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对称》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2圆的对称性(2)》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OCDA2.总结 垂径定理:数学语言(符号)表述: 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活动意图:本环节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归纳得出垂径定理性质。
环节三:运用新知 教师活动4例1.如图,以点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点C 、D 。
线段AC 与BD 相等吗?为什么?例2:如图,已知在⊙O 中,弦AB 的长为8㎝,圆心O 到AB 的距离为3㎝,求⊙O 的半径。
变式:在半径为5㎝的⊙O 中,有长为8㎝的弦AB ,求点O 到AB 的距离。
想一想:若点P 是AB 上的一动点,你能写出OP 的范围吗?学生活动4(1)例1需要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添加辅助线常用的方法.(2)学生独立分析,老师板书,写出证明过程.例2是例1的延伸,要求学生在课堂作业纸上完成,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关注证明过程是否规范.变式:生生互动完成!想一想:学生合作完成,并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归纳活动意图:本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包括例1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与物理、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训练二,让学生尝试。
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垂径定理性质的应用。
环节四:课堂小结OABOFEDCBA7.板书设计 2.2圆的对称性(2)垂径定理:例题板书:(略)学生板书:(略)数学语言(符号)表述: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过⊙O内一点P,最长的弦为10cm,最短的弦长为8cm,则OP的长为 .2.⊙O中,直径AB ⊥弦CD于点P ,AB=10cm,CD=8cm,则OP的长为 cm.3.⊙O的弦AB为103cm,所对的圆心角为120°,则圆心O到这条弦AB的距离为___4.已知:如图,⊙O的直径AB与弦CD相交于点E,AE=1,BE=5, AEC=45°,求CD的长。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圆的定义:(1)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图形叫做圆;(符号用“⊙”表示)(2)圆的定义还可以用集合来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 圆的面积可以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S ;周长___________=C 。
(r 表示半径) 2.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
3. 确定一个圆需要“圆心、半径”两个元素,其中圆心确定圆的(填“大小”、“位置”)4. 指出图中的直径、半径、弦、弧直径为:_________ _ ___半径为:__________ __弦为:___________ _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根据弦的定义,请你判断在一个圆中,有没有最长的弦?有没有最短的弦?说出你的道理。
2、 过圆内的一点P (不是圆心)的弦有多少条?其中最长的弦的是谁?最短的弦又是谁?请你说说道理。
3、 请你说说用什么方法可知圆即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多少条对称轴?怎样描述?它的对称中心在哪?三、当堂检测,巩固提高1.关于圆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圆是旋转对称图形B.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C. 圆是轴对称图形D. 圆是立体图形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若不重合的三点A 、B 、C 到点O 的距离相等,则A 、B 、C 三点在以点O 圆心OA 为半径的圆上 ②直径是弦,弦是直径 ③已知A 为⊙O 内部一点,经过点A 的直径有一条或无数条3.下列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一定在同一个圆上的是()A.平行四边形B.等腰梯形C.菱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4.如图,已知AB、CD是⊙O的两条不同的直径,请你说说道理:四边形ACBD是矩形吗?5.如图所示,若⊙O的半径为13cm,点P是弦AB上一动点,且到圆心的最短距离为5cm,求弦AB 的长。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 圆的性质来解决 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 关 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0 0 0
1
8
6
4
感态 度
1
8
6
4
1
8
6
4
综 合评 价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一 课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2、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 从实际教学中发现,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本堂 课我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十分充足,学生做纸板圆能各显身手,在旋转圆的活 动中,学生自己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旋转法。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 的见解,思维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2、 会用圆规画圆,进一步感知圆是由圆心和半径确定的 3、 掌握圆的旋转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并能运用这些性质处理圆的有关问题, 4、 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象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知识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一数学
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及其相关概念,圆的对称性 难点:圆的对称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 描述圆的产生过程,得出圆的定义 (1) 如何用圆规画圆? (2) 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 5 米的大圆,如何画? (3) 强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即是圆周, 而不是圆面 2、 弦直径的概念 3、 圆的对称性 (1) 认识等圆 (2) 演示圆的旋转,理解圆是旋转对称图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小结 (1) 圆的定义?什么叫半径?什么叫圆心? (2) 圆具有什么性质 四、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教学设计
-在证明圆的对称性质和相关定理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推理不严、论证不完整的情况。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互评作业等方式,提高证明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将从生活中的圆引入,如车轮、硬币等,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对称美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问题驱动的讨论: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圆的对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证明圆的相关性质时,学生需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检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展示圆在各种文化和艺术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圆的对称美,从而增强对数学美的感知和欣赏。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作图和观察几何图形,学生应能够发展对圆及其相关图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想中应包含多种直观教具和动态软件,帮助学生构建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
(二)教学难点
1.圆的对称性质在复杂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学生在解决涉及圆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难以发现对称性的应用。
-教学中应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特点,逐步发现并运用对称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实例,让学生体验圆的对称美,提高他们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图
