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I剂量调整解读指解读成志锋
从指南看新诊断型糖尿病的治疗PPT课件
胰岛素泵治疗 (CSII) 单纯口服降糖 药物联合治疗
一天多次胰岛 素注射(MDI)
FPG19.39mmol/L HbA1c11.3%
胰岛素泵治疗 (CSII) 单纯口服降糖 药物联合治疗
X
一天多次胰岛 素注射(MDI)
胰岛素泵治疗 (CSII) 单纯口服降糖 药物联合治疗
√
X
一天多次胰岛 素注射(MDI)
患者体型偏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 出现体重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素 用量增加,怎样解决? “高脂血症”,应选择哪种调脂药物? “高血压”, 如何选择药物?
糖异生
敏感性
高血糖
吸收
合成
↓
利用
THANK
YOUBiblioteka SUCCESS2019/4/4
5.72mmol/L 6.0%
谢
谢
THANK
YOU
SUCCESS
2019/4/4
130-140/80-89mmHg
2.11mmol/L
糖尿病的治疗不单纯是控制血糖,而是在综合治疗 的基础上延缓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证患 者的生活质量。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伴明显高血糖时给予短期胰岛 素强化治疗,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部分患者 甚至达到长期病情缓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南以临床证据为依据,是我 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圣经”,能最大程度地确保 糖尿病防治工作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和更经济 的运行。
从指南看 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治疗
内分泌科 魏兆丽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 性疾病之一,而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
国家。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
基于CT图像的重离子剂量计算实现及分布可视化
的关 系为
Db ( , o I z, )一 RBE Dp ( y, X h I y z, ) () 5
23 剂量计 算 实现及 分布 可视 化 .
P
在放 疗计 划 制定 中 , 进行 剂 量 计算 及 可 视化 之
中 图分 类 号 : 3 9 R 1. TP 1 ; 8 5 2 文献标志码 : A
0 引 言
相对于传统的放疗用射线 ( - y 如 z 射线等) 重 , , 离子束具有优越的深度剂量分布特点_ ] 即: 1 , 束流
能量沉 积量 随穿透 深 度增 加 而 增 加 , 射 程末 端 产 在
p t= (
‘
在重离子放疗实施过程 中, 将靶区沿束流人射 方向划分成若干等厚层 ( 通常取 2 5 m , — r ) 每层分 a
别用 Bag峰进行 照射 , 叶准 直器 ( )与 当前 rg 多 MI , C 层靶 区形 状适 形 , 照射 完 当前 层 后 , 节 到 当 MI C调
上 的生物 有效剂 量 分 布 , 水 中优 化 的 剂 量 计算 结 将
水等效深度值 , 并根据分层厚度及束流方向上 的靶
区深度等参数来确定分层照射层数 , 最后沿束流方 向通过适形分层累加的方式实现重离子剂量计算并
将剂 量结 果 以可 视 化 的方 式 显 示 到 C 图像 上 , T 以
定 义如 下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恭金( 0 6 0 4 6 12 1 ) t肃省科技支撑i  ̄项 目( 14 K A 0 ) 甘肃省 自然科学 雄金(8 3 J A 1 ) 6 9 2 0 , l60 6 、 t F, l 10 F C 1 2 ; o0R Z 0 5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作用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作用李远志【摘要】目的:评价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单纯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CSI 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B组(P<0.05).而且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CSI监测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1(024)002【总页数】2页(P298-299)【关键词】丙泊酚;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全凭静脉麻醉【作者】李远志【作者单位】天津市汉沽中医医院,3004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是麻醉深度/镇静程度监测指数,反映大脑意识成分,使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论系统,综合了EEG的四种参数。
我们将CSI用于指导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评价其麻醉苏醒质量。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单纯胆囊切除患者 50例,年龄 48~67岁,其中男性 23例、女性 27例,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 56~82kg,手术时间在2.5小时以内。
随机分为CSI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5例。
方法术前肌注咪唑安定 1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输入乳酸钠林格液。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 A组监测CSI,CSI用丹麦Danmeter公司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仪,先用砂纸清洁皮肤,按标准贴好 3枚电极片,开机后自检通过后显示CSI值。
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诱导时丙泊酚血浆浓度4μg/ml,雷米芬太尼血浆浓度设为4ng/ml,维库溴铵间断静注。
A组在全身麻醉期间使用CSI,并根据CSI调整麻醉药剂量,使手术期间CSI维持在(40±10);B 组患者不使用CSI,麻醉医师根据经验调整麻醉药剂量,维持麻醉深度。
华法林个体化剂量调整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示 对华法 林 的差异 有很 大 的作用 。 n ra D A de 等第 一
次 描 述 了内含 子 l l 7 上 1 3位 点 C 到 T的 突变 . 导
致 了最佳 抗凝 需要 的较 低 的剂量{ 。 着 . 2接 o l 人们发 现
06 0 ) . 1 mg比平均 实际 剂量 ( . 0 +1 9 0 mg偏低 ,检 验 P 0 5 具 有 显著 性 差异 , 6 31 7 . 4 ) 5 2 t <. , 0 剂量 差异 为 ( . 7 _ . 3 ) 。 论 : 型可 以解释 3 . 02 8 06 9 mg 结 9 + 3 模 5 %的华 法林剂量 差异 , 8 该公 式计 算 出的华 法林剂 量可 以
等 。对于 华法林 剂量 有 重要影 响 的是 2和 3型 突 变 。基 因突变 改变酶 结构 , 活性 降低 , 酶 代谢华 法林 能力减弱 , 所需 华法 林 剂量 明显 降低 。在 黄 种 人 中
C P C" Y 2 9 2的 检 出 率 几 乎 为 零 . 而 C P C " Y 2 9 3基 因
华法林 是 当今 世界抗 凝首 选药 物_ 但 是 自该药 l _ , 诞生 , 使用 一直 面临挑 战 :1 治疗 窗窄 、 体差 异 其 () 个 大。 抗凝 不足与抗 凝过量 之间界 限狭小 , 床需要频 临 繁检测 患者凝 血酶原 时 间( T 和用 国际 标准化 比值 P) ( R) I N 来调 整剂量 、 控制抗 凝强 度 。( ) 2 药物 、 病状 疾 态、 年龄 、 遗传 等许多 因素均 对华 法林 剂量 差异 产生 影 响 , I R值 常波 动 . 致 N 使许 多 医生 对 华法 林 用 药 过度谨慎 ,比如 只有小部分房颤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网 。 近年 的个 体化 给 药研 究 热 点集 中在 遗 传 因素 上 , 自
