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章信息系统评价
1.评价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
指标、评价原则和策略。
2.系统评价概念: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
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
目的: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等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并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系统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依据。
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3.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2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4系统质量;5系统的安全性;6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4.管理效益评价可以反过来从系统运行所产生的间接管理作用和价值来
进行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变革所起
的作用;
2.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
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
3.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
作用;
4.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
力的作用;
5.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
用。
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
5.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系统运行环境及设施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
运行与维护成本
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分析,可以从功能属性角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成本(开发阶段所需投资和初步运行所需各种设施的建设费用,如开发成本,基础设施购买费、信息材料成本费)、附加成本(指运行、维护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耗,如材料损费、折旧费、业务费)、额外成本(由于信息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成本耗费,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引起的通信费)、储备成本(在信息活动中作为储备而存在的备用耗费,如各种公积金等,) 。
6.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1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2系统人员进行
技术开发的收入;3服务收入;4生产经营收入;5其他收入。
7.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法;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
2成本效益分析法;即用一定的价格,分析测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从而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3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可以简单表述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即:V=F/C。
概念:所谓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判断。它具备如下特征:
1、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2、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
纲。
3、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
个总体评价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8.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前提),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2、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含审计)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3、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第二节:信息系统评价的目标
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所有的信息化评价都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是指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组织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
咨询组。
2、拟定评价工作方案,搜集基础资料。
3、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征求专家意见和反馈企业,撰写评价报
告。
4、评价工作组将评价报告报送专家咨询组复核,向评价组织机构
(委托人)送达评价报告和选择公布评价结果,建立评价项目档
案等。
系统评价的方法包括:(P529页图)
专家评估法:特尔裴法、评分法、表决法、检查表法
技术经济评估法:净现值法、利润指数法、内部报酬率法、索别
尔曼法
模型评估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计量经济模型
经济控制论模型
系统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决策分析、风险分析、灵敏度分
析、可行性分析、可靠性分析。
9.我国第一个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标准体系》包括一套
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效能评价,是核心)和一套评议指标(定性评价)。
第三节评价项目的标准
性能评价时机一般选在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以实际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重新衡量信息化建设,为以后相关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系统的可靠性、2系统效率、3系统可维护性、4系统可扩充性、5系统可移植性、6系统实用性、7系统适应性、8系统安全保密性
常用指标:事务处理响应时间:描述的是作业输入系统到系统输出结果所需要的时间周期。
作业周转时间:指的是一个作业到下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吞吐量:系统吞吐量描述的是在给定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工作量。
故障恢复时间:一般指平均故障恢复时间,表示信息系统从发生故障到恢复规定功能所需要的时间。
控制台响应时间:指的是控制台响应事务的时间。
10.运行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1预定的系统开发目标的完成情况;2运行
环境的评价;3系统运行使用评价;4系统的质量评价。
系统质量评价的特征和指标:
1、系统对用户和业务需求的相对满意程度。
2、系统的开发过程是否规范。
3、系统功能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完备性。
4、系统的性能、成本、效益综合比。
5、系统运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结果是否完整。
7、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8、提供信息的质量如何。
9、系统实用性。
11.系统效益评价标准:
系统效益评价,指的是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做出评价,可以分为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又被称为直接效益的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又称为间接效益的评价。
对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采用的是定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较常用的评价方法。
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包括:
1、设备购臵费
2、设施费用 3 开发费用 4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企业信息化的收益包括:
1、产值增加所获得利润收益,由于系统实施而导致的销售产值的增加,和获得的利润。
2、产品生产成本降低所节约的开支,如采购费用的降低、库存资金的减少、人工费、通信费的减少,以及由于决策水平的提高而避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