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文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哲学研究中。
美国数学家怀尔德受到科学哲学研究发展的启示,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
斯默瑞恩斯基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第一个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1.数学文化的界定和特点1.1数学文化的界定数学科学是以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及客观现象为研究对象。
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整个文化结构的影响。
数学文化是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哲学和文化学的交叉领域,它把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别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素材。
我国的数学哲学家郑毓信先生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从不同侧面力图增添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为数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数学文化的特点数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一方面拒人千里之外,使人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美丽动人,让人流连忘返。
数学极其重要的价值正是体现在数学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动力,以及许多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和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数学文化需求上的。
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文化体现了以下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基本观点、思想方法交叉组合而成的具有丰富内容和强烈应用价值的技术系统。
进入21世纪,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验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可以这样说,数学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教材的开发、数学教师的培养、初等数学教育和高等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2.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在新课标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制定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理解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各类文章,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各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各类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6. 培养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1. 阅读与鉴赏:包括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歌鉴赏、散文鉴赏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与交流:包括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说明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4. 中华文化:包括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等,培养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语法与修辞:包括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6. 课外阅读与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参加各类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内容。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5. 开展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6. 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第1篇示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文言文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不仅关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更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地教授文言文,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宠。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注重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
三、注重实践与运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将古代文言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诗歌朗诵、古文阅读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注重个性化教学是一大趋势。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更深入的讲解和引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加细致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标,文言文教学同样要服务于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将文言文融入到其他学科中,比如历史、地理、文学等,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1. 引言1.1 新课程标准背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教学也需要根据新的要求进行更新和拓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只是传统的词句解析与翻译,而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文言阅读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 正文2.1 文言文教学方法概述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文言文这一特殊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标准不断出台,文言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之中。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实践中拓展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一、跨越时空,呈现魅力1.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言文的布局与结构。
在学习特定的文言文经典作品时,可以借助PPT或其他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文言文语法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布局。
2. 利用手工艺品及实物等物件,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各个时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文言文。
通过一些文言文与当时的实物或手工艺品进行配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言文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利用文言文诗歌,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美感。
文言文的诗歌在构思,意象,之间应有的连贯性等方面,都具有古典文学的独特美感,可以让学生通过读诗歌来感受文言文的价值与魅力。
二、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否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1. 制定学生自主学习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言文训练的难度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方法论素养与学习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把握文言文的表达理路和篇章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自我升华,互相促进。
三、注重对学生语感与文化素养的培养1. 组织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考虑引导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拜访名人故居、参加文化讲座等,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2.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象征与寓言意义,把握文言文的深刻内涵与人文价值。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现代化手段助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便捷的获取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了便利;让教师们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丰富的现代化手段。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第1篇示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文言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文,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能够获得乐趣和提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现状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为主,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和无聊。
