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合集下载

【原创】2014上海高考作文(个人作品以供参考)

【原创】2014上海高考作文(个人作品以供参考)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作文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 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权利与使命朔漠无垠。

穿越,是使命,为了求生,无可选择;方式和道路,是权利,为了求简,择之于心。

生存即如穿越沙漠的竞速——权利与使命的错杂,构建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

——权利以使命为基础,自由也证明了不自由的必然。

人曰,学者的使命即是学习。

这个看似无误的观点在一次次高科技犯罪、论文抄袭、造谣、投毒中摇摇欲坠。

不禁发人深思,何谓使命,何谓权利?孙子曰:“必以全争天下”——“全”是其法,而统治者的使命绝非仅仅“争天下” , 而是定天下乃至“垂拱而治” 。

为了这个使命,一代军神才谋定了“全”字方针——古之帝王,旌蔽日、敌若云,颦蹙间的一声令下则可致血流漂橹、地崩山摧, 仿佛是天威难犯的自由。

然则以世人的离梦踟躅换来荒城颓壁,纵然雄途既溢,只作一朝“宫车晚出” 。

王师所向,使命是力挽狂澜而救民于水火,所谓“以战止战” 。

忽略使命的权利,好比在沙漠原地逞尽英豪,满腹韬略、意气风发却愈陷愈深,无以自拔!践于个人, 权利与使命则更加明了。

修身明道是使命, 毋庸置疑也无可取代。

至于求学治经、从政经商,皆是可供自由选择的道路方式。

因而后者势必基于前者而为践行前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古人的气节和道义。

上至金石管龠之侪,下至布衣躬耕之属,明道乃根本,修身为纲要,才有了折佩表洁之高、叨陪鲤对之孝;才有了太史简、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至于王褒《僮约》、扬雄《美新》 ,其为人唾弃者,何也?未尝参透个人权利与使命,不明白自由与不自由之所以然,是以学术精而不知修身明道也!反观当下,一众学子,投身经典而不识孝悌之德、礼仪之道、仁义之心、坚贞之行。

沪上不少考生亦是招挥于内、横行于外——师道之不存、至亲之不顾,感情、友谊皆如儿戏; 抑或以“高材生”的高姿态,给他人以负担与无奈……如此实如抱薪扑火、倒行逆施,大有失其本心之嫌! 《颜氏家训》与《弟子规》不谋而合地将求知学文归于“行有余力”者。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的状况。

(2分)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

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20

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20

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20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00--2015)(2015-06-0916:08:14)200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后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法国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2001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2002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00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004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2005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地.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2006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7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8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平时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

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

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新课标I卷(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高考作文题: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二、2014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四、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五、天津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2015年2014年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2015年2014年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2015年2014年名师解析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文题解析】: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的作文试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

今年作文题目跟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

题目查考的是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而这也是一些学生所缺失的。

从题目内容来看,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

精神培育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

这个题目有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高度可攀。

从写法上,可以写统一性,培育和谐人格;也可以分开写,“坚硬”的力量和“柔软”的力量,同时兼顾另一方面。

作文题带有开放性,给学生的空间较大,容易上手,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来写。

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等。

从内容来说,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及和谐的自我,针对整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内心的选择对整个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要走极端和偏激。

当考生在某一点上站稳,却仍需要将眼光涉及另一点,将两点结合,逼迫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才能造就和谐人生”。

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去平衡“柔软”与“坚硬”,造就和谐自我。

挖掘矛盾背后的逻辑合理性,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至此,什么是“和谐人生”呢?健康、快乐、幸福、自适等就是一种和谐人生。

故而,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

【优秀作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

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点评: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

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必须穿越沙漠可以视为喻体,本体可以是人生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们既可以从自由的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穿越困境来写;也可以从约束的角度来写,关注困境的存在,不要迷信道路和方法;还可以将两个角度融合在一起,即化约束为自由。

这道作文题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人生乃至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有相对的自由,又有不得以的苦衷。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攻克难关的方式方法你可以选择,是你的自由;攻克难关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于国与家于己别无选择,否则事业则无希望,这又是不可自由的,而且,只有经历这种“不自由”的必然选择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4上海高考作文

2014上海高考作文

2014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高考作文之2014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

高考作文之2014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

2014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高中语文老师的资源,大家分享一下,学弟学妹们加油哦。

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直面不自由(69分)启蒙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间,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观点,倡导自由与平等。

正是这场运动激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甚至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种种革新。

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了自己有各种自由的权利,并且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难道是完全自由的吗?自由的限度又在哪里?我们固然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可我们选择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过好人生,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

