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选取的人物:

课外:

《孤独者》的主人翁:魏连殳

《陆犯焉识》的主人翁:陆焉识

课内:

《潘先生在难中》的主人翁:潘先生

《伤逝》的主人翁:子君

魏连殳篇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描写了一个叫魏连殳的人,起先是个教师,后来写文章得罪了官绅,遭到解聘。之后穷愁潦倒,靠典当过活,几乎变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最后时来运转,当了一个师长的顾问,到处都有人巴结,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却不料又得了痨病,因懒得医治,最终病死。

魏连殳作为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为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同旧有的社会习俗相冲突,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所以,他最初选择了抗争。他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在这样封建残余的社会里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他学动物学,却做历史教员;对人冷漠却喜欢管闲事;主张破坏家庭却寄薪水给祖母。当然他也讲求平等,对房东家的老年人客气;他寄中国的希望于孩子,对小孩子疼爱,如给大良、二良买口琴,当三良发红斑痧,异常着急。可是毕竟他力量微薄,这一切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得到他客气的老妪却笑他迂腐,小孩子嫌他牢落,连他的花生米都不肯吃。在极度痛苦中,魏连殳心中的希望逐渐地消失,而后痛苦的放弃最初的那种坚持。当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发迹之后,他也开始改变了对人们的态度,笑骂老妪为"老家伙";给小孩子送礼物,前提则是磕头装狗叫给他听,尽情戏耍他们以打发人生的绝望,绝望到连痨病也不肯治,一意求死。自然,他也如愿了。

他是一个孤独者,他先进的思想,人们无法理解、读透,反而被麻木、守旧的人们看做是异类。他是一个被现实击败所以的孤独者,他曾努力抗争过,坚持过,但换来的却只是人们异样的目光,社会的批判,落得自己一个孤独与无奈的境地。

陆焉识篇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作家以其祖父为原型写的一部小说。主人翁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才子,是公子型的少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父亲去世后,继母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但他很快就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陆博士开始了他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至五十年代,他因出身、更因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他和妻子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

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陆焉识是幸运的,他成长于富贵之家,厚实的家底,让他受到良好教育,但他又是悲剧的,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并不是当时大都数人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落后与封建主导的时代,他是格格不入的。他能做的,也无非是被人们改造,向现实认罪:接受残酷的监狱生活,接受大荒漠上二十年的劳改。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这一切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使他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是围绕自由的,但他无时不刻被一个无形的枷锁套牢,也注定了结局是失败的。

潘先生篇

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是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描写了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是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为。在文中,潘先生一共有三次“遇难”:第一次遇难时两个地方军阀在附近要开火时,潘先生于是带着家人乘火车逃至上海;第二次遇难是在得知教育局长要求准时开学的通知后,潘先生孤身返回家乡主持开学,回到家却得知铁路不通了,自己与家人相隔两地,音讯渺茫;第三次是听闻在碧庄地方两军交战了,战争的气息在潘先生周围愈来愈烈。在这三次遇难,潘先生都十分“聪明”的躲避了,并且事后他还为此沾沾自喜。潘先生就是如此辗转于这样的悲喜之间,凭借着小聪明,一味的躲避,寻找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藏。

潘先生虽然是小学校长,是旧时代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但他却自私的把痛苦带给了学生,也没完成作为校长的使命,是教育界的败类。他缴纳会费做红十字会的会员,还愿意把自己学校的房屋做妇女收容所,而实质上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得自己与家人安全。

是的,潘先生确实是这样的人物,他确实是以个人与家庭为圆心处事,自私麻木又常自作聪明。我们会厌恶这样的一个自私者,但又或许我们只看到了潘先生的表里不一与谦卑利己。可当他作为人夫、人父时,他的自私保全了他的家人,顾及了一个家庭,做好了一个丈夫、父亲的角色。这或许就是另一番风景了。所以,潘先生既是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但也是爱家、爱妻、爱子的。他之所以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是因为他有一个家。

子君篇

《伤逝》同样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但这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内心充满了对当时统治阶级社会不满。但他们毅然选择在当时一个以封建思潮为主,主张包办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社会的冷眼同居在一起,宁愿过刻苦艰辛的生活。虽然好景不长,最终因为涓生失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原因分手。子君随父亲回乡后郁郁而死,而涓生也在悔恨中痛苦不已。

小说中的子君是英勇无畏的。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她敢无视家人的劝阻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勇敢的反抗。

子君是善良、纯朴的。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涓生的支持,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

子君也是容易向现实妥协的,不够毅力的。在她和涓生组建小家庭之后,她也显得软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