1.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文本的意思和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4.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手机等,创造丰富多样的文言文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个性化教学,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标准下,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通过古文名句配图、古文歌曲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反馈上,注重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提高。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教育机构和教育产品,如在线学习平台、文言文教学软件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文化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文化教学作者:王蓉来源:《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3年第09期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在中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学的要求. 本文基于高中新生数学文化价值认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从多个视角展现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数学文化价值.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文化;数学教学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 我们这个有着严格数学“双基”训练传统,在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及测试中表现不俗的数学教育大国,既没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又没能产生尽如人意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群体,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在中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 数学文化的认识对于教师而言,进行数学文化教学,首先我们应对数学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很多学生把数学看做“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 “数学=逻辑”的公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 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数学文化的核心就是数学观念系统、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数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的人文价值和数学的美学价值上.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数学家柯朗(R.Courant)在名著《数学是什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 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 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要求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其目的是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我把《史记》当作歌剧来欣赏,……由于我重视历史,而历史是宏观的,所以我在看数学问题时常常采取宏观的观点,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这是数学大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的数学文化阐述.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会使人望数学而生畏;而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 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标准》中数学文化体现的认识《标准》中突出了数学文化的精髓:探索精神和理性思维. 发展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标准》强调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强调了数学的语言特性;标准推出了数学文化的一个良好载体——数学背景知识.在《标准》指导下的教材中体现了这一载体:在适当的地方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介绍数学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数学家生平、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A版教材中分别在章头图、探索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实习作业等地方体现了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基于对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文化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笔者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近课堂,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笔者在08-10学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价值观的尝试,开设数学文化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讨论课、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价值观,同时及时总结与反思,探索适合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路和方法.1. 问卷调查及分析在教学中尝试实践数学文化之前,笔者首先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刚入学的高中两个班级(共99名)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数学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 (问卷见附录)调查分析:问卷的结构分析:1-3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习数学的信心;4-8题考查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9-13题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了解及理解(9题针对初中的平面几何的学习;10题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11—13题针对中学数学思想: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思想的考查);14-25题考查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包括数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的美学价值);问卷分析:(见表1)结果分析:高中新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理解,除却数学的工具作用之外,对其他了解甚少,但是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价值观念尤为重要,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完善个人的数学素养.2. 教学实践数学史是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微观上,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的分类,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一)数学导学课高中入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以《数学的美》为主题,从数学与艺术、数学与生活两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与艺术通过欣赏分形图片、介绍数学与建筑、数学与绘画、数学与音乐,体现了数学的美. 数学存在于现实的世界,而艺术是想象的世界,现实的数学创造了想象的艺术.数学与生活举例了“一块钱去哪里了?”的不等式性质悖论、房贷问题、买彩票问题、交通红绿灯切换时间问题等等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数学随处可见.导学课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对高中的课程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二)数学与文学《不等式》章节的章头图是一幅壮丽的连绵起伏的山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对大自然中存在着的不等关系最生动的描述. 初唐诗人陈子昂有句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以自己为原点,时间的两头无限,天地都是平面. 此诗还可用来解释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中的对仗对应着数学中的对称,在变换中保持着某些不变性. 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垂直. 文学意境有着和数学观念相同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以诗句为引例,增加了人文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数学和美学数学美具有科学美的一切特性,数学不仅具有逻辑美,更具有奇异美;不仅内容美,而且形式美;数学简洁、匀称、和谐,到处可见.