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身体受损及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但是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新方式,因其创伤性小、疗效高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针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一、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恢复身体机能。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增加氧气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缓解肌肉痉挛和纤维化,恢复肌肉和神经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和穴位,减少针刺疼痛,并适当调整针刺的强度和深度。

此外,辅以康复训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很多医院都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临床案例:1.王女士,60岁,双下肢瘫痪,行动不便。

经过连续半年的康复训练、针灸以及适当的中药治疗,逐渐恢复了部分下肢功能,能够翻身、转身,且无明显疼痛。

2.张先生,55岁,瘫痪面部。

治疗前无法张嘴、睁眼、收缩面部肌肉,影响日常生活。

经过针灸、按摩和局部中药治疗,张先生的面部肌肉活动度得到恢复,嘴巴可以张开闭合,眼睛可以睁开合上,面部肌肉也得到改善。

3.李先生,70岁,双肢瘫痪,行动不便。

治疗前无法独自行动、起床、下床等。

经过针灸、康复训练和中药治疗后,李先生的部分肌肉恢复了功能,能够独自行动、上下床等。

上述案例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推广该疗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中风偏瘫患者。

因为中风偏瘫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和康复时间不确定,因此,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共计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火针疗法治疗后,整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开展火针疗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中风;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火针治疗;痉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神经内科疾病。

也叫作脑卒中、中风,中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能会发生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偏瘫。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大多为老年群体,且普遍需要长期地卧床休息。

如果缺乏妥善护理这极易产生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病症,加重患者病情[1],甚至还会导致死亡,这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做好早期康复治疗工作十分重要,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西医治疗手段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中西结合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整体治疗,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配方进行对症下药、对症治疗,毒副作用小,能够在明显控制患者的病情同时,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火针疗法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本院收治的共计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共计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

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3 6~
《 按摩 与康 复医学》 2 0 1 5 年第 6 卷第 1 期 C h i n e s e Ma n i p u l  ̄i o n&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6 N o . 1
质量 。我科 在 临床 观 察 中发现 , 毫 火 针疗 法 治疗 中 风后 痉 挛性 瘫 痪 可取 得 满 意疗 效 , 因此本 文 将 深入
探 讨 毫 火针 疗 法 治疗 中 风 后痉 挛性 瘫 痪 的 临床 疗
者; ⑧ 年龄 < 4 0 岁或> 8 0 岁 的患 者 。
1 . 4 治 疗 方 法 两 组 患 者取 穴 均 以痉 挛 肌 的 拮抗 肌
1 .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 0 例, 均 为 我 院康 复 科 收 治 的住 院患 者 , 均经 C T或 MR J 检 查 确 诊 为 脑 卒 中 。将 所有 患 者随 机 分为 治疗 组和 对 照组 各 3 0 例, 其 中治 疗 组 男 2 2 例, 女8 例, 平 均年 龄 为 6 0 . 5 9 : L 7 . 9 2 岁, 平均病程为 7 8 . 4 0 + 4 3 . 0 5 天; 缺血性卒 中2 1 例, 出血性 卒 中 9 例 。对 照 组男 2 4 例, 女6 例, 平 均 年龄 为6 1 . 7 1  ̄ 8 . 8 8岁 , 平均病程为 8 1 . 0 0 + 4 1 . 2 6 天; 缺 血 性卒 中 1 9 例, 出血 性 卒 中 1 1 例 。两 组 患 者性 别 、 年 龄、 病程 、 病情 等一 般 资 料 无显 著 性差 异 ( J p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诊 断 标 准 ① 中医 诊 断标 准 : 参照1 9 9 4 年 国 家 中 医 药 管理 局 颁 布 的《 中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 】 . ② 西 医诊 断标 准 : 参 照 中华 医学 会神 经 病 学分 会 制 定 的《 中国急 性缺 血性 脑卒 中诊 治指 南 2 0 1 0  ̄ E 。

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摘要:中风后足内翻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康复障碍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电针治疗对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

选取3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采用电针治疗。

通过患者双脚内翻度、步态指数、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内翻度、步态指数、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电针治疗能显著提高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针治疗;中风;足内翻引言中风(Cerebral 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急性障碍。

中风后常伴有各种程度的运动障碍,其中足内翻是常见的一种康复障碍。

足内翻会导致步行不稳、不适当的姿势和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采用传统的物理疗法和康复理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电针治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有望成为改善中风后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治疗对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范围45-75岁。

