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教案(第2次课)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教案2016高教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2016高教版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一、运动训练概述 1、运动训练释义是为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而专门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运动训练学的最终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依训练
活动在训者生活目标是创造运动成绩。

部中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
21、职业训练、专业训练、业余训练 3 2、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1(2)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分3 1()运动员 2()运动训练团队
场地室内器材
课后小结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1:运动成绩释义本比赛名次竞技水平: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2():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a 部: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b c: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2:竞技能力释义)1(:竞技能力结构模型)2(分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运动训练学》(高教2016新版版)理论课教案
新版版)理论课教案2016(高教《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2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2课程教学大纲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通过进阶式教学进行教学干预,制定初级、初中级、高级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完成具体的训练然后达到预期既定的目标,在健身健美训练中对训练的合理控制则主要由具体的训练计划来构成、承担、操作和实施。
本课程主要为非竞赛期训练,非竞赛期的时间跨度较长,主要是为了使肌肉健壮、健美、同时增长体力,最主要采取的形式是轻重交替、主要还是以基本动作练习为主。
综合
重难点讲授式、实践活动
8
期中考试
2
窄握推举
验证
实践
10-15
制定高级训练计划
11
难点:个性训练强刺激
重点:周间三分化练习方式
2次/部位/周课余4次
综合
重难点讲授式、实践活动
16
复习、模拟考核、总结
2
模拟考核
综合
实践
17
技术考考核及补考
2
理论考核讲解示范
验证
实践
合计:
36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从事健身运动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与练习,制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指导业余健身健美爱好者的训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端庄的体态,健美的体形,自觉投入到科学的体育健身运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其精神面貌,充分体现“生命在于运动”
难点:锻炼过程的自我监控与效果评价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训
随堂
4
健身健美锻炼与饮食营养
1
重点:制定合理个人的饮食计划
难点:自我监控与效果评价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训
随堂
14
模拟健美比赛
1
根据身高进行分组

羽毛球教案第2次课

羽毛球教案第2次课
②虎口要对准拍柄内侧的小棱边。
部分
时间
内容
组织教法
备注
基本部分
40分钟
侧小棱边,然后小指、无名指和中指并拢握住拍柄,小指和无名指再拍柄的末端应稍紧,负责不使球拍脱落,食指与中指稍微分开,用食指和拇指轻松地扣住拍柄,形成食指内侧、拇指指节和小鱼际肌三点固定拍柄的手型。
②反手握拍(用握拍手手背同一个向的拍面击球叫反手击球,使用反手握拍法)
动作:在正手握拍法的基础上,拍柄稍向外转,食指回收,拇指第二指节顶贴在拍柄内侧的宽面上,其余四指并拢握住拍柄,手心与拍柄之间应有一个明显的空间。
3、熟悉球性练习
①一人掷球一人接球(2组每人)
③球拍在手中要灵活,能利用手指随意旋转球拍,有利于形成不同的击球拍面,击打出各种飞行路线的球,特别是反手击球。
际肌靠在拍柄底托处,虎口对准拍柄的
组织:全班成体操队型散开。(同上)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
难点:手指握拍放松,手腕灵活旋转,转动幅度尽量大。
组织:全班在羽毛球半场围成弧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
难点:①初学者拿球拍容易紧张,所以握拍力度要适宜,手指肌肉放松,球拍和手心之间有间隙,好像是握住一个鸡蛋。
第2次课
教师:
项目:羽毛球
周次:
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
1、学习正、反手握拍方法
2、熟悉球性击球练习
3、身体素质训练
教学任务
1、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羽毛球的两种握拍方法
2、通过练习能连续击球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正、反手握拍方法。
难点:正、反手变拍。
部分
时间
内容
组织教法
备注
开始部分
30