三角函数课堂上提音乐;立体几何课说绘画,如何把立体的图形画在平面上;讲对称欣赏艾舍尔(M.C.Escher)的画;讲透视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理解无限欣赏计算机画出的分形图,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四)数学与应用《文汇报》2002年8月21日摘要刊出钱伟长的文章《哥丁根学派的追求》,其中提到:“这使我明白了数学本身很美,然而不要被它迷了路. 应用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去完善许多数学方法,我们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的. 从这一观点上讲,我们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屠夫‟,而不是制刀的…刀匠‟,更不是那种一辈子欣赏自己的刀多么锋利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匠.”这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数学文化观.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将数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分为若干个专题,其中第七个方面的问题是“问题解决,模型化和应用”,他们把解题和构造模型放在一起,称之为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 事实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抽象出来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高中数学中数列的应用之房贷问题、线性规划都是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在介绍数学建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交通红绿灯的时间设置、购买个人保险的决策、股票市场的各项技术指标、投资兴业的决策等等都是建模过程. 模型是数学思想活的灵魂,千姿百态的模型,反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脱胎于赌场中的概率论用来研究现在买彩票的概率问题,抽奖次序先后对中奖的影响问题;建立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一块钱去哪里了”这一条悖论,应用于生活上货物联合销售是否买到便宜货的判断等等.(五)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中数学史的呈现形态不应是数学史课程中的形态,而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现实,基于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情景,基于学生的最大发展需要.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以三国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证明勾股定理作为引例. 此图作为2002年在中国举办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的会标,展示了中国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国数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独特风格,是数学大苑中开出的一朵芳香的鲜花.同时,介绍了刘辉的“青朱出入图”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体现了绝高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列的第一节课中,简单介绍毕达哥拉斯派的“万物皆数”、形数理论;介绍Fibonacci 数列、大自然中的Fibonacci数列、音乐与Fibonacci数列,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列,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在合情推理课程中介绍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和费马(Fermat)大定理. 在解析几何开篇介绍创始人笛卡儿等等.微积分是数学史上继欧氏几何后的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被誉为数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引入微积分时可以介绍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地位和应用,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微积分创始人牛顿、莱布尼兹的资料.讲解复数一章时,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学的运算法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六)数学思想方法解析几何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在立体几何内容结束后,讲解化归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函数内容结束后,讲了几个专题,例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另外,数学的语言特性(数、符号和图形)、数学与伦理、数学的科学价值等等都是数学文化的体现. 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更深入、细致地研究如何将数学文化更好地渗入到数学教学中.当我们真正把数学文化的魅力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将会更加平易近人,学生将会更加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不仅使人更有知识,更精密,更严谨,而且使人更聪明,学会实现目标;数学教育不仅使人变得更富有,而且使人变得更高尚,更善,更美,更真!附录:数学文化价值认识的调查问卷1. 你是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A. 是B. 否2. 你是否认为进一步学习数学非常有必要?A. 是B. 否3. 你是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A. 是B. 否4. 你是否了解中国数学发展史?A. 是B. 否5. 你是否了解笛卡儿?A. 是B. 否6. 你是否了解牛顿的数学贡献?A. 是B. 否7. 你是否了解二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A. 是B. 否8. 你是否了解几何作图的三大难题?A. 是B. 否9. 你是否了解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思想?A. 是B. 否10. 数学就是研究数字,你的观点是:A. 否B. 是11. 你是否认为分类讨论在数学中是重要的思想方法?A. 是B. 否12. 你是否了解函数与方程思想?A. 是B. 否13. 你是否认为股票K—线图与数学有关?A. 是B. 否14. 你是否认为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A. 是B. 否15. 你是否认为数学会改变你的生活?A. 是B. 否16. 你是否认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A. 是B. 否17. 你是否认为数学是实际问题的抽象?A. 是B. 否18. 你是否认为万物皆数?A. 是B. 否19. 你是否认为数学可使实际问题简化?A. 是B. 否20. 你是否觉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激发你们学习数学的动力?A. 是B. 否21. 你是否了解黄金分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A. 是B. 否22. 你是否认为数学存在着对称美?A. 是B. 否23. 你是否认为数学与艺术有关?A. 是B. 否24. 你是否了解数学与建筑的关系?A. 是B. 否25. 你是否认为数学与音乐存在着联系?A. 是B. 否。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5篇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5篇第1篇示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文言文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适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文言文也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1.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法结构等;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文言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言文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基于任务的教学法。
通过设计各种任务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情感教育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希望广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文言文教学。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在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变得更加重要。
新课改促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提倡,诗词、古文等传统文化形式在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
新课程标准也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要求,需要结合新课改理念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传统文化教育在新课改框架下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和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承、思想品德培养、文化素养、教育影响1. 引言1.1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增强对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古文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新课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1.2 新课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新课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和发展空间,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力的滋养。
