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纠错辨疑(二)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纠错辨疑(二)
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纠错辨疑(一)》(标题中漏了陈式太极拳的“拳”字)中,我说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有两个版本,1989年是第一版。
但是我后来发现在二版再版说明中说一版是1988年出版的。
我就此请教了刘秀文老师。
她说,一版的确是1988年。
当时大家经济都很困难,一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出书时是预先征订的,每本预收5元。
1988年书已排好版,当时排版的顺序是每一式先讲详释,接着就讲式名考释、动作、着法要领说明。
这样编排下来页数较多,超出了预计成本。
为了压缩页数又重新排版,将“式名考释、动作、着法要领说明”集中编排在后边,并将“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一文中的讲解的文字选用了较小的字体。
这一来,书就到1989年才印刷出来,尽管这样,书的定价仍由五元改成了五元六角。
另外,第二版应该是2001年出的,是纪念洪谢世5周年而出的,我写成2000出版,错了。
出第二版时就一版做不少处的订正,但订正过的二版又有不少错误,后又补充了勘误表。
现在市面出售的二版书基本都没有这份勘误表,我原来是有的,后来弄丢了,又从师兄弟处弄来复印件,现贴出来,供大家使用。
另外,原书是有一、二路步法路线展开图的,估计不少人买的书里都没有,我也一并贴出来。
洪均生太极
洪均生太极洪师改练法第一动作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和研究
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和研究一、应当研究什么?近年来,陈式太极拳这一古老传统套路逐渐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重视,各地相继成立“研究会”,这是陈式太极拳发展兴旺之表现,令人鼓舞、高兴。
在此大好时刻,我们有责任将陈式这一古老拳种,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使之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这不仅能起到保健医疗的作用,而且在技术上也为稳步走上世界体坛做出准备。
但是研究什么呢?陈鑫先生曾说:“此拳理精法密”,所以我们应当抓住“理”“法”二字,研究“理”怎么“精”,“法”怎么“密”,更重要的是怎样使理论与拳法合一,即万变不离其宗。
二、应该怎样研究?我们先谈太极拳的“理”。
太极拳拳理来源于易经的阴阳对立学说,实际符合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法则。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大家都知道,真理只有一个,陈式太极拳的理当然也只有一个,只有认定这个“理”,才能细研其“精”。
“法”是以拳理为依据的,陈式运动处处不离缠法,无论正旋、反旋与公转自转都是走螺旋形的。
螺旋运动的方向变化十分复杂,大体说来,不外乎陈鑫所讲的“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等六对螺旋方向。
除顺、逆二法为自转外,其余的可以认为是公转。
陈鑫没说出公转中的正旋、反旋。
如果我们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自转的顺逆同样包括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及大、小等方向。
陈鑫既然指出“缠法”是太极拳的基本规律,我们学陈式拳就应首先研究清楚缠法的自转、公转应当怎么配合,怎么做。
且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应当上下相随,即:有顶到踵一动无有不动的,也可以说无处不是螺旋运动的。
整套拳里的每个动作,无论是缠法的自转角度,还是公转中的里弧、外弧的大小、高低都各有不同。
我们要研究它外在的运动形式,更要研究其内在本质。
外形不正确则难以继承,不了解其本质,则难以发展。
换句话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知其所以然呢?陈发科老师常教导我们:学拳第一步要学对;第二步要练熟;第三步要练细、讲明。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详释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81式)名称为金刚捣碓、拦擦衣……左转身捣碓。
现逐式详释如下:预备式面、眼向正北。
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眼平视正前方。
双腿分开一肩宽,自然站立。
两手手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图—预备式)。
(一)金刚捣碓此式共有七个动作。
1.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左转。
胸向正前方。
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
同时右手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方的一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
(图1—1)。
作用:正前方掤法。
假设有人从正前方用右手攻我胸部,我身略左转用右手腕接对方右手腕外侧,拨其来势使其落空。
同时以左手腕按其右肘关节外上侧,以防其进肘。
2.眼法不变向北。
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