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调整方法
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调整方法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特定于患者基因改变或肿瘤特异抗原的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生长的关键靶点来治疗癌症。
然而,患者对靶向治疗药物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一、基于个体基因型的剂量调整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调整方法之一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个体基因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与药物代谢、药物靶点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代谢酶活性异常、药物靶点突变或表达异常等情况。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确保药物在患者体内可以达到疗效所需的浓度。
二、基于药物浓度的剂量调整针对某些靶向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还可以基于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医生可以了解到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消除速率和药物代谢的情况。
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的治疗范围,可能需要增加剂量以达到治疗效果;相反,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过高,可能需要降低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三、基于病理生理参数的剂量调整除了个体基因型和药物浓度外,剂量调整方法还可以基于患者的病理生理参数。
例如,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或肾功能损害,可能需要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过度积累;反之,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或肾功能正常,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四、剂量调整的重要性和挑战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调整是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策略。
合理的剂量调整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减少治疗失败的风险。
然而,剂量调整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个体基因型和病理生理参数的分析可能需要时间和资源,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具备这样的分析条件。
其次,缺乏统一的剂量调整标准,不同的医生可能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剂量的调整,有时会导致治疗效果的不一致性。
五、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进行靶向治疗药物的剂量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MSA手册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权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权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协会(ASQ)及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持下,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认可的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组编写,负责第三版的工作组成员是David Benham(戴姆勒克莱斯勒)、Michael Down (通用)、Peter Cvetkovski(福特),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Tripp Martin(FM 公司)、以及Steve Stahley(SRS技术服务)。
过去,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有其用于保证供方产品一致性的指南和格式。
这些指南的差异导致了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工作组被特许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使用的参考手册、程序、报告格式有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此,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在1990年编写并以通过AIAG分发MSA手册。
第一版发行后,供方反应良好,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纳入第二版和第三版。
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批准并承认的本手册是QS-9000的补充参考文件。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发展。
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
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
药师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
药师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是指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和需求,通过药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药物剂量进行个别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已成为优化患者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药师的角度探讨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在于将药物治疗与患者的个体特征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代谢能力都有差异,因此使用标准剂量的药物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通过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征,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方法1.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征在进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前,药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状况和生理特征等。
