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课件
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课件

22
琼华岛元明时山顶建广寒宫,清初改为喇嘛塔,是全园构图中心/制高点和标志;北海四周都能看到白塔山的景色. 白塔采用高大体量/优美造型/白色塔身,以宽阔的海面和蓝天作前景和背景,显得十分简洁开阔,突出主景.
北海 琼华岛
24.01.2021
23
镜清斋的内部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水流萦环,山石回抱,是北京现存小空间庭院中难得的精品,院中 假山为乾隆时的精品.
24.01.2021
31
避暑山庄的环境特点
避暑山庄占地564公顷,北界 狮子沟,东临武烈河.经人工 开辟湖泊和水系整理后地貌 环境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 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大小 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 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4.01.2021
32
避暑山庄的环境
北海
北海水面东南用土堆筑的琼华岛,约六点六公顷(一百余 亩).东西二百五十米,南北三百多米,高二十八米:北坡叠 石成洞,汴梁艮岳运来太湖石点缀岛上;长廊与喇嘛庙 间的山坡上建有许多亭廊轩馆;
山南坡/西坡又有殿阁布列其间,四面隔池遥望都能组 成丰富的轮廊线;
24.01.2021
– 南海的南台一带环境清幽空旷,顺治年间曾稍加修葺。康熙时,选中此地作为日常处理政务,接见臣僚和御前进 讲、耕作“御田’的地方,因而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改建,扩建。延聘江南著名叠山匠师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增建 许多宫殿、园林以及辅助供应用房。改南台之名为“瀛台”,在南海的北堤上加筑官墙,把南海分隔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宫苑区;
24.01.2021
西苑(1) 20
西苑(2)
三海处于紫禁城与西宫之间,三处水面各具姿态,是帝王游息、居住、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清帝在城内居住时, 常在苑内召见大臣,宴会公卿,接见外蕃、慰劳将帅,武科较技。冬天则在三海举行滑冰游戏(冰嬉)。
pm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课件65页PPT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 第三节 总结
09.05.2020
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的论著 四、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09.05.2020
2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09.05.2020
17
西苑
09.05.2020
18
西苑(北京明清三海)北京城内紫禁城西侧的三海(北,中, 南),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 城内,称为太液池;明朝仍沿用,并在南端加挖南海,合中海/ 北海为三海,称为西苑,是明朝主要的御苑;清代在三海中 又有许多兴建,尤其是北海,清顺治八年在琼华岛山顶建喇 嘛塔(白塔),山前建佛寺,清乾隆时大事兴筑,亭榭楼台布 满万岁山四面,并在池北/池东建造了一批庙宇和庭园。
14
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加上贵族官僚们的名园十 几处,连同许多处庙坛胜地,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 前兴盛的局面.
三山五园
09.05.2020
15
09.05.2020
16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西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09.05.2020
6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论著
造园工匠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代 薪火相传,共同创造了优秀的园林艺术;社会价值 观的改变,文化人亦不再把造园技术看作壮夫不 为的雕虫小技;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
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于是,这个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 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
造园史( 隋唐)南林园林史课件

隋唐南林园林的艺术成就也影响了日本园林的发展,日本园林在吸 收中国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园林风格。
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隋唐南林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如尊重自然、注重文化内涵、追求艺术美感等。
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朴素
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中 的建筑多为朴素自然的风格,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寺观园林
宗教色彩
寺观园林是佛教、道教等宗教场所的 附属园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幽静清雅
寺观园林通常位于幽静的山林之中, 环境清雅,是修行者参禅悟道的理想 场所。
象征意义
寺观园林中的植物、山水等元素往往 具有象征意义,如莲花象征清净、松 柏象征长寿等。
杭州西湖景区
要点一
园林概述
杭州西湖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 隋唐时期著名的江南园林。西湖以其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 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要点二
园林特色
杭州西湖景区的园林特色主要体现在 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上。景区内的湖泊、山峦、堤岸、桥 梁、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相互映衬, 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致。
皇家园林中多设有湖泊、溪流 等水景,增加了园林的灵动性
和观赏性。
私家园林
精致小巧
私家园林通常规模较小,但设 计精巧,注重细节,体现了园 主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因地制宜
私家园林的布局多根据地形、 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巧妙设计 ,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意境深远