右腿变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右脚根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0;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
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宽(图1—2)。
作用:双手右引掤法。
对方右手被我掤化后,用肩肘连环法攻击我的胸部,我随势右旋身用右手腕拨其右腕部;左手顺缠,配合右手成引掤法。
3.眼法不变向北。
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踏裆劲。
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左脚尖,以脚根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前方前进约两肩宽(最大三肩宽),成左仆步。
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左手配合右手顺缠,走里右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
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图1—3)。
作用:进左步双手右采法。
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教学视频上,下;拳谱81式名称)
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教学视频上,下;拳谱81式名称)张联恩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张联恩洪传陈氏太极拳一路实用拳法(下)洪传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顺序式名动作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27、六封四闭 5 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顺序式名动作1、金刚捣碓 72、拦擦衣 53、六封四闭 54、单鞭 55、左转身捣碓 6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58、初收 29、斜行拗步 510、再收 211、前堂拗步 412、掩手肱捶 413、右转身捣碓 514、十字手 215、庇身捶 416、背折靠 317、下掩手捶 318、双推手 519、三换掌 320、肘底捶 221、倒卷肱 622、白鹤亮翅 223、搂膝拗步 524、闪通背 825、进步掩手肱拳 126、退进步拦擦衣 3 顺序式名动作28、单鞭 529、上云手 830、高探马 431、右插脚 532、左插脚 333、左转身蹬脚34、前堂拗步 435、击地捶 236、二起脚37、护心拳 738、旋风脚 439、右转身蹬脚 540、掩手肱捶 641、小擒打 442、抱头推山 643、三换掌 344、单鞭 545、前招 246、后招 247、野马分鬃 548、左转身六封四闭449、单鞭 550、退步双震脚 1051、玉女穿梭 252、拦擦衣 353、六封四闭 554、单鞭 5顺序式名动作55、中云手 856、双摆莲脚 257、跌岔 258、左金鸡独立259、右金鸡独立560、倒卷肱 461、左转身进步挤262、顺拦肘 263、白鹤亮翅 264、搂膝拗步 565、闪通背 666、进步掩手捶567、进退步拦擦衣368、单鞭 569、下云手 870、高探马 471、十字摆莲脚672、指裆捶 373、猿猴献果 174、六封四闭 175、单鞭 576、穿地龙 277、上步骑鲸 278、退步跨虎 479、转身双摆莲脚480、当门炮 281、左转身捣碓527、六封四闭 5。
洪传陈式太极拳十三式(修订版)
6、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右手收肘 至右侧乳根下成反圈一动。
7、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正步子上 步一肩宽,左脚脚尖不可超过右脚脚尖。同时双手内旋向右 斜 前方 45 度按掌。
第四式:单鞭 1、腰向右转,同时左手在体前走上弧线成体前正圈四 动,右手外旋在体前走下弧线成体前二动,两手掌心相对成 抱球状。 2、腰向左转,同时左手外旋至手心朝上,右手经左手 手掌上向斜上穿掌,左手收至心口窝成正圈二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同时右手变勾手;左腿经 内弧线向左后撤一大步,向后靠,同时左肘向后发力配合靠 打。
2、左脚脚跟发力内收,同时左手收肘成反圈一动,右 手微外旋成正圈三动。
第九式:斜行拗步 1、左脚提膝向前蹬脚,顺式下落,接着再右脚向前上 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侧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左手向左侧 下弧线按掌成反圈四动,目视右前方。 2、右脚外摆 180 度,重心坐在右脚上左手经下弧线向 上曲肘收至左耳边成侧反圈一动,右手收于心口窝成正圈二 动。 3、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偏马步,左手经左胸前向下斜 插掌,同时腰向右转带动左手肘部向前横向发力,右手微外 旋成正圈二动,目视左前方。
第六式:白鹤亮翅 1、腰向左转,重心转至左脚,右脚向右侧横开一步, 脚跟着地,同时左右手交叉外旋,向左下抱缠,目视前方。
2、右脚脚掌下落,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左手微 内旋成反圈三动,右手收肘上挑成反圈一动。
3、腰向右转,重心转至右腿,左腿经内弧线上步成高 虚步,同时左手经左下弧线向左下按掌成反圈四动,右手经 右上弧线向右上开掌成正圈四动。