例如,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都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2.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剂量调整原则进行个体化调整药师还需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剂量调整原则。
某些药物具有较窄的治疗窗口,剂量过高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剂量过低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药师可以进行药物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3.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药师在进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药师可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注意事项1. 确保准确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在进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时,药师应严格按照医嘱或治疗指南确定药物剂量和用药方式,以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剂量。
2. 注意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相互作用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时,药师还需注意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要在调整药物剂量时加以考虑。
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_随笔
《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简介 (3)1. 免疫检查点的概念 (4)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 (4)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5)三、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7)1.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8)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中的疗效分析 (9)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评估 (10)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程管理策略 (1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2. 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14)3. 药物剂量与给药时间的调整 (16)4. 疗效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 (17)5. 靶向联合治疗策略 (18)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程管理的实践指导 (19)1. 医患沟通与教育 (21)2. 患者随访与生活质量评估 (22)3. 数据管理与分析 (24)4. 跨学科合作与团队协作 (25)六、总结与展望 (26)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28)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0)一、内容概述我有幸阅读了《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深感其对于我们临床医生在食管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指导意义。
本文详细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理、适应症、治疗方案以及全程管理策略,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文章首先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工作机制,即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恢复或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文章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以及后线治疗等不同阶段。
在治疗方案方面,文章提出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如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序贯治疗等。
文章还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和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分别接受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和常规麻醉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用量和苏醒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丙泊酚用量403.2±26.3mg,雷米芬太尼用量0.21±0.14mg,维库溴铵用量7.8±0.8mg,睁眼时间5.2±1.3min,拔管时间6.8±2.1min;对照组患者平均丙泊酚用量468.5±29.2mg,雷米芬太尼用量0.38±0.12mg,维库溴铵用量7.8±0.8mg,睁眼时间10.7±1.6min,拔管时间15.2±2.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能够减少全凭静脉麻醉用药,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全凭静脉麻醉用药;苏醒【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010-01为了观察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和苏醒质量的影响,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凭静脉麻醉指证,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
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2.5±7.7岁;男20例,女14例。
对照组3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6.3±8.2岁;男21例,女13例。
詹韦免疫生物学读书札记
