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与批判的范式——兼论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7-04-11【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伦理价值观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研究”(S 6)资助【作者简介】刘后平(66),男,重庆巫溪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范式的批判与批判的范式———兼论苏联范式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刘后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近年来,经济学范式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由此产生的苏联范式、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之争成为我国经济学讨论的重点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全面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但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尤其是苏联范式仍然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
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的批判;批判的范式【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09-03所谓“范式”,在此概念提出者即美国哲学家库恩看来,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以及共同进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工具。
笔者认为“范式”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存的模式或样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法论。
回顾整个人类经济学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剑桥学派边际革命、现代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纷繁复杂的演变,从经济学范式(本处指模式)上看,无外乎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西方激进主义经济学)三大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学科,其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兴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三个方面。
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主要建立在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和价值理论等基础上。
1.自由市场理论:自由市场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自由市场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竞争可以使社会资源最优分配,提高社会生产力。
自由市场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被视为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2.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是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其本质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过程时,将任务分担在不同的人员之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的实施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劳动分工理论对生产组织的管理、制造业的发展和对人性本质的把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
由于不同的劳动过程需要不同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种商品的价值应该等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总和。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价值理论对于定价、货币、贸易等问题的应用,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新兴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新兴经济学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凯恩斯、费雪等,其理论范式与古典经济学有些许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失灵理论:新兴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分配,并存在一定的失灵现象。
市场可能会因为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为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2.整体经济调节理论:新兴经济学倡导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应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波动。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一、经济学的理论范式1.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开端,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市场自由竞争理论、个人决策理论等,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学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法。
比如,利用边际成本曲线分析企业行为决策,利用收益价格曲线分析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成等。
2.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发展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新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供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并以阿罗·考恩和保罗·萨缪尔森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数学证明法和实证法,其中前者主要是利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进行证明,后者主要是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制度经济学主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来探究各种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效用和效率,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契约理论、制度分析和代际转移理论等,并以道格拉斯·诺斯和本杰明·克莱因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分析法,即通过深入研究各种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识别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4.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是对制度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强调与人类行为科学、智力历史、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信息不完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等,并以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丹尼尔·诺斯伯姆等人的研究为代表。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制度比较分析法,即依据事实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制度下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得到各种制度间的比较。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公正与否的评价是判断者主观加上去的。
因为,价值判断所依据的是道德标准,而事实判断所依据的是一个与道德原则无关的标准和规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经济学研究中,事实判断除了包含有关社会经济生活过程的一般事实和论断以外,集中表现为效率判断。
价值标准也可以、而且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和事实判断来说明其正确与否,即需要进行效率再判断。
在规范和实证、价值和事实相互关系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互相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价值判断无关,它只涉及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不包含人们的主观评价(R.史密斯,1962),主张保持价值中立(马克斯。
韦伯);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或缺性(施莫勒),经济学的观点与所有的科学观点一样,都是充满价值的,(霍尔。
卡杜里安,1980)其中,有人主张“隐含的价值观”,(维克里,1973)有人主张“明确的价值判断”(米尔达尔,1992)。
其实,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补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也各有其不同的作用。
争论产生的原因在于,双方都忽视了价值判断产生的根源这一根本问题。
由于这种忽视,主张保持价值中立的只强调了它的必要性,而没有找到实现它的可能性;反对价值中立的仅仅看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价值判断的事实,而没有深究它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自然科学中的一致不是由于摆脱了价值判断,而是由于价值判断的基本一致,在人类事务和社会科学中能否摆脱价值判断,就归结为人们能否取得经济利益的一致。
现在,人们所能做到的是,把价值判断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使它变成一种普遍形式的东西(陶永谊)。