第三式:六封四闭 1、右手肘部下落于右侧腰部成正圈一动。 2、腰向左转,重心转至中间成马步,同时右手内旋经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介绍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介绍一:继承好洪式太极拳,首先应该正确认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价值。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是洪式太极拳的规范和标准,是洪式太极拳的教材。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习练者却视而不见、走马观花。
或看不懂、不愿看,实在是身处宝山,空手而归。
该书起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五易其稿定稿于一九八八年。
通览洪公著作,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洪公严谨、缜密的著书态度和实用、科学的治学精神。
同时也可体会到洪公博爱无私的人格魅力。
书中讲到:“拳法各式动作,虽较原来略有改变,然而对陈鑫先生提出的陈式太极拳基本规律——缠法则严格遵守,且更加缜密细致。
我一向认为,陈式太极拳乃中华武林瑰宝……,它应属于祖国人民。
遂以三十年之心血写成此书。
窃不敢私密,愿公诸于世。
若有裨益于中华武术事业发展,则庶不负于师教矣。
”“不料我师竞于一九五七年逝世。
使我至今愧负我师期望,永为不成材的老学生……誓愿将我师所授,反馈于陈氏后人,并公布之国内外爱好陈式拳者,永久记念我师。
”限于篇幅仅举几例。
下面就谈谈我学习这部著作的方法。
二:学习《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时要做到四结合。
一教材和老师所教相结合:太极拳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口授身传。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同一个拳架会有所差异。
这个差异,当然不包括后人全面继承后对原拳架的科学发展。
所以学生要学会用教材和自己老师所教进行比较,以教材为主做到规范学习,忠实继承。
这个结合并不是质疑老师或者不尊重老师,而是学会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时做到不盲从、不盲目。
洪公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中就讲到:欲学拳。
先明理……由感性,而理性,多思考……用教材对照老师所教,用教材检验自己所学。
二文字和书中拳照相结合:教材中一、二路拳每式每动均按照先眼法、身法再步法、手法的顺序仔细讲解。
且每式方向、角度、四肢与躯干的开合大小均详细讲明。
在仔细阅读拳架讲解文字时要和书中所绘拳照仔细结合对照研究。
我因所学专业的原因美术专业,在购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后就对书中拳照认真观摩,后又和洪公拳照照片仔细对比研究。
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
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眼法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的变化,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为实,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为虚。
陈式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即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为顺,眼的方向与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手法手部自转分为顺逆两种,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臂部的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
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右手沿顺时针转圈为正旋,逆时针转圈为反旋,左手则相反。
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的本能。
至于开合、曲伸的无过、不及,就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在太极拳各流派中,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手法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是讲究手型的正确,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拢掌,腕部没有折叠动作,中指尖要求高于肘窝,大指外展,小指内勾,劳宫内含,根合稍开,中指领劲。
二是洪均生先生强调自转和公转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原来没有这个规律,关键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的无过不及。
但大多数练习者却忽视了这一点,而专讲配合,弄得繁琐复杂,切记,越复杂繁琐就不能讲得完全,总会有遗漏之处,只要我们专注于无过不及,阴阳相济,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起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效果。
步法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仆步、盘步、虚步、独立步等六类,每一类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
马步有小正马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大正马步(两足约两肩宽),左右侧马步(两足两肩宽,前足外摆45度,后足内扣45度,前膝弓的少些),半马步(将侧马步的前足膝略放松半弓),内外八字步(侧马步前足尖内勾外摆45度,只用于式子中转换之处),左右弓蹬步,后腿要微曲。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