第2次课教案

第2次课教案
(一)转身分为前转身和后转身
1.前转身要点:当背向篮板进攻或防守时,常用前转身进行跳投、传球、突破或挡人抢篮板球、抢位。
2.后转身要领:中枢脚前脚掌碾地,移动脚蹬跨,转动时腰胯协同用力,屈膝下降重心。
四、复习内容:运球
(一)接球急停(跳步急停、跨步急停)。
(二)原地单手高、低运球等各种。
(三)运球中的跳步急停、跨步急停。
五、新授内容:运球急停急起
(一)示范、讲解。
(二)持球基本姿势练习。
方法:学生成体操队形,手持一球,按教师“准备—开始”的口令,学生做持球姿势练习。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之间可进行相互纠正。
六、新授内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一)投篮手法练习。
(二)学生听教师口令对空投篮。体会全身的协调配合和出球的指腕动作。
二、准备活动:
(一)学生一路纵队绕篮球场慢跑4圈。
(二)原地体操队形,依次活动颈、肩、腰、
腕、膝、踝、等身体各关节。
练习要求:充分活动开身体的各关节。
教学方法:原地体操队形,一人一球进行练
习。
三、练习要求:
(一)按要求认真进行练习。
(二)努力控制好球,减少失误球的次数、复习内容:基本站立姿势、起动、加速跑、后退跑。
(三)学生每两人一球,相距4-5米面对站立,相互进行投篮练。
55
分钟
结束
部分
一、集合放松,静力拉伸
二、小结本课
三、宣布下次课内容
一、体操队形原地放松
二、成集合队形进行小结
三、课后练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5
分钟
作业和
参考文
献推荐
课外多做球性练习,尽可能多时间去练习本节课的内容。
《篮球普修教材》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组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二课体育活动教案模板

大学二课体育活动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学二课体育活动二、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三、总学时数16学时四、专业、班级XX专业XX班五、任课教师XX老师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七、教学内容1. 篮球基本技术动作:投篮、运球、传球、防守。

2. 篮球基本规则:比赛规则、犯规规则、计分规则等。

3. 篮球基本战术:快攻、阵地进攻、防守等。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投篮、运球、传球、防守等技术动作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投篮的准确性、运球的稳定性、传球的准确性、防守的时机把握。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篮球基本技术动作、规则和战术。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学生模仿练习。

3. 练习法:分组练习、个人练习、对抗练习等。

4.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提高实战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准备部分(8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 学生进行热身活动,包括慢跑、徒手操等。

2. 基本部分(60分钟)- 技术动作讲解与示范:投篮、运球、传球、防守。

- 学生分组练习:分组进行投篮、运球、传球、防守的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

3. 实战训练(20分钟)- 学生进行分组对抗练习,提高实战能力。

- 教师观察学生表现,指导学生提高技术。

4. 结束部分(8分钟)- 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包括慢跑、徒手操等。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

十二、教学资源1. 教材:《篮球》2. 场地:篮球场3. 器材:篮球、标志碟、秒表等十三、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学时:篮球基本技术动作讲解与示范2. 第5-8学时:投篮、运球、传球、防守练习3. 第9-12学时:分组对抗练习4. 第13-16学时:实战训练与总结十四、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运动训练学教案1-5

运动训练学教案1-5

运动训练学教案1-5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教案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竞技体育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作为体育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始终与人类社会同步地发展与完善。