至于什么是适当范围,仍然没有作出说明。
这就需要作出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
指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事实判断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和全部活动中都不能有价值判断。
恰恰相反,从方法论上来看,有的领域和有的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有的领域和有的方面可以而且应当保持价值自由。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演变论文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演变论文•相关推荐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演变论文一、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方经济学既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也包括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经验,一个经济部门对某一经济领域或某些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狭义的西方经济学则主要指的是对西方主流经济部分的研究。
所谓的范式主要指的是一种以观念、方法规则以及基础假设三个方面为核心的有层次的结构系统。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是一种以经济学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包含经济学理论逻辑空间方法和基础假设理论的思想结构。
在西方的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之中,观念范式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也包括总收入以及需求等内容。
由此看来,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表现形式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理论的变化可以推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变化,这种理论体系的变化可以促进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变化。
它可以通过促成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的方式来推动新的经济学范式结构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首先是对已有经济学范式的继承,这种经济学范式继承主要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经纪人假设的核心硬核为主,辅之以对其“保护带”的调整。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就是对已有经济学范式进行继承的表现。
古典经济学论述了市场经济与资源最优配置之间的关系,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无交易成本的假设进行了修改,起到了开创产权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就是对范式内部的局部调整。
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人们并不能对每一个措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与启示
摘要: 20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发表终结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却没突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在随后的三十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内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并孕育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代范式内得到复兴,发展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终于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彻底转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为今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微观基础20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发表终结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却没突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在随后的三十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内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并孕育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代范式内得到复兴,发展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终于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彻底转变。
一:“凯恩斯革命”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曾提到“经济学可以寻求不受个人特性影响的广泛结果。
”因为如果研究“所得的平均数非常广泛的话,足以使各人的个人特征相互抵消。
”这就表明,即使研究对象是一个宏观整体,经济学家们仍可以借助于对具有典型性的微观个体所进行的分析的结果推演出宏观整体的行为。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如何从微观个体行为推出宏观整体行为”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除拉姆齐1928年对一国最优储蓄率问题所进行的讨论之外),所以在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出现之前,西方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沿着马歇尔的所提供的研究范式走下去,而是采取了一种“超脱微观基础,对总量经济进行简化研究”的范式,这一范式就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上个世纪30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发表虽然终结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却没有突破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凯恩斯的《通论》仍然采用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其中主流的经济学范式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和泛行为经济学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而自私的,倾向于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化的效用,赋予市场在分配资源
和达成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的显著作用。
行为经济学则关注人类认知、情感和道德特性的影响,认为人类决策可能偏离合理性和自利性,可
能受情感和所处环境影响,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制度经
济学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和影响,认为制度能够对市场
和社会变革发挥关键作用。
泛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经济学
范式,强调多维度的人类行为因素,从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网络等
角度进一步分析行为决策和社会变化。
经济学范式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提高
了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
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和政策制定。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通过实证分析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同时规范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 价值导向,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 非传统货币政策观点: 3. 重视微观基础:新凯 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货 恩斯主义强调宏观经济 币政策的看法持怀疑态 分析的微观基础,认为 度,认为货币政策对实 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决 际经济活动的影响有限。 策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
要基础。
4. 引入非传统政策工具: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一 些非传统的宏观经济政 策工具,如工资和价格 管制、公共工程等,以 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问 题。
伊夫·夏普利
夏普利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方法,提出了动态均衡理论,认为经济体系中的各种 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均衡。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虽然凯恩斯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但他的某些思想也影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例如他提出的货币非中性论,即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实际经济活动,这一观点挑战了 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中性的假设。
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
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 托弗·皮萨里德斯等。
主要思想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和减少失业。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市场失灵的问题,认为政府应该对市场进行 干预和监管,以纠正市场失灵和促进公平。