私家园林注重营造深远的意境 ,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 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
西安大雁塔景区
造园史( 隋唐)南林园林史课件 45页PPT文档

隋西苑(2)
隋帝兴建西苑时“沼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天 下共进花木鸟兽鱼虫莫知其数”.六年后苑内已是“草木 鸟兽繁息茂盛,桃蹊李径翠阴交合,金猿青鹿动辊成群” 足见苑内绿化工程之浩大,树木花卉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地 移栽的,为了便于皇帝游园“自大内开为御道直通西苑, 夹道植长松高柳。帝多幸苑中,去来无时,侍御多央道而 宿,帝往往中夜即幸焉’’(引文见《古今图书集成.考工 典》引《海山记》)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园林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皇家的宫苑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私园 三、寺观园林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皇家的宫苑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 洛阳的城内、附廓、近郊和远郊,数量之多,规模 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万国 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概。皇室园居生活多 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 三个类别的区分更为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 特点也更为突出。这时期的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 初唐,盛唐最为频繁。
隋唐时期的洛阳
南方粮食物资不可能及时水运到长安,因而大量 积存在水陆交通均很方便的洛阳。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北魏洛阳故城西约十 八里处、东周王城的东侧正式营建东都洛阳,次 年完工。
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伊,谷,寡水贯城 中。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宫城、皇城偏居大城 西北隅,这里地势较高,便于防御。
造园史
中国造园史
风景园林学院 杨向青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园林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园林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园林的特点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907-960) 十国(891-979)
南林造园史元明清时期

第六章元明清时期的园林●第一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元大都以大宁宫为中心,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加以开拓后命名“太液池”包入大都的皇城之内,从而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大都城略近方形,东西6.64/南北7.4公里,十一个城门.总体规划继承发展唐宋的皇都规划,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明朝北京的都城建设●都城北京, 大内的主要朝宫建筑为三大殿,高踞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周围十八里余;●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有些变化:明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的水道淤塞,故引玉泉山水入西湖,漕运废弃.开辟城南地区形成现在北京的最后规模。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北京城未遭到重大的破坏。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城、坛庙和苑林,建筑规划格局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原貌,仅有个别改建、增损和易名;皇城的情况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动。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元朝汉文化一改宋的细腻写实之风,尤其是绘画转向追求“自在”和“随意”的意味;●明至清初阶段封建文化沿袭宋的传统,文学艺术走向成熟;●清中期以后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
反映在文学艺术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论著●造园工匠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代薪火相传,共同创造了优秀的园林艺术;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文化人亦不再把造园技术看作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于是,这个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是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造园史总论南林园林史课件-38页PPT资料

–(日)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07.11.2019
35
参考书目
07.11.2019
36
07.11.2019
37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07.11.2019
11
园林的含义
按现代园林释义,园林不仅是游憩之所,还有保护和 改善自然环境,恢复人们身心疲劳之功效。因而“园 林”的含义除包含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纪念性园林、 游园、花园、游憩绿化带及城市各种绿地;
07.11.2019
12
园林的含义
同时还应涉及到郊区游憩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此外,以整个城市为造园空 间的“山水园林城市”也是近年来提出的体现城市园林 化的新概念。
07.11.2019
8
二、园林的含义
07.11.2019
9
园林的含义
我国古代有多种名称:甲骨文中出现了“囿”、 “园”、 “圃”。“囿”的意思是筑垣以设境 之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园” 的意 思是平整过土地后,四周设置轻便的围墙,其内 有水源浇灌,栽植果树;“圃” 是栽植蔬菜的 地域.
