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第10章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各章习题答案

食品化学各章习题答案

食品化学各章习题答案第1章1、简要回答:食品、食品化学、营养学、营养、营养素与营养价值的定义,并指出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内容有何异同点?2、现代食品化学中规定食品有哪些基本属性?普通食品有哪些功能?营养素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试述:1)食品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3)二者有何共同点?4、简答:食品化学与食品科学各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关系?第1章:绪论答案1答:食品:food,不同专著对食品定义不同,根据我国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是一门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营养与安全性以及它们在食品贮藏加工运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应用或控制这些变化的科学。

营养学:Nutriology,是研究食品中各种营养素对人体的营养生理功能、人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条件下对营养的需要水平,从而揭示食物与生命现象的关系的生物科学分支。

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Nutrition,是指人类摄取食物并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或者指人体从食物中获得并利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的过程。

营养素:Nutrients,是指食物中能为身体所利用的有效成分,它们可以为身体提供构成机体的原料和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并对机体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异同点:①相同点:从研究对象上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有一致之处。

因为,人类与动物的食物除了水分、空气与盐外,均其它生物,目前以动、植为主。

不过人类食物的化学成分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生物的成分,因为食品中人为地引入了非自然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第十章氨基酸代谢植物、微生物从环境中吸收氨、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合成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人和动物消化吸收动、植物蛋白质,得到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及含氮物质。

有些微生物能把空气中的N2转变成氨态氮,合成氨基酸。

第一节蛋白质消化、降解及氮平衡一、 蛋白质消化吸收哺乳动物的胃、小肠中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氨肽酶、弹性蛋白酶。

经上述酶的作用,蛋白质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在小肠被吸收。

被吸收的氨基酸(与糖、脂一样)一般不能直接排出体外,需经历各种代谢途径。

肠粘膜细胞还可吸收二肽或三肽,吸收作用在小肠的近端较强,因此肽的吸收先于游离氨基酸。

二、 蛋白质的降解人及动物体内蛋白质处于不断降解和合成的动态平衡。

成人每天有总体蛋白的1%~2%被降解、更新。

不同蛋白的半寿期差异很大,人血浆蛋白质的t1/2约10天,肝脏的t1/2约1~8天,结缔组织蛋白的t1/2约180天,许多关键性的调节酶的t1/2均很短。

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的降解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不依赖A TP的途径,在溶酶体中进行,主要降解外源蛋白、膜蛋白及长寿命的细胞内蛋白。

另一条是依赖A TP和泛素的途径,在胞质中进行,主要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此途径在不含溶酶体的红细胞中尤为重要。

泛素是一种8.5KD(76a.a.残基)的小分子蛋白质,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

一级结构高度保守,酵母与人只相差3个a.a残基,它能与被降解的蛋白质共价结合,使后者活化,然后被蛋白酶降解。

三、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中,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a.a)与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a.a)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氨基酸代谢库以游离a.a总量计算。

肌肉中a.a占代谢库的50%以上。

肝脏中a.a占代谢库的10%。

肾中a.a占代谢库的4%。

血浆中a.a占代谢库的1~6%。

肝、肾体积小,它们所含的a.a浓度很高,血浆a.a是体内各组织之间a.a转运的主要形式。

10 第十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 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考研生物化学

10  第十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 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考研生物化学

第十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本章应着重掌握基因表达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中mRNA、tRNA及核蛋白体(核糖体)在蛋白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及其特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步骤及主要的酶和蛋白质因子的作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操纵子调控系统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熟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以及癌基因异常激活的机理,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一、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mRNA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mRNA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b.mRNA遗传密码的方向是3'→5'c. mRNA遗传密码的方向是5'→3'd.mRNA密码子与tRNA反密码子通过A-T,G-C配对结合e.每分子mRNA有3个终止密码子2. 密码子UAC与下列哪个反密码子配对结合?a.AUG b.AUI c.IUA d.IAU e.CUA3. 反密码子UGA能与下列哪个密码子配对结合?a. UCA b.CALU c.A(CU d.ACT e.CUA4. 下列何处是氨酰tRNA的结合部位?a. 核蛋白体小亚基b.核蛋白体的P位c.核蛋白体的D位d.核蛋白体的A位e. 转肽酶所在的部位5. 下列有关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只需ATP提供能量b. 只需GTP提供能量c. 同时需ATP和GTP提供能量d.40S亚基与mRNA结合e.最后是60S亚基结合6.下列有关真核生物肽链合成启动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只需ATP提供能量b.只需GTP提供能量c. 同时需ATP和GTP提供能量d.30S亚基与mRNA结合e.50S亚基与30S亚基结合7.下列参与原核生物肽链延伸的因子是a.IF—1 b.IF—2 c.IF—3 d. EF—Tu e.RF—1 8.下列参与真核生物肽链延伸的因子是a. eEF—10 b.eRF c.eIF—1 d.EF—Tu e.EF—Ts9. 有关操纵子学说的论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操纵子调控系统是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主要方式b. 操纵子调控系统是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主要方式c.操纵子调控系统由结构基因、启动子和操纵基因组成d.诱导物与操纵基因结合启动转录e.诱导物与启动子结合而启动转录10. 下列有关阻遏物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阻遏物是代谢的终产物b. 阻遏物是阻遏基因的产物c.阻遏物与启动子结合而阻碍转录的启动d.阻遏物与RNA聚合酶结合而抑制转录e.阻遏物妨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11. 下列有关乳糖操纵子调控系统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乳糖操纵子是第一个发现的操纵子b.乳糖操作子由三个结构基因及基上游的启动子和操纵基因组成c.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因子有阻遏蛋白、cAMP和诱导物等e. 乳糖操纵子调控系统的诱导物是乳糖12. 下列属于顺式作用元件的是:a. 启动子b.结构基因c.RNA聚合酶d.转录因子Ⅰe.转录因子Ⅱ13. 下列属于反式作用因子的是:a.启动子b.增强子c.终止子d. 转录因子e. RNA聚合酶14. 识别启动子TATA盒的转录因子是:a.TFⅡA b.TFlib C. TFⅡDd.TFⅡE e.TFⅠF15. 促进RNA聚合酶Ⅱ与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是;a.TFⅡA B. TFⅡB c.TFⅡDd.TFⅡE e.TFⅡF16. 下列有关癌基因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癌基因只存在病毒中b.细胞癌基因来源于病毒基因c.有癌基因的细胞迟早都会癌变d.癌基因是根据其功能命名的e. 细胞癌基因是正常基因的一部分17. 下列有关癌变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有癌基因的细胞便会转变为癌细胞b.一个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即可引起癌变c. 多个癌基因的异常激活才能引起癌变d. 癌基因无突变者不会引起癌变e.癌基因不突变、不扩增、不易位便不会癌变18. 下列何者是抑癌基因?a. ras基因b.sis基因, c. P53基因d. src基因e.myc基因(二)填空题1. 基因表达包括和。

