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一路着法、要领 -洪均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势 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
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
作者:洪均生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第八势初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拳论所说"收即是放",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第十四势 庇身捶
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 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歌诀: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
第十势 再收
势名考释:此势名称是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
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第七势 搂膝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此势与伏虎、护心拳是同一类型的势子,但因双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进攻的入手不同,则应敌的方法也各异。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设向北)站立的,对手是从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双手进按的,所以我先向右转以右手掤化(来劲偏下,我右手顺缠下转,如来劲偏左上方,则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左上转掤化),然后每一动作都因对方的动向而随之;护心拳是从二起脚后接手的,双方都是右足在前,对面而立,所以对方进攻的劲偏我左方,我应向左转化;伏虎则是演手红拳,我以右拳向右前发劲时,对方从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为他的左足踏在我右足外侧,所以我必须身法加大左转,右臂向前方松开,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随的掤化,这和二起脚第一个动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脚的右足不动,只以膝部松垂配合右拳化劲。总的说来,都不外于"因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科学态度。
歌诀:前堂先引双挤胸,再进平挒三肘封。踏雪无痕前堂进,先左后右步分清。
第十二势 演手红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 动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
陈鑫先生据老谱《陈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 揽擦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歌诀:此势转圈皆倒转,太极拳法贵善变。进挤退捋着中法,左脚收回腰下塌。
第十一势 前堂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前堂(亦作蹚)是步子向前进。但一路有两个前堂拗步。第一个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左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脚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堂拗步则向正前方迈进两步。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掤、左进步双按、进石步平挒、进左步侧掤等法。
"十字手"一势原为庇身捶前的开合动作,未有势名。洪师因见初学者对庇身捶动作都感复杂难记,而取杨、吴势"十字手"之名,分一势为两势,以便初学者理解。因洪师在演练庇身捶一势中,十字手一变而过,故不另立新名。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先右,最后变左;身法右、左、左、右、左、右共6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右侧马步,再变左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挤、右进步靠,左转掤、右转靠,肘挤、左上挒、右转挤等法。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五势 左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第三势 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
此势如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内中含有七寸靠。这个练法是当两手收合而右足向右迈步时,将右腿贴地前进,顶劲领住,身向左转,腰向右膝内侧弯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为度,所以叫做"七寸靠"。陈鑫先生解为: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顶部,我躲闪不及,便随之进右步插到他的裆内,腰弯到紧贴腿部而肩离地只有七寸时,对方下按之势已不能再低,这时我身变右转,用肩头旋转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陈式久已无人练这样功夫,有待培养后辈。
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琵琶"二字,而名之为"手挥琵琶"。陈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第九势 斜行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要领:此势系接前堂拗步而成,共4个动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第十三势 右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右转身"三字,以别方向,陈鑫先生名为"第三金刚捣碓"以"数"区别。今采用右转身金刚捣碓之名。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
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
歌诀: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
(注:"收回"势名,载于《陈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
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
作者:洪均生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第八势初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拳论所说"收即是放",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第十四势 庇身捶
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 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歌诀: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
第十势 再收
势名考释:此势名称是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
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第七势 搂膝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此势与伏虎、护心拳是同一类型的势子,但因双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进攻的入手不同,则应敌的方法也各异。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设向北)站立的,对手是从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双手进按的,所以我先向右转以右手掤化(来劲偏下,我右手顺缠下转,如来劲偏左上方,则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左上转掤化),然后每一动作都因对方的动向而随之;护心拳是从二起脚后接手的,双方都是右足在前,对面而立,所以对方进攻的劲偏我左方,我应向左转化;伏虎则是演手红拳,我以右拳向右前发劲时,对方从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为他的左足踏在我右足外侧,所以我必须身法加大左转,右臂向前方松开,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随的掤化,这和二起脚第一个动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脚的右足不动,只以膝部松垂配合右拳化劲。总的说来,都不外于"因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科学态度。
歌诀:前堂先引双挤胸,再进平挒三肘封。踏雪无痕前堂进,先左后右步分清。
第十二势 演手红捶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 动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
陈鑫先生据老谱《陈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 揽擦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歌诀:此势转圈皆倒转,太极拳法贵善变。进挤退捋着中法,左脚收回腰下塌。
第十一势 前堂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名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前堂(亦作蹚)是步子向前进。但一路有两个前堂拗步。第一个根据再收的方向连续向左斜角进两步,第三步的左脚向左前斜角迈进,第二个前堂拗步则向正前方迈进两步。
要领:此势共4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右、左、左、右凡四转;步法从再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左前虚步,左半马步,右侧马步,成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收掤、左进步双按、进石步平挒、进左步侧掤等法。
"十字手"一势原为庇身捶前的开合动作,未有势名。洪师因见初学者对庇身捶动作都感复杂难记,而取杨、吴势"十字手"之名,分一势为两势,以便初学者理解。因洪师在演练庇身捶一势中,十字手一变而过,故不另立新名。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先右,最后变左;身法右、左、左、右、左、右共6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右侧马步,再变左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挤、右进步靠,左转掤、右转靠,肘挤、左上挒、右转挤等法。
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五势 左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第三势 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
此势如照陈鑫先生的说法,内中含有七寸靠。这个练法是当两手收合而右足向右迈步时,将右腿贴地前进,顶劲领住,身向左转,腰向右膝内侧弯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为度,所以叫做"七寸靠"。陈鑫先生解为: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顶部,我躲闪不及,便随之进右步插到他的裆内,腰弯到紧贴腿部而肩离地只有七寸时,对方下按之势已不能再低,这时我身变右转,用肩头旋转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陈式久已无人练这样功夫,有待培养后辈。
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琵琶"二字,而名之为"手挥琵琶"。陈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第九势 斜行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要领:此势系接前堂拗步而成,共4个动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第十三势 右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取义同前。洪师加"右转身"三字,以别方向,陈鑫先生名为"第三金刚捣碓"以"数"区别。今采用右转身金刚捣碓之名。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
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
歌诀: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
(注:"收回"势名,载于《陈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