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发表时间:2012-12-12T10:51:02.10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1月供稿作者:段莉[导读] 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襄城县实验高中王银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04-01 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发展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地理教学关注的焦点。而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被动接受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其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转,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课堂教学——这个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变成了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况。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如何使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也得到培养和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引导,需要鼓励。教师就是要去创设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要培养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发问。特别是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要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和处理问题。如讲到全球变暖对降水的影响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结合大气环流知识,找出影响降水的因素,由此总结出降水与气温的关系,然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由图生疑,推敲结论,哪怕是很小的发现,也会非常兴奋,从而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创造“潜质”必能得到开发,其探索精神必得到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热点知识,如钓鱼岛问题、班德世界气候大会.嫦娥探月等,让学生能有机地将现实问题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便于他们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受到启发,触发他们的联想,进而产生知识迁移与转化,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二、其次,运用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创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例如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冬季台北气温一般高于广州,那么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能找到答案: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些,而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创新能力是能够逐步培养起来的,卓别林曾有过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思考和拉提琴弹钢琴相似,需要每天练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倘若没有欲飞上蓝天的幻想,怎么会有飞机上天,火箭升空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使思路更加开阔,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也能够克服偏执与死板的思维方法。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许多现象都是与地球上的大气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假若没有大气,地球上的哪些自然现象会消失或改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先认真分析一下,地球上的哪些自然现象与大气有关,如:流星现象是流星体与大气磨擦燃烧所产生的,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形成的,地球上昼夜温差较小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结果,而温差的加剧会导致地球上的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加剧等。如果大气层消失,则上述现象将不会存在或发生急剧的变化。再如学习完《地球在宇宙中》这一单元后,可鼓励学生思考:假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则我们这一单元中所学的哪些现象、哪些数据将会发生变化?如果公转和自转都是自东向西,情况又如何呢?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气候形成与分布时,可提出假设:如果大分水岭呈南北向横亘在澳大利亚的西部,那么,澳大利亚的气候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书本上不可能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样一些训练,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当地的地理纬度等;通过日影最短时刻和北京时间之差,计算出当地的经度,并由此思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高效地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找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时的倾角,塑料大棚棚面的角度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有很大影响。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进行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如社会调查、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