根据入选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康复理疗,包括运动治疗和物理疗法。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额外采用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使用针刺穴位为足三里、太冲、关元,刺入适度,结合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双脚内翻度、步态指数、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评分。

双脚内翻度采用X光影像测量,步态指数通过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行速度采用光电传感器进行测量,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病人功能评估量表(NIHSS)进行评价。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运动障碍和痉挛。

传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和腧穴学。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疏通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治疗时会采用一般针灸和电针疗法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接受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可根据病情的进展进行调整。

首先是肌肉力量的恢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通常会有所恢复,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

其次是运动功能的改善。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进行一些正常的活动,如走路、握物等。

最后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针灸治疗,患者不仅可以恢复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还可以减轻痉挛症状,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针灸师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可以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缓解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治疗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常因中风造成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对身体的部分肌肉功能受损,表现为一侧肢体无法灵活活动或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中医将中风归为“中风病”,认为中风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等有害因素侵袭引起,主要病理变化为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利于恢复受损的脑神经功能。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激活脑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具体来说,针灸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针灸:定位针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激活受损神经,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3)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热炙,以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针灸结合传统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功能恢复: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得到明显增强,肢体的灵活度明显提高,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活动。

(2)神经功能改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激活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有利于恢复受损脑部功能。

患者的感觉、运动、平衡等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心理状态改善:中风偏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患者常常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毫火针疗法临床观察与评价

毫火针疗法临床观察与评价

毫火针疗法临床观察与评价我了解到毫火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结合了针灸和火罐疗法,具有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在参与这项研究之前,我已经对毫火针疗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其治疗效果充满期待。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毫火针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包括疼痛、肌肉骨骼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参与研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毫火针疗法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在进行毫火针疗法治疗时,医生对患者进行针灸定位,然后将细小的火针插入皮肤,留针一段时间后取出。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疼痛,但通常可以忍受。

治疗结束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指导。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负责记录和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效果以及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可以对毫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毫火针疗法在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示疼痛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毫火针疗法的疗效虽然不如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明显,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毫火针疗法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副作用,但这些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对毫火针疗法的反应较好,而有些患者则效果不佳。

毫火针疗法在治疗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疗效不够明显。

同时,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通常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毫火针疗法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在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并积极参与相关临床观察与评价工作。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了解毫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进行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

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

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影响的观察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上肢痉挛、肌肉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目前,中风的治疗主要基于药物和康复治疗。

然而,传统中医疗法作为一种综合疗法,被认为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毫火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技术,通过将灸火置于皮肤表面来刺激穴位,而井穴放血则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放血来疏通经脉,以达到康复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纳入了60名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接受传统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3次毫火针治疗,每次20分钟;同时,每周进行1次井穴放血治疗,每次抽血5-10ml。

两组患者的治疗持续12周。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明显降低,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而对照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较小,肢体功能恢复相对较慢。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复发率较低。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毫火针结合井穴放血对中风后上肢痉挛康复疗效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毫火针通过刺激穴位,能够促进痉挛肌肉的松弛,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痉挛。

而井穴放血则能够疏通经脉,增加血液供应,促进康复。

两种疗法的结合应用,能够协同作用,提高康复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其次,本研究未对不同病情和病程的患者进行分组,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加严谨地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此外,本研究未对治疗机制进行探究,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生物学和神经学等领域的知识,对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毫火针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实践经验

毫火针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实践经验

毫火针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实践经验让我来介绍一下毫火针治疗。

毫火针治疗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在火上烧红的毫针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调整阴阳等作用,对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和慢性病具有显著疗效。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毫火针治疗的过程也需要严格的观察和操作技巧。

在治疗过程中,我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四诊合参,我对患者的病情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

对于疼痛症状较重的患者,我会采用强刺激手法,以达到即刻缓解疼痛的效果。

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我会采用弱刺激手法,以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

在操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毫火针的烧制和冷却。

烧制时,我会用酒精灯将毫针烧至红热,但不会烧至发亮。

烧制后的毫火针要及时放入凉水中冷却,以避免烧伤患者皮肤。

在针刺过程中,我要保持毫火针的温度适宜,既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冷。

过热可能会导致患者皮肤烧伤,过冷则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在治疗过程中,我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如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我会立即停止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我还会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操作,我在治疗后的护理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治疗结束后,我会告知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如避免受凉、保持饮食清淡等。