食品化学思考题答案

食品化学思考题答案

⾷品化学思考题答案⾷品化学思考题答案第⼀章绪论1、⾷品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品化学定义:论述⾷品的成分和性质以及⾷品在处理、加⼯和贮藏中经受的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成分在⾷品加⼯和保藏过程中产⽣的物理、化学、和⽣物化学变化;以及⾷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品质量和加⼯性能的影响等。

第⼆章⽔1 名词解释(1)结合⽔(2)⾃由⽔(3)等温吸附曲线(4)等温吸附曲线的滞后性(5)⽔分活度(1)结合⽔:存在于溶质及其他⾮⽔组分临近的⽔,与同⼀体系中“体相”⽔相⽐,它们呈现出低的流动性和其他显著不同的性质,这些⽔在-40℃下不结冰。

(2)⾃由⽔:⾷品中的部分⽔,被以⽑细管⼒维系在⾷品空隙中,能⾃由运动, 这种⽔称为⾃由⽔。

(3)等温吸附曲线:在恒温条件下,以⾷品含⽔量(gH2O/g⼲物质)对Aw作图所得的曲线。

⼜称等温吸湿曲线、等温吸着曲线、⽔分回吸等温线.(4)如果向⼲燥样品中添加⽔(回吸作⽤)的⽅法绘制⽔分吸着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5)⽔分活度:⾷品的⽔蒸汽分压(P)与同条件下纯⽔蒸汽压(P0)之⽐。

它表⽰⾷品中⽔的游离程度,⽔分被微⽣物利⽤的程度。

也可以⽤相对平衡湿度表aw=ERH/100。

2 、结合⽔、⾃由⽔各有何特点?答:结合⽔:-40℃不结冰,不能作为溶剂,100 ℃时不能从⾷品中释放出来,不能被微⽣物利⽤,决定⾷品风味。

⾃由⽔:0℃时结冰,能作为溶剂,100 ℃时能从⾷品中释放出来很适于微⽣物⽣长和⼤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Food的腐败变质,但与⾷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3 、分析冷冻时冰晶形成对果蔬类、⾁类⾷品的影响。

答:对于⾁类、果蔬等⽣物组织类⾷物,普通冷冻(⾷品通过最⼤冰晶⽣成带的降温时间超过30min)时形成的冰晶较粗⼤,冰晶刺破细胞,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流(流汁),导致营养素及其它成分的损失;冰晶的机械挤压还造成蛋⽩质变性,⾷物⼝感变硬。

生物化学第十章脂类代谢(单选题)-大学教育医学类生物化学试卷与试题

生物化学第十章脂类代谢(单选题)-大学教育医学类生物化学试卷与试题
34. 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净产生多少分子ATP?[2分]-----正确答案(C) A 127 B 128 C 129 D 130 E 131
25. 在肝脏中生成乙酸乙酸的直接前体是[2分]-----正确答案(C) A 乙酰乙酰CoA B -羟丁酸 C HMG-CoA D -羟丁酰CoA E 甲羟戊酸
26. 下列关于酮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正确答案(D) A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 B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分解的正常中间产物 C 饥饿时可引起血酮体升高 D 低糖高脂饮食时酮体生成减少 E 酮体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
8. 催化体内储存的三酰甘油水解的脂肪酶是[2分]-----正确答案(A) A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 脂蛋白脂肪酶 C 肝脂肪酶 D 胰脂酶 E 磷脂酶
9.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有[2分]-----正确答案(E)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 D 去甲肾上腺素 E 以上都是
10. 下列具有抗脂解作用的激素是[2分]-----正确答案(D)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 D 胰岛素 E 去甲肾上腺素
生物化学:第十章 脂类代谢(单选题)
试卷总分:68 答题时间:100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类脂[2分]-----正确答案(A) A 三酰甘油 B 卵磷脂 C 糖脂 D 胆固醇 E 脑磷脂
2. 下列生化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2分]-----正确答案(B) A 脂肪酸合成 B 脂肪酸-氧化 C 三酰甘油合成 D 甘油磷脂合成 E 胆固醇合成
6. 下列有关类脂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正确答案(D) A 是体内理想的供能和储能物质 B 保持体温 C 保护和固定重要脏器 D 是构成机体各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E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运输和储存