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动的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描绘出20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与任务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2.1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2.2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2.3 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2.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3.1 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与分类3.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3.3 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控方法3.4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测与评估第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4.1 运动营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4.2 运动营养的基本需求与补充4.3 运动恢复的原理与方法4.4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策略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5.2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5.3 运动训练效果的改进策略5.4 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性与长期规划第六章:运动项目特征与训练方法6.1 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6.2 运动项目的战术特征6.3 运动项目的生理特征6.4 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与应用第七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7.1 运动心理训练的基本概念7.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技术7.3 运动心理训练的实施与评估7.4 运动心理训练在运动竞技中的作用第八章:运动训练中的损伤预防与处理8.1 运动训练损伤的类型与原因8.2 运动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8.3 运动训练损伤的处理与康复8.4 运动训练中的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第九章: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特征9.1 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训练特点9.2 不同性别的运动训练差异9.3 运动训练中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规律9.4 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策略第十章:运动训练管理与社会体育10.1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管理10.2 运动训练的资源与设施10.3 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的关系10.4 运动训练在促进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力学应用11.1 生物力学的定义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1.2 运动技术分析与生物力学原理11.3 生物力学仪器与运动训练评估11.4 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与限制第十二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生理学应用12.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2.2 运动能力测评与训练效果评估12.3 特殊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特点与训练策略12.4 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在训练中的应用与发展第十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心理学应用13.1 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3.2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调控13.3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13.4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十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学应用14.1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14.2 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与膳食安排14.3 运动补剂的使用与指导原则14.4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第十五章: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15.1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5.2 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前景15.3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整合与发展15.4 运动训练学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运动训练学的意义与发展历程1.4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1 系统性原则2.2 针对性原则2.3 科学性原则2.4 全面性原则2.5 持续性原则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3.2 常见运动训练方法介绍3.3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与运用3.4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1 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与类型4.2 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结构4.3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与方法4.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评价第五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负荷的定义与分类5.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5.3 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与控制5.4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调控方法与策略第六章:运动素质训练6.1 运动素质的分类与训练方法6.2 力量训练6.3 速度训练6.4 耐力训练6.5 柔韧性与灵敏性训练第七章:运动技术训练7.1 运动技术训练概述7.2 基本运动技术训练7.3 专项运动技术训练7.4 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7.5 运动技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八章:运动战术训练8.1 运动战术训练概述8.2 基本战术训练8.3 对抗性战术训练8.4 运动战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8.5 运动战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九章:运动心理训练9.1 运动心理训练的含义与重要性9.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9.3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与应对9.4 运动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9.5 运动心理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十章:运动训练的监控与评估10.1 运动训练监控的含义与方法10.2 运动训练评估的内容与指标10.3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有效性分析10.4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0.5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持续改进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运动训练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运动训练学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促进运动项目的科学发展,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的起源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阶段
运动训练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科学原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针对性原则: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目标,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反馈方式: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评估与反馈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评估与反馈的注意事项: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有针对性、鼓励为主
0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应用
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其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选材:根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因素进行评估,选拔具有潜力的运动员。
营养与恢复: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促进其身体恢复和提高竞技状态。
心理训练: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增强比赛信心。
案例一: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案例二: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案例三: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案例四: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06
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展望:创新训练方法、拓展训练领域、提高竞技水平
发展趋势:科技融合、个性化训练、跨界合作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与任务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运动训练计划与实施2.1 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性2.2 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与结构2.3 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与制定2.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与特点3.2 常见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3.3 运动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运用3.4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发展第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4.1 运动训练负荷的定义与分类4.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4.3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调控4.4 运动训练负荷的安全与风险管理第五章: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与分析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与方法5.2 运动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解读5.3 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与优化5.4 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性与长期规划第六章:运动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6.1 专项训练理论基础6.2 专项训练计划的制定6.3 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应用6.4 专项训练案例分析与实践第七章:运动素质训练与提升7.1 运动素质的定义与分类7.2 运动素质训练的原则与方法7.3 运动素质的提升策略与实践7.4 运动素质训练的效果评估与调整第八章:运动营养与恢复8.1 运动营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8.2 运动营养素的摄入与作用8.3 运动饮食计划的设计与实施8.4 运动恢复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中的损伤预防与处理9.1 运动损伤的类型与原因9.2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与方法9.3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康复9.4 运动安全与风险管理第十章: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10.1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10.2 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0.3 运动训练学人才培养与教育10.4 运动训练学在国际竞技体育中的应用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1. 运动训练学概述:理解运动训练学的定义、目的与任务,以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训练学2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2   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2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60407X10、660407X20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一) ~运动训练学(二)
Sport Coaching(I)~ Sport Coaching(II)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原则上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选课,以保证教学及学习的连续性适应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参考教材:
1.《运动训练》,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田麦久//刘大庆,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3.《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从理论角度揭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结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原理等。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认识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掌握竞技能力的基本构成,熟悉运动训练的操作方法。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体育专业思想教育,为培养运动训练类的高级专门人材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竞技能力的训练,反映了运动训练研究的最新成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新的研究成果,并联系学生从事专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践部分8学时,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与训练方法和手段。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体能训练第二课程教案

体能训练第二课程教案

体能训练第二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体能训练知识。

2. 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安排体能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1)跑步:慢跑5-10分钟,让学生全身肌肉得到充分拉伸。

(2)拉伸活动:颈部、肩部、手臂、腰部、大腿等部位的拉伸活动,每个部位进行15-20秒。

2. 基本体能训练动作(1)仰卧起坐:训练腹部肌肉,提高腹部力量。

(2)俯卧撑:训练胸部和手臂肌肉,提高上肢力量。

(3)深蹲:训练大腿和臀部肌肉,提高下肢力量。

(4)引体向上:训练背部和手臂肌肉,提高上肢力量。

3. 训练方法(1)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强度。

(2)循环训练:将不同的训练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循环训练,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3)配合呼吸: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配合呼吸,提高训练效果。

4. 教学方法(1)示范讲解:老师首先进行动作示范,然后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分组训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的问题。

5. 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老师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标准、姿势是否正确。