《詹韦免疫生物学》读书札记目录一、免疫学基础 (2)1. 免疫系统概述 (3)2. 免疫细胞分类与功能 (3)3. 免疫应答过程 (5)二、抗体与抗原 (6)1.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7)2. 抗原的特性与分类 (8)3. 免疫反应中的抗原表位 (9)三、免疫检测技术与应用 (10)1. 免疫荧光技术 (1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3)3.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14)四、免疫治疗 (15)1. 免疫抑制剂 (16)2. 免疫调节剂 (17)3. 基因工程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9)五、免疫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21)1. 蛋白质组学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22)2. 细胞成像技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23)3. 系统生物学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25)六、免疫学与临床疾病 (26)1. 自身免疫性疾病 (27)2. 慢性感染性疾病 (29)3. 癌症免疫 (30)七、免疫学研究发展趋势与挑战 (31)1. 免疫记忆与免疫调节 (32)2. 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33)3.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5)八、结论与展望 (36)1. 免疫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38)2. 对未来免疫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9)一、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与生物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主要关注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生物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由多个免疫器官和系统组成,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
这些器官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髓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而胸腺则影响T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异常细胞等来维护生物体的健康。
免疫分子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
这些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如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病原体,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等。
达格列净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达格列净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2. 研究意义 (4)二、研究方法 (4)1. 受试者选择 (6)健康受试者的筛选标准 (7)受试者的分组与随机化 (7)2. 药物剂量的确定 (8)3. 生物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10)4.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11)三、结果 (12)1. 药代动力学参数 (13)2. 药效学指标 (13)糖尿病症状改善情况 (14)血糖水平变化 (15)3. 生物等效性评价 (16)C<sub>max</sub>和AUC的比值及其置信区间 (17)t检验与方差分析结果 (18)四、讨论 (19)1. 生物等效性的意义 (20)2.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特点 (22)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 (23)4. 与其他SGLT-2抑制剂的比较 (24)五、结论 (25)1. 研究主要发现 (26)2. 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27)3. 不足与展望 (28)一、内容概括达格列净片是一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达格列净。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达格列净片在中国市场上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确保达格列净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对达格列净片进行了生物等效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评估达格列净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药物使用指导。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共有100名健康受试者参加。
受试者按照年龄、性别、体重和血糖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组,并分别接受达格列净片或安慰剂的治疗。
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受试者的血糖数据,并与基线值进行比较。
通过统计分析,评估达格列净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达格列净片使用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化疗方案
乳腺癌的化疗方案目录1. 乳腺癌概述 (2)1.1 乳腺癌的定义 (3)1.2 乳腺癌的分类 (3)1.3 乳腺癌的分期 (4)2. 化疗的基本原理 (4)2.1 化疗的作用机制 (5)2.2 化疗药物分类 (6)3. 化疗方案 (7)3.1 个体化化疗方案 (8)3.1.1 常见化疗药物 (9)3.1.2 用药剂量及方案 (10)3.2 根据BC分期推荐的化疗方案 (11)3.2.1 早期乳腺癌 (11)3.2.2 进展期乳腺癌 (12)3.3 特殊类型乳腺癌的化疗方案 (13)3.3.1 三阴性乳腺癌 (14)3.3.2 HER2阳性乳腺癌 (16)4. 化疗方案的选择考虑因素 (17)4.1 病理类型 (17)4.2 遗传突变 (18)4.3 患者的身体状况 (20)5. 化疗的副作用及其管理 (21)5.1 常见副作用 (22)5.2 副作用的管理策略 (23)6. 化疗方案的执行与监测 (24)6.1 化疗的给药方式 (25)6.2 药物监测 (26)6.3 患者随访 (27)7. 化疗治疗的展望 (28)7.1 新型化疗药物 (29)7.2 个体化治疗的进展 (30)7.3 其他治疗模式的探索 (31)1. 乳腺癌概述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女性乳腺组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等。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征,乳腺癌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如激素受体阳性、2阳性、三阴性等,这些亚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化疗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实战演练
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实战演练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是指根据患者个体特征与疾病情况来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方法和实战演练的案例。
一、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意义在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疾病状态都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情况也不同,因此使用相同剂量的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也会有差异。