对短期预测的局限
性
由于强调经济现象的长期演化, 演化经济学在短期经济预测方面 的能力有限。
PART 06
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 势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实证研究
范式转换理论对经济学的启示
范式转换理论对经济学的启示范式转换理论是对科学发展中范式的演变和转换的研究。
范式是指某一领域内学界公认的一种解释或模式,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范式转换理论是一个涉及科学产生、发展、变革的理论,而且它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经济学便是其中之一。
在范式转换理论中,科学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即范式的建立和范式的转换。
范式建立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共识形成的过程,而范式转换则是一个共识破裂的过程,是一个旧的范式逐渐失去吸引力,新的范式逐渐被证明或被广泛接受的过程。
经济学的发展也有类似的过程,经济学的范式和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中也逐渐演变。
经济学的范式建立始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首次将市场导向理论系统化地阐述出来,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分析。
同样的,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也经历了多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看法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经济学理论的范式转换。
例如,人们曾认为被动失业是由于工资水平过高,然而随着对工资刚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被动失业的解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范式转换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市场参与者更加容易获取市场信息,形成了完全信息市场理论。
计量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出经济学研究中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强,统计方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则为经济学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检验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经济学研究中,范式转换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思考方式的出现。
新范式的出现往往使研究者应用新方法来探究经济现象,从而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
例如,基于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的新方法,使得经济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对市场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和理解。
范式转换理论还启示我们,要敢于质疑旧有的范式,尝试创造新的有益的范式。
有时候以往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方式。
同时,任何的范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研究,可能会得到更为准确的范式。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论文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论文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论文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掀起了对经济学范式研宄的热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范式结构也发生了演变和转换,范式结构作为科学的共同体,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范式,它是稳定不变的界定、思维等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因此,必须对其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规律。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既是广泛的概念又是经济内容,包含着大量的经济问题和资料,本文所研宄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
随着资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范式理论。
从系统角度来讲,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主要包含方法规则、观念范式和基础假设三个方面。
西方经济学范式主要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学共同体在按照范式进行专业活动,范式是一个科学的专业,依赖于学科理论的模型[1]。
西方经济学范式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人们对范式结构和范围进行判断。
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中,观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方法规则和基础假设则属于外围。
当然,范式结构也具有不同的层次。
比如,理性经济人观念和制度文化观念则在非主流学派和主流学派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还包含总收入和需求等内容,所以通过范式结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论证。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存在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
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继而出现新的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范式存在几种运动形式。
首先,对已有范式的继承,继承的内容包含经济人的核心硬核和调整保护带等。
同时,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优;其次,张伯伦和罗宾逊在经济人硬核的基础上,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开创了产权经济学新领域。
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研究范式
三、凯恩斯方法
到20世纪初,古典经济学通过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米勒(John Stuart Mill)、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和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等 人的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体系上日臻完美。但是,到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碰到了一个无 法回答的难题:由“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 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深重的经济衰退呢?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 下应运而生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 Money)一书,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 济体系的确立。
8
五、新古典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 有两大缺陷 :一是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等经 济现象,难以解决因国家干预政策而造成的大量的政 府财政赤字问题,因而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二是在 理论方面,缺乏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尤其是缺 少一块微观经济学基础。凯恩斯理论起源于解决现实 问题,而把理论体系的严密性考虑放在第二位。20世 纪60年代中叶以来。以克洛尔(R.W.Clower)、巴罗 (R.J. Barro)和格罗斯曼(H.I.Grossman)以 及后来的贝纳西(J.P.Benassy)等人为代表的非均 衡理论学派,以短期的固定价格为基本假定,用配额 均衡(Rationing Equilibrium)代替价格均衡,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
1
二、古典方法
经济学说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是1776年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 的发表,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从宏观经济学往回追溯的角度来看 ,《国富论》确立了被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方法 的哲学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 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人和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 进行交换活动,然而市场整体能产生一组最优的价格。交 换结果使得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
内容摘要
其次,信息技术的变革也将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改变着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 率,但也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宏观经济学家需 要深入研究这些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
最后,贸易壁垒的增加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 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对全球经济造成损害。因此,宏观经济学家需要 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内容摘要
