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2 )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精透的中国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 先秦两汉易学哲学2. 易学史与易学哲学3 易学与汉唐哲学4 先秦儒学与哲学5. 儒道思想比较研究6. 宋明理学7. 中国近现代哲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学位专业课,计3学分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
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计5学分(1)前沿讲座的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
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一分,主讲一次计一分。
2、选修课可选修1至2门,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010102中国哲学专业学科介绍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哲学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一)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哲学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问题。
时间包括中国哲学的发生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
研究特长包括:经学、东亚儒学、敦煌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宋明理学与心学研究、公羊学等。
主要导师有:崔宜明教授、邓辉教授、郭美华教授、石立善教授、王江武副教授、蔡志栋副教授。
2、中国近现代哲学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近代以来哲学问题。
时间包括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中国当代哲学。
研究特长包括:中国近现代哲学、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比较、中国近代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潮等。
主要导师有:崔宜明教授、邓辉教授、郭美华教授、蔡志栋副教授。
3、比较哲学方向。
本方向主要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所作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中国哲学与现象学和存在论、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儒家心性学与心灵哲学、中国哲学与日本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学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等等,导师主要有吾敬东教授、樊志辉教授、邓辉教授、郭美华教授、石立善教授、王江武副教授、蔡志栋副教授和袁青博士。
(二)导师简介吾敬东1955年6月出生。
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发生和范型问题研究,兼涉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宗教。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思维形态——发生与成型期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从文化、思维和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华书局2002)、《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华书局2007)、《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三联书店2009)、《中国哲学的起源——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已出和将出中、英、俄、土耳其、伊朗、日、法、西班牙、塞尔维亚文)(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从远古到老子: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国哲学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从事哲学与宗教学教学科研的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系所合一,具有多层次、多专业的教学科研实体,逐步形成了中西哲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兼治、世界宗教与民族宗教并举的教学科研特色,道教、少数民族哲学、原始宗教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
本专业主要开设了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以及少数民族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培养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发展趋势,又了解和把握人类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既具有创新意识并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能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的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理论型人才。
就业目标: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人员、党政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胜任有关单位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
三、授予学位: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哲学2. 中国近现代哲学3.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1、采取主要指导教师负责的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度。
基础课程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安排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调查等活动,全面指导学位论文的写作。
2、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活动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论文结论和引用材料必须准确详细;
5、论文各环节应齐全;
6、论文字数在1~3万字左右。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伦理学专门研究人才、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资。具体要求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获得丰富的专门知识,成为具有独立承担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以及其他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能应用一种外文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和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儒家、道家和佛教伦理思想。
特色:从研读经典原著入手,并采用会讲形式。
意义:让学生沉潜于古典道德文化之中,涵养德性,关注现实。
徐福来副教授
杨雪骋教授
4
公共伦理学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行政伦理、非政府公共组织伦理。
特色:中西结合,把公共伦理学研究推上道德哲学的研究高度。
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并培养公共美德。
学位论文形式:学术性论文。由中英文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参考文章目录、致谢部几分构成。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科研能力以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体现。具体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价值性要求;
2、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期
任课教师职称
考核
方式
备注
必
修
课
公
共
基
础
课
0020005
英语
144
6
1、2
中国哲学培养计划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准,以培养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为职志,本专业研究生应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必要的热情,对人类智慧充满渴望,应接受系统、全面的中国哲学史教育,接受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加强中国哲学研究和传播能力的培养。
毕业时,既可以直接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同时亦有能力从事宣传、管理、新闻出版、宗教管理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设立以下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在时间上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内容丰富,包含了从先秦诸子之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佛学等学术流派,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是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根本途径。
对于学习现当代中国哲学和了解外国哲学,都有重要作用。
2、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是指1840年以后产生的中国哲学,近现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和中国古代哲学有相当大的不同的。
这一段的中国哲学,和这一段的中国社会一样,复杂冲突,中西古今之争和救亡图存相夹杂,出现了众多流派,非常有研究价值。
3、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
对中西哲学作比较研究,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热点。
因为当代中国哲学主题的确立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回归,又是对新时代中西哲学而作的深入、系统和独特的阐释,必须自觉地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哲思想的发展趋势。
同时,只有在和西方哲学的深入比较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优点。
因此,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研究,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原则上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
川师研究生培养目标
002文学院010106▲美学01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03西方美学04审美教育05影视美学本专业创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哲学所属二级学科、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美学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著名美学家高尔泰、皮朝纲先生等曾任该点导师,现有专任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近些年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厅级科研项目。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比较扎实的美学理论,拥有较广博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知识,能够精深地解读和评论某一门类艺术,深刻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可独立地从事美学调研和实验,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胜任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新闻出版业的编辑工作、文化宣传单位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一般为高校、国家机关公务员、文化传播单位的从业人员;同时鼓励研究生继续升学,近年来本专业已有数十名研究生考入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得博士学位。
