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点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 , 成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为北宋诗坛骄傲。 家”领衔人物。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解读第二段
一、完成下列各题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B ) 大概,大致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Hale Waihona Puke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解读第一段: 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有道者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
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
预习:
1.第二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
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
2.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 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 联? 3.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2.熟读第一段。
解读第一段: 三.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
的精妙、深邃。
解读第一段: 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变式句全注释
文与可I画赏筲谷2偃竹3记宋•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6耳,而‘节叶具焉8。
自蜩腹"蛇蜗H)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M乃小节节而W为之,叶叶而累之,岂∣7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匕执笔熟.视,乃「°见其二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22,以备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25纵则逝矣。
与可之26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28心识其所以然。
夫29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咒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O平居自视了然上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I?《墨竹赋》以纲遗35 与可日:“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38之。
今夫夫子39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1.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善画山水,犹善画竹。
2.M (yun)筲谷:山谷名,在今陕西汉中洋县西北,以盛产黄筲(生在水边的大竹子)为名。
3.偃竹:倾斜的竹子。
4.之:<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6.萌:嫩芽。
7.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8.焉:<语气>可对译为“口阿”。
9.蜩(ti do)腹:蝉的肚皮。
名词用作状语。
10.蛇蜡(fu):蛇腹下的横鳞。
名词用作状语。
11.者:与后面的“也”,组成.... 者...... 也典型判断句句式。
剑拔, 名词用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
12.而:<连>顺承关系,前后两项在事理上相承。
13.之:<代>代指竹叶。
14.者: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前面的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的人。
15.乃:<副>竟然。
16.而:<连>连接状语与谓语。
17.岂: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8.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必先得于胸中成竹。
19.熟:<形>仔细。
高考文言文复习系列:选修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通假释义: 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
一词多义: 具: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动词,具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动词,准备) 修守战之具(名词,器械)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副词,全部)
废: 废卷而哭失声(动词,废置、搁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动词,倒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动词,停止,中止)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动词,废黜,放逐)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动词,贻误,耽误)
)
初不自贵重(
)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
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熟:执笔熟视(
)
遂:振笔直遂(
)
与:而读书者与之(
)
蹑:足相蹑于其门(
)萃:袜材当萃于子矣( Nhomakorabea)
实:余因而实之(
)
许:月落庭空影许长(
)
发:发函得诗(
)
没:与可没于陈州(
)
文言句式: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
轮扁,斫轮者也(
)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文言句式: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轮扁,斫轮者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省略介词宾语“之”)(省略句)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于)谷中(省略介词“于”)(省略句)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即“故画竹,必先于胸中得成竹”)(介宾短语后置句)
词类活用: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做状语,像剑一样) 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贵重)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熟:执笔熟视(形容词,周详,仔细) 遂:振笔直遂(动词,进) 与:而读书者与之(动词,许可,同意) 蹑:足相蹑于其门(动词,践踏) 萃:袜材当萃于子矣(动词,聚集) 实:余因而实之(动词,证实) 许:月落庭空影许长(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发:发函得诗(动词,打开) 没:与可没于陈州(动词,死亡,寿终)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苏轼: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
美的散文。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
壁赋》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
苏
物。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东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坡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
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 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 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
构
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 第三饭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
厚、亲密无间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
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
竹之始生,一寸之 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一
萌成耳:,完而全节的。叶成具竹焉:枝。叶自 蜩茂腹盛蛇长蚹成以了的至竹于子剑。拔原十指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别具一格
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近语士大夫( y)ù ①告诉 ②告诫
萃( c)u寒ì梢( ) s笔hā砚o ( )
yàn
斤斧何曾赦箨龙( tu) ò喷饭( ) pēn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今,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今,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今,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今,5、发函得诗:发,古:;今: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今:7、以书遗余曰:遗,古:;今: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2、名词作状语(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3、意动用法(1)初不自贵重:四、一词多义1、熟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2、语今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3、过不学之过也:有“车过”“腹痛“之语:五、文言虚词1、然予不能然也:自视了然:然二百五十匹绢:2、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以追其所见:3、之一寸之萌耳:生而有之也: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竹之始生:4、其以追其所见:其所以然:岂独得其意:乃见其所欲: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3、轮扁,斫轮者也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三)倒装句1、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2、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四)固定句式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四、文言难句精译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6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文章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胸有成竹的出处为此文章,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苏轼与画竹名家文与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是苏轼称赞文与可的话,说文与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
【写作背景】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属四川盐亭)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文同,字与可,与苏轼中表兄弟。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种,生长在水边,竹竿粗大,竹节间的距离也长。
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
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到熙宁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
《筼筜谷偃竹》就是这个时候画的。