(2)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训练成绩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热身活动、基本体能训练动作、训练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体能训练知识,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激励措施的种类和实施
包括物质激励(如奖金、奖品等)、精神激励(如表扬、荣誉等)、情感激励(如关心、 支持等)等多种措施,根据团队成员的需求和贡献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实施。
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运动员心理健康的
概念
运动员心理健康是指运动员在心 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 良好状态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影响因素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掌握的动作、技能的数量和熟练程度;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体能状态。
柔韧性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关节的结构特征:关节结构主要由关节面、关节 囊和关节腔构成。关节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关节活 动的幅度,是影响柔韧性的重要因素。
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 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是 影响柔韧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训练, 可以改善这些组织的伸展性,从而提高柔韧性。
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 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 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
法。
变换训练法
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 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 积极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
练方法。
06
速度、灵敏和柔韧性训练
速度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反应速度
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影响因素包 括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 。
运动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与示范
通过讲解动作要领、技术规格 和示范正确动作,帮助学生建
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分解与完整练习
将复杂动作分解为简单动作进 行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完整动 作练习。
重复练习法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3 提高竞技能力 A 后次负荷在前次负荷产生超量恢复时进行,能源物质储备提高,竞技能力提高;
B超量恢复性训练,准备期的前期(画图);C同1。
负荷特点:负荷强度动态变化不明显 负荷的上升是基于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及中重量的不断增加
运用对象:主要适用于负荷起点较底的初级训练者
运用时期:主要用于准备期的前期
运 动 训 练 学
教案
运动训练专业(必修)
08—09(一)
孙 永 平
体 育 教 育 学 教 研 室
教案
日期:09-04课节:1-2教室:116教学对象:运动训练专业2007级01次课
教学主题:第一章 运动训练概述
第一节 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 二 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掌握运动训练学的本质和特点 树立良好的体育专业思想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包括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技巧、武术套路等竞技项目
主要包括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竞赛项目。
(三)运动训练学的特点
运动训练学的特点是运动训练学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特点。
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运动训练学的产生
(二)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导入:什么是运动训练学?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导出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对运动训练学名词分析:
1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技能力训练)
分析: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结果(见课件图)。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了解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4. 掌握运动训练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2. 运动训练的原则:个性原则、系统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3. 运动训练的方法:基本训练方法、组合训练方法、专门训练方法。

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内容、制定方法和实施步骤。

5.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营养原则、营养素摄入和食谱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难点:运动训练原则的运用,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运动训练学》。

2. 教案。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运动训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训练中的营养、恢复和心理调控。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反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测试成绩:学生考试成绩。

六、教学内容:1.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负荷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运动训练中的监测与评估: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指标和应用。

3. 运动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技术训练的原则、方法和实践。

4. 运动训练中的竞赛策略: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5. 运动训练中的团队建设与沟通:团队建设的方法和沟通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中的负荷、监测与评估,技术训练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负荷的合理安排,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技术训练的实践,竞赛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团队建设与沟通。

初中体育 健美操提高班第2次课教案

初中体育 健美操提高班第2次课教案
(1)五位脚站立,做七个基本手位。
(2)前后移重心及单脚后划弧,配合做七个基本手位。
(3)五位脚站立,依次做单臂向外波浪。
(4)左右移重心,配合做手臂体侧波浪。
(5)前后移重心及变换步,配合前后摆臂及臂绕环。
(6)向前4步“悄悄步”,手成五位。向后柔软步,手成七位。
(7)侧吸腿向侧交叉步成后点地立,双臂体前绕环成五位手。
组织:
队形同上
教法:
1、每一动作的讲解示范练习
2、学生自练及动作的串连练习
3、教师带领串连动作
4、集体及个别纠错
5、教师带领配乐练习
6、学生随乐练习,教师口令或手势提示
要求:动作准确到位,刚劲有力,协调连贯,活泼朝气。
难点:动作的力度幅度感韵律感与流畅性;让学生体会臂的加速摆动与制动,做原地的节奏动作。
6x8拍:同上,惟右左向斜后方做。
7x8拍;1-4拍跳起向上吸左右腿,一手胸前平屈一手侧平举;5-8拍并腿直膝跳,双手体前绕环360度。
8x8拍:1-2拍开立,右手向左侧立掌推;3-4拍左手向左侧立掌推;5-6拍下蹲一次双手从左经下向右上绕环360度;7拍成下蹲双手摆至左侧;8拍收手脚直立。
9x8拍:左右并步,手自然前后摆。
2.老师解说本课内容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
要求:快速、整齐、安静
准备部分
7分钟
1、慢跑400米
2、游戏:赶鸭子
一人持竿,其尖触地挥赶池塘里的“鸭子”,被击者出局。
目的:发展其灵活躲闪反应能力
教师带领绕场行进
组织:
* *
* *
**
#一一一