新课改也强调了跨学科的综合教学,传统文化作为跨学科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中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体现。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文/郭秋玲【摘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
本文主要谈论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化教育;途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既是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实践,更是语言教学的必需。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意识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分为三个等级,即二级,五级,八级。
小学毕业时要求达到的程度为二级,具体描述为:二、文化教育的途径(一)词汇教学中挖掘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英语中有很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包括颜色、数字、动物等。
1.颜色词汇教学在颜色词汇教学中,可以结合呈现各国国旗图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英语国家的国旗。
此外,还可以告诉学生各种颜色的文化差异,如“红色”在汉语中表示“欢乐,喜庆,革命”等,而“red”在西方人眼里有“战争,恐怖,愤怒,困难”等意思。
适当地通过对比,向学生传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西方文化。
2.动物词汇教学不同的动物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应尽可能地挖掘各个动物词汇所包含的文化。
3.称呼词汇教学在中国,我们习惯用职位来称呼别人,如张护士,李主任等,而西方国家则一般直接在姓或姓名前面冠以Mr.(男士),Miss(女士未婚),Mrs.(女士已婚),Ms.(女士不明婚否)等表示称呼。
4.饮食和食品词汇教学在教授“breakfast/lunch/dinner”等饮食方面的词汇时,可以借助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告诉学生:英美人的早餐一般是先喝牛奶(milk),然后再吃鸡蛋(egg)、热狗(hot dog)。
午餐则相对简单,只是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等快餐食品,外加一杯咖啡(coffee)。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进行 讲解 介绍 。 比如 , 为了让学 生 了解 美 国大 学 的教育 制度 ,在作 相 应介 绍
后设 计像 “ 去美 国 留学 , 了解 哪些 文 应 和美 的 陶冶 。 误 区 四 :合 作” 即为 多组 织小 组 “
讨论
比较法 是跨 文 化语 言交 际 教学 的
一
、
英 语文 化教 学的 策略
目前 大 多数 教 科 I 教 师用 书通 j 用 的方 法就 是使 用 文化 注解 ,这一 策 略 针对 性强但 缺 乏 系统性 。另 一种 常 见 策略 就是 对所讲 授 的交 际功 能项 目
个极 为重 要 的方 法 。 中国学 生在 使
用英 语 时常 犯 文化错 误 的 主要原 因是
比较 、 照 、 取 、 弃 、 参 摄 舍 合作 、 播 的 传
能力 。从这 个角 度来 说英 语 教学 中 的 文化教 学就 是积 累英 语 国家 文化 的知
他们 未 能注 意 到本 国文 化与 英语 国家 文化 间 的差 异 ,总是 无 意识 地 以 自己 的思 维 套用英 语 。 因此 , 要有 意识 教师
维普资讯
墓 教学科研
《 前湄疆觞疆 渭 哟筑嘧蜀遣镘
一陈
英 语 文化教 学是 指对 学 生进 行跨 文化 ( 国 文化 、 国文 化 ) 本 外 的教 学 活 策 略 , 过一 定 n 敦 : 通 0 、途 . j : 充分 利用 各种条件 、 各种 f . 、 卜讲解 、 J 【 渗 透 英语 文化
识 ,培 养跨 文化 交 际意 识和 能力 。 因
此 ,教学 中教师 必须 掌握 一定 的 教学
过对 比帮助 学生 发现 母语 和 目的语 语 地 为教学 服务 。 以 , 们最 好是 在学 所 我 生有 需求 , 有期 待 的时候 , 者是教 材 或 的重 难点 之 处 ,容易 引起 争议 之处 组 织合 作 、 探究 。 当学 生 的需要 与教师 既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对于很多中小学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一直是个问题。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更加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语法知识和文言文阅读之外,还应该注重文言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方法1. 注重词语学习。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词语的学习。
特别是繁体字、生僻字等,应该通过教学演示、读音标注、配合图片或视频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讲解。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生字的处理和记忆,提高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2. 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实际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故事、小说、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情景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借助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投影、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学习兴趣。
4. 组合式教学。
组合式教学是一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兴趣,用讲故事和演讲来强化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采用知识测验、练习等各种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文化背景的传承等。
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组合式教学、技术手段等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并善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渗透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契合全新的育人目标。
为此,本文立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教学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英语;传统文化;融入前言:新课改背景下,推动初中英语的整体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来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增添一些能够对学生带来有益影响的知识性内容。
比如在号召四个自信的社会背景下,适当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用多媒体渗透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展日常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语言教学的便捷性,在课堂上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方面知识的基本认知,进一步培养其文化认同感。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跃度。
例如:在教学“School life”这一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教材内容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学校教学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涉及到了一些常见的课程单词,如“biology”等,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单词教学,然后渗透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很多课程,那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有没有同学知道古代社会的学生是如何上学的呢?”。
用一个捎带转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或影视剧中私塾上课的视频让学生简单感受一下我国古代学堂的氛围,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讨论下,明确我国古代社会没有特别正式的学校,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课程多半就是四书五经,这些课程可以用“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这样的说法来表达。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文言文教学方法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并能够通过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并能对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如《道德经》、《孟子》等,拓宽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范围。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灵活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一系列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演绎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应通过阅读文言文原著、背诵经典片段、演绎经典场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影片、音频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并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文言文教学也需要更加贴近时代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就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一、注重文言文的实用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而是更加注重文言文的实用性。