第10章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四 动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实验

第10章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四  动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
第十章 实验指导
• 实验一 水分活度的测定 • 实验二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实验三 淀粉的提取和性质实验氨基酸的纸上层析 • 实验四 动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实验 • 实验五 油脂酸价的测定 • 实验六 氨基酸的纸色谱 • 实验七 从牛奶中制取酪蛋白 • 实验八 动物肝脏DNA的提取与检测 • 实验九 酶的底物专一性实验 • 实验十 α-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实验十一 维生素C的性质实验 • 实验十二 脂肪转化为糖的定性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
三、原料与器材
实验材料:蓖麻籽、蓖麻的黄化幼苗(在 20℃暗室中培养 8 天 )。
仪器:试管及试管架、试管夹、研钵、白瓷板、烧杯 (l00mL)、小漏斗、吸量管、吸量管架、量筒、水浴锅、铁三角 架、石棉网。
四、试剂
费林试剂、碘化钾-碘溶液(碘试剂)
五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 2.学习一种检查脂肪不饱和程度的简便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消耗卤素越多。通常以“碘值” (或“碘价” )来表示。“碘值”是指100g脂肪所能吸收的碘的克 数。碘值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

生物化学 第10章糖酵解

生物化学  第10章糖酵解

肌肉组织提取液亦能完成与酵母提取液十分相似的代谢过程。
并正式提出了糖酵解(glycolysis)这一概念。因此,糖酵解曾 经又称为Embden-Meyerhof途径。
糖酵解反应顺序中所涉及的酶都已被纯化, 并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进行了三维结构研究。糖 酵解几乎是所有生物细胞的葡萄糖分解代谢共同 的主要途径,也是一条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 发生的途径。由于生物起源于缺氧的大气层中, 因此葡萄糖的无氧降解可能是生物从有机分子获 取能量的一种最古老的机制。
烯醇化酶在与底物结合之前先与Mg2+结合成 复合物。该酶在氟离子(F-)和磷酸盐同时存在 下失去活性,因为氟离子与磷酸基形成的氟磷酸 离子能结合Mg2+。所以氟化物是烯醇化酶的有效 抑制剂。若在酵解途径中加入氟化物,必然造成 磷酸甘油酸以及磷酸甘油积累。
由于反应被抑制,后续过程不能继续进行, 反应(5)生成的NADH没有受氢体,于是转而迫使 磷酸二羟丙酮作为受氢体还原为磷酸甘油。
甘油醛-3-磷酸 + NAD+ + Pi ←→ 1,3-二磷酸甘油酸 + NADH + H+ △Go′= + 6.3kJ/mol 1,3-二磷酸甘油酸 + ADP ←→ 3-磷酸甘油酸 △Go′= ﹣18.5kJ/mol + ATP
这两步的总反应是: 甘油醛-3-磷酸 + NAD+ + ADP + Pi ←→ 3-磷酸甘油酸 + ATP + NADH + H+

糖酵解的反应顺序
糖酵解从葡萄糖开始,经一系列反应到丙酮酸的生成, 总共包括10个酶促反应步骤。这10步反应可划分成两个反应 阶段。催化糖酵解反应的酶存在于细胞溶质中,这些酶构成 一种可溶性的多酶体系。 (一)葡萄糖(六碳糖)转变成磷酸丙糖(三碳糖): ①己糖激酶; ②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③磷酸果糖激酶; ④醛缩酶(果糖二磷酸裂解酶); ⑤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 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该过程经历了两次磷酸化反应。 而消耗了2分子ATP.

食品化学课堂重点内容(老师强调)

食品化学课堂重点内容(老师强调)

食品化学课堂重点内容(老师强调)第一章绪论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色、香、味、质构、营养)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工程思考题1.比较食品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内容的异同点,正确理解其定义。

第二章水分1. 水与食品品质的关系(1)储藏: 保水、保鲜(温度、湿度保持、保持原有色泽)(2)加工: 水分的转移①除水: 干制品、浓缩果菜汁、焙烤食品②改变水分状态: 冷冻食品、冻结浓缩食品③复水:冻干果菜、方便面等方便食品2.在温差相等时,生物组织的冷冻速度快还是解冻速度快?在温差相等时,生物组织的冷冻速度比解冻速度快。

冷冻过程靠冰传热——冰是冷源与水的传热介质解冻过程靠水传热——水是热源与冰的传热介质3、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偶极-离子(H2O-游离离子、H2O-有机分子的带电基团)、偶极-偶极(H2O-蛋白质NH、H2O-蛋白质CO、H2O-蛋白质OH)、疏水水合、疏水相互作用(H2O + R→R(水合)、R(水合) + R(水合) →R2(水合) +H2O)4、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5、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6、lnAw与1/T呈直线关系7、冰点以上,A w是样品组成与温度的函数,前者是主要的因素;冰点以下,A w与样品组成无关,而仅与温度有关,即冰相存在时,A w不受所存在的溶质的种类或比例的影响,不能根据A w预测受溶质影响的反应过程;8、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将水加入一个干燥的试样)很少与解吸等温线重叠,这两条曲线的不一致现象称为滞后现象9、水分含量一定时,温度上升,Aw上升;Aw一定时,温度上升,水分含量降低。