同时,我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给出一些家庭护理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让我来介绍一下毫火针治疗。

毫火针治疗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在火上烧红的毫针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调整阴阳等作用,对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和慢性病具有显著疗效。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毫火针治疗的过程也需要严格的观察和操作技巧。

在治疗过程中,我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细致地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深入了解了患者的病情。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
等症状。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下将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和调整人体
的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肢体受损区域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有效缓解病变区域的血液
供应不足问题,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改善肌肉功能,增强肌肉力量。

针灸可以通过刺
激肌肉和神经,激活肌肉组织,增加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不同
的刺激手法和穴位选择,对肌肉进行刺激和调节,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肢体功能。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灸可
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身心平衡,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功能、恢复神经功能和提
高日常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是一种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来进一步证实其治疗机制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巧治中风,火针有功!

巧治中风,火针有功!

巧治中风,火针有功!小编导读人到中年,肩上的重担沉甸甸,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而身体各项功能却渐走下坡路,一些疾病也会找上门,尤其是中风,打乱了生活,也让身心备受创伤,真正是“多事之秋”。

提起中风,不知您可曾听说过,中风又称脑卒中,是威胁人体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发病急骤,治疗棘手。

如何巧妙治疗中风?且看火针疗法有何本事!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诊断要点】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嗜食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癫痫、厥证、痉病等鉴别。

【辨证分型】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聩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CRF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CRF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验证病例观察表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临床观察单位:___________临床观察医生:___________临床观察时间:___________填表说明1. 请使用蓝色、黑色或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铅笔无效。

2. 本表格共有两类问题:选择题用大小方框表示,您需要在大方框“”内填写选项的代码或相应的数值,每个方框内只能填写一个数字,在小方框“”内划“×”表示您选择该项,例如“”;填空题用“___”表示,您需要在横线上填写文字或数字,字体为正楷。

3. 修改说明:错误之处纠正时需用红色钢笔或签字笔在错误处居中划一道横线,并签署修改者姓名及修改时间,原改处应能清晰可见。

不要用橡皮擦、改正液遮盖或划许多条线。

举例:25.4 2.54 (张三09/02/20)4. 缺失或不可得的数据可在相应部位填写“NA”。

5. 操作流程图住院时7天14天21天28天患者基本信息×脑血管事件×既往史×相关量表评分×××××不良血管事件××××住院期间合并症××××影像学检查×△△△△注:×为不同时点必须完成的信息;△者为选择观察项目,不要求必须观察。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1 入组标准:①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是□否□②神志清楚,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是□否□③瘫痪肢体肌张力高;是□否□④无控制不良糖尿病、严重痴呆、精神障碍及肢体皮肤破损溃烂者;是□否□⑤知情同意。

是□否□以上5个问题中,如有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则该患者不能入选本研究。

2 排除标准:①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及/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是□否□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是□否□③肢体皮肤破损溃烂或易于过敏者;是□否□④非脑卒中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

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

78内蒙古中医药第 38 卷2019 年 7 月第 7 期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7 2019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周季樋I 张连城"(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摘要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肢体和行为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常引发焦虑、抑郁 等社会心理问题。

因此改善患者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症状,帮助其回归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通过中医特色火针疗 法结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温通气血、解痉止挛以促进肢体功能状态恢复,颇具疗效。

关键词火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芍药甘草汤;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9 )07-0078-02Clinical experience of fire acupuncture treating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ZHOU Ji-yue 1 ZHANG Lian-cheng 2**通讯作者:张连城,(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China ;2.Second Affiliate Hospital of Tianjin 300150,China)[Abstract] Spastic hemiparesis is one of the common limb and behavioral dysfunctions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Seriously affect the pa ­tient's daily living ability, often caus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 ­cance to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family and society. Clinical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fir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can be used to warm blood, and it is effective to relieve phlegm and stasis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Key words] Fire acupuncture ;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 Clinical experience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疾病。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0例临床观察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0例临床观察