28.1.2 圆的对称性新航中学郝红伟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2. 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备及辅助工具多媒体CAI 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基本元素,本节我们学习圆的对称性的第一课时(板书课题)二、揭示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能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进行新课(一)自学指导阅读教材九年级下册P35-361、圆是对称图形吗?它有哪些对称性?能否用手中的圆演示出它的各种对称性呢?圆的对称轴在哪里,对称中心和旋转中心在哪里?(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旋转对称图形。
旋转角度可以是任意度数。
对称轴是过圆心任意一条直线,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和旋转中心)2、探究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 动手操作总结出在同一个圆 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 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 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二)考(自学检测性考试)试一试你的能力1、 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2、 相等的弧所对的弦相等。
(3、 相等的弦所对的弧相等。
(4、 如图,O O 中,AB 二CD 乂1 =N 2 = ____5、 你会做吗?如图,在。
O 中,AC=BD ) z 1=求/2的度数,解:T AC=BD二AC-BC 二BD-BC 等式的性质) ••• AB=CD1 = Z2 = 45°(在同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过程由学生版演后进行纠正)四、课后练习1. 如图,在O 0中,AB=AC / B= 70° 求/C 度数.解:T AB= AC••Z C =Z B = 70°• AB= AC (在同一个圆 中,如果弧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弦相等。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圆的对称性》是青岛版九年数学圆的章节的第一课时,在认识了圆这种图形了解了圆的概念、表示方法和点和园的位置关系之后从本节课开始学习圆的有关性质。
本节课设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圆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圆的第一个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及逆定理)。
作为初中阶段圆的重要的性质定理。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思考、交流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者通过教师演示讲解认识圆的轴对称性和垂径定理,学习定理的推导和使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所教学的两个教学班一个是一直带着的一个是新接手的,后者学生的基础差了一些。
基本情况: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习预习能力不好;一部分男生的头脑很聪明但是有懒惰的状态,课后复习巩固的不够,学点丢点,丢点学点;还有一部分女同学学习热情不高,有时依赖答案;每班都有一部分同学学习水平较高,甚至可以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理解圆的对称性(轴对称)及有关性质.2.理解垂径定理并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学习重点:垂径定理及其运用.学习难点:灵活运用垂径定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如何验证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二、探究学习1.尝试(1)在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直径.(2)沿直径将圆形纸片对折,你能发现什么?请将你的发现写下来:2.探索如图,CD是⊙O的弦,画直径AB⊥CD,垂足为P;将圆形纸片沿AB对通过折叠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请试一试证明!3.总结垂径定理:4.典型例题例1.如图,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点C、D.AC与B D相等吗?为什么?例2.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
(1)求的半径;(2)若点P是AB上的一动点,试求OP的范围。
5.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是中心对称图形,指出它的对称中心,如果是轴对称图形,指出它的对称轴。
2021年公开课《圆的对称性》精品教学设计(1)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圆的对称性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及有关性质的过程;2.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及有关性质;3.会运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探索圆的有关性质.教学难点:运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情境创设观察转动的摩天轮,你发现了什么?2.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设计成三角形、四边形又会怎样?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实践探索一1.操作与探究:(1)在两张透明纸片上,分别作半径相等的⊙O和⊙O'.(2)在⊙O和⊙O'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A'O'B',连接AB、A'B'.(3)将两张纸片叠在一起,使⊙O与⊙O'重合.(4)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某个角度,使得OA与OA'重合.你发现了什么?请与同学交流.O(O′)B′A′BA2.思考与探索:(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弦相等吗?这两个圆心角相等吗?为什么?(2)如果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呢?实践探索二相关概念1.一般地,n °的圆心角对着n °的弧,n °的弧对着n °的圆心角.2.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例题精讲例1 如图,AB 、AC 、BC 是⊙O 的弦,∠AOC =∠BOC .∠ABC 与∠BAC相等吗?为什么?例2 如图,在△ABC 中,∠C =90°, ∠B =28°,以C 为圆心,CA为半径的圆交AB 于点D ,交BC 与点E .求⌒AD 、⌒DE 的度数.知识应用1.如图1,在⊙O 中⌒AC =⌒BD ,∠AOB =50º,求∠COD 的度数.2.如图2,在⊙O 中,⌒AB =⌒AC ,∠A =40º,求∠ABC 的度数.拓展延伸如图,在同圆中,若⌒AB =2⌒CD ,则AB 与2CD 的大小关系是( ) .A. AB >2CDB. AB <2CDC. AB =2CDD. 不能确定小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圆的对称性有哪些认识?教后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本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图
28.1.2圆的对称性新航中学郝红伟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2.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由实验得到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备及辅助工具多媒体 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基本元素,本节我们学习圆的对称性的第一课时(板书课题)二、揭示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能运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三、进行新课(一)自学指导阅读教材九年级下册P35-361、圆是对称图形吗?它有哪些对称性?能否用手中的圆演示出它的各种对称性呢?圆的对称轴在哪里,对称中心和旋转中心在哪里? (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旋转对称图形。
旋转角度可以是任意度数。
对称轴是过圆心任意一条直线,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和旋转中心)2、探究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在同一个圆 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考(自学检测性考试)试一试你的能力1、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2、相等的弧所对的弦相等。
( )3、相等的弦所对的弧相等。
( )4、如图,⊙O 中,AB=CD ,则5、你会做吗?如图,在⊙O 中, AC=BD , 求∠2的度数,解:∵AC=BD∴AC-BC=BD-BC (等式的性质) ∴AB=CD∴∠1=∠2=45°(在同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过程由学生版演后进行纠正)四、课后练习1.如图,在⊙O 中,AB =AC ,∠B =70°. 求∠C 度数. 解:∵AB =AC ∴AB =AC (在同一个圆 中,如果弧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弦相等。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圆的对称性(2)》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圆的对称性(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圆的对称性(2)》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的对称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圆的对称轴的性质,掌握圆的对称性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对称性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圆的对称性应用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对称性,理解圆的对称轴的性质,能运用圆的对称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对称性,圆的对称轴的性质。