通过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可以使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遭受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方法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药物浓度监测法:通过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以达到调整剂量的目的。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可根据药物的参考范围决定是否调整剂量。
2. 个体化评估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评估,包括遗传特征、基因多态性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情况,可以预测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调整剂量。
3. 临床反应监测法: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反应,如疾病缓解程度、症状改善等。
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实战演练案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以下是一个实战演练案例:甲先生,50岁,被诊断为高血压,医生开了常规的降压药物甲乙丙。
甲乙丙药物标准剂量为每日口服一次,但由于甲先生体重过轻,体质较弱,医生决定个体化调整剂量。
首先,医生要求甲先生进行常规化验,包括肾功能、肝功能等。
根据检查结果,发现甲先生的肾功能略低,因此医生决定调低甲乙丙的剂量。
同时,医生通过与甲先生进行沟通,了解到甲先生有过敏史,需要选用较低剂量的甲乙丙。
最后,医生根据甲先生的情况,将甲乙丙的剂量调整为标准剂量的一半,并让甲先生定期复查血压和相关检查指标。
通过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甲先生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避免了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强化治疗和csii临床应用-精选文档
内容
CSII国内外应用现状 强化治疗的好处 胰岛素泵治疗的原理 CSII与MDI比较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益处 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 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分为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其病变的发生 与发展与高血糖状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 系,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所 以严格控制血糖显得尤其重要,而胰岛 素强化治疗是达到严格血糖控制的重要 手段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标
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 避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尽可能地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血糖控制接近正常的益处
DCCT1,2 Kumamoto3 UKPDS4
HbA1c 9- 7% 9- 7% Retinopathy 63% 69% Nephropathy 54% 70% Neuropathy 60% — Macrovascular 41%* —
8- 7% 1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1% 24–33% — 16%*
血糖控制接近正常的益处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血糖控制与慢 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强化的血糖控制使下列临床病变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视网膜病变降低
肾病降低
76%
54%
神经病变降低
60%
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
内容
CSII国内外应用现状 强化治疗的好处 胰岛素泵治疗的原理 CSII与MDI比较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益处 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正常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曲线
胰岛素的释放依据不同的血糖 水平
0.6
0 0:00 时间 12:00 24:00
ICT:每日两次混合胰岛素注射
回归模型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回归模型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目的 (2)1.2 回归模型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性 (3)2. 回归模型的基础知识 (5)2.1 线性回归模型 (6)2.2 非线性回归模型 (8)2.3 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 (9)3. 回归模型的构建 (10)3.1 数据预处理 (11)3.2 模型选择与估计 (12)3.3 模型拟合与评估 (13)4. 具体应用 (15)4.1 金融领域 (16)4.1.1 股票价格预测 (17)4.1.2 信用评分模型 (19)4.2 健康研究 (20)4.2.1 疾病风险评估 (21)4.2.2 治疗效果分析 (22)4.3 经济分析 (23)4.3.1 经济增长预测 (24)4.3.2 消费行为研究 (25)4.4 营销管理 (26)4.4.1 消费者行为分析 (27)4.4.2 广告效果评估 (29)5. 模型优化和扩展 (30)6. 回归模型的解释和报告 (32)6.1 结果解释 (33)6.2 CFA表示法 (34)6.3 报告撰写技巧 (36)7. 回归分析软件工具 (37)8. 案例研究 (38)8.1 案例一 (40)8.2 案例二 (41)8.3 案例三 (42)9. 结论与展望 (43)9.1 回归模型在统计分析中的价值 (44)9.2 未来研究方向 (45)1. 内容简述回归模型在统计分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探究自变量(解释变量)与因变量(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和分析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预测、估计和解释,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应用场景。
我们将从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回归模型,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并针对每种模型提供实例数据和案例分析。
我们还将讨论回归模型的诊断与验证方法,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扫描在肝血管瘤多期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扫描在肝血管瘤多期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李啸天;邱维加;王现锋;钟鸣;成戈;邢腾龙【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6(037)001【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 ATCM)技术结合自适应迭代算法( ASIR)在肝血管瘤行多期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36例临床怀疑或复查肝血管瘤行CT检查的患者,改变增强扫描不同时期预设噪声指数( NI),每例患者均进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按期进行分组,平扫NI=9为A组,动脉期NI=9为B组,静脉期NI=11为C组,延迟期NI=13为D组,每期扫描时ASIR均设为50%。