例, 随机 分 为 2组 。毫 火 针组 4 0例 : 男性 2 9例 , 女 有 出血则 用 消毒 干棉球 按压 针孔 止血 。 性 1 l 例; 年龄 4 6 ~ 7 7岁 , 平 均 年龄 ( 5 8 . 3 ± 7 . 8 ) 岁; 病 2 . 2 普 通针 刺 组 取穴 同毫火 针 组 . 选用 3 0号 1 ~ . 5寸 不锈 钢 毫针 ( 天协 牌 一次 性 无菌 针 灸 针 。 批 号 程3 ~ 2 4周 , 平 均病 程 ( 2 0 . 2 ± 4 . 6 ) 周; 脑 出血 1 8例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痉 挛 量表 等级 评 分
运 动 功 能 评 分
中图 分 类 号 R 7 4 3 . 3 0 5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5 ) 0 2 — 0 0 6 3 — 0 2
本研 究 采 用 毫火 针 法 治 疗 中风 后 痉 挛性 偏 瘫 风府 ( 双) , 极泉, 尺泽 , 曲泽 , 内关 , 大陵, 合谷 , 后溪 , 急脉 , 阴谷 , 阴陵泉 , 三 阴交 , 商丘 , 太冲, 委中, 丘墟 , 4 0例 . 临 床效 果较佳 。 现 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 料 照海 。头 项部 穴 位采 用 毫针 治 疗 ( 治 疗 方法 同普 通 1 . 1 一般 资料 2 0 1 2年 1月至 2 0 1 4年 3月 期 间浙 针 刺组 ) 。上 、 下 肢穴 位 采 用毫 火 针 治疗 : 将 穴 位 严
江 中医药 大 学 附属 宁 波 中医 院 、 广州 中医药 大 学第 格 消毒后 , 左 手持酒 精灯 , 右 手持 针 , 将 针尖烧 红 后 , 附属 医 院针 灸 门诊 的 中 风后 痉 挛 性 偏瘫 患 者 8 0 迅 速刺 入穴 位 , 直刺 1 0 ~ 2 0 mm, 随 即 出针 , 出针后 若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火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4-10T16:12:57.96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作者:勇刚[导读]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威海市乳山市育黎镇卫生院264517【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火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87%)显著高于对照组(71.42%),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火针疗法;中风;痉挛性偏瘫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大多数中风患者均会发生偏瘫,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将进一步发展成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临床上对于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多给予药物进行调节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有效的针灸方法则可疏通患者经络,对于改善偏瘫症状具有显著意义。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火针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以下探讨: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为45岁至70岁,平均(57.504.24)岁,病程为16天至23天,平均(18.92.1)天;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为44岁至71岁,平均(57.344.11)岁,病程为15天至22天,平均(17.92.2)天;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观察

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观察

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风后足内翻采用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06-2017.06收治的中风后足内翻的9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Ashworth评分以及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具有显著性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较为明显,同时可改善患者的患肢痉挛程度,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毫针透刺法;运动疗法;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中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该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1],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足内翻,也是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对我院9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进行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06-2017.06收治的中风后足内翻的9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中男性有27例,女性21例,年龄在39-71岁,平均年龄为(60.5±2.4)岁,病程为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0.6±3.7)个月,左右侧偏瘫各有30例、18例,观察组中男性有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40-72岁,平均年龄为(60.2±2.2)岁,病程为4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0.2±3.6)个月,左右侧偏瘫各有29例、19例,纳入标准:经诊断均确诊为中风后足内翻,病程>15d,影像学检查颅内有出血或者缺血病变情况,排除严重冠心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肌张力障碍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

方法:选取93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接受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对照组45例,接受普通针灸治疗。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78%,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中风;痉挛性偏瘫中风又名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后会带来的后遗症种类较多,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死亡率也比较高[1]。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中风的后遗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受损等,临床上常采用针灸治疗效果显著[2]。

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3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48例,男女比例27:21,患者年龄在58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1±4.53)岁。

对照组45例,男女比例26:19,患者年龄在59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3±4.62)岁。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可比性较高。

纳入排除标准:第一,所有患者经临床CT诊断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第二,本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三,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且认知良好,不具备精神类疾病。

1.2方法实验组采取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毫火针治疗,具体方式如下:首先,取穴。

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的疗效分析

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的疗效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20.044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的疗效分析梁智跃,周光辉,杜佳睿,谢淦全,邓嘉威,吴文婷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东莞523000[摘要]目的探究毫火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7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针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毫火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研究组关节恢复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

治疗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性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关节情况。