2.难点:圆的对称性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对称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圆的对称性实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运用练习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巩固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圆的相关教具和学具。
3.圆的对称性实例素材。
4.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对称现象,如圆形的公章、硬币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对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圆有哪些性质?”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圆的对称性实例,如圆形的桌面、圆形的窗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圆”的第三节《2.2 圆的对称性》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对称性质,包括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以及圆的对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性质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圆的轴对称性质的深入探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圆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对称性质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圆的对称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质,能运用圆的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对称性质的理解。
2.圆的对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自主探究圆的对称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圆规、直尺等作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圆、圆环、圆形的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对称性质,引出圆的对称性质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用课件展示圆的对称性质,包括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同时,让学生用圆规、直尺等作图工具,实际作图,验证圆的对称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圆的对称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特定角度的圆弧,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圆的对称图形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圆的对称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对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圆形的桌面如何摆放才能使每个人到桌子的距离相等,如何设计圆形的图案等。
圆对称性教学设计
圆对称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圆的对称性。
2.通过实例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圆对称的概念。
2.能够在实例中发现并描述圆的对称性。
3.能够通过实例绘制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1.导入(10分钟)学生已经学习过对称性的知识,由此可引出圆的对称性,并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对称性的概念。
2.学习(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描述圆的对称性,并对对称轴、对称中心进行解释。
3.活动一:观察对称(30分钟)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探究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每组给予一张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要求观察图形并讨论找出其中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提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4.活动二:绘制对称图形(30分钟)学生通过对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进行反复观察,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绘制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
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每组给予一张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尝试用圆规绘制出对称部分,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明确绘制的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5.归纳(10分钟)学生通过活动的实践,得出圆对称性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圆对称性的特点,并让学生记录在黑板上。
6.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1.多媒体教学设备2.图形绘制工具:圆规、直尺等3.教学PPT4.练习册五、教学评估1.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中的小组展示,观察学生对圆对称性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圆对称性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不一定位于图形的中心,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圆对称性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位置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教具准备: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一)设置悬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
(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一)生活中的圆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二)运动中的圆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课件展示)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三)探究圆的形成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频,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讲解。督促学生完
成课堂作业。并且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讲
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并且做到能够运用。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以前的样子,学
校、学生都不在是以前的样子。古代学子求学,如今老
师“求学”。从这个现象出发,我觉得老师更加应该关
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我的课堂设计中,
加入了很多学生自我探索、总结的部分,并且为了提高
课例研究综 学生的兴趣度,加入了他们喜欢的动画微视频等。曾今
述
教师主业是教书,但如今我认为教师的主业转换成了育
人。因为网络上有足够多的好教师讲的可能比我们好。
我们在帮助他们筛选,我们未来逐渐加强的应该是学生
的心里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在学校不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圆的对称性》
称
1.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
圆的对称性(2)——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5.2圆的对称性(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探索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圆中许多计算与证明问题都与垂径定理是有关,因而理解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三、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圆的对称性。
四.教学设计:(一)预习交流:学生自学p113-p114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的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__。