28
西方园林的发展概述(2)
古希腊的宅园中有明显轴线,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即称
柱廊园
07.11.2019
29
西方园林的发展概述(3) 16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造园形成台地园。
07.11.2019
30
西方园林的发展概述(4)
造园史元明清近现代南林园林史 ppt课件

07.08.2020
14
乾隆嘉庆时期的皇家园林
清代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 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 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因而 园林工程的工期比较短,工程质量也比较高,造园 数量与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我国历代造园 最多的朝代。
07.08.2020
07.08.2020
4
明朝北京的都城建设
都城北京, 大内的主要朝宫建筑为三大殿,高踞 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 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 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周围十八里余;
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有些变化:明 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的水道淤塞,故引玉 泉山水入西湖,漕运废弃.开辟城南地区形成现在 北京的最后规模。
1271年后,元大都的大内御苑十分广阔空旷,占去 了皇城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段。主体为太液池, 池中三岛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 传统模式。
07.08.2020
12
②明代的皇家园林
1368年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为明王朝取代,明代 废除宰相制,国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明 代的理学强化了封建礼制,因而明代的皇家园林 与宋代有所不同;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 皇家气派,更多的宫廷色彩。
15
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加上贵族官僚们的名园十 几处,连同许多处庙坛胜地,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 前兴盛的局面.
三山五园
07.08.2020
Hale Waihona Puke 1607.08.202017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西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造园史 秦汉 南林园林史课件

在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园艺技术造就了许多著 名的园林,如滕王阁、洛阳园林等。
秦汉时期的造园史
1 极具实用性
在室内构造小型园林,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2 注重自然美感
在行宫林苑等场所建造大规模园林,强调假山、草木、湖泊等自然元素。
3 园艺技法突出
园林建筑形式大胆创新,技法多样化。
南林园林史课件的介绍
起源
南林园林是生于明代的大型皇 家宫苑园林。
特点
南林园林以湖依山,水、影、 花、墙四绝称誉于世,风格独 特。
历史
南林园林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被誉为中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南林园林的特点和风格
独特风格
南林园林风格卓然独立,以“山、 水、林、石、池”为景观构成要 素,意境丰富。
假山造型
南林园林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
1
湖光水色
南林园林内的湖泊和水系构成了园林的一个主要特色。
2
假山石景
南林园林内的假山石景,是中国园林中最为壮观的之一。
3
宫殿建筑
南林园林内的宫殿建筑精美绝伦,整个园区给人以尊贵、庄严的感觉。
南林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南林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有着很高的 艺术地位。
影响
南林园林对中国园林修建和设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南林的基础上又开创了其他的著名园林。
结论和总结
1 设计精湛
2 保护园林文化
南林园林的园林设计精湛, 能够将自然环境与园林元 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南林 园林文化,让这个古老的 园林文化传承下去。
3 展示文化魅力
南林园林是中国园林文化 的瑰宝之一,为外界展现 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著名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 香山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加上贵族官僚们的名园十 几处,连同许多处庙坛胜地,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 前兴盛的局面.