002文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1语文教育史02语文教材研究03语文课程与教学原理研究04语文教育研究前沿05语文教育研究方法本学位点建于1998年,现有导师8名,其中教授4名,博士2名。
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曾多次荣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专业下设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师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主要采用学分制与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强语文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者与拥有较高专业学科素养的优秀语文教师与教研员。
002文学院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本学位点自1997年建立以来,始终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培养出了数百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
目前,本学科已拥有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专职导师8名,其中教授4位,博士2位。
形成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师教育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月日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标题均用小四、黑体)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课、第一外语、方法论课程)、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程等不同课程群。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学位公共课4门,共计9学分;学位基础课1门,3学分;学位专业课2门,共计6学分;选修课门数不少于7门,每门2学分,至少应达到14学分(其中限选课2门,4学分:一门为专业限选课,一门为相近专业拓展课,各2学分;本学科专业选修课至少达到10学分)。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必须完成两门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 010102)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0101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注重开掘中国哲学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注重从哲学层面揭示中国思想 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探讨中西思想文化的异同,梳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的价值和趋势等问题。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传统哲学功底、宽广的现代哲学视野、敏锐的思想洞察能力、娴熟的理论阐释技能,造就涵摄中外而古今会通、理实交融而返本开新的创新性 人才。
学位获得者可以胜任高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机关、文化、出版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儒家哲学、2.道家哲学、3.佛教哲学、4.中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5.中国近现代哲学、6.中国科技文化与伦理、7.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8.中国艺术哲学与美学、9.中国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学制及学分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PL15201 中国哲学经典原著选读(4) PL15202 中国美学原著选读(4)PL15203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4) PL15204 中国美学史专题研究(4)PL15205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4) PS152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4) 专业课:PL15212 道家哲学思想专题研究(3) PL15216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3)PL15217 逻辑学(3) PL15218 文化哲学(3)PL15220 中西哲学交流史(3) PL15224 中国文学美学专题研究(3) 五、科研能力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
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是:
1. 博士生:(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3)宋明理学;(4)周易哲学;(5)道家与道教哲学; (6)中国近现代哲学
2. 硕士生:(1)先秦哲学;(2)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 (3)儒道与天人之学 (4)宋明理学研究 (5)中国近现代哲学。
师资力量:本学科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名。
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2名,四十多岁的教授4名。
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6名博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儒学、佛学、道家道教及三教关系研究为其特色。
其中,中国佛学以及三教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着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
赖永海教授的佛教研究、佛儒关系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洪修平教授的禅宗
思想史研究、三教关系研究,徐小跃教授的老庄研究,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王月清教授的佛教伦理研究、先秦典籍研究,白欲晓教授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沈文化副教授的道教研究等,都在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着30余种,并且出版大型学术丛刊《禅学研究》一种。
近期科研项目:赖永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中国佛教史”;洪修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佛教精华”;徐小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价值综合研究”。
本学科点于2000年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了十一卷本《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000年启动了“儒道释与宗教学综合研究”的大型学术攻关项目,2005年启动了“九八五”二期“宗教与社会”基地项目全部完成后将使本学科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招生对象
1. 博士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及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合格者。
2. 硕士生: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1. 博士生:三年
2. 硕士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列原着选读(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3学分)
C类: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核心)(3学分)
佛教概论(3学分)
儒道与天人之学(3学分)
儒学概论(3学分)
儒佛道三教关系史与论(3学分)
D类:
中国近现代哲学专题(3学分)
道教概论
(3学分)
佛教概论(3学分)
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方向必修)
(3学分)
现代新儒学专题研究
(3学分)
宗教与文化
(3学分)
佛教教义学(3学分)
信仰与文化研究(3学分)
中国民间宗教与信仰(3学分)
犹太教与世界文明(3学分)
基督宗教研究(3学分)
希伯来语基础(3学分)
犹太教文献选读(3学分)
道家道教经典选读(3学分)
佛教经典研究 (3学分)
宗教与现代社会
(3学分)
基督教史 (3学分)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3学分)
希伯来语(一)(3学分)
希伯来语(二)(3学分)
圣经诠释学(3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
(3学分)
(二)博士阶段: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国佛学
先秦诸子研究
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佛教原着精读
道家经典研究
儒学专题研究
宋明理学研究
六、培养方式
1.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确定培养计划,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条件成熟时将聘请校外知名教授担任指导小组成员。
2. 硕士生入学三个月后进行师生互选,学科组协调平衡,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
3.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课学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多读原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或教学单位负责考核工作。
2. 专业课采取笔试、撰写学术论文或读书报告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中期考核: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有关教师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准备情况以及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检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疑业处理。
对成绩优秀的硕士生或符合条件者,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
选题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与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
论文题目确定以后,由学科组组织有关教师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拟出论文写作计划,写作计划经系学位委员会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应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
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者应按南京大学规定,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具体指标见《研究生工作手册》)。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
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置监测
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后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
十一、参考书目:
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下册)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印顺《妙云集》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
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五卷)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
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洪修平《禅学与玄学》
李承贵《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教转型研究》
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
李承贵《中西文化之会通》
李承贵《杨简》
李承贵《中国哲学与儒学》
李承贵《陆九渊》
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
徐小跃《禅与老庄》
徐小跃《罗教·佛教·禅学》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陈来《朱熹哲学研究》
卢国龙《道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