教师先做赶鸭人示范,再换学生做。
基本部分
30分钟
1、学习艺术体操基本动作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技能表现为,完整的技术由若干相同的动作周期构成;要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性和直线性,合理的动作结构。战术方面,科学地分配及运用体力。
3、心理和智能特征: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较高的文化修养。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对手比赛成绩和裁判行为。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次,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分类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第三,选择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作为分类的第三个重要标准。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继而以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把体能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亚类;技能类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五个亚类。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主观因素:本队竞技水平,教练员临场指挥水平。
客观因素: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身体训练:发展速度和耐力能素质是身体训练重要任务。
2、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攻防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个体特长更为突出。
3、心理训练: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自身技术的发挥和心理状态的控制,枪弹,弓箭质量的好坏。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进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1、技术训练:注重基本功训练,巧妙安排空射和实射。
2、心理训练:侧重于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
3、战术训练: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训练。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因素;
(1)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其中,体能又包括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得抽象出来的理论更能准确反映同项群项目训练实践的内在规律,并且更便于对训练实践实施有效的指导。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4、艺术表现能力训练: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射箭、射击等)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身体匀称,生理机能好,运动员的静力耐力、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好。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固势要稳,瞄靶要准,击发、撒放要正确。
3、心理和智能特征:注意力集中稳定,自我控制、感知觉较高。
(3)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多种代谢能力的训练:
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有计划的控制负荷的各个要素,包括持续、间歇、重复和比赛训练法等。
(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训练等。
(3)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分为中等时间(1.5~8min)的力量耐力训练和长时间(8min以上)的力量耐力训练。
3、心理和智能特征:心理上表现为对阵时的敢斗性,坚毅性。智能方面要求有较高文化水平。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竞赛条件,裁判员评分,对手状况。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功、进攻、防守和反攻各种方法和连贯技术,常采用整体法和分解法。
2、战术训练: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战术训练,采用假想敌训练、配对训练及实战训练。
4、战术训练:加强快速反击战术的训练,加强以多攻少、以少防多的训练。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跳跃、投掷、举重等)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特征。磷酸原供能能力强,神经灵活性高,强度大,兴奋占优势。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技术动作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控性,经济性和时效性强。战术上力争首赛成功。
(2)通过运动竞赛,将获得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创造出理想的运动成绩。
*竞技需要原则(亦称从实战出发原则)是指导训练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代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的新特点为:全面加特长。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又不会因受到其它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身体训练: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进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2、技术训练:基本动作训练贯穿于运动员多年训练及各年度训练的全过程,难新动作分阶段依次进行,规定动作需尽快掌握,自选动作扬长避短,设计创新高难动作。
3、心理训练:念动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自我调节法。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及多项组合结构。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及得分类。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P39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项群训练理论可给战略制定者有益的帮助,首先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其次,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有助于此项目更快的得到发展和提高。
1、体能训练:精选有效的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训练内容、手段简练集中,力求实效。不断提高训练负荷强度。
2、技能训练: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
3、心理和智能训练: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速度感、节奏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竞走、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滑雪等)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备课时间:第2次课
教学内容
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竞技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形成及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各个项群的特征.
教学
重点
(1)项群训练理论概述
(2)各项群的特征概述
教学
难点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
教学
方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3.可以使研究者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的束缚,对进行跨项的规律性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可能。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可以促进竞技人才的合理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跳水、体操、技巧等)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3、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身体素质是基础,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基本功熟练扎实,全面准确,特点突出,有绝招。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结合。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身体形态各异,运动员机体进行适应性改造包括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提高心理耐受度。
*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取决于:最大速度、相对速度、专项耐力、相对耐力、基础耐力水平、力量素质。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和实效性。战术方面分为创纪录战术和夺冠军战术。
(2)各个因素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所起作用的大小依项群特点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3)同一种竞技能力对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作用依项群的不同而不同。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因素;
(1)运动成绩就是运动竞赛的结果。包括:比赛的名次和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2)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比赛结果的评定。
3、心理和智能特征: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时空知觉好,反应速度快,智能较高,经验丰富。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比赛时间安排,比赛地点,对手水平,观众,比赛的评定行为。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既要遵循竞技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一般训练原则,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本项群的特点组织实施。
3、心理特征: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对手发挥状况。
(三)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把发展体能放在首位,尤其是耐力素质。
(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并综合表现于专项赛距之中。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足球、篮球、手球、水球、冰球等)
(一)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身体健壮、肌肉细长且富有弹性、足弓高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好。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技术全面有特长,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
3、心理和智能特征:心理特征包括球感、情绪、注意力和意志品质。智能表现在观察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