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3 pdf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3 pdf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3 pdf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证券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中国证券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突破。

本报告将就中国证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证券业发展现状1. 证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23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已超过XX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

2. 金融科技不断创新:中国证券业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证券交易实现了线上化、智能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交易体验。

3. 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了市场准入门槛,规范了市场秩序,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证券业发展特点1. 多元化产品服务:中国证券业不断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2. 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中国证券业的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包括证券交易所、结算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3.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国证券业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不仅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金融从业者,还吸引了一批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三、中国证券业未来发展趋势1. 金融科技与证券业融合:未来,金融科技将继续深度融合证券业,推动证券交易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深化市场改革与发展: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推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

3. 强化风险防控与监管:未来,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市场稳定和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业在2023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展现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某一种或某些种类的资产转变为可进行交易和分散所有权的证券工具,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

资产证券化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且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风险分散。

在国外,资产证券化已经成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仍面临一些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较为滞后,规模较小。

截至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发行数量较少。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累计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数量不足2000只,资产规模也不足1.5万亿。

尤其是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明显偏小。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多元化产品。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多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和企业应收账款等领域,产品种类缺乏多样性。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仍需完善。

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审批程序繁琐、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投资者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导致市场不够规范。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风险管理仍需加强。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从风险的角度来重新配置资产和责任,然而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风险管理方面尚存在不足,如信用风险管理、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应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定更加友好的政策和法规,简化审批和注册程序,促进市场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证券市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服务,也逐步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结构、制度等多个角度研究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116.67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同时,A股市场已有超过5.5亿户股民,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投资人口数量。

证监会不断开放市场,如不断推进沪港通、深港通的改革,引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有助于推动未来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方面,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大致形成了“股债并举、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其中,股票市场作为最为常见的融资工具之一,与资本市场的其他工具合作,形成了多种融资渠道,满足了企业不同层次和领域的融资需求。

此外,在债券和期货市场方面,也形成了规模庞大、产品多样、交易活跃的市场体系。

三、市场制度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调整,如《期货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股票交易规则》、《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格式》等。

并且,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加规范、透明、公正。

此外,还加强了交易所的市场监管,优化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市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总之,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市场规模和活力都大幅提高,市场结构日趋成熟,市场制度不断完善。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加强与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的联系,开放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品种,加强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商品化程度,使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具备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关注当今证券行业,了解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是证券工作者和投资者应该做的。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欢迎阅读!中国证券行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篇1中国证券行业从无到有、从无序到逐步规范,进入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以下特征:(1)传统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中国证券行业各传统业务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同质化现象明显、竞争激烈。

其中,作为证券行业主要收入来源的经纪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随着新设营业部的放开以及非现场开户等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小项目井喷和大项目减少的背景下,部分证券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在争取大项目的同时着力发展中小项目,使得投行业务竞争变得更为充分,并逐步成为重要收入来源。

自营业务由于受股票二级市场行情影响,收入波动较大。

资产管理业务随着政策的放松发展迅速,各证券公司对资产管理业务也更加重视,竞争相对市场化,大型证券公司在人才、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总体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统业务正逐步转型,各业务盈利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各项创新业务正处于积极探索中,但为证券行业盈利结构的改善、收入来源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首批试点各项创新业务的证券公司在人才、信息系统和管理经验等软硬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已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

但随着取得各创新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加激烈。

(2)部分优质证券公司初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中国证券行业在综合治理后整体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但无论从资本实力还是创新业务布局上,部分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初步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尤其在目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环境下,优质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并购重组、发行次级债、IPO发行、借壳上市等方式进一步充实了资本金,在资本规模上已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

2023年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3年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3年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证券行业市场分析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也不断壮大。

证券行业是一种为公司和个人提供融资和投资机会的行业。

证券行业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本文将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73.94万亿元,其中股票市场占比最大,为36.62万亿元,债券市场为28.30万亿元,期货市场为9.03万亿元。

2、市场主要机构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

证券公司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金公司则是股票市场投资的重要工具,保险公司则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保障。

3、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分为两个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截至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了4149家。

其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医药、电子、金融等行业。

4、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包括企业债市场、金融债市场和政府债市场。

其中,政府债占比最高,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备受投资者青睐。

5、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的是农产品期货、化工品期货、金属期货等。

截至2021年,中国期货市场共有31种期货品种,期货交易所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二、未来趋势1、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证券市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市场,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来确保市场的公正公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市场,监管机制也需要不断加强,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2、加速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加速国际化进程,并更加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会。