文言文作为汉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其实际运用场景依然存在,比如在古代文献的阅读、诗词歌赋的鉴赏、古代典籍的研究等方面。
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文言文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古代文献的解析、古代诗词的赏析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古代文物、进行实地考察,或者设计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项目等,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的历史价值。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对文言文的历史价值的讲解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献的历史背景、古代诗词的创作时代、古代典籍的成书过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背后的历史价值。
教师还可以对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讲解,比如讲解古代建筑、古代器物、古代名人等,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历史价值的认知。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教学的综合性。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过分注重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忽略了文言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
教师可以通过与历史学科、文学学科、艺术学科等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价值。
比如在历史学科中,可以通过解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在文学学科中,可以通过赏析古代诗词来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在艺术学科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器物来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等。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新课标视域下的三大文化【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新课标视域下的三大文化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三个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中,革命文化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建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潘晓露老师的“对标”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以学生为本,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贯彻了项目学习理念。
潘老师结合新课标和学情,综合考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建构,进而实现了新课标理念与实际教学的对接与融合。
在现代化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得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目的性,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潘老师首先创设了有趣且生活化的情境:邀请学生为景区设计一本宣传册,以便学生置身其中。
之后潘老师便给学生提供了资源和支架,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背景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了抓手和有效的帮助。
强化合作与探究更是本课的亮点,学生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本背景,开展辩论赛、群文阅读、撰写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出优化全班的最优策略。
而最后学生呈现作品和成果的环节,又回归到语言实践应用上,并给出评价量表,显现出明确而具体的可供学生参照的评价反馈的基本标准,充分彰显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
二、注重情感培养,融入红色基因语文教科书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窗口,选文必须与纯文学类读本的选文有所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文质兼美,既展现文学的魅力,又要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是华夏民族在岁月磨砺中淬炼出来的独特基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红色基因融入课文,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教材中逐渐传承红色基因,继承红色精神。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文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因此教师应将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文言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历史素养、思维能力等。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兴趣特点,选择合适的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来展示文言文的课文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是一门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词汇意义、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文言文的创作活动,如仿古文、填词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小组,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辅导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辅导。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注重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活动。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文言文。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
题与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对策。
首先,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多样性;二是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和相关知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更新教材内容,增加文化多样性。
教材应该涵盖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二是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三是提高师资力量,加强跨文化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1 -。
论新课标下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试分数 。 教师也只注重语法 、 单词 的讲解 , 搞题海战术 , 而忽视 实 现 中学 英 语 教 学 目标 起 着 非 常重 要 的作 用 了对学生语言应用 能力 的培养 . 使得学生学到的都是 “ 哑巴英 语 ” 每个学 生都 只是做题考 试的机器 , . 而不能用英语 进行实
目的 , 展 自主学 习 和合 作 学 习 的 能力 ; 成 有 效 的英 语 学 习 发 形 ( ) 二 成语 典 故 、 言警 句 、 名 习语 、 语 、 谚 俗语 中的 文化 内涵
策略 :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 标同时指出综合
它们体现认识和思维方法 、 价值观念 、 心理状 态等方 面的
二、 新课 程 标 准 的 要 求
在 中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 内容 :
( ) 用词 汇 的 文化 意 义 一 常
词 汇的文 化 内涵反映 民族生 活、 理 、 地 价值观念 的不 同。 在教学 中不仅要 讲解词 的概念意义 . 要讲 解其 内涵意义 ( 还 褒
义 和 贬 义 )联 想 意 义 ( 忌 、 婉 )情 感 意 义 、 、 禁 委 、 比喻 意 义 、 配 搭
体 的保证 , 中. 其 增进跨文 化理解和跨文 化交 际的意识和能力 . ( 鸟 在 手胜 过 两鸟 在林 ) 现 了美 国人 的实 用 主义 人生 观 。 一
层面 . 如价值观念体系 、 言系统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共 同点 和 词汇手段 和语序来表达 : 语 英语重形合 . 汉语 重意合 。这些差异 巨大差异的意识 .了解 与异文 化群体交际时要采取文化容忍 从英汉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 : 国人思维方式是线性 的 . 英 重分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文言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句式等。
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文言文,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其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历
史背景,以及文言文中的文学思想。
学生要学会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要学会从文言文中汲取思想,并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
素养。
学生要学会从文言文中汲取文学精髓,并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