第十章__代谢总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章__代谢总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合成代谢所需的能量主要用于活化前体或构件分子,以及用于还原步骤等。
四、信息来源
生物大分子有两种组装模式:
1.模板指导组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都以先在的信息分子为模板。如DNA复制、转录以及反转录、翻译都是在模板指导下的聚合过程。所需的信息存在于模板分子的构件序列中,能量来自活化的构件分子或ATP等。生物大分子形成高级结构并构成亚细胞结构是自我组装过程,其信息存在于一级结构中,其能量来自非共价作用力,即组装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
3.其它高能化合物
UTP参与多糖合成,CTP参与脂类合成,GTP参与蛋白质合成。
烯醇酯、硫酯等也是高能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乙酰辅酶A等。高能化合物根据键型可分为磷氧键型、氮磷键型、硫酯键型、甲硫键型等,绝大多数含磷酸基团。
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作为储能物质,称为磷酸原。磷酸肌酸是易兴奋组织如肌肉、脑、神经等唯一能起暂时储能作用的物质ΔG0’为-10.3千卡/摩尔,是ATP的能量储存库。肌肉中的含量比ATP高3-4倍,可维持ATP水平的恒定。磷酸精氨酸是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储能物质,与磷酸肌酸类似。
2.酶促组装有些构件序列简单均一的大分子通过酶促组装聚合而成。其信息指令来自酶分子,不需要模板。如糖原、肽聚糖、一些小肽等,都在专一的酶指导Fra bibliotek催化下合成。
第三节 分解代谢
一、阶段性和趋同性
生物大分子的分解有三个阶段:水解产生构件分子、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结构层次的降低,倾向产生少数共同的分解产物,即具有趋同性。
2.ATP及其偶联作用
生物体内的放能和需能反应经常以ATP相偶联。ATP可分解为ADP或AMP。前者如各种激酶,后者如乙酰辅酶A的合成。反应过程中有的由一个酶催化,如谷氨酰胺合成酶,先生成磷酰谷氨酸中间物,它是谷氨酸的活化形式,再与氨反应;有的需多个酶参与,如蔗糖的合成需3个酶,首先生成葡萄糖6磷酸的活化形式;也有的没有ATP直接参与,如苹果酸生成草酰乙酸,是需能反应,利用下一步由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时高能硫酯键放能促进其反应。

生物化学(本科)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及其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本科)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及其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本科)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及其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原核基因的转录调控第三节真核基因的转录调控第四节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1. (单选题)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控制点是( )
A. 基因结构活化
B. 转录起始
C. 转录后加工
D. 蛋白质翻译及翻译后加工
E. m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浆
参考答案:B
2. (单选题)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对乳糖操纵子表达的影响是( )
A. 正性调控
B. 负性调控
C. 正性调控、负性调控都可能
D. 无调控作用
E. 可有可无
参考答案:A
3. (单选题)阻遏蛋白识别操纵子中的( )
A.启动基因
B.结构基因
C.操纵基因
D.内含于
E.外显子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目前认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是( )
A. 翻译后加工
B. 转录起始
C. 翻译起始
D. 转录后加工
E. 基因活化
参考答案:B。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第一章:食品生物技术概述一、食品生物技术的定义食品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食品原料进行改良、加工、保存和检测,以生产出更安全、营养、美味和方便的食品的技术。

二、食品生物技术的分类1. 传统生物技术- 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生产食品,如酸奶、啤酒、酱油等。

- 酶技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改进食品加工过程,如淀粉糖化、蛋白质水解等。

2.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如转基因作物。

- 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繁殖技术,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快速繁殖,如组织培养。

- 酶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克隆和蛋白质工程,生产高活性、特定功能的酶制剂。

- 蛋白质工程技术:设计和改造蛋白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功能,如改良的酶和抗体。

三、食品生物技术的特点1. 安全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利用抗病基因减少农药使用。

- 通过生物检测方法快速识别食品中的病原体和毒素。

2. 营养性- 通过基因工程提高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

- 通过发酵技术增加食品中的益生菌含量,改善肠道健康。

3. 便捷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即食食品,简化食品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 通过生物保鲜技术延长食品货架期,方便消费者储存和使用。

4. 创新性- 利用生物技术创造新型食品,如人造肉、低糖水果等。

-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药和功能性食品,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四、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食品,如酿酒、制酱等。

-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如盐腌、糖渍等,也是早期生物技术的应用。

2. 近现代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揭示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并开始工业化生产酶制剂。