三山五园
2021/4/14
16
2021/4/14
17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西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2021/4/14
7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论著
造园工匠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世代 薪火相传,共同创造了优秀的园林艺术;社会价值 观的改变,文化人亦不再把造园技术看作壮夫不 为的雕虫小技;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
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 于是,这个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 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
2021/4/14
26
圆明园 九洲清宴
2021/4/14
圆明三园(经咸丰十 年 1860 年 ) 英 法 联 军 劫掠焚毁之后,现今 几乎全部建筑设施均 堆山/河湖水 系及文献资料分析印 证,按图索驿,可获这 座园林在极盛时期的 规划设计的概貌。
–九洲清宴的圆明园
③清时期的皇家苑囿
清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 更为明显,尤以清前期和中叶时期的造园更盛,创 造了山水宫苑的突出成就。
清时期的皇家苑囿多与离宫相结合,位于郊外,少 数设在城内,规模都很大。清代的几座大型园林 都在百公顷左右,最大的避暑山庄占地560公顷。 不仅是帝王过享乐生活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具有 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总体。苑囿的造园布局多半 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巧于利用地形,创造各苑的 特点。
避暑山庄内的建筑和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湖区及其 附近,一部分在山区,平原区。其中,有康熙帝题 名的‘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题名的‘乾隆三十 六景’。
2021/4/14
31
避暑山庄的环境特点
2021/4/14
避暑山庄占地 564公顷,北界 狮子沟,东临 武烈河.经人
工开辟湖泊和
水系整理后地
貌环境具备以
21
北海
2021/4/14
北海水面东南用土堆筑的 琼华岛,约六点六公顷(一百 余亩).东西二百五十米,南北 三百多米,高二十八米:北坡 叠石成洞,汴梁艮岳运来太 湖石点缀岛上;长廊与喇嘛 庙间的山坡上建有许多亭 廊轩馆;
山南坡/西坡又有殿阁布列 其间,四面隔池遥望都能组 成丰富的轮廊线;
22
琼华岛元明时山顶建广寒宫,清初改为喇嘛塔,是全园构 图中心/制高点和标志;北海四周都能看到白塔山的景色.
白塔采用高大体量/优美造型/白色塔身,以宽阔的海面 和蓝天作前景和背景,显得十分简洁开阔,突出主景.
北海 琼华岛
2021/4/14
23
镜清斋的内部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水流萦环, 山石回抱,是北京现存小空间庭院中难得的精品,院中假 山为乾隆时的精品.
主要建筑:沁泉廊,小石桥,枕峦亭及远处的叠翠楼和爬 山廊.
避暑山庄 烟雨楼
2021/4/14
35
避暑山庄 南山积雪
此景为康熙三十六景之 第十三景,建于康熙四 十五年,南山积雪亭在 山庄的北山上,北枕双 峰的上边,站在这里向 南远眺,无论春夏秋冬 都可以看见承德南边的 僧帽山上的白雪。
造园史
中国造园史
2021/4/14
风景园林学院 杨向青 1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 第三节 总结
2021/4/14
2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 三、明清时期的工程技术和造园的论著 四、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殿就是圆明园的正
殿.
27
圆明园 上下天光
此景在后湖的北边, 它的前面是与天色相 映的水池,折桥上有 六角亭和四角亭.主 体建筑不高,但可以 一览后湖全景.
–在乾隆时代,上下楼 各三间,同治重修时 改成上下五间.
2021/4/14
28
圆明园(2)
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份是以水面 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的。三园都由人工创设的山 水地貌作为园林的骨架,但山水的具体布置却又 有所不同。
《一家言》、《长物志》是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 的三部著作。
2021/4/14
8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的园林
一、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二、元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2021/4/14
9
一、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一)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总论 (二)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各论
2021/4/14
10
元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总论
2021/4/14
3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元大都以大宁宫为中 心,琼华岛及其周围的 湖泊加以开拓后命名 “太液池”包入大都 的皇城之内,从而成为 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大都城略近方形,东西 6.64/南北7.4公里,十 一个城门.总体规划继 承发展唐宋的皇都规 划,城市形制为三套方 城:外城/皇城/宫城; 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2021/4/14