洪均生先生谈陈氏太极拳凡是适应生活.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必然符合科学。
方法是万变的,而原理是不能变的。
方法的变,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变,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说合乎需要的陈式太极拳虽然世传已久,但至十六代阵鑫先生才总结出此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加重语气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陈鑫先生说的缠法,就是螺旋运动形式,通过螺旋形式,周身渐渐练出一种缠丝劲来。
这种劲是刚柔相济的,也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劲,是用科学方法练出来的劲。
这种劲,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关节、肌肉束、各个细胞一动无有不动,甚至内脏也随着躯干的左右转动而发生自我按摩的功用。
日久天长,人体由于气血循环通畅,自然得到健康,在技击方面,由于变转灵敏,对方来力挨我何处,我随其方向略一转动,便可化开。
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引进落空。
当转动时,因为走的是螺旋圆形,这半边随化,另—边必然转过来,自然形成柔化刚发。
假设动作慢时,转到圆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
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转,便能化发同时发生作用。
所以太极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无圈。
大圈小圈是自转配合公转,无圈则是只用自转。
什么是自转? 什么是公转? 陈鑫写的书上没有这个名词。
陈福生(陈发科的字---编者)老师教拳时,也不曾提过自转和公转。
这是我在解放后为了教人才提出的。
陈鑫讲缠法,有顺逆、左右、上下、进退、前后和大小六种,没分出主次来,也没说明顺逆是以何为据而定的。
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指出:顺逆缠丝为基本缠法,其它为方位缠法。
主次分明,是进步的。
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出,每个动作都有自转与公转的配合。
有人说:“以顺着时针的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
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只可作为躯干旋转的顺逆规律。
因为手各有两个,右手顺时针为顺,左手如此转动岂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转为顺,而下转为逆。
至于公转,则分为左右旋和前后旋两类。
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只 脚 距 离 再 宽 , 而 裆 劲 无 法 下 塌 , 就 如 同 两 条 腿 的 木 架 ,从 前 后 稍 微 一 碰 就 会 倒 。
陈 式 上 盘 称 为顶 劲 , 中 盘 称 为 腰 劲 ,下 盘 称 为
裆 劲 。 顶 要 向上 虚 领 ;腰 劲 要 中 正 旋 转 , 不 许 前 后
上 悬 起 似 的 。 只 要 下 向 内 收 , 则 头 顶 自 然 中 正 向 ” 上 ,颈 也 自然 立 起 。 眼 法 总 要 平 视 ,注 视 每 式 的 主
要 方 向。但 陈鑫加 了 “ 听 身后 ” 四字 ,以防有人 耳 从身 后 袭来。 中盘 的 脊 要 随 着 顶 劲 的上 领 而 同 a- 直 ,胸 部 1 ̄ ,
摇 摆 裆 劲 则 耍 向下 松 塌 。 陈 式要 求膝部 随 身体旋 转一 提一 落 ,也是 和裆
部 开 、长 强 穴 后 翻 有 直 接 关 系 的 。 裆 部 的 圆 下 与 灵 活 变化 有 关 ,膝部 的提 落 则 与运 动 中的 稳度 有 关 。 它 的 运 动 方 法 是 :凡 身 向 左 转 , 则 左 膝 顺 缠 上 提 , 右 膝 同 时 逆 缠 而 下 垂 ;如 身 向 右 转 ,则 右 膝 顺 缠 上
五种 ,只有 轻重 之 分 ,而无 纯虚 、纯 实 之别 。
理 。所 以陈 鑫讲 长强 穴微 向后翻 ,是和 其他 太 极拳
的 区 别 ,而 且 也 是 陈 式 躯 干 方 面 最 要 紧 的 关 键 。
陈 式 要 求 裆 要 开 圆 ,最 忌 人 字 裆 即尖 裆 。 这 种
臂 部 应 分 三 节 。 肩 为 根 节 ,肘 为 中 节 , 手 为 梢
颈 部 为上 盘 ,胸 、 脊 、 腰 部 为 中 盘 , / 腹 、 尾 骨 以 J 、
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 (二)
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二)编者按:洪传陈式太极拳(2015年3月,巳改名为洪式太极拳)大师吴仕增的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英文版曾刊登于美国Tai Chi杂志。
中文版曾刊登于台湾《台湾武林》。
后有人将英文版复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流传。
也有从原中文版中摘取部分内容转载(有的甚至未注明出处)。
这样,很多流传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与作者原意/原文的偏离。
经吴老师同意及亲自审校后,现分两部分发载原文。
接上篇(一)洪均生老师和他的陈式太极拳(二)在这里不准备全面的,详细的介绍洪老师的太极拳技法,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一本书也介绍不了,仅仅把几个很普通,很基本,但又是很重要的技法提出来给大家参考就是。
