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笔记整理[1]

合集下载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一、重点字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二、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四、一词多义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鞭子)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五、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六、文言句式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1、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

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___《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___《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马说》是唐代文学家___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谈到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千里马。

___认为,虽然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并不常见。

即使是名马,如果被奴隶人所驯养,最终也只会死在槽枥之间,无法获得千里马的美誉。

日行千里的马需要大量的粮食来维持体力,但喂马的人却不了解这一点,导致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因此,___提出了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即要用正确的方式训练马,喂养马,以及理解马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千里马,而不是只是名义上的千里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只是在马厩中死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4、才美不外见:指马的才华和素质无法得到展现和发挥。

5、策之不以其道:指马夫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驱使马匹。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马匹的嘶鸣声无法传达它的意思。

7、___:指一个人在意外中失去了马匹,但这个意外却导致了一系列好事。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古义中,“然后”是一个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另一种情况也会出现,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而今义中,“然后”是一个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同样地,古义中,“食”通常表示喂养,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而今义中,“食”则是指吃。

有时候,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之”既可以表示“的”,如“虽有千里之能”,也可以作为定语后置标志,无实际意义,如“马之千里者”。

另外,“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例如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同样地,“策”也有多种意思。

原意是马鞭,但在这里作为动词,引申为用鞭子驱使。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而”也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转折,例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也可以连接状语和谓语,例如“执策而临之”。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些实词和虚词,它们分别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

例如,“千里马”指的是日行千里的马,但在本文中指人才;“伯乐”指擅长相马之人,但在本文中指识别人才的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实用笔记
马说
一、文体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长写杂说,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性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二、结构层次:
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段:总结全文,点名主旨“不知马”
三、重点理解:
1、寓意:
千里马---------人才伯乐--------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思想情感: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强烈不满,希望他们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重点句子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统领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人教版语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马说(杂说?四)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 (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 (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 (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特殊句式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韩愈的《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为大家总结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四、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字形字音:袛()骈()枥()一食()粟()石()食( )马者而食( )也外见()三、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通,2、才美不外见通,3、尽其材通,4、其真无马邪通,(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食(1)食不饱(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1)虽有千里之能(2)食之不能尽其材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耶(3)其真不知马也(三)、其他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7、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9、食之不能尽()其材三、名句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理解默写1、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无知形象的句子: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B才/美不/外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这篇文章采用的写法。

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喻。

2、中心: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三、延伸拓展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马说》文言文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②重要程度:在文言文学习里,属于经典篇目,能很好地体现唐代文言文的风格特点,对理解古文中的托物言志、寓意讽刺的写作手法很重要。

③前置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比如“之”“其”“而”等字常见的用法,还有初步的文言文句式知识,像陈述句、倒装句之类的。

④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助于理解古人的人才观,并且对自己写作时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有所启发。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体系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是众多需要精读精析的文言文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中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相关,与古文中的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关联紧密,像《陋室铭》。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中等偏上。

难点在于对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特定情况下的精确理解,以及对文章深层寓意的精准把握。

- 关键点:弄清楚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代表什么。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比较重要,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板块。

- 考查方式:可能单独考查实词虚词的含义,比如出某个字,问在文中的意思;也可能考文章的主题理解,甚至让分析某句话的表达作用等。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唐代,统治阶层崇佛媚道,轻贱人才,大批下层的平民士子得不到提拔任用,韩愈自身也仕途坎坷,他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从当时的时代来看,统治阶层其实就像文中的食马者,没有真正重视人才。

我记得以前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韩愈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肯定很不好受。

②内容赏析:- 主题分析:文章表面说的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的事,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愤懑之情。

- 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句很直白地说出了人才很多,但是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却很少。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下来为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6、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8、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9、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2、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马说知识点整理(超全)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故:所以虽:即使 3.祗( zhǐ):同“衹(只)”,只、仅【通假字】 4.奴隶人:奴仆5.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6.槽枥:马槽之:的于:在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以:因为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定语倒装】,一食s hí或尽粟( 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省】8.一食:吃一次。

食,吃【动词】之:定后 9.或:有时10.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尽:吃完,【动词】 11.食:同“饲”,喂【动词】【通假字】而:表修饰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虽:虽然之:的食:吃【动词】才:才能12.外见:表现在外面。

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词类活用】见,同“现”【通假字】13.且:犹,尚且等:等同安:怎么其:代词,它,千里马翻译:(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词类活用】策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2.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007《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马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全文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 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 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知识点梳理(1)

《马说》知识点梳理(1)

《马说》知识点梳理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常有,但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匹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量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驱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举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呀!通假字:①祗:同“只”,仅。

②食:同“饲”,喂。

③见:同“现”,显现。

④材:同“才”,才能。

⑤邪:同“耶”,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①以:凭借(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②尽:吃完(一食或尽粟一石);竭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策: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马鞭(执策而临之)。

④其: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邪);加强肯定语气(其真不知马也)。

重点语句:1.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3.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⑤高度概括、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天下无马!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指出世无伯乐的危害;最后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作者对无人识马的感慨。

课文赏析: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以“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马说笔记整理[1]

马说笔记整理[1]

马说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石(吃一顿)(吃没)7食马者(通“饲”,喂)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笔记

《马说》笔记

《马说》笔记(背诵版)一、体裁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二、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

我们学过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三、文意疏通§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小结: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小结: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愿,执策而临之,曰: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笔记整理[1]

马说笔记整理[1]

马说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3。

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读书笔记

马说读书笔记

马说读书笔记马说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读书笔记1人才是需要慧眼来识别的,否则人才若没被识出,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真是这样吗?千里马也只有伯乐才能认出,否则吃不饱,住不好,如何日行千里呢?只不过是茫茫马群中的一支普通的马罢了。

人才也是,如果发现不了长处,永远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如果真没被识出,只能被埋没了吗?不,如果没人发现你的长处就要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事例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在经商,却屡屡赔本,后来,他开了一家公司,却在几个月后倒闭了,他又换了许多工作,却总是没有起色。

不知试了多少次后,他放弃了。

他颓废地走在大街上,一个老者拦住了他。

老者问:“怎么了,年轻人?你脸色很差呀。

”年轻人告诉了老者他的经历。

老者捋了下胡子,说:“我见你口才很好,不如当个作家吧。

”年轻人照做。

自此,文坛上一颗红星迅速升起,如日中天。

年轻人终于成为了一个称霸一方的作家。

千万不能等着被人发现长处,而要自己去寻找,否则,极可能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长处。

马说读书笔记2现实生活中,各中学校园中,所谓雄壮的“千里马”数不胜数,现代的青少年真的都很强,才华朝四面八方溢。

我是中学生所以比较了解中学生,就不说什么成年人甚至古代人的事例了。

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能够被社会——甚至被班级师生认可,有些极有才气的学生在班中还被认为是“差生”,在这方面的学生们的优劣都是由考试分数来划分的。

考试当然不公平,于是各大才子才女们便大骂考试制度的愚昧;更有甚者责怪老师“有眼不识英雄”。

同时,大部分人开始抱着一点点希望,痴心地等待着能够赏识自己的人。

青少年们盼望渴求知已,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坐等伯乐。

然而,伯乐一点也不好等来。

真正能识别人才的伯乐本来就少见,分到各个领域就更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 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