人不自由的原因或许有两点。

首先就是我们承担的责任。

萨特说过,人必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上,凡是自由的,就要为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无疑是不易的,就像穿过沙漠,各人的方法道路或许不同,但终究无人得以逃脱。

其次,人的不自由还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往大了说,人终有一死,且在生命中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都是个人无力控制的。

往小了说,我们的家庭也是生来就既定了的,或贫或富,或高尚或卑微,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穿越“沙漠”。

这样想来,人的引以为傲的“自由”实在是太渺小了,甘地领导了印度独立革命,为的是什么?让几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的人有多不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对“自由”的争取,对自由的珍视,别有一番意义在其中,因为即使人终有一死,即使有无限的沙漠必须穿越,他在其中作出过了不小的努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到,即使他常常觉得身边是无尽的黑暗,他也不孤独,不绝望。

因为生活就像一股激流,开辟他的道路,穿过乱山碎石之间,人的力量固然无法胜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胜天”呢?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加以珍视,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激流”,对“不自由”的困难悲剧化作自由的积极“搏斗”。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尽解析含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尽解析含作文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臵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汇总(完整版)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汇总(完整版)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汇总(完整版)1.新课标I卷(适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河北):两人过独木桥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2.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适用省: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4.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5.天津卷高考作文题:假如有一款芯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

高考作文之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

高考作文之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篇一: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名师解读】2014年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思辨性很强,尤其是与2011年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以及2013年的“重要的事”与“更重要是我事”这一辩证统一的二元对立形式的作文密切相关,高度一致。

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连续性”的特色与原则。

但同时,与往年的作文又有改变,即在“自由”与“不自由”的选择中,“附加”了“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这就相对增加了审题和写作的难度,是“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的体现。

总体来说,考生读懂本则材料并据此进行写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本则材料可谓言简意赅,于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信息,考生在审读的时候,务必要留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具有喻指含义,比如困境、坎坷、苦难、挫折等。

由此,进而读出“自我”、“困难”、“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出正能量,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立意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面对必须穿越的沙漠,“借力”也不失为正确选择。

既然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可以选择,在为了自由的征途中,我们只要是正当、恰当的穿越沙漠的方式,这样的选择就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奏效的、能够抵达自由的彼岸的。

2.“限制”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即论述不自由是为自由做铺垫,是为了更好、更大、更多的自由。

比如,科学家为了更新、更好的发明创造,他们不得不深居简出,甚至要与亲人、朋友分离,这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因此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充分的自由——造福国人、世人、家人与朋友,实现了梦想和抱负,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自由吗?3.在“自由”与“限制”中找到平衡点。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关于自由,要说的也说不尽,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甚是多,其中的滋味也不是我这个无知少年可以真正说的清楚的。

因为你们兴许会觉得这样说的话,未必会有些妄自菲薄了,关乎种种自由的感悟,随想的,各有各的理论,自圆其说是最重要的。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都不同,所涉及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之中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

【篇二: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

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2011年上海高考】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

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

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

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

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

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

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

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

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

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

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

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

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

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

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

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

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2)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与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与放弃当作了与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与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

于是又有人选择错了“穿越沙漠”的方式:强权的压迫是高尔基痛恨又畏惧的“沙漠”,古拉格集中营赤裸的现实如此残酷,却被蒙上纱幕涂上粉脂——这等求全自保的方式只会让“沙漠”吞噬心田,再无逃生的可能。

诚然,方式和道路的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违背正义和心灵的步履又是何等沉重?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舞出人生的风采,灵魂的高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话的确铿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尽情舞出生命的绿洲。

看啊!那些负轭之人舞起来了!罗蒙诺索夫的全俄首所大学,曼德拉的崭新南非,史铁生的地坛……命运的把戏化作了坚忍、勇敢以及乐观者足下的泥丸,生活的限制囚禁不住茫茫大漠蓬勃生长的绿意。

这世上总有什么是可以被选择的,既然生与死,顺与逆的自由被无常所剥夺,那就踏着沉重的镣铐起舞,这是你的自由,更是你对生命的不辜负与义务!尽情舞蹈吧!纵使身着镣铐。

就算你没有了拒绝沙漠的自由,没有了回避灾祸的权利,没有了鲜花,绿荫与清风供以选择,你也照样可以用不停歇的舞姿征服黄沙,用不知苦的足板踏平荆棘。

至少,你还可以选择面带微笑,心怀感激。

唯有此,你才能打破生命的限制,舞出不凡的天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3)“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