1、真正的“外柔内刚”洪均生老师说:“太极是掤劲.”意思是说太极拳是掤劲拳,没有掤劲就没有太极拳.掤劲是太极拳一切技法的基础,其实陈发科,杨澄甫等许多太极拳名家都作过类似的论述,强调练太极拳要练出掤劲练成外柔内刚.有些练太极拳的人强调放松柔软,不同意掤劲,说练掤劲就不会松不会柔,推手就会顶劲.其实会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掤劲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怎样才是有掤劲,以为掤劲就是肢体拉得圆圆的很有弹性的样子.也有人对陈式太极拳有误会,为以陈式太极拳套路动作有发劲,一定是很用力,很僵硬的.如果有机会看到洪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套路表演,能够和洪老师推推手,就会对掤劲,对陈式太极拳有新的认识.洪老师的拳打得很松很柔,有些动作的关节弧度很大(特别是手掌,臂部的动作)你会觉得一定是关节柔软才能打得这样。
当洪老师发劲时,并没有感到他鼓劲用力,只是速度突然变快'嗖'地一声而出.如果你有机会和洪老师推手,接触后觉得他的手臂很柔软,但你也感到里面有掤劲,而这掤劲没有顶你的劲也没有压到你.洪老师的拳打得松柔,但你会感觉到不是没分量轻飘飘的松,而是既松柔又稳重。
推手时虽然知道他里面有掤劲,但你会感觉到这掤劲转得很滑很顺,有经验的人就不敢轻易去进攻他。
一路功用歌 洪均生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1捣碓捣碓者法变无穷,掤、捋、挤、按基本功。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思如游龙。
2拦擦衣、六封四闭拦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六封四闭向左捋,跟步双按闭中封。
3单鞭、左转身金刚捣碓单鞭右挤左进靠,左转捣碓先引掤。
转身化拿兼膝打,抱缠震脚势沉雄。
4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亮翅右退右斜采,左手下按防人攻。
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
5初收、斜行拗步初收本是退掤法,斜行化拿左踹蹬。
进步挒掤兼右膝,三进左肩侧靠攻。
6再收、前蹚拗步再收进挤转退捋,前蹚先引双挤胸。
再进平挒三肘封,先左后右步份清。
7.掩手肱锤、右转捣碓掩手肱锤先左挤,再变左引右击胸。
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一拳中。
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
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8十字手、庇身锤十字手开右下挤,手合步开右靠成。
庇身捶先左转掤,右肩靠法在转中。
因敌变化用肘挤,左引右拨腰膛功。
9背折靠、下掩手锤、双推手、三换掌背折靠左右引击,下掩手锤向蹚中。
转捋进按双推手,三换掌是活桩功。
10肘底锤、倒卷肱肘底锤为守门户,以静带动观敌情。
倒卷肱左右退挒,最后一步退捋成。
11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亮翅搂膝又重演,作用略于前者同。
12闪通背闪通背先右退捋,转身左捋因第攻。
右转拗步进左脚,右挤再转采靠成。
13进步掩手锤、拦擦衣、六封四闭、单鞭掩手打锤进顺步,擦衣手步进退灵。
六封四闭与单鞭,复习着法与前同。
14云六手、高探马云手左进靠肘采,右手兼用按护胸。
高探马先左转掤,左右开合练膛功。
右发劲如拗拦肘,左肘背折引化精。
15右插脚、左插脚右插脚左捋右踢,左脚带扫妙而灵。
右转落步变双挤,左膝与脚蹚攻中。
16左转身蹬腿、前膛拗步紧接左转左脚蹬,前膛拗步复习同。
17击地锤、二起脚击地锤打兼变抓,二起先求滑跌功。
右转变靠兼肘挒,右脚收转绞柱龙。
右引左踢变左引,右脚踢起跃当空。
18护心拳、旋风脚护心拳先斜退掤。
右进靠肘平掤成。
双手拧转右脚扫,左腿侧起如旋风。
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旨要阐微(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旨要阐微》—著述·洪均生(光宗先生抄录)目录第一章陈家太极拳概论 (1)第二章陈家太极拳的源流 (2)第三章陈福生师之历史与来京教拳经过 (5)第四章缠法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7)第五章三节的配合 (8)第六章九宫的变化 (8)第七章步法 (9)第八章重心的所在和如何调节平衡 (9)第九章双重 (10)第十章用意不可用力和以柔克刚 (11)第十一章全身动作要点 (11)第十二章内三合 (15)第十三章外三合 (15)第十四章呼吸如何配合动作 (16)第十五章如何发劲 (16)第十六章虚实的配合 (19)第十七章怎样分析劲力和运用 (20)第十八章太极拳的运动路线 (20)第十九章斜中寓正的运动形式 (21)第二十章推手肘的禁忌 (22)第二十一章怎么解释“彼微动己先动” (23)第二十二章推手和散手 (24)第二十三章三节的循环变化 (27)第二十四章怎么认识陈家拳和怎样进行练习 (28)第二十五章练拳易犯的毛病怎么纠正 (30)第二十六章练拳前的准备和禁忌 (31)第二十七章怎样学习器械 (32)第二十八章练太极拳是否同时兼用其他工夫 (33)第二十九章见闻轶事 (34)第一章陈家太极拳概论太极拳流传颇为普遍,因其动作圆柔,老幼强弱男女皆可练习,故易于推广。
但一般练习者虽因传授不同,形式各异,多数是以杨式所传为宗,凡习杨家太极拳者又皆知杨露禅是从陈长兴先生学来的。
惟陈氏世以务农为业,在外教拳者甚少,故陈家拳流传于世者也很稀少。
陈家拳如同文学中的古典文学,外形似简朴,而内容极精细丰富。
此拳的特点是全在处处走缠劲,每一动作公转中从头到脚,虽一指之微,也有自转。
按力学来讲,缠法是调节全身重心平衡的主要方法。
因为每一动作处处旋转,身体上每一经络穴道的运动,可以影响到内脏的新陈代谢机能,所以得到却病强身的伟大效果。
至于拳的技术方面,更是离开缠法即失掉太极拳的意义。
所以陈品三先生作的陈家拳谱第一句就说“太极拳缠法也”。
陈式洪派太极拳24式拳谱
陈式洪派太极拳24式拳谱