【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完整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言实词(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3)与可厌之:厌,厌恶2、名词作状语(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意动用法(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三、句式(一)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3、轮扁,斫轮者也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谷》其一也(三)省略句(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四)倒装句1、疑否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3、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五)固定句式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课后习题: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贯穿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答案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⑧。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蜩(tiáo)腹蛇蚹(fù)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古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古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点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今,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今,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今,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今,5、发函得诗:发,古:;今: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今:7、以书遗余曰:遗,古:;今: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2、名词作状语(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3、意动用法(1)初不自贵重:四、一词多义1、熟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2、语今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3、过不学之过也:有“车过”“腹痛“之语:五、文言虚词1、然予不能然也:自视了然:然二百五十匹绢:2、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以追其所见:3、之一寸之萌耳:生而有之也: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竹之始生:4、其以追其所见:其所以然:岂独得其意:乃见其所欲:三、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3、轮扁,斫轮者也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三)倒装句1、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2、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四)固定句式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四、文言难句精译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6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在文章中提出了“画中有诗”的 艺术理念,认为绘画作品不仅要有形 式美,还要有内涵和意蕴,要能够引 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文同的绘画风格独特,他强调画家的 内心感受和个性表达,认为艺术创作 应该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03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看文与可的文学风格
文与可的文学风格特点
自然流畅
文与可的文学风格以自然流畅见长,语言质朴而 不做作,情感真挚而不矫情。
文与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 熏陶。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在画竹方面有着独特的造 诣,被誉为“天下第一竹”。
文与可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和宫廷画 师等职务。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反对贪污腐败;在艺 术上,他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文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1
文与可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 远而著称,被后人誉为“文笔天下第一”。
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同在筼筜谷中画竹子的背景和环境,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 点。
然后,文章通过描述文同画竹子的过程,展现了文同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 风格。
最后,文章表达了苏轼对文同逝世的哀悼和对其画艺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 绘画艺术的见解和追求。
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文同的绘画技艺是高超的,他能够通 过观察和体验自然,将自然之美融入 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VS
详细描述
稍纵即逝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苏轼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用来形容 机会难得,不能轻易放弃。这个成语的含 义是比喻机会难得,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不要轻易放弃。
THANKS
感谢观看
黄庭坚是北宋诗坛的重要人物,其诗 歌风格严谨、深沉。相比之下,文与 可的文学风格更倾向于自然流畅和意 境深远。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讲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一、文章背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以画竹闻名。
这篇文章既是对文与可绘画技艺的赞美,也是对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怀念。
二、文章内容解析(一)第一段文章开篇,苏轼先阐述了画竹的理论,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这一观点强调了画家在创作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
接着,苏轼回忆了自己与文与可关于画竹的讨论,通过轻松诙谐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二)第二段这一段主要讲述了文与可画竹的趣事。
苏轼调侃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扔在地上,并声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文与可率真的性格。
(三)第三段苏轼在此段回忆了文与可在洋州时,曾寄给他一首诗,其中有“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的诗句。
苏轼则以诙谐的口吻回应,表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默契。
(四)第四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
文与可去世后,苏轼看到他生前画的筼筜谷偃竹图,不禁悲从中来。
他回忆起与文与可的过往点滴,感慨“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这段文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
三、艺术特色(一)结构严谨文章以画竹为线索,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从画竹的理论到与文与可的交往趣事,再到对文与可的怀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二)语言风趣文中苏轼与文与可的对话幽默诙谐,如“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展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三)情深意切在回忆与文与可的友情以及他的离世时,苏轼的文字饱含深情,如“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的思念和哀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品课件)解析
性格
狂放淡泊 为人
才情过人 为画
无拘率直
为官清廉 为官
◆阐述与可的画论: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振笔直遂——自然连贯 少纵则逝——捕捉灵感
◆谈自己的心得: 学习和实践
齐白石
作者谈自己对画论的实践体会时 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 独竹乎!”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初不自贵重: 古:看重; 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
初不自贵重: 古:看重; 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 古:停下,放下; 今:废弃
吾将பைடு நூலகம்为袜: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叙为文之由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今语士大夫:告诉
文
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言
实 词
不学之过也:过错
过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文 言 虚 词
自视了然:
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文 言 虚 词
自视了然:……的样子
然 予不能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 初不自贵重: 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3、 废卷而哭失声: 废,
4、 吾将以为袜: 以为,
5、 发函得诗: 发,
6、 而读书者与之: 与,
7、 以书遗余曰: 遗, 三、 词类活用
古: ________________ ; 今,
古: ;今, 古: ;今, 古: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1、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_
(3) 与可厌之: _____
2、 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2、语
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腹痛 之语: 3、过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 之语:
五、文言虚词
1、然 予不能然也:
自视了然: __________________
然二百五十匹绢: __________________
2、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_________________
与可以书遗予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将以为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追其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之 一寸之萌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而有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事忽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大夫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读书者与之:
竹之始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 以追其所见: .
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 二、古今异义 2、 少纵即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所以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岂独得其意:__________________
乃见其所欲: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四、文言难句精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文与可,名同,字与可。
好笑笑先生,石室先生。
北宋画家,擅长画竹,与苏轼是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