3、数字化金融的发展随着数字化金融的发展,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全球证券交易所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风险。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市场背景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

自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具活力和重要的证券市场之一。

证券市场的建设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全球证券市场中也日渐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但是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日益重要性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中也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制度、投资者保护、信息透明度、法规制度等方面探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二、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及对策1、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监管是保障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包括:市场监管机构缺乏专业、高效的监管人员、制定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等。

对策:加强监管制度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此外,可以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如差额调控制度、停顿交易制度等,以保护市场的投资者和维护市场稳定。

2、市场资金链条不完善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有良好的资金链条,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资金链条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资金过程中有很多中介环节,导致投资者的成本偏高;结算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交易效率低下。

对策:促进资金链条的畅通,推进证券交易结算制度的升级改革。

加快建立专业健全的金融机构监管制度,以规范监管和确保风险控制,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

3、市场竞争不足市场竞争是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竞争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市场份额被大型机构集中。

对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外资竞争的力度,鼓励各机构主动扩大市场份额,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投资者保护方面的问题及对策1、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大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注重眼前利益,很少对投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证券市场投资计划不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度。

对策: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各种投资理财工具,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鼓励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证券市场中。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在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交易所除进行股票、债券的现货交易外,还有股指期权、期货产品,以及大量的个股期权期货产品进行交易。认股权证和备兑权证等结构性产品十分普及,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增长迅速,资产证券化产品和房地产信托基金产品(REITs)也非常发达。相对来说,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品种则过少(见表)
二、我国证券市场现状...............................................1
2.1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1
2.2我国证券机构发展概况.........................................2
三、市场存在的问题 ................................................3
3.1证券规模过小................................................3
3.2资本品种类不足.............4
3.2资本品种类不足
资本品种类、金融衍生工具无法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我国国内企业多层次发展的大量融资需求。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种类繁多,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品种类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货.期权,认证股权等投资品种类,甚至美国国家出现欠条的金融衍生品,这类金融衍生工具有超过现货市场的势头。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的集资形式也很多样化,在票据,债券,存款证三种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变息工具,浮息工具,信用卡应收债权等多种形式,目前香港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衍生工具以增达129种,而我国大陆的证券市场除股票外,6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至5年的资本品种类又受到了种种限制,不流通股占的比例也远远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这极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浅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doc

浅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doc

浅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doc证券市场是一个能够支持公司融资和投资者交易的市场。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

从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市场主体证券市场的交易主体是公司和投资者。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共有两个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两个交易系统,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这四个交易平台本着开放、公平、透明的原则,为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易平台。

截至2021年3月31日,我国证券市场上共有4071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上市公司有3706家,B股上市公司有4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有7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有288家。

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国投资者总数达到1.4亿人。

二、市场规模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A股市场中,市场总市值由2001年的16428.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9745.7亿元。

而IPO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9年我国IPO数量为212家,筹资规模达到2897亿人民币。

另外,新三板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已经达到11903家。

三、市场机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也日益完善。

一方面,证券市场上出现了转融通、债券通等新型金融工具,方便投资者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市场的风险控制越来越严格。

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有交易所的定期公告、公司公告、财务报告等信息,以及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披露规定和行业指导文件,保障了投资者的知情权。

四、市场问题与风险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部分资本市场从业人员存在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侵害了投资者利益,损害了市场的公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第一篇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 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

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

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

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流通市值占GDP比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199****4524.90%7.33%8512526.77199982067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表2: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2001年1-12月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22 126 -82.54% 资料来源: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

表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总数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医药、生物家数691 195 131 116 99 81 69 占比% 56.22 15.87 10.66 9.44 8.06 6.59 5.61 表4: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总数上海深圳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四川(不含重庆)浙江湖北家数665 140 79 70 69 68 61 61 59 58 占比% 54.11 11.39 6.43 5.70 5.61 5.53 4.96 4.96 4.80 4.72 资料来源: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目前资金面供应略大于需求。

2002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每年进入股票市场的新增资金预计可达1000-1200亿,庞大的居民储蓄是股市资金供应的基础,到2003年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10万亿元。

2.基金市场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的2家开始试点,到2002年末中国基金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创新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设立或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3家,其中有5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目前共发行基金71只,其中有54只封闭式基金、17只开放式基金,基金总份额为1362亿基金单位,基金净值为1340亿,基金净值约占A 股流通市值的10%,其中2002年就发行和扩募了20只基金(14只开放式基金、6只封闭式基金),基金数量较去年增长39%,基金总份额较去年增长69%。