洪均生在传承陈发科所传之陈式太极拳(现称陈式洪派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只是把太极拳看作是一劲花,更是上升到学术、艺术的角度称其为文化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陈式洪派太极拳24式拳谱。
陈式洪派太极拳24式拳谱
第一式金刚捣碓
第二式拦擦衣
第三式六封四闭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上云手
第六式前后招
第七式野马分鬃
第八式左转身六封四
第九式单鞭
第十式中云手
第十一式单鞭
第十二式左转身捣碓
第十三式十字手
第十四式庇身捶
第十五式双推手
第十六式三换掌
第十七式肘底捶
第十八式倒卷肱
第十九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式搂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初收
第二十二式斜行拗步
第二十三式掩手肱捶
第二十四式右转身捣碓
相关阅读:
陈式洪派太极拳的历程
洪传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人传承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县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
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
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
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
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或洪传陈式太极拳),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概论[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与变化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理”,在“理”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法。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陈式拳法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据《陈式太极拳》介绍,陈家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亦名太极通背),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亦名炮捶)。这第一个变化,据我推测可能是陈王庭根据他的武学实践经验而修改整理的。据陈鑫介绍,原来旋风脚一式下边的动作为:双手随身之后转而按于地上,头向下而双足悬空上蹬;后又变为身右转时,双手向右平伸,右足踏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种的夜叉探海式)。当右转捣碓后的庇身捶前边,左足踏稳,右足向右,腿肚贴地进步,腰向右下转,右肩只离地七寸,名为七寸靠,难度较大,今已无人能练,这些变化系自何人,陈鑫亦未介绍。陈发科教我们之初,庇身捶下面无背折靠,双推手后无三换掌,倒卷肱后只接白鹤亮翅。而无如今所练的转身六合、退步压肘(此名可能是陈照奎起的)。又二路拳的庇身捶右足原向内勾,今则不勾;倒骑驴后原为闪通背,今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为逆缠的拳,今为顺缠的掌,这是第三次变化。但都变提合理,在技击方面有实用价值,应当是发展了的动作。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转载自:千江有水分类:太极陈式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陈式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上盘: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
上盘是领着全身运动的机构,分别介绍如下:项: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是顶劲的中心,应当虚向上领,如同悬起来一样。
顶劲领好,则全身轻灵,拳歌所谓“满身轻利”的意思。
眼是传达思想、指挥动作、观察情况的功能。
应当平视()的注意力,应当以假设对手的方向为主。
也就是步法前进的方向。
眼法是有进无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劲的轴心,身转而眼法不变,则外柔而内刚,由于身转而劲向劲而不丢。
当然劲的丢、顶与全体的缠法配合,还有以乃虚实转换在内劲方面的。
关键所在,学者应当特别重视眼法,至于眼法应以步与身法的配合也有顺逆及眼法与刚柔、丢顶的关系。
前人未曾,系我从实践中存取发现,是否正确尚待研究。
耳:而应辅助目光所不及见之处,要经常注意听身旁及身后,练拳时心静身专,耳自聪敏,身后略有响动,便可察觉。
鼻:鼻主呼吸,呼吸应当细匀深长,所谓“调息绵”。
口:口唇应自然闭住,不可张开。
当发劲时,可以用口吐气,或发声以加强发劲,但不可以口吸气。
因寒气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齿:应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齿之状。
舌:应平贴上颚,则口不干,亦不会多出津液。
有的主张用舌尖抵于上颚,舌下津液生出,随时咽下。
我认为不合练拳时的需要。
因为一方面全体运动,一方面又咽津液,就会影响气的呼吸运行。
最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贴”法为宜。
下颚:应微向内收,则项易竖直,顶劲亦正。
不然,就会出现扬头之弊项:应竖起来,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灵活性。