本知识,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运用文言文进行思维训练和文学创作,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化教学
发表时间:2011-04-01T13:21:44.810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上旬供稿作者:罗琼[导读]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1921)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罗琼江西省莲花县莲花中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现状,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相互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90-02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1921)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考试制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教学仍侧重于语法,而忽视了语言中蕴藏的文化知识。
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考高分,但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却存在困难。
2001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列入到英语教学中。
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必要的,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从2007年秋季开始,江西省高中英语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由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umming up; learning tip七个板块构成,每个模块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且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using language四个板块中。
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习到英语这门语言,也能增加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说英语的国家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在口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对话是体现语言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因此,教师应该在口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和项目,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模拟实际情景,把对话带入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介绍、问候、致谢、打电话、讨论等不同的交际话题中都渗透着跨文化知识。
例如,在Book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涉及到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不同点,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陌生人问路的对话场景,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西方人在交谈中的礼仪、礼貌。
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盯着别人不太礼貌。
但西方人士却认为: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诚,另一方面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谈时,“eye contact”是必要的,这样既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也表示了对话题的兴趣。
相反,如果是躲躲闪闪的目光或是因为想英文词句而抓耳挠腮、龇牙咧嘴,这样无论你的发音多么纯正,句子语法多么优秀,也只能让别人“敬而远之”。
二在听力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实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所以对于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与否,以及是否能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在听力理解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听力理解中常常需要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推理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有时听者熟知听力材料中的词汇、语法结构,却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例如:
A:Why didn’t John go to the party yesterday? B:He had been with God.
如果听者不了解西方人使用be with God 是委婉地表示die,就不能正确理解答句的意义。
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还应当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给学生创设与西方文化生活贴近的语言环境。
教师也可以在听之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的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筛选、补充、替换;也可以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或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对听力材料进行补充。
另外,还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讲座、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体会到异国的不同文化。
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当今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很多文化内容,话题多样,如某个民族的政治、历史、语言和艺术等。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Book8 unit4 Pygmalion的内容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茶花女》。
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看似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希腊神话中的Pygmalion的这个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Warming up中的图片讲述Pygmalion真心祈祷最终达成愿望的故事,总结出期待的力量。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
在教师的背景分析和引导下,学生就能分析文章的标题,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阅读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背景文化知识进行导入,并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感悟。
另外,教师也可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敏锐性。
四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必然会对文化差异有所体现。
如比喻“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中文用“猫哭耗子”来形容虚伪和伪善,英语中用的是“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再者在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带有各自的民族、宗教含义,其不同的比喻性和象征性赋予它们本质区别的联想意义。
如: This is the last straw. 再也无法忍耐。
The old man is down and out. 这位老人已经穷困潦倒。
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上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单词的字面含义,从而忽视了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隐性文化信息。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中英文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上的不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英语的文化特点,能反映该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的背景知识。
在传授当中除了要注意单词形式的正确,还必须考虑到词汇运用的环境,也应适当地补充一些单词中的文化蕴含。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解,在词汇讲解中穿插介绍文化背景,中英词汇的对比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教学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跨文化的意识和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具有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 [3]邓炎昌、刘润清.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4.4 [4]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 [5]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倪德杰.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教苑荟萃,2010(16)〔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