开放式基金发展迅速,从2001年的3只迅速发展到17只,基金份额由117亿发展到545亿,在短短一年里已接近封闭式基金的份额,且在基金品种创新方面,已出现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基金;开放式基金的收费方式、费率水平开始走向市场化,不少基金公司实施“后端收费”,费率随投资期限而递减,开放式基金将逐渐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流。

图2:基金规模发展状况数据来源:巨灵信息系统证券投资基金是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发行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外合资基金可能获准发行,市场上将出现伞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新品种。

3.债券市场(1)国债市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债市场最初从实物券的场外市场起步,在实物券托管结算系统的风险暴露后转向记账式债券。

债券市场的第一次繁荣随后在交易所市场出现,但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整个国债市场的大规模发展。

到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应时而生,规范的中国场外债券市场才开始成型,国债市场的规模也进入高速扩张时期。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

这三大市场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和国际接轨的场外交易方式的优势,又有中国国债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人商业银行的参与,其规模远超其他两个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市场。

但是,银行间市场还没有拓展到企业和居民,其主导功能远未充分发挥,未来发展潜力还很大。

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名义上可以允许社会投资者普遍参加,交易活跃,但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方式的制约。

凭证式国债市场是当前居民个人购买债券的主要渠道,但凭证式国债不能流通转让,因此只有一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

表 5 中国国债市场结构市场性质市场主体交易方式债券托管机构银行间国债市场场外市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现券、回购交易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交易所国债市场场内市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企业、个人等现券、回购交易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凭证式国债市场不可流通转让居民户商业银行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三大市场分割的格局使得投资主体被割裂,交易记账式债券的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以金融机构为主,个人主要持有凭证式国债,而难以参与到记账式债券交易中来,一个能够让社会所有投资者方便参加的统一的债券市场还没有形成。

因此债券交易反映的中长期利率水平也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国债的基准利率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自1997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后,国债发行对GDP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对GDP年增长贡献幅度考察,自1998年到2001年,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分别约为1.5%、2%、1.7%、1.8%左右。

2002年国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达到1.9%上下的水平。

图3 2000-2002年银行间、交易所及柜台国债发行规模状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年鉴》;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公布数据;《中国证券报》等。

(2)企业债:2002年我国企业债的发行规模从上年度的144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全年共发行12只企业债券,信用级别均为AAA级,期限从3年到20年不等,票面利率全部采用固定利率的形式。

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企业债发行出现向市场化走近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行利率确定市场化,02中移动、02三峡债采用向投资者配售确定利率的尝试;发债主体多元化,02年发行的企业债中一改以往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情况,以中国金茂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股份制企业榜上有名;担保主体多元化,商业银行成为担保人;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了超长期债券。

02三峡债成为国内首只20年期企业债。

由于股市的长期低迷,去年以来企业债受到投资者青睐。

2002年发行的三峡债、移动债等供不应求,2003年伊始,企业债继续去年的火爆势头,上海久事债尚未公开发行价格便已出现“买不上,需要关系”的情况,年初正在发行的沪杭甬债据传也是很难买到,企业债回购交易业务的开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债和金融衍生产品,可转债具有鲜明的特点。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自从2001年4月28日《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其三个配套文件出台以后,国内可转债市场的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2年国内市场发行可转债达41.5亿元,而此前十年境内可转债发行总额仅为52亿元。

《实施办法》出台后上市公司纷纷公布可转债发行计划,其规模达400亿元,尽管这些公司的发行计划还存在变数,但今后几年国内可转债市场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4.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证券公司总数达124家,证券交易营业部2828家,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分别为72、422家。

只有5家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超过30亿元,有17家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在15-30亿之间,其余都在15亿以下,平均每家注册资本金为8.42亿元,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1035亿元。

我国券商资产规模偏小、负债率高、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化程度低。

而国外著名的大券商,如美林集团、摩根斯坦利、所罗门公司、高盛公司等,资产总额均为千亿美元以上,其中最大的美林集团为2130亿美元。

美国有众多证券公司,大型券商占据支配地位。

在日本,大券商在资产规模、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等占居了日本证券业的半璧江山。

在经营业务方面,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能运用的金融工具较少,创新意识薄弱。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很不完善和很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1)市场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2)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品种单一;(3)市场结构不合理,A股与B 股、H股分割市场相互分割;(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权分割,运作不规范,企业缺乏持续发展能力;(5)投资理念不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