5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北京城未遭到重大的破坏。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城、坛 庙和苑林,建筑规划格局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原貌, 仅有个别改建、增损和易名;皇城的情况则随着 清初宫廷规制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动。
2021/4/14
6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
①元大都的大内御苑广阔空旷,沿袭皇家园林的 ‘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
②明代的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 突出皇家气派, 更多的宫廷色彩。
③清时期的皇家苑囿多与离宫相结合,少数设在 城内,规模都很大,形成北京西郊园林建设空前兴 盛的局面。
2021/4/14
11
①元大都的大内御苑
金中都的御苑建设大多攀仿北宋东京,如有:琼林 苑,同乐园,芳园,熙春园,粱园,等;但也有相当数 量御苑建置在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鱼藻池,大宁 宫,玉泉山行宫,香山行宫;此外,今保定/大房山/ 宣化等地也建有行宫;但以大宁宫和玉泉山行宫 为主;
元朝汉文化一改宋的细腻写实之风,尤其是绘画 转向追求“自在”和“随意”的意味;
明至清初阶段封建文化沿袭宋的传统,文学艺术 走向成熟;
清中期以后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失却后者 的能动进取的精神。反映在文学艺术上:
– 一是守成多于创新;
– 二是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 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
1271年后,元大都的大内御苑十分广阔空旷,占去 了皇城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段。主体为太液池, 池中三岛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 传统模式。
2021/4/14
12
②明代的皇家园林
1368年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为明王朝取代,明代 废除宰相制,国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明 代的理学强化了封建礼制,因而明代的皇家园林 与宋代有所不同;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 皇家气派,更多的宫廷色彩。
2021/4/14
18
西苑
2021/4/14
19
西苑(北京明清三海)北京城内紫禁城西侧的三海(北,中, 南),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 城内,称为太液池;明朝仍沿用,并在南端加挖南海,合中海/ 北海为三海,称为西苑,是明朝主要的御苑;清代在三海中 又有许多兴建,尤其是北海,清顺治八年在琼华岛山顶建喇 嘛塔(白塔),山前建佛寺,清乾隆时大事兴筑,亭榭楼台布 满万岁山四面,并在池北/池东建造了一批庙宇和庭园。
– 明初,朱元璋曾规定百官第宅制度:不许於宅前后左 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明史、兴 服制志》)。
– 另外,风景优美、泉水充沛的北京西北郊,早在元代 即已成为公共游览的风景名胜区。从南方来的移民大 量开辟水田,又增益了这一带宛着江南水乡的自然风 光,官僚、贵戚们在海淀、丹棱占地造园,风景区的范 围更往东扩大。皇帝也经常到西北郊游玩,但除了偶 2尔021/4驻/14 蹿西湖北岸的功德寺、正德年间筑‘钓台’13之外,
2021/4/14
4
明朝北京的都城建设
都城北京, 大内的主要朝宫建筑为三大殿,高踞 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 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之外为皇城,包括大 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周围十八里余;
明代改建北京城,城市的供水也相应有些变化:明 初漕运一度停开,西湖与昌平的水道淤塞,故引玉 泉山水入西湖,漕运废弃.开辟城南地区形成现在 北京的最后规模。
2021/4/14
西苑(1) 20
西苑(2)
三海处于紫禁城与西宫之间,三处水面各具姿态,是帝王 游息、居住、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清帝在城内居住时, 常在苑内召见大臣,宴会公卿,接见外蕃、慰劳将帅, 武科较技。冬天则在三海举行滑冰游戏(冰嬉)。
–中海、南海水面稍小,景物不及北海丰富.中海狭长,两 岸树木繁茂,建筑物较少;南海水面比较小,水中有 “瀛台”之岛;
承德避暑山庄 小金山
小金山是如意湖东 岸的一个小岛, 岛 上叠石负土,建筑依 地势错落有致。岛 的最高处建八方形 三层高的“天宇咸 畅” 阁即金山亭,系 康熙三十六景之一。
2021/4/14
34
湖区水面约30万平方米,以洲/岛/桥/堤分为上湖/下湖/ 银湖/镜湖/内湖/长湖/如意湖/澄湖8个湖面,构成江南 水乡名园的意境。
园基址的选择康熙写《芝径云堤》诗中有详细叙 述:
康熙北巡避暑探听到一处蒙民牧场,那里人烟稀 少,没有坟墓,没有蚊虫和蝎子,树木草地繁茂,泉 水的水质很好,因此也很少有传染病。于是亲自 骑马顺着弯曲河道到现场踏查测量,决定不拆迁 附近的田庄,也不砍伐树木.拟建的园林保持原始 的天然风致,不作过多人为建置。
圆明园内的建筑外部装饰除极少数殿堂外,均朴 素雅致,少施或不施彩绘.因此,建筑与园林的自 然环境较协调; 建筑广征博采北方和江南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