记录每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并估算有效剂量。
测量图像噪声,由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诊断并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
结果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并取得最终诊断。
A组有效剂量为(3.80±1.51)mSv,B组为(3.70±1.40) mSv,C组为(2.62±1.23)mSv,D组为(1.93±0.90)mSv,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组延迟期图像评分最低,为(3.75±0.44)分,图像噪声值最高,为(16.30±1.05)HU。
A组平扫时图像评分最高,为(4.90±0.26)分,图像噪声值最低,为(9.47±0.88)HU。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其余各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各组图像噪声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TCM技术能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CT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
【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李啸天;邱维加;王现锋;钟鸣;成戈;邢腾龙【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低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中的应用 [J], 张鹏;赵英杰;李振龙;黄清山;洪天佑;陈曦2.迭代重建结合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检查中的应用 [J], 王军;王溧康;孙骏;吴晶涛;叶靖;王守安;朱庆强;孙继全;邰学祥3.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不典型肝血管瘤中的应用分析 [J], 巩哲;张沈荣;同志勤4.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量子降噪技术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J], 袁知东; 石桥; 王成林; 邓乾华; 冯飞; 成官迅5.胸部CT检查中iDose4迭代重建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的应用 [J], 信瑞; 孙海峰; 刘纯岩; 刘建华; 刘洋; 曲丹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泵以前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 经常发生低血糖 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推荐剂量(U/d) 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75%~85%) 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70%)
高血糖、极少或无低血糖
用泵前的胰岛素总量× (100%)
每日基础输注量和餐前大剂量的分配
每日基础输注量 = 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 初始设定的餐前大剂量总量一般按照三餐各1/3 分配
CSII剂量调整方法
恢复打针剂量参考
如何由胰岛素泵治疗转化为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改为多次皮下注射需加10%~20%的剂量
三次餐前短效胰岛素加一次睡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 胰岛素泵本次餐前大剂量+本次餐前至下次餐前
每日注射胰岛素44U,两短两中治疗不理想后带泵。
-确定带泵日总量 44U,基础率给予44 × 50%=22U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给该患基础率设置成 6 段: -计算每小时基础率:R=22U ÷ 24=0.9 U/h,因夜间代谢率 较低,给予较低的基础率,黎明时或黄昏时受升糖激素影响, 可将基础率增加, 因此6段基础率分布设为-- -0:00 - 3:00 : 0.6×0.9 u/h=0.5 -3:00 - 9:00 : 1.2×0.9 u/h =1.1 -9:00 - 12:00: 1.0×0.9 u/h=0.9 -12:00 -16:00:0.9×0.9 u/h=0.8 -16:00 -20:00:1.1×0.9u/h=1.0 —20:00-24:00: 0.8×0.9u/h=0.7 经过7天血糖监测调整,该患最终使用6段基础率,空腹血糖达标, 基础总量用短效胰岛素29.0U。
即表示次日该患餐前量可调整为: 6+3.9=9.9u
表4 应用短效胰岛素患者 胰岛素敏感系数快速查阅表
当前每日胰岛素总量(U) 10 20 胰岛素敏感系数(mmol/L) 8.3 4.2
25
30 40 50 60 75 100
3.3
2.8 2.1 1.7 1.4 1.1 0.8
150
0.6
Chandra B., et al. California, Torrey Pines Pr, 2003
正常人基础胰岛素分泌
两个峰时: 5:00-7:00 两个谷时:11:00-14:00
16:00-18:00 23:00-2:00
正常中国人基础胰岛素分泌的特点设立 6段基础率模式
0:00 3:00
9:00
12:00
16:00
20:00
24:00
•基础率的设置会提前1-2h
CSII初始每日基础率设定方法-系数法
计算公式
实测血糖—目标血糖 补充大剂量 =
ISF
ISF = 胰岛素敏感系数
CSII校正大剂量计算方法-举例
某患者,每日短效胰岛素总量为40个单位 (设定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7.2mmol/L) 胰岛素敏感系数: ISF=1500÷(40×18 )=2.0mmol/l
如果餐前给6u餐前量,餐后2h血糖为15mol/L 需补充大剂量胰岛素: (15mmol/L-7.2mmol/L)÷ 2.0mmol/l=3.9u
每小时基础率 早
30%
中
30% 晚
注:青春期的儿童,因为生长发育,需要摄入更多热量, 60%用于餐前量,40%用于基础率。
胰岛素泵 基础量调整方法
CSII调整基础量的原则
基础率的调整应在血糖波动之前2—3小时(短效胰岛素)或1小时(超短效胰岛 素) 黎明现象,可将基础率加倍,特别是5am—7am, 胰岛素剂量甚至可从凌晨3:00开始。 考虑黄昏现象,此段基础率相对高些,但低于黎明时分的基础率。 每次调整基础率应增加或减少0.1u—0.4u/小时
基
础
率
调
整
分
段
整
日期
0:00-3:00
3:00-9:00
9:00-12:00
12:00-16:00
16:00-20:00
20:00-24:00
3月2日
0.6
1.2
0.9
0.8
1.0
0.8
CSII基础率调整过程-
举例
问到信息:下午单
关某:男, 47岁,2型DM. 6年,体重91Kg,身高180cm, 每日注射胰岛素44U,两短两中治疗不理想后带泵。使用短效胰岛素。血糖控制要求达到理想目标。早餐7:00; 午餐12:00,晚餐18:00。
每日基础输注量和餐前大剂量的分配
每日基础输注量 = 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 初始设定的餐前大剂量总量一般按照三餐各1/3 分配
血 浆 胰 岛 素 分 泌 量
早餐 中餐 餐前大剂量 晚餐
基础量 餐前大剂量 生理情况分泌量
基础量
Bode BW,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2, 18 suppl 1:S14-20
胰岛素量
校正大剂量:纠正当前高于目标值的血糖时所补充的胰 岛素量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控制目标
项目
理想 空腹/餐前 非空腹 4.4~6.1 4.4~8.0 <6.5
良好 ≤7.0 ≤10.0 6.5~7.5
差 >7.0 >10.0 >7.5
血糖 (mmol/L)
HbA1c(%)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版.