2、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二)数学活动:如图圆形纸片, AB是⊙O直径.1.在⊙O上任取一点C,过点C作直径AB的垂线,交⊙O于点D,点P为垂足.2. 将圆沿着AB对折,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引出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强调所对的弧分优弧和劣弧)符号语言:∵AB是直径,AB⊥CD ∴CP=DP,弧BC=弧BD,弧AC=弧AD引导学生注意:定理中条件的本质是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弦的线段概念辨析:下列哪些图形可以使用垂径定理?(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 ,CD=16, AB=20 ,求线段OE的长.(板演解题过程)方法点拨:连接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如图,MN是⊙O的直径,弦AB⊥MN ,垂足为P, NP=AB=4 ,则圆的半径长为________.(投影学生练习)例2 .如图,AB、CD都是⊙O的弦,且AB‖CD. 相等吗?为什么?(板演解题过程)方法点拨:解决有关弦的问题,通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或垂线段,从而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变式训练: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AC与BD相等吗?为什么?(投影学生练习)例3.拓展提高:已知⊙O的直径是50 cm,⊙O的两条平行弦AB=40 cm ,CD=48cm,求弦AB与CD之间的距离。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及定理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圆的对称性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认识,但学习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对于自己可以动手实验、探究的几何课来说,学生的积极性特别突出。但是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强,虽然对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有模糊的了解.但还不能很好的总结概括。因此本节课将擅长和喜好的探究和不擅长的归纳总结结合起来进行。
反思:本节课师生及生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思考、发言、交流,利用多媒体劝态演示,使得内容直观形象,再者通过教师点拔,学生掌握较好。当然也存在上些不足之处,如优等生估计“吃不饱”等等。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思考、交流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者通过教师演示动态课件及引导,让学生感受圆的对称性;并得出弧、弦、圆心角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圆的旋转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轴对称性;并能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中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并能解决圆的简单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更进一步感受圆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反思:通过等分圆的轴对称性,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再者设计(3)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圆的旋转对称性。
二、新课讲解:
问题1:当我们固定圆的圆心,将其绕着圆心O旋转任意一角度时圆有何变化?它说明什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对称性》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对称性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为后续学习圆的方程和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从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实例和习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对称性质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的区别和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的概念。
2.掌握圆的对称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的概念及区别。
2.圆的对称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圆的对称性质。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形和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3.运用实例和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圆的对称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展示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对称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找出圆的对称轴和中心,加深对圆的对称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圆的对称性质,并互相解答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圆的切割、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2.2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2.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圆形的。”教师继续提问:“圆形物体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3.学生可能回答:“圆形具有对称性。”教师给予肯定,并指出:“今天我们将学习圆的对称性质,了解圆的更多奥秘。”
3.小组合作任务: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手表、风扇等,分析其对称性质,并制作一份报告,内容包括物体的图片、对称轴的识别、对称性质的应用等。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美。
4.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让学生探索圆内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性质,并尝试证明这些图形的对称性质。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发展几何推理能力和探究精神。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问,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加深理解。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展示圆的对称变换,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直观感受圆的对称性质,加深理解。
5.问题导向,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并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2.2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圆的对称性质,能够识别圆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发现圆的对称性质,理解圆的任意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圆心是对称中心。
-学会使用圆规等工具绘制出给定圆的对称图形,并能利用对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圆的对称性(1)一.教学内容分析:《2.2圆的对称性(1)》是“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在小学学过的一些圆的知识以及本册第2章第一节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圆有关的性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是同圆中证明弧相等、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应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因此,本课时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章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过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对于直线型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中心对称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性质。
所以对于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圆具有旋转不变性很容易理解。
但对弦、弧以及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怎样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一些有关的证明和计算等方面,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
(2)知道弧的度数概念。
