體系紛雜,吸納了各地護產保健的民間俗神,故神祇眾多,其源流梗概各地傳說不同,姑錄其流行者如下。
聖父母:太聖父(威相公)與太聖母(葛夫人)是陳靖姑之父母。
專門保佑他們學習進步,讀書有成。
靈通三舍人:是三個幼孩神。
共同照護人間兒童痘期平安無恙,1.靈通黑舍人-包打聽(陳靖姑義子)黑舍人姓包,原是靖姑生前的書僮,被收為義子,其體格健壯,膚色黝黑,頗通法術,練成天耳通,故稱為「包打聽」。
靖姑得道後屢屢欲自盡殉主,靖姑皆以法術救護之。
但最後依然自行兵解成仙。
2.靈通白舍人-白感生(陳靖姑義子,附司馬、司徒、司空三神)白舍人白感生,相傳為一個聰明的牧童,有一次他鬧著玩時,樹立了「天星感生一統大皇帝」大纛,還封另外三個牧童為三公,各稱司馬、司徒、司空,村民憤怒,認為這樣有謀反之嫌,於是要求另外三個牧童回家,三人就因此打算離開。
白感生大怒,拿起驅牛的木棍往三人頭上當頭一打,居然這三棍,就將三人打死。
村民追捕白感生,要白感生抵命,白感生逃至郊外,飢寒交迫,因偷喫民宅的雞,被雞毛噎死,死後靈魂四處作祟,而後陳靖姑之子
金銀舍人劉聰有一次聽鄉民訴苦,就找到白感生,勸他不要作祟,後來相談甚歡,與他結義,稱之為義兄,要求他放棄復仇。
後靖姑視為義子,封之為「靈通白舍人」,掌管小兒痘症,並將被打死的三個牧童封為白感生的部將。
3.靈通金銀舍人-劉聰(陳靖姑之子)「金銀舍人」劉聰,是陳靖姑生前的胎兒,也隨靖姑得道,由於年紀較小,號稱三郎,故又稱第三舍人。
王楊二太保:永和二年閩地大旱,八月十五日,陳靖姑赴福州龍潭角白龍江,浮席江中施法祈雨。
靖姑正在施法祈雨之時,仇妖白蛇精和長坑鬼乘隙陷害,他們先潛赴靖姑家中,毀去靖姑的孕胎,然後再趕去白龍江,欲將浮席弄沉,把靖姑溺死。
靖姑作法感通師父許真君,許真君不在閭山,故命連聖者調王楊二太保前往救助,王楊二太保脫下腳上的草鞋,施法術將其化為四隻母鴨,將草蓆的四隻角拖住,不讓草蓆沉入水中。
靖姑得師傅之助,免掉溺水之厄,因母鴨救了自己性命,便發誓終生不食鴨肉。
三奶派信徒不以鴨為貢品。
今福州還流傳一個傳說「沉閭山,浮鴨姆」台江區的鴨姆洲土地為陳靖姑所站草蓆所化。
協顯二將軍:原為閩王駕前二牙門將。
開閩期間先後身負重傷犧牲。
閩王念其勞苦功高,分別追封協惠將軍、顯惠將軍。
傳說協惠將軍得道為神後,威靈顯赫,又協助陳靖姑除妖降魔,祈雨保民,在保護兒童平安方面尤其威靈,因此協惠將軍亦被視為護童神靈。
福州民俗認為,新生兒的生辰八字被認為帶將軍箭者,
父母都要到將軍廟「請箭」(香符袋一隻,內有小弓、小箭)回家,供奉至孩子十六歲。
三十六宮貴妃、七十二苑玉女:通稱婆者,其各分別職掌注生、順生、注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分男女、安胎、養生、抱子等生育的各個環節。
有人說是五代閩王的三十六個嬪妃,歿後成神,成為臨水夫人部下的三十六宮。
十六花公婆神:分別司掌「挑花」、「分花」、「種花」、「顧花」、「安花」、「養花」、「育花」等事宜,白花為男孩,紅花為女孩。
傳說,所有的人都是從一座百花橋來到人間的,是臨水夫人陳靖姑送他們來的。
「請花求子」習俗就源於此。
石女二仙:石夾女原是福州烏石山上的兩塊石頭成仙。
其實原為一枚大石,被雷劈作兩片,化成兩個女子,曾以美色誘人,卻惡作劇夾傷許多行人,後歸入順天聖母的門下,成為護法神。
江姑婆夫人:相傳為驪山老母府中飼養白虎的女仙(或以為就是白虎),因思凡下界,託胎江姓,成人後貌美如花,許多男子追求不已。
而後順天聖母得道,加入順天聖母的門下,保佑小兒免於天花雜症,神尊造像為坐在一隻金虎身上,或是繳踏金虎,或者金虎在身側,故又稱「虎姑婆」。
蔡姑婆夫人:相傳為琉球國的女仙,曾神遊海上,被陳靖姑收為徒弟後成仙,在海上救人無數,又能降魔伏妖,被琉球人及福建長樂人視為神明並建廟供奉。
丹霞大聖:丹霞大聖原系福州郊外豹頭山宿猿洞中一隻修煉千年的紅毛猿猴精,浪蕩荒
唐。
被陳靖姑收服,專門負責看護調皮的孩子。
保護幼童六神不被邪物所擾,不讓幼童受驚。
尚有柳七娘夫人、痘疹爺朱匡將軍,痘媽劉夫人、疹媽潘夫人、五花鄧將軍、金盆高元帥、銅馬沙王、五猖大將、催生聖母、破產靈童、護胎虎馬二將軍等。
法主真君法主真君,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封嘉惠大化真人,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法師公、張法主、張聖君、張聖者。
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有雷神、監察神的性格。
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
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