- 20世纪中期,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抗生素的生产。

生物化学:第十章生化分离技术与应用-习题

生物化学:第十章生化分离技术与应用-习题

⽣物化学:第⼗章⽣化分离技术与应⽤-习题第⼗章⽣化分离技术和应⽤⼀、选择题⒈下列哪种⽅法可⽤于测定蛋⽩质的分⼦量()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B、280/260nm紫外吸收⽐值;C、凯⽒定氮法;D、荧光分光光度法;E、Folin酚试剂法⒉氨基酸和蛋⽩质共有的理化性质为()A、胶体性质;B、两性性质;C、沉淀性质;D、变性性质;E、双缩脲性质⒊蛋⽩质溶液的稳定因素为()A、蛋⽩质溶液为真溶液;B、蛋⽩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C、蛋⽩质分⼦表⾯带有⽔化膜和同性电荷;D、蛋⽩质溶液的黏度⼤;E、以上都不对⒋关于蛋⽩质在等电点时的特性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导电性最⼩;B、溶解度最⼩;C、黏度减⼩;D、电泳迁移率最⼩;E、以上都不对⒌今有①、②、③、④、四种蛋⽩质的混合液,等电点分别为:5.0、8.6、6.8和9.2 ,在pH8.6的条件下进⾏电泳分离,四种蛋⽩质电泳区带⾃正极的排列顺序为:()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②、③、①;D、③、②、①、④;E、②、④、③、①;⒍盐析沉淀蛋⽩质的原理为()A、中和电荷,破坏⽔化膜;B、与蛋⽩质结合成不溶性盐;C、次级键断裂,蛋⽩质构象改变;D、调节蛋⽩质溶液的等电点;E、以上都不是⒎关于下列多肽Glu-His-Arg-Val-Lys-Asp的叙述,哪个是错的?()A、在pH12时,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B、在pH3时,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C、在pH5时,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D、在pH11时,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E、该肽的等电点⼤约在pH8⒏⽤下列⽅法测定蛋⽩质含量,哪⼀种⽅法需要完整的肽键()A、双缩脲反应;B、凯⽒定氮;C、紫外吸收;D、茚三酮;E、奈⽒试剂⒐蛋⽩质⽤硫酸铵沉淀后,可选⽤透析法除去硫酸铵,要确定硫酸铵是否从透析袋中除净,你选⽤下列哪⼀种试剂检查()A、茚三酮试剂;B、奈⽒试剂;C、双缩脲试剂;D、Folin-酚试剂;E、斐林试剂⒑将抗体固定在层析柱的载体上,使抗原从流经此柱的蛋⽩质样品中分离出来,这种技术属于()A、吸附层析;B、离⼦交换层析;C、分配层析;D、亲和层析;E、凝胶过滤⒒若⽤电泳分离Gly-Lys、Asp-Val和Ala-His三种⼆肽,在下列哪个pH值条件下电泳最合适()A、pH2以下;B、pH2-4;C、pH7-9;D、pH10-12;E、pH12以上;⒓进⾏疏⽔层析时,以下哪种条件⽐较合适?()A、在有机溶剂存在时上柱,低盐溶液洗脱;B、在有机溶剂存在时上柱,⾼盐溶液洗脱;C、在低盐条件下上柱,⾼盐溶液洗脱;D、在⾼盐条件下上柱,按低盐、⽔和有剂溶剂顺序洗脱;E、低盐缓冲液上柱,低盐洗脱⒔对⼀个富含His残基的蛋⽩质,在使⽤离⼦交换层析时应优先考虑()A、严格控制蛋⽩质上样液的浓度;B、严格控制盐浓度;C、严格控制NaCl的浓度;D、严格控制洗脱液的pH值;E、严格控制洗脱液的体积⒕定性鉴定20种氨基酸的双向纸层析是()A、交换层析;B、亲合层析;C、分配层析;D、薄层层析⼆、判断是⾮⒈⽤凝胶过滤法分离蛋⽩质时,总是分⼦质量⼤的蛋⽩质⾸先被洗脱下来。

食品生物化学授课计划

食品生物化学授课计划

天津天狮学院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理论课授课计划表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化学学分 5 总学时80 学时分配:讲课学时56 实践学时24 上课周数16 周学时数2-9 所属教学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任课教师教师职称讲师授课对象(年级专业班级)20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师教研室主任二级学院主管院长(部主任)
1. 任课教师应于开学一周之内将填好的一式两份教学授课计划表报所在教研室;
2. 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及二级学院主管院长(部主任)签字后,教师本人、开课单位各保存一份;
3. 授课计划经批准后,不得随意变动。

填表日期:年月日。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生物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食品科学的原理,专注于研究食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功能、相互作用、代谢过程和食品品质的变化。

2.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研究氨基酸的组成、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酶活性等。

- 碳水化合物:探讨单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脂质:研究脂肪酸、甘油、磷脂、固醇等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 核酸:分析核苷酸组成、DNA和RNA的结构,以及它们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生物化学反应:- 探索酶促反应的机理、动力学和调控。

- 研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和调控因子。

- 分析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代谢途径:-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等。

- 脂质代谢:包括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氧化。

- 氨基酸代谢:涉及氨基酸的合成、分解和转化。

- 核酸代谢:包括DNA和RNA的合成、修复和降解。

(4)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如抗氧化剂、抗炎剂、益生元等。

- 分析这些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5)食品加工与营养:- 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如加热、冷却、压力处理等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 探讨食品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二、食品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的化学组成上,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分析。

- 生物化学家开始关注酶的作用和食品腐败的过程。

2.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研究重点转向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 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如色谱、电泳、光谱分析等。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绪论1.食品生物化学定义:是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质、形成、食品贮藏和加工及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食品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营养价值及食品在贮藏加工中的化学变化及其被人体消化吸收后参与人体代谢的规律,研究食品原料采摘或屠宰前品质形成的规律,确定食品组分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对食品营养、感官品质和安全性造成的影响。