(2)知道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和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总结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相关的证明或计算题目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的旋转变换的实验、操作、观察、归纳、逻辑思维推理等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以及定理的应用。
五.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复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创设情境,并指出旋转变换是研究中心对称图形的常用方法”引出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同时具有旋转不变性,即圆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后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圆的这个特征是研究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探索得出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本节课采用启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出探究知识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叠、思考、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索过程,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2、学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自主参与整堂知识的构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使自己由学会变成会学、乐学。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中心对称图形?【设计意图】以复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创设情境,并指出旋转变换是我们研究中心对称图形的常用方法,引起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圆的中心对称性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操作、思考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个相等的圆,将这两个圆叠在一起,固定圆心。
将上面的圆旋转任意一个角度,两个圆还能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旋转的方法我们知道:圆具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即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圆的中心对称性是圆的旋转不变性特例。
即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旋转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探究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尝试与交流.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1)在两张透明纸上,作两个半径相等的⊙O 和⊙O ′,沿圆周分别将两圆剪下.(2)在⊙O 和⊙O ′上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和∠A ′O ′B ′ (如下图示)。
(注意:画∠AOB 和∠A ′O ′B ′时,要使OB 相对于0A 的方向与O ′B ′相对于O ′A ′的方向一致,否则当OA 与O ′A ′重合时,OB 与O ′B ′不能重合。
)连接AB 、A ′B ′。
(3)将两个圆叠在一起,固定圆心,将其中的一个圆旋转某个角度,使得OA 与O ′A ′重合。
(教师叙述步骤,同学们一起动手操作。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你能发现哪些相等关系?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理由。
(结论可能有:1.由已知条件可知∠AOB=∠A ′O ′B ′。
2.OA =OB =O ′A ′=O ′B ′(半径)。
3.由两圆的半径相等,可以得到∠OBA=∠O ′B ′A ′=∠OAB=∠O ′A ′B ′。
4.由△AOB ≌△A ′O ′B ′可得到AB =A ′B ′。
5.由旋转法可知AB=A′B′。
) 师生共同得出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符号语言:(在同圆或等圆中)∠AOB=∠A ′O ′B ′ AB=A′B′,AB =A ′B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说理”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知识,归纳知识。
这样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印象较深,不容易遗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用符号语言表示,能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这样能够掌握怎样由关系定理解决问题。
3.思考、探索(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弦相等吗?这两个圆心角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弧相等吗?这两个圆心角相等吗?(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4)这个定理中不能忘记哪个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会怎样?讨论后师生总结:不能忘记“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
若没有这个前提,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了。
接着出示相应的反例:在两个同心圆中,两个圆心角相等,问:所对的弧是否相等?所对的弦是否相等?【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印象,明白这个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才能应用,为解决A A'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
思考:在圆心角、弧、弦这三个量中,角的大小可以用度数刻画,弦的大小可以用长度刻画,那么如何来刻画弧的大小呢?【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弧的大小也可以用度数刻画,体现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应用例1、如图,AB 、AC 、BC 都是⊙O 的弦,∠AOC=∠BOC 。
∠ABC 与∠BAC 相等吗?为什么?解析:本题宜采用顺推法——已知圆心角相等,则它们所对的弦相等——圆的问题已转化为直线形问题。
再利用等边对等角,解决问题。
例2、如图,在⊙O 中,弦AB=AC ,AD 是⊙O 的直径,试判断弦BD 和CD 等,并说明理由。
解析:要判断BD 与CD 是否相等,途径有二:一看BD 与CD 是否相等,二看∠BOD 与∠COD 是否相等。
显然,两条途径均可。
【设计意图】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圆与直线形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与圆有关的问题仍然要转化为直线形问题。
(四)巩固练习教材46页的练习1、2、3。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关系定理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掌握关系定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通过巡视掌握学生反馈信息。
(五)拓展延伸如图,点O 是∠EPF 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 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 、B 和C 、D ,求证:AB=CD.拓展:当P 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 呢?【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拓展增加题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生认知的螺旋上升。
(六)课堂小结,深化目标O B A C例1图 例2图1、学生自己小结:我学到那些知识?我发现了什么?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2、教师补充归纳:运用本节知识时不能忘记其成立的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知识点是证明弧相等,弦相等常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关系定理的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目的。
(七)作业【课堂作业】课本习题2.2第2、3题。
【课后作业】补充习题 2.2圆的对称性(1)同步练习2.2圆的对称性(1)【板书设计】2.2 圆的对称性(1)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圆心2.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3.弧的度数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设计意图】整洁有条理的板书设计,可以展示过程,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与格式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如口答、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反馈不理想的现象作启发性指导,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作单独辅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