[关键词]毫火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关节改善情况[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10(b)-0044-04Efficacy Analysis of Filiform Needle on Improvement of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Joints in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LIANG Zhiyue, ZHOU Guanghui, DU Jiarui, XIE Ganquan, DENG Jiawei, WU Went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ongguan Songshan Lake Center Hospital,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liform needle o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joint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admitted to Dongguan Songshan Lake Central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21 to July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nd a study group (50 cases)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hil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treatment with filiform needle. Compared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joint improvement,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joint recovery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8.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86.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891,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imb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showed improvement i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had better limb motor func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aohuo acupuncture on spastic hemipleg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patient's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ir joint condition.[Key words] Filiform needl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Limb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joints [作者简介] 梁智跃(1987-),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康复医学科临床。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吴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3页(P321-323)【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足内翻;中风后遗症;电针【作者】吴威【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针灸理疗科,哈尔滨,15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

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1-3]。

在足内翻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或踝关节软弱支撑乏力。

中后期随着肌张力不断增高,足跖屈亦愈来愈明显,足跟着地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也逐渐僵硬,并伴随着膝关节共同运动。

足内翻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4],是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难题,足部变形,不仅运动不方便,也使患者精神活动低下,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30例,并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火针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后足内翻的效果观察

火针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后足内翻的效果观察

火针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后足内翻的效果观察马明祥;罗文红;林盼;王梅英;谢丹;罗梦辉;栾英辉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8(11)20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后足内翻的效果。

方法选取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

2组患者均予脑卒中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以火针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火针疗法配合综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胫前肌痉挛引起的足内翻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马明祥;罗文红;林盼;王梅英;谢丹;罗梦辉;栾英辉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2.康复训练配合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3.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
床研究4.火针与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临床研究5.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火针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12-29T10:34:51.7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作者:黄飞燕
[导读]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尤其是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理论及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带来了希望。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Asl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

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 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O.01,P<O.05)。

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O.05)。

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火针:康复训练:足内翻:中风后遗症
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己进入痉挛期,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

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差在足内翻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或踝关节软弱支撑乏力。

中后期随着肌张力不断增高,足跖屈亦愈来愈明显,足跟着地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也逐渐僵硬,并伴随着膝关节共同运动。

笔者采用火针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30例,并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治的住院患者,均经临床CT或MR确诊为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偏瘫痉挛状态。

按患者入院顺序采用数字随机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治疗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5岁,平均(58±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平均0.48年。

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6岁,平均(55±8)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4年,平均0.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①有肌张力升高的症状②痉挛用修改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③发病半个月以上:④排除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其他原因及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合并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重症糖尿病、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病史;⑤CT或MR证实脑内有出血或缺血病变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火针治疗
火针取患侧腓肠肌内侧头、跟腱止点上4cm、趾屈肌腱部张力最高外阿是穴,。

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无菌毫火针0.35*25mm、0.35*40mm,用95%酒精小棉球点火将针尖及前2/3身烧红后快速刺入穴位,留针3秒后,轻揉针体旁周皮肤令针感向四周扩散,揉约10秒钟后出针。

跟腱止点上4cm及趾屈肌腱部阿是穴,申脉穴用0.35*25mm毫火针,腓肠肌内侧头阿是穴用0.35*40cm毫火针.每周两次,共治疗8次。

2.1.2针刺后牵拉关节,站立位训练十五分钟,打破痉挛模式。

2.2 对照组
仅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四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痉挛程度采用临床常用的改良Ashworth评分法来评定痉挛程度,0级至4级分别为0分至5分。

O级为无肌张力增高,记0分i 1级为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后“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内为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记1分;1 级为肌张力稍有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1/2ROM)一寅伴有最小阻力,记2分;2级为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记3分:3级为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记4分:4级为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记5分。

所有评定工作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每次痉挛程度的测定做5次,取平均值,排除评定时的各种干扰因素。

3.1.2 肢体运动功能测定
采用Fugl—Meyer评价法来评定患者瘫痪侧上下肢运动功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 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治疗组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X±S,分)
4 讨论
足内翻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中风足内翻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针对不同时期下的肌群进行选择性治疗,对不同张力的肌群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能够兴奋拮抗肌,抑制痉挛肌群,从而调节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力的恢复。

中风偏瘫的康复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

肌肉力量的恢复和肌张力的平衡,为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并不完全等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尤其是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理论及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带来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包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55 56.
[2] 徐振华,曾绍红,靳瑞.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4-5.
[3] 凌方明,陈景亮,高敏.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