面部:应当严肃而活泼,有的偏于呆滞,还有人宣传某拳师当练拳时面部显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现威力,我认为还是宜怠,应当避免。
《陈式太极拳三字经》洪均生
《陈式太极拳三字经》洪均生(一)总论陈太极,理法精,阴阳理,互变中。
法万变,不离宗,唯缠法,基本功。
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如毛巾,反复拧,练周身,内外同。
经络活,血气通,祛疾病,保康宁。
勿懈怠,持之恒,讲技法,变化灵。
或柔化,或刚攻,因敌变,螺旋中。
(二)缠法论缠法,应过细,内外旋,分顺逆。
顺劲开,逆劲闭,刚与柔,相互济。
(三)眼法意发令,凭眼传,审地势,察敌变。
眼所视,有点面,实点顾,虚而盼。
身步手,随顾盼,盯目标,莫乱转。
(四)身法讲身法,上中下;顶劲领,裆劲塌;腰如轴,戒凸凹;长强穴,尾骨端,休里裹,微后翻;气松沉,小腹间;重心低,动无偏;胯里松?,裆开圆;既灵稳,且自然;两膝盖,与踵齐?;随身转,互落提?;杠杆理,支重力?;如磅秤,称粮米,物加重,砣随移?,使重心,得随遇?,守中立,莫挪移。
[自注:?胯内腿根大筋放松,可加大左右旋转灵活性;?不许膝与足尖齐,否则会使小腿向前倾斜,成双重,而转换不灵;?身左转,则左膝提而右膝落;身右转,则右膝提而左膝落,以保持重心随遇平衡;?支点在头顶百会穴向上领,向下至尾骨的立轴;重点是对方加在我身上任何部分的力;力点是我用以引扌朋对方身体任何部分的力;?保持力点与重点的平衡,这是太极拳扌朋法的作用;?指随遇平衡](五)步法步进退,随身转,斜或正,因势变;论步型,马弓盘,虚与实,互转换;动如水,流曲弯,静止处,稳如山;沉着中,有轻便。
[自注:步法进退必须走弧线,这时脚尖里扣或外摆形成的](六)手法讲手法,最复杂,顺逆缠,互交叉;凡顺缠,掌上翻,小指裹,拇上捻;凡逆缠,掌下翻,拇内裹,小指转;顺缠时,沉肘腕,带手掌,划弧线;逆缠时,掌当先,手领肘,肘带肩;顺逆缠,属自转,自转时,有公转;公转变,正反旋;正旋圈,顺逆半;逆上出,右下还,低平脐,高齐眼;肘收沉,贴肋边?,手开合,胸前变?;反旋转,亦同前,逆下出,顺上还;肘收还,齐乳前,缠为顺,掌勿偏?;下转肘,贴肋边,手领肘,作逆缠;缘胯开,再上转;肘松沉,永不变;公转形,如鸡蛋,大小头,有定限;正小头,心口前?;反小头,齐眼变?;或左右,或后前;左右圈,正或反;前后圈,多反旋,其缠法,变化繁?;手逆出,后外偏?,变顺回,经耳边?;另一圈,八法含?,基本功,莫轻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寸许),中、小仆步(两足两肩或一肩宽,以脚踵一步到位,小腿肚不贴地,
前足内扣
45
度,后膝不内塌)。盘步,以前足跟后脚尖为轴,前脚尖外摆
45
度,后脚跟外拧
45
度),有左右大小之分,小盘步两足一肩宽,大盘步两足两
肩宽。虚步分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种,足跟虚即可,不一定是足跟离地。
进步时,以脚踵着地,后退时,以脚尖着地。大腿跟与膝略高。如果我们将《实
说:平准、车轴都是取用杠杆方面的支点,支点是不能移动的。重心全部移于某
腿,不但与平准、车轴的要求不同,而且违反陈式重心随遇平衡的原则。此种认
识是值得商磋的。
因为在实战中,
大多是靠移动支点或重心来实现的其巧妙的杠
杆力的,当然也有移动砝码的时候。要做到随遇平衡,有时需要进退步法,在转
换步法的瞬间,是独立步,重心自然会在支撑腿上,否则自身不稳,在实战中,
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是掤劲,
行劲走螺旋”,
理与法要分清,
劲与着需分清。劲法为无形,着法为有形。劲只一劲,着则万殊,而理唯一贯。
太极者,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各劲之要点在由掤劲变化为其它七个劲的过程,
有“手扶八方线,
劲法任意换”的说法。
洪均生先生要求在点上要有八劲的变化。
如何在与敌手在接触点上进行八法、
45
度引一大圈,然后收肘,劲向下外
45
度走一小圈,为采。反之,先向下引一小圈,收肘,向外上斜角
45
度走一大
圈,为挒。肘、肩、胯、膝、足,若依此法走劲,也可走出八法、八劲来,只是
名称改变了而已,
但是劲路的变化,
仍需遵循拳法基本规律。
这种定义与洪均生
先生所说的八法完全不同。
只是为了好记而已。
向着对方肢体任何部位的着法。采挒与捋相似,但劲路毫不相干,采,接手后即
变逆缠,向高处走大圈,劲路与对方的力合(同向)的多,挒比捋圈略小,捋前
手高后手低,
而挒则相反,
接手后即由合走分力。
采捋挒均分为单双。
肘有顺拦、
拗拦、背折、连环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靠分肩、背、臀、胯、膝、腿
等部位的靠法。
用拳法》一书中的手型、步法等重复的描述去掉,大概剩下的就是眼法、身法、
手法和步法的变换了,俗云:教意到、气到、力到,眼到、步到、手到。内外相合,一触即发,此为一切拳
法的要义,
而步法的变换则是拳法的核心和基础。
步法的变换主要涉及到腰、
胯
与重心。洪均生先生在“太极拳流传中存在的问题”之“2、关于重心问题”中
即是当未动步前,
以出步的方向为主;
出
步方向定后,
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
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为顺,
眼的方向与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
挥而因敌变化,
以转换进退的
手法
手部自转分为顺逆两种,
凡大指向外翻转将
掌心转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下,则为逆缠。手与臂部的配
八劲的变化呢?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这样给
八法定义:假设敌手沿水平方向向我进攻。向前上方
45
度,为掤,先塌裆,在
接触点上划一小圈,手背对敌向前上下
30
度范围内,转腰为挤,分平挤,上挤、
下挤。向前下
45
度至
90
度,手向着敌方任意身体部位,为按。沿敌手方向,转
腰斜走
45
度,为捋。先将敌手向上外斜解
的手法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是讲究手型的正确,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拢掌,