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从凯恩斯 主义到新古典综合派,再到后凯恩斯主义,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和现 实应用。然而,每个学派的理论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例如,凯恩斯主 义忽视了市场机制
内容摘要
的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则过分强调了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而后凯恩斯主义 则过于长期经济增长,忽视了短期的经济波动。
内容摘要
进入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应对全球化、金融化等趋势方面进行了深入研 究。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同 时,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收入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 展提出了严峻挑
内容摘要
战。在此背景下,西方宏观经济学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货 币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为代表的新的理论体 系。
内容摘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市场 机制的运作,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影响经济。然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学 理论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发生变革。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开始 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以应对战争和萧条等特殊情况。其中, 最具影响力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总需求决定 国民收入的理论。
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
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以数理模型和统计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机制,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阐述其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范式和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行的学科。
它采用最大化效用和利润的范式,通过构建供求模型、边际分析和均衡理论等基本概念,解释个体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行为。
微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解市场竞争、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框架,为政策制定和市场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宏观经济学范式和基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它以总量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就业率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与金融理论等基本模型,解释经济波动、通胀、失业等问题的原因和机制。
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经济走势的方法和工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经济计量学范式和基础经济计量学是研究经济数据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以建立经济模型和进行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统计推断和经验验证等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经济计量学在实证经济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实证模型和检验经济理论的工具,为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预测提供支持。
四、行为经济学范式和基础行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决策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和修正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假设,解释人们在实际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失误。
行为经济学对于理解市场失灵、金融危机和政策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和基础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它们通过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经济行为,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在实践中,现代经济学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决策的工具,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边际学派
研究方法:古典经济学主要采用抽象演绎方
法,现代经济学主要推崇建立在心理分析方法和 数学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抽象演绎法。 如借助于边际分析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 满足程度(心理感受),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 价值。 边际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
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
边际效用学派主要分支:
奥地利学派: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人物:卡尔· 门格尔(1840~1921)、弗里 德里希· 冯· 维塞尔(门格尔女婿)(1851~1926)、 欧根· 庞巴维克(维塞尔妹夫)(1851~1941)。 数理学派(数学方法):
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意大利的帕累 托,以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证而得名。
美国学派:
以约翰· 克拉克为代表。克拉克在边际效用论的 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二)边际革命兴起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源)。 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竞争加剧,生 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市场问题集 中呈现在消费方面,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不 能不从人们的消费和欲望出发。经济学家 借助于边际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 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 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价值论:古典经济学主张客观价值论, 现代经济学主张把人的主观感受作为价值 决定的因素之一(主观价值论)
物的效用(价值)只有进入消费领域 后才能(主观)评价。
一、边际效用学派概述
(一)边际效用学派
19世纪70年代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 法国和英国的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中影响最 大的一个新流派。是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 的经济学流派的统称。
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对论证社会和 谐无能为力;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 值论有沦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的 倾向。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引言部分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在分析了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演变,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特点,并介绍了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范式,分析方法,演变,主流经济学,实证分析,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总结,展望,研究展望1. 引言1.1 引言概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揭示经济规律、指导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经济学理论范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包括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每种理论范式都对经济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在实证分析方法方面,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数理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框架;而计量经济学方法则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解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从而为实证分析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实践和政策的影响,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经济学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托马斯·库恩(T.S.Kuhn)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释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
所谓范式,就是指科学家之间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概念体系。