在17世紀經泉州安溪閩南人傳入臺灣,全台灣以臺北地區最為盛行,另外雲林縣麥寮鄉的架仔頭玉安宮也被認為是法主公的祖廟。
高雄市美濃區則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真君的主要地域。
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遂成為流行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此信仰尤其流行於安溪族群聚集處,其中以臺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
張慈觀,名自觀,一名祥,字其清,一字克勤,道號慈觀,幼名沙,人稱張真人。
福建永泰縣道士(一說為閩清,1024年-1069年),相傳在世有神通,能除妖伏魔。
清高宗乾隆年間所著的《德化縣誌》載:「煉性於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熒,知有魈魅,因往其處。
魅方
於人家迎婦,輿徒甚盛。
觀出掌,令人從指縫窺之,魅悉現形」。
據考証真人為北宋時人,北宋間的《春渚紀聞》、《泊宅編》均有張真人的故事記載,在南宋時得到封號,而非生於南宋時代。
張真人曾經在結義弟兄輔助之下,躍入九龍潭石牛洞的潭水之內,以劍刺殺為患福建永春已久的蛇精,故許多廟宇的法主公塑像,是一手持劍,一手握蛇。
張真人神通頗為出名,也因為去除蛇妖的功績,被視為降妖伏魔的大神,羽化後被當地人奉為當地神明,因為張真人以神通、法術著稱,因此被尊為「法主公」。
據說,宋朝封贈為「嘉惠大化真人」;明武宗亦曾敕賜張慈觀為「張聖法主真君」,是為法主公。
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東營將軍。
法主公,意為法術高強的神明,一般是對閭山派所奉神明的敬稱,常特指法主真君(張慈觀法主)。
作為鄉土神,各地信奉的法主公組合均不同,大多有「法主真君張法主」與「輔天真君蕭法主」。
輔天真君,即蕭明,道教閭山派神祇,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
相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封輔天靈應真君,賜御匾「溪源顯跡」,人稱輔天真君蕭法主。
蕭明,字重興。
一名法明,一字其明,號德雲,道號朗瑞,知名的宋朝道士,是都天真君張慈觀、弼天真君章朗慶的結義兄弟,福建省南劍路南平縣大田人,一說為仙遊縣人,或說旅閩的巴蜀人。
據說,蕭真人三歲喪母,年方十二就與父親為人撐船,兼以樵採為生,後夢太上老君與定光佛傳授法
術,因而成為道人,在南平溪源鳳冠岩作為修煉之所,常持一斧,開闢山野。
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
弼天真君,知名的宋朝閭山道士,後被奉為神靈,是法主真君張慈觀、輔天真君蕭朗瑞的結義兄弟。
俗姓章,名洪(一說姓洪,名章),字子周,號志敏,道號朗慶,人稱章法主(洪法主)。
福建閩清人,少年為鐵匠,篤信佛教,發心齋僧、布施。
劉武秀,名裔,字武秀,一字其秀,法名志達,唐朝閭山派道士,人稱劉法主,歿後被封為神靈。
福建南平夏道大洲島人,原籍交趾,為漢朝宗室後裔,曾為將領,以善射箭著稱。
民眾尊為劉公為「普照真濟大師」。
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西營將軍。
連光陽(864-946),字錦明,又字其亮,幼名宗羌,唐末福建古田鳯西溪水尾龍坪人,祖居餘杭,閭山派道士,人稱連法主,羽化後被尊為神靈。
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北營將軍。
在福建泉州德化的「法主公組合」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一說姓洪)等結義三兄弟,是為「法主三公」。
在永春、安溪一帶亦是「張、蕭、章」;亦有人奉祀「張、蕭、黃」,加入了黃法師(顯應祖師)。
福建龍巖市漳平則是「張、蕭、吳」,張、蕭二法主之外,加入吳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張、蕭、吳、黃」。
在福建省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
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劉志達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