第一章水分1.速冻是保存食品的良好方法,速冻应确保食品在-5~0℃停留的时间不超过30min,-18℃是冷藏食品最理想的温度。

第二章矿物质2.矿物质的生理功能:(1)矿物质成分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2)酸性、碱性的无机离子适当配合,加上碳酸盐和蛋白质的缓冲作用,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3)各种无机离子,特别是保持一定比例k+,Na+,Ca2+,Mg2+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必要条件。

(4)无机盐与蛋白质协同维持组织细胞的渗透压。

(体液的渗透压恒定主要由NaCl来维持。

)(5)维持原生质的生机状态。

f.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3.成酸食品: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酸元素(Cl,S,P)较多,在体内代谢后形成酸性物质。

大部分的谷类及其制品、肉类、蛋类及其制品呈酸性。

4.碱性食品:在体内代谢后则生成碱性物质,如蔬菜、水果。

5.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是指食品中矿物质实际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第三章糖类1.复合糖:与非糖物质结合的糖。

如糖蛋白、糖脂。

2.目前已证实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寡糖主要有寡果糖、乳果聚糖、低异聚麦芽糖、低聚木糖、低聚氨基葡萄糖。

3.淀粉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一种贮存形式。

分子式(C6H10O5)n.4.(复合糖)糖蛋白的结构:一类由糖和多肽或蛋白质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结合蛋白,是糖同蛋白质的共价结合物。

5糖蛋白的生理功能:(1)具有酶或激素活性。

(2)具有转运金属离子和激素的作用。

(3)参加血液凝结作用。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分析》讲义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分析》讲义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二、双缩脲法 1、原理 当脲被小心地加热至150~160 ℃时,可由两个分子同 脱去一个氨分子而生成二缩脲(也叫双缩脲),反应 如下。 H2NCONH2+H—N(H)—CO—NH2→ ℃H2NCONHCONH2+NH3↑ 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硫酸铜作用生成紫红色的 配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CO—NH—),与双缩 脲结构相似,所以也能呈现此反应而生成紫红色配合 物,在一定条件下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据此可用吸光度法来测蛋白质含量。该配合物在540~ 560 nm波长有最大吸收。 适用范围:本法灵敏度较低,但操作简单快速,故在 生物化学领域中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常用此法。

(2)样品测定:吸取一定量的样品稀释 液于比色管中,按上述标准曲线绘制方 法操作,以空白管调零,测定A595 nm 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蛋白质的质量浓 度,求出样品的蛋白质的含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注意事项 (1)所有玻璃仪器要清洗干净并要干燥, 取样要准确。 (2)在试剂加入后的5~20 min内测定 吸光度,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颜色是最稳 定的。测定中,蛋白质-染料复合物会 有少部分吸附于比色杯壁上,测定完后 可用乙醇将蓝色的比色杯洗干净。

3、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取7支比色管,分别加入 标准蛋白质溶液、水和考马斯亮蓝试剂, 即用0.1 mg/mL的标准蛋白质溶液给各比色 管分别加入0 mL、0.1 mL、0.2 mL、0.4 mL、0.6 mL、0.8 mL、1 mL,然后用无离 子水补充到1 mL。最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 5.0 mL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每加完一管, 立即混合。用标准蛋白质含量为横坐标, 用吸光度值A595 nm为纵坐标,作图,即得 到一条标准曲线。

生物化学第10章 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10章 脂类代谢

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脂肪动员:贮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液以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酮体: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

3、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氧化分解时,在脂酰基的β-碳原子上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的连续反应过程。

4、血脂:血浆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

5、高脂血症:血脂高于正常值上限。

6、溶血磷脂:甘油磷脂的一位或二位脂酰基水解后形成的磷脂。

二、符号辨识1、ACP:酰基载体蛋白;2、BCCP: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三、填空1、甘油三酯的合成包括()途径和()途径共两条途径。

2、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是()。

3、脂肪酸的活化在()中进行,由()酶催化。

4、脂肪酸的β-氧化包括()、()、()和()四步连续反应。

5、酮体在()中生成,在()组织中利用。

6、酮体包括()、()和()三种物质。

7、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是(),需通过()循环由线粒体转运至细胞质。

8、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是()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合成的终产物主要是()。

9、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可在()和()中进行。

10、人体内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和()。

11、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有二,即()和()。

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原料是()。

12、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生成()、()激素和维生素()。

13、参与胆固醇合成的NADPH主要来自()途径;乙酰CoA来自()代谢。

14、3-磷酸甘油的来源有两种方式,即()的消化产物和葡萄糖经过()途径产生。

15、每一分子脂肪酸被活化为脂酰CoA需消耗()个高能磷酸键。

16、脂酰CoA经一次β-氧化可生成()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17、一分子14碳长链脂酰CoA可经()次β-氧化生成()个乙酰CoA。

