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依赖于阻断Na+、K+、ca2+离子通道,包括I类、Ⅲ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多数治疗剂量的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同时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的机械牵张、炎症、氧化应激,心房肌细胞代谢,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和纤维化等也参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已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非离子通道阻滞剂将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等。由于这些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基于对参与心肌细胞电学和结构重构的受体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它们不直接阻滞离子通道,无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且对心律失常具有早期预防作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新动向,又称之为“心律失常的上游治疗”。

一、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虽为Ⅱ类抗心律失常药,本身不直接阻断离子通道,却是惟一被大型临床试验证实能够降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药物,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30%的猝死风险,早期应用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0%的全因病死率。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s)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持续激活能够导致心脏重构,也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其中间产物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很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首先,心房肌细胞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多于心室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房牵张,使心房不应期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从而使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其次,血管紧张素Ⅱ显著增加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的钙超载,在缺血时容易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此外,血管紧张素Ⅱ促进心肌纤维增生,降低胶原酶的活性,使心肌的顺应性下降,这些改变均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而血管紧张素Ⅱ来源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途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途径。因此,应用ACEIs和ARBs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已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ACEIs和ARBs已经在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三、他汀类药物

炎症反应是房性心律失常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25%一40%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炎症有关,尤其是术后房颤;而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维持也常常与心房炎症瘢痕形成有关。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脂之外的抗心律失常效应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

实,该类药物不仅能够预防房颤,还可以降低心衰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

四、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

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PUFAs如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摄人后主要积聚于大脑、心脏细胞膜磷脂中。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UFAs具有抗心律失常和降低猝死的作用。

综上所述,单独使用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相对较弱,联合其他药物则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抗心律失常和预防猝死的效应。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应当注意的是,上述非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除β受体阻滞剂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之外,其余药物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证据,目前的临床应用地位仍有待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