CSII初始每日基础率设定方法-6段查表法
基础量总量
(u)
时间段
6
0.1
8
0.2
10
0.3
12
0.4
14
0.4
16
0.5
18
0.5
20
0.6
22
0.6
24
0.7
26
0.8
28
0.9
30
0.9
0:00-3:00 0.4 3:00-9:00 0.3 9:00-12:00 0.2 12:0016:00 0.3 16:0020:00 0.1 20:0024:00
例如:2型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血糖在临晨1点开始下降,这时应该在10点或11 点开始设置一个较 低的基础率,这个基础率按照每小时降低0.2U—0.4u逐步达到目标。
临床上基础率常从4-6段开始 胰岛素泵应用胰岛素的日总量准确是血糖快速达标的关键 成人初设基础量是胰岛素泵日用量的50%
3月3、4日、全天空腹血糖多数偏高,所以3月5日全 天基础率各段均上调0.2,用CGMS观看基础血糖时更 容易理解为什么上调0.2 因早餐前血糖8.4,因此在此段 增加基础率0.2u/h 因3月5日午餐前5.4,因此3月6日基 础率减少了0.1
经过5天血糖监测调整,该患最终使用6段基础率,空腹血糖达标,基础总量用32.2U。
CSII校正大剂量-胰岛素敏感系数
敏感系数: 1500原则- 短效(常规)胰岛素
1800原则- 超短效(速效)胰岛素
1500 / 1800
ISF =
每日总量 ×18
定义:注射1单位胰岛素后血糖降低的数值( mmol/L)
Skyler JS et,Diabetes Care 1982
CSII校正大剂量计算方法
了解血糖波动的情况和指导胰岛素泵治疗方案的调整。
以下情况需要调整基础量
体重的显著变化:增加或下降5-10%以上 活动量的显著变化 低热量饮食(减肥):基础率减少10%-30% 妊娠:3am 基础率减少;黎明时增加2—3倍 (与3am 基础率比较) 月经:月经前增加基础率,月经后可能 减少基础率 生病或感染期间:通常需要增加基础率 围手术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并其他用药:如强的松,需增加基础率
基
础
率
调
整
分
段
整
日期 0:00-3:00 3:00-9:00 9:00-12:00 12:00-16:00 16:00-20:00 20:00-24:00 3月2日 0.6 1.2 0.9 0.8 1.0 0.8 3月4日 0.6 1.4 1.2 0.8 1.0 0.8 3月5日 0.8 1.6 1.4 1.0 1.2 0.9 3月6日 0.9 1.8 1.3 1.0 1.3 0.9
胰岛素泵 大剂量调整方法
大剂量分类概念
餐前大剂量 补充大剂量 校正大剂量
CSII餐前量调整原则
在调整餐后血糖前, 首先细致地调整基础率, 使它符合人体未进餐时的胰岛素需求 或:用CGMS监测, 或:连续查餐前血糖,确认餐前血糖的波动不超标
在基础率调整完毕后,才可以集中进行餐后血糖的调整、精 细调整
R=
24小时基础总量(u) 24小时(h)
(R表示平均每小时基础率)
0:00 3:00 24:00
9:00
12:00
16:00
20:00
0.6R
1.2R
1.0R
0.9R
1.1R
0.8R
0:00 3:00
9:00
12:00
16:00
20:00
24:00
CSII初始每日基础率计算-
举例
关某:男, 47岁,2型DM. 6年,体重91Kg, 身高180cm,
血糖监测及胰岛素剂量调整
治疗开始阶段应
每天监测4~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和睡前。
如有低血糖表现可随时测血糖。
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症状,应
监测夜间血糖。
血糖监测及胰岛素剂量调整(续)
达到治疗目标后 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血糖控制不佳者可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更详细的
胰岛素泵治疗(CS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