18、若底物脱下的[H]全部转变成A TP,则1mol软脂酸(含16C)经β-氧化途径可共生成()个A TP,或净生成()个A TP。

生物化学第10章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生物化学第10章  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
在异促效应(heteroropic effect)中,调节部位与活性部位虽 然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这两个部位可相互影响,通过构象的 变化,产生协同效应。
别够调节可发生在底物-底物、调节物-底物、调节物-调节 物之间,可以是正协同也可以是负协同。
2.别构酶的动力学
别构酶的[S]对V0的动力学曲线不是双曲线,而是S形曲线(正协 同)或表观双曲线(负协同),二者均不符合米氏方程。
定向效应: 底物会诱导酶分子构象改变,使酶活性中心的相 关基团和底物的反应基团正确定向排列,使反应基团之间 的分子轨道以正确方向严格定位,使酶促反应易于进行。
2. 底物的形变(distortion)与诱导契合
当酶遇到其底物时,酶中某些基团或离子可以使底物分子 内敏感键中的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增高或降低,产生“电子 张力”,使敏感键的一端更加敏感,底物分子发生形变,底物 比较接近它的过渡态,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易于发生。
[S] (10-4molL-1)
(NAG)2 (NAG)3 (NAG)4 (NAG)5 (NAG)6 (NAG)8
相对水解率
0 1 8 4000 30000 30000
××
ABCDEF
NAG-NAM-NAG-NAM-NAG-NAM
××
NAG-NAG-NAG
NAG-NAG-NAG-NAG NAG-NAG-NAG-NAG-NAG NAG-NAM-NAG-NAM-NAG-NAM
酶与底物给合时构象变化的示意图
3.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
在酶催化反应中,几个基元催化反应配合在一起起作用, 如:胰凝乳蛋白酶是通过Asp102, His57,Ser195组成电荷中继网 催化肽键水解,包括亲核和酸碱共同催化共同作用。
4. 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试剂
95%乙醇溶液、酸性缓冲溶液、12%钨酸钠溶液 、 0.1mol/L铁氰化钾溶液 、乙酸盐溶液 、 10%碘化钾溶液 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5%淀粉溶液
五、操作步骤
1.样品液制备 2.还原糖的测定
食品生物化学
六、计算
还原糖所用的毫升数(V) V=(V1—V2)K
式中K ——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校正系数, K=硫代硫酸钠溶液的实际浓度/理论浓度。
实验三 淀粉的提取和性质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熟悉淀粉与碘的呈色反应。 2.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水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
以马铃薯、甘薯为原料,利用淀粉不溶于或难溶于水的性 质,提取淀粉。
淀粉遇碘呈蓝色,是由于碘被吸附在淀粉上形成一复合物, 该复合物不稳定,易被乙醇、氢氧化钠和热等作用,使颜色褪 去。
食品生物化学
二、实验原理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消耗卤素越多。通常以“碘值” (或“碘价” )来表示。“碘值”是指100g脂肪所能吸收的碘的克 数。碘值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
食品生物化学
本实验通过比较猪油和豆油吸收碘溶液数值量的不同,来 了解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
三、原料与器材
豆油、猪油、水浴锅、试管。
为避免第一步反应中生成的亚铁氰化钾对后面反应的干扰, 可以加入硫酸锌使之生成配合物沉淀,反应如下:
2 K4Fe(CN)6 + 3ZnSO4 → K2Z白n3色[F沉e淀(CN)6]2 ↓ + 3 K2SO4
食品生物化学
三、原料与器材
粮 食 类 样 品 、 移 液 管 ( 1 0 mL、5mL、2mL)、 量 筒 (50mL、25mL、10mL)、微量滴定管、锥形瓶(150
95%乙醇、无水乙醚、0.2 mol/L 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乙醇-乙醚混合液。
乙醇:乙醚=1:1(V/V)。
五、操作步骤
六、计算含量和得率。
酪蛋白(g /100mL)=酪蛋白(g)100 50mL
得率=
测得含量 理论含量
100%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八 动物肝脏DNA的提取与检测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九 酶的底物专一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酶的专一性。 2.学习鉴定酶的专一性的方法并理解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均无还原性,它们与班氏试剂无呈色反应。唾液 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有还原性的葡萄糖,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蔗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产生有还原性的葡萄糖和果糖,但不能 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水解产物葡萄糖、蔗糖的水解产物果糖 及葡萄糖,这两种己糖可与班氏试剂反应, 生成Cu2O的砖红色 沉淀。本实验以班氏试剂检查糖的还原性。
一、实验目的要求
了解从动物组织中提取DNA的原理与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浓NaCl溶液(1~2mol/L)中,脱氧核糖核蛋白的溶解度 很大,核糖核蛋白的溶解度很小。在稀NaCl溶液(0.14mol/L) 中,脱氧核糖核蛋白的溶解度很小,核糖核蛋白的溶解度很大。 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将脱氧核糖核蛋白和核糖核蛋白分别 抽提出来。
食品生物化学
将抽提得到的核蛋白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处理, DNA( 或RNA)即与蛋白质分开,可用氯仿-异丙醇将蛋白质沉 淀除去,而DNA溶于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乙醇,DNA即析出, 进一步脱水干燥,即得白色纤维状的DNA粗制品。
为了防止DNA (或RNA)酶解,提取时加入乙二胺四乙酸 (EDTA)。大部分多糖在用乙醇或异丙醇分级沉淀时即可除去。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步水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低 聚糖,最后水解成葡萄糖。淀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呈色 能力,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与班氏试剂(Benedict试剂, 含Cu2+的碱性溶液)反应,使Cu2+还原为红色或黄色的Cu2O。
