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误区”,实施“对策”
如果说平时课文教学像“栽一棵树”,复习好似“育一片林”。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概括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查漏补缺,加深、拓宽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科学地复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小学毕业总复习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往往会使教师、学生在复习时陷入种种误区,若不克服,将会严重影响复习效果。以下是我针对在进行复习之前,找到的相关复习指导中指出的“五大误区”,在自己的复习中,制定的一些对策:
误区一: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些教师对复习的真正含义认识不清,复习时连计划和提纲都没有。教师是这也要讲,那也想说,于是不分轻重地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都拿到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复习,像新授知识一样,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知识点。
对策:分析现状,有的放矢——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师复习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的学习没有一点新鲜感,只是徘徊于原有的思维层次,不但影响学生思维的后续发展,也把有限的复习时间浪费了。怎样才能使复习更有实效呢?教师要对照《课标》中关于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列出相应年级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原有知识能力作一个比较系统的现状分析(可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强化。
比如在拼音运用中,学生容易将形近声母或韵母、前后鼻音混淆,我就督促学生养成读准字音、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并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和领读员的辅导作用,适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又如我班孩子对于字词总有轻视的情绪,觉得简单而无意义,加上粗心大意,于是越是基础的,越是容易错,特别是形近字、同音字不能正确熟练地区分与运用。复习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听写、习作中常用错的字词,注重对词句的理解、对比、吸收内化,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这样针对性强,往往也会事半功倍。
误区二:机械的题海战
“考,考,考,老师的宝。”有不少教师热衷于复习时大搞题海战术,用机械的考试代替复习,每天就是考试、讲评,讲评、考试,机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设计规划、布置任务、安排训练,把学生当成无知无能的知识容器和训练对象。
对策:巧练精练,引发兴趣——自在娇莺恰恰啼
复习不应该跟重复学习划等号。殊不知,题目做多了,势必减少了读书、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形式单一,方法枯燥。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灌输与被灌输,缺乏情感的交
流。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缺乏创新和主动性,学生普遍感到疲惫乏味,由此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益低下,达不到复习预设的效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在何处?悦在“习有所得”,即“温故而知新”、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真正有效的训练就应该基于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宜少、精、巧,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新的体验。如对句子的复习可以一改原来的机械复杂为让学生多动脑,少动笔,教师画好龙,学生来点睛。
如此以书面练习题为依托和凭借,让学生用口说,用心记,用脑想,用眼看。这样的练习动笔虽少,但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尽在其中。
此外,还可让学生自编练习,因为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情和学力最了解,他们所设计的练习题针对性强,编出后的习题坚持自做与互考相结合。这样,题目的覆盖面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跃,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且练有所得。
误区三:不顾差异,一刀切
复习时,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复习的时间、次数、内容上搞一刀切。对于优秀生来讲,很多题目已经是耳熟能详,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老师却一再告诫他们:得谦虚,不能骄傲;后进生则是学得云里雾里,只能“滥竽充数”,蒙混过关,老师只能怒其不争。
对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落霞与孤骛齐飞
一刀切的做法只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填不进”的现象,复习的效率较低。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抓两头,促中间”。在提问、做练习时,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产生学习乐趣并刺激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复习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开放性问题让他们来完成,课后可单独布置一些拔高能力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单独做了让老师看看,批阅一下,教师侧重鼓励和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一些重复的机械性的作业可以不做。
对于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一些练习,让他们巩固所学,有所进步;对个别学困生,重在鼓励,要侧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意志品质的训练和要求,单独设计一些基础的问题或习题来让他们完成,让他们也体验做对题的感觉。个别后进生还有懒惰的习惯,教师可以请中等生或优生当助手,“一对一”地督促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内容。错了题,马上订正,还有错,再订正,直到做对为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自信心得到增强,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误区四:课本教参唯上,固步自封
有些老师复习时以课本为唯一凭借,视教参为“尚方宝剑”,乐此不疲地在课本、教参的圈里打转。“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要求学生个个听写过关;选读课文的教学是咬文嚼字,精读细讲;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或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体会等就把教材上的参考性解读一字不漏地照抄给学生,并嘱咐学生“是重点”……
对策:放眼现实,合理开放——操千曲而后晓声
试想,如此一味囿于课本、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怎能不使学生成为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书呆子”?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又如何实现呢?
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语文资源,复习时,引导学生“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生活化运用,以实现书本经验与社会实践的沟通、学生经验世界和其成长的沟通。《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对于培养语文能力所需的实践来说,仅读课本中的几百篇文章,仅写教材规定的几十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因此,只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才能将书本语言吸收、内化。
此外,还可开展“母校回忆”、“临别赠言”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习作,写对母校的点滴记忆,对分别的惜别之情,对初中的美好向往等。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误区五:应试味浓,功利性强
较多教师的复习就是为了应付县里的统测、抽测,于是县里教研室的试卷几乎成了毕业复习的指挥棒。教师将复习异化为历年毕业会考试卷的分析和训练。考过的题型道道过关,没考过的全部跳过——或一味为积累而积累,要求学生死记各种形式的语言材料,积累的词语脱离具体的语境成了“死词语”;或让学生修改学生习作中从未出现过的“人为的病句”;或是把掌握不同语境中语言描写的多种表达方式作为单纯的语言训练题予以地考察(变换句式),学生只能在老师苦口婆心传授的诸如“标点符号要改变”“人称代词要转化”的种种“秘诀”中忙得摸不清方向。更有甚者,以“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考了”,“朗读不容易考察”等为借口,复习时都避而不讲。
对策:加强实践,注重“多维”——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样的复习,应试味浓、功利性强,不但无视学生的发展,还把原本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了,学生几乎成了应试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怎能提高呢?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下,语文试卷命题发生了以下变化:价值取向,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从侧重单维走向“兼顾三维”;命题内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刚性走向弹性。这些变化要求老师在复习时要充分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从而达成基本读写方法的掌握和读写能力的形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
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我是小小播音员”的活动,每人二到三分钟,讲述一则最新新闻,训练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写作素材的一种积累。
总之,我们的复习不只是应考,更应是整理,查漏补缺;不只是温故,更应是知新。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材施教、加强实践、合理开放,以切实提高毕业复习的效益——让这一片林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