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学科探讨基础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其实质是一种语言方式。
在同一学科中,可以有若干个对立的范式,绝对客观的科学是没有的。
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各种范式接替的历史,各种范式根据它们接近被观察现象的实质的最大效率而相互接替。
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某一时期形成科学核心的范式永远不会被另一种竞争力更强的新范式所替代。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一种范式,相对论是一种范式,量子力学又是一种范式。
近年来霍金和彭罗斯(R.Penrose)致力于建立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希望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其实质也是用一种新范式来代替另外两种旧范式。
将范式的观念运用于经济学,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着范式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经济学最初的范式是由亚当·斯密(A.Smith)建立起来的。
斯密建立起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776年《国富论》发表)。
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
(注:转引自陈冬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斯密将其规定为“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不断进行的恒常努力”。
其实斯密并非只看到个人私利而不重视人类的道德伦理(可以参见其名著《道德情操论》)。
他也是在反复思考了“经济人”和“道德人”后,才确认经济人是更加符合实际的假设,并且更有利于建立经济科学。
现代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现代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思想是经济学发展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的经济思想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思想的起源,到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再到经济政策的变革,分别探讨现代经济思想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古代经济思想的起源在古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于哲学和道德的范畴。
在中国,孔子提倡“和为贵”,认为商业奢侈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象征,主张隐居深山,以道德修养为上;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中庸之道”、“公正”等概念,主张稳定经济体系,确保社会公平和谐。
二、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崛起,经济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现代经济学主要分为几个主要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
古典经济学派起源于18世纪英国,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其理论基础是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经济。
古典经济学派提倡自由竞争,主张市场的自我调节和金本位制,认为经济发展最终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新古典经济学派则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形成,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和欧根·冯·博姆-巴鲁沃。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市场均衡通过供给和需求激励机制实现,强调个人选择和效率,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等理论。
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政策调整来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凯恩斯主义主张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提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措施。
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奥利弗·威廉姆森、道格拉斯·诺斯,旨在弥补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不足。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并非完全透明和完美的,存在各种成本和限制,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和制度环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关键词〕经济学范式危机一、两大类型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就方法论的意义来讲,并不是在库恩提出这个范畴以后才存在的,而是有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学方法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以前的经济学大都采用经验式的理论归纳方法,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到中世纪重商主义,这个特点都表现得比较突出。
古典学派形成之初及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经验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二重方法论,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经济学体系。
由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超越了以往经济学局部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方法,明确追求由抽象推理得出的具有前后逻辑一致性的普遍规律。
以后的萨伊等庸俗经济学家则把斯密的现象描述法与抽象法分离,并使之系统化。
19世纪后期发生的“边际革命”把纯粹抽象演绎方法导向极端,以“心理原则”为基石的新古典学派以先验的假说为演绎的起点,而完全放弃了历史与现实经验对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用化和总量分析。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凯恩斯革命”,把“心理原则”扩展到对某一国家经济总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干预”的主张。
这比马歇尔集中于个量分析前进了一大步。
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又分为两大流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的萨缪尔逊为首)和新剑桥学派(以英国的琼.罗宾逊夫人为首)。
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有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
在方法论上又各有其特点。
当代西方经济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上的缺陷,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缺陷。
其主要特点是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以描述现象和日常观念为满足;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而是专门研究物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及特有矛盾,而以研究一般(生产一般,分配一般,交换一般,消费一般)相标榜;侧重于量的分析,而不对经济范畴进行质的分析;宣扬阶级利益的调和等等。
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又是由其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反对庸俗方法论的过程中,把以往的经验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的结合推向高峰。
但是马克思的方法论绝不仅仅是经验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的结合,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变革,而且制定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了方法论体系,从而奠定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其次是历史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科学这一立论之上的。
马克思的经济研究,也采取逻辑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等。
但这都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只有历史的研究方法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
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打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一般化的神话,指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道路。
同时马克思还打破了唯理性主义者持有的理性范畴永恒论等谬论,把理性至上性改变为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分析了一系列违反理性极大化原则的异化现象。
再次,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以揭示运动的本质为己任,他的研究方法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于事物表面联系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阐述的在物与物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秘密的揭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
最后,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坚持了质和量分析的统一,既注意对事物质的分析,又注意事物量的界限。