腕部没有折叠动作,中指尖要求高于肘窝,大指外展,小指内勾,劳宫内含,根
合稍开,
中指领劲。
二是洪均生先生强调自转和公转是人的本能,
并不是说原来
没有这个规律,
关键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的无过不及。
但大多数练习者却忽视了
这一点,而专讲配合,弄得繁琐复杂,切记,越复杂繁琐就不能讲得完全,总会
45
度,后足内扣
45
度,前膝弓的少些),半马步(将侧马步的前足膝略放
松半弓)
,
内外八字步
(侧马步前足尖内勾外摆
45
度,
只用于式子中转换之处)
,
左右弓蹬步,
后腿要微曲。
仆步有大中小之分,
大仆步
(两足三肩宽,
后膝曲住,
蹋好裆劲,前足踵贴地进至一半时,以腿肚贴地进到位,即将后膝向内塌下,离
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右手沿顺时
针转圈为正旋,逆时针转圈为反旋,左手则相反。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
都会,
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
这是人的本能。
至于开合、
曲伸的无过、
不及,
就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在太极拳各流派中,洪传陈式太极拳
才能真正体会到尾闾后翻的妙处。
实质是真气经尾闾穴后翻。
非外形后
翻。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没有出现真气发动、两肾如烫时枉谈尾闾
后翻,是缘木求鱼,盲人摸瞎马。内修则为“无水煮空铛、无有麦子空挨磨”。
劲法
掤,广义指的是内劲,狭义指的是掤法。捋、挤、按、采、挒、肘、靠八
法,
皆由掤劲螺旋变化而来。
而劲法的运行可以这样理解:
在
一个点上是能够向它的
360
度方向发出。
但总要保证不使双方所产生的合力指向
自己。
推手,也称打手,陈沟原称擖手,民间将两股线合一处,名为擖线。因
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交互在一起缠绕运动,
有似合线,
因取名为擖手。
陈式太极拳
推手与各家的不同,外形的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内劲的运用,则必须真正内行
有遗漏之处,只要我们专注于无过不及,阴阳相济,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起
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效果。
步法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仆步、盘步、虚
步、独立步等六类,每一类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马步有小正马步(两脚
平行与肩同宽),大正马步(两足约两肩宽),左右侧马步(两足两肩宽,前足
外摆
方能度而知之。
接手的规律为左手来左手迎,
右手来右手迎,
且要从敌手的外侧
迎之。
推手是一种科学试验方法,
是验证每一招法的正确与否。
掤化口诀为:
“直
来横拨,横来捧压”,接手时,需用缠法,否则非丢即顶。
推手的要点:顶中
求掤,紧中求松,丢中求随。如此这般,若是狂语。但在实际推手中,你连顶、
洪均生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精要
习练体悟、思辨剖析
眼法
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
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
的变化,
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
为实,
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
为虚。
陈式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
紧、丢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都能不知道,那更不知什么是掤、松和随了。太极
之真义,
是在不丢不顶之中求消息,
在不紧不懈之处求变化,
在即引即进之时见
分晓。为求速成而加进外家手法,力量训练、是缘木求取鱼,饮鸠止渴,非未受
益而反受其害,此世之习太极者多误入此途而不知返。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
之母也。诸君能深悟此句,终生受益多矣哉!!
移动步子均需在敌人背势时进行,
若我处于背势,
决无移动步子之理,
否则就要
为对方所乘。
但实际练习中却成了重心只在中间旋转,
弓、
马、
盘等诸步子不分,
只有一种步子,
需知发力是只用半马步,
但化劲时还需用到其它的步法,
此学拳中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千万要不得。
身法
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化,它的
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顶劲虚领,涵胸拨背,松肩坠肘,裆
劲松塌,腰如车轴,尾闾后翻,气沉丹田,松胯圆裆,膝与踵齐,上下提落,略
向里合,成三角形。身分上、中、下三盘,共九节。三节不明,终身是空。此身
法要求中的“尾闾后翻”,
在实际练习中大多做成了臀部后翻,
应该做到臀部向
下收敛,
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
作,都有是掤的着法。它有内外、左右、上下、斜正的变化。特别是当劲路转换
时的小掤法,
更为复杂而重要。
手的八法皆需有掤劲,
若无掤劲,
便是有形无质。
捋,手部缠丝为双顺缠,前手搭制对方肘外上侧,后手缠引对方腕部,贴于心口
前。挤,为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挤有前平挤,向上的挤和向下挤。按,是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