三、器材
生马铃薯、组织捣碎机、纱布、布氏漏斗、抽滤瓶、表面 皿、白瓷板、胶头滴管、水浴锅。
如果环境空气干燥,湿度低,食品中的水分会蒸发,食品 质量减轻;反之空气潮湿,食品因吸收空气水分而受潮,质量 增加。但不管是蒸发还是吸收水分,最终是食品中水分与环境 平衡为止。根据这一原理,食物在康威氏微量扩散皿的密封和 恒温条件下,分别向Aw较高或较低的标准饱和溶液中扩散,当 达到平衡后,依据样品在高Aw标准饱和溶液中质量的增加和在 低Aw标准饱和溶液中质量的减少,则可计算出样品的Aw。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一 水分活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水分活度的概念及测定原理。 2.学习测定水分活度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食品生物化学
水分活度反映了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可以作为衡量微 生物对食品中所含水分的可利用性指标。控制水分活度对食品 的保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已经过干燥或新鲜食品中的水分, 都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动和存贮时间的长短而变化。
食品生物化学
三、器材
试管架、试管10支、烧杯 (100mL×2,200mL×l)、水浴锅、 恒温水浴箱、量筒(l00mL×1,l0mL×1 )、玻璃漏斗、试管夹。
四、试剂
稀释新鲜唾液、蔗糖酶溶液、班氏试剂、2% 蔗糖、溶于 0.3% 氯化钠的0.5% 淀粉溶液(新鲜配制)
五、操作步骤
1.检查试剂 2.淀粉酶的专一性 3.蔗糖酶的专一性
五、操作步骤 六、要点提示
1.通常选用细胞核含量比例大的生物组织作为提取制备 DNA的材料。本实验用新鲜肝脏作为实验材料。
2.整个过程须在低温下进行;可加入某些物质抑制核酸酶 的活性;避免剧烈振荡。
3.从核蛋白中脱去蛋白质的方法有:氯仿-异丙醇法、苯 酚法、去垢剂法等。
4.使用离心机时,相对的离心管必须用天平调平衡。
食品生物化学
四、试剂
乙醇 、0.1% 淀粉液、 稀碘液、10% NaOH溶液、班氏试 剂、20 % 硫酸、10% 碳酸钠溶液
五、操作步骤
1.淀粉的提取 2.淀粉与碘的反应 3.淀粉的水解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四 动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较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 2.学习一种检查脂肪不饱和程度的简便方法。
DNA中的2-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中与二苯胺试剂一起加热产 生蓝色反应。
三、原料与器材
研钵、离心机、手术剪、离心管、刻度吸管、玻棒、新鲜动 物肝脏、 烧杯(l00mL)
食品生物化学
四、试剂
95% 乙醇、5mol/L NaCl溶液、0.14 mol/L NaCl-0.15 mol/L EDTA溶液、25%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氯仿-异丙醇混合液、 0.5 mol/L过氯酸溶液、二苯胺试剂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十 α-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要求
1.进一步熟悉α-淀粉酶的特性。 2.掌握测定α-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液化型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分子较 小的糊精和少量的麦芽糖及葡萄糖。本实验利用碘的呈色反应 来测定液化型淀粉酶水解淀粉作用的速度,从而测定淀粉酶活 力的大小。
三、器材
色谱槽、色谱滤纸(新华一号滤纸)、裁纸刀、针线、微 量注射器或毛细管、喷雾器、电吹风、三角板、铅笔、培养皿 (9~10cm)。
四、试剂
氨基酸溶液、扩展剂、显色剂
五、操作步骤
食品生物化学
图10-2 纸色谱点样标准图
食品生物化学
图10-3 卷成筒状的滤纸
食品生物化学
图10-4 氨基酸显色后的图谱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七 从牛奶中制取酪蛋白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从牛乳中制备酪蛋白的方法。 2.了解从牛奶中制取酪蛋白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 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质杂质后便可得 到纯的酪蛋白。
三、原料与器材
鲜牛奶、恒温水浴锅、台式离心机、抽滤装置。
油脂中游离脂肪酸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式如下: RCOOH + KOH = RCOOK + H2O
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三、原料与器材
油脂 (豆油、猪油均可)、锥形瓶 (150mL)、量筒 (50mL)、 碱式滴定管 (25mL)。
四、试剂
中性乙醇-乙醚混合液、0.05mol/LKOH标准溶液、1% 酚酞 指示剂
食品生物化学
五、操作步骤
六、计算
酸价=cV 56.1 m
式中c——KOH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KOH标准溶液的耗用量,mL;
m----油脂样品质量,g。
56.1——与1.0mL1.000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相当的氢氧 化钾毫克数。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六 氨基酸的纸色谱
一、实验目的要求
食品生物化学
三、器材
多孔白瓷板、50mL三角瓶或大试管(25×200)、恒温水浴箱、 烧杯、容量瓶、漏斗、吸管。
四、试剂
原碘液、碘液、标准“终点色”溶液、2%可溶性淀粉、
0.02mol/L、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α-淀粉酶粉
或酶液。
五、操作步骤
1.待测酶液的制备 2.测定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
实验二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铁氰化钾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基本原理。 2.掌握铁氰化钾法测定糖的操作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
采用铁氰化钾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在碱性介质中,一定量的过量的铁氰化钾可将还原糖氧化 为酸类物质,而铁氰化钾被还原成亚铁氰化钾,反应体系中剩 余的铁氰化钾可用碘量法进行测定。
六、计算
lg酶粉或lmL酶液于60℃pH6.0的条件下,1h液化可溶性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