从上面的简述的经济学方法论历史演变过程看,西方经济学注重经济运行机制一类较低理论层次的实用分析,注重创制富有特点的新颖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这是它的长处。
但是用对人与物或物与物关系的分析代替人与人的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非历史地说明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怎样最有利地生产与使用资源和物品,而把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并把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抽象为单纯制造产品的劳动过程,而企图以所谓纯科学的方式(实际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去研究经济现象,而避开诸如价值判断、思维规范等主观因素。
这使他们大都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社会关系的实质。
因此,在“凯恩斯革命”取得暂时成功之后,西方经济学陷入了新的危机,以致提出了“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科学吗”的疑问。
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的历史唯心论及阶级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研究是结合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分析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目的在于揭示一定生产方式的特殊经济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而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范式。
历史唯物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方法论的基本范畴。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范式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使它具有了立论的人民性、内容的客观性、观点的一贯性、体系的严密性、阐述的深刻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等特点。
二、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发展趋势(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丰富和发展批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生范式危机的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研究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无助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需要。
实际这是有悖于事实的。
经济体制问题无疑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之一,但要解决体制问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研究生产关系是不行的。
其次,研究政治经济学也不是无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的。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早就制定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单纯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把提高经济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加速经济发展都看成是人与物的关系,看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至少是一种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的观点。
批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生范式危机的观点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问题。
他们把生产费用价值论当作劳动价值论,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当作马克思的交换价值论,认为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共同决定价格,并批评马克思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理论问题和思想史问题,这里无法展开。
只须强调一点的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包括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内的直到马克思为止的诸多理论家长期探讨的结果,经过一、二百年的探索已经达到真理性认识,为什么又要退回去?至于说对使用价值的分析,对使用价值即效用的量的分析,事实上已经走人了死胡同。
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不同,因此在量上无法比较。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范式不需要发展了,不需要进一步丰富了。
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经济理论时,就注意吸收当时资产阶级学说中科学的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在当代我们同样要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份及优秀成果,特别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在经济学上的运用,丰富了经济学的方法论。
又如西方经济学重视的数量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对于一些较低层次的经济问题的细化分析,对于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需要具体组织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有着现实的参考价值。
(二)西方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及存在的范式危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往往就预示着其存在范式危机。
第一,表现在对“经济人及其最大化”的分析上。
经济人的假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始点和基点。
但这种假设把丰富的人性只概括为自利的精明计算,使经济理论日益脱离现实的经济生产。
人性有多种,为什么只概括出自利、自营为人性的本质特点去建立经济理论大厦?人类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仅从人们的自利、自营难以解释这种复杂性。
将人的需要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追求,过多地把“人”定位于“物”,这是一种片面性。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代表人物,把理性经济人研究模式加以泛化、抽象化,夸大理性假设的逻辑意义,片面注重经济理性逻辑演绎的方法,又把经济人高度抽象为数学符号,并视为唯一可取的方法,把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误区。
这是马克思当年批评的,这实质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
这种情况,已引起西方经济学家的注意。
英国的罗宾逊夫人指出,对经济的研究不能不考虑意识形态的作用,其它一些经济学家也对这种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进行反思、修改,形成了新“经济人”假设,使之更贴近于现实人。
第二,关于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从人的欲望出发研究个人的行为,企图以此来调动人的内在动力,达到所谓效用的最大化。
但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人的欲望和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偏好序,根本不能用效用函数来表达,既然不能用效用函数来表达,最大化也就无从谈起。
这就给那种把行为理论等同于效用最大化的基础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第三,关于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即一般均衡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
这同样面临着问题。
总需求是建立在个人需求函数基础上的,西方学者研究的结果证明,对个人需求函数限制,并不构成对总需求的函数限制。
这也就是说,宏观层次上的一般均衡理论没有微观基础。
这种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无效的。
第四,是不可能定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约.阿罗,用数理逻辑求解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证明出,人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合乎自由民主要求的规则,来从个人的偏好顺序出发,推导出简单的社会选择顺序。
也就是说,人们在设计一个集体选择过程或起草政治宪章时,不管怎么办,都会引成对个人自由的某种侵犯。
就社会选择而言,纯粹的个人民主及个人自由是行不通的,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一个超越于市场主体的“裁决者”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人们,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在经济学上,不可能定理表现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福利的简单相加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在委托一代理问题上,根据不可能定理,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存在着道德危机的问题,只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不可能设计出最优的激励机制。
阿罗由此定理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后人又把此定理称为“阿罗定理”。
“阿罗定理”看来对西方经济学一系列基本理论都提出了挑战。
如看不见的手、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最优、委托一代理理论等等。
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引起的范式危机,说明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又要注意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