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七部分
国学第七课讲解教案
国学第七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国学第七课的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和背景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古文和典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教师点拨(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亮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外拓展(10分钟)。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国学书籍或者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国学知识。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国学的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国学第七课进行讲解,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热爱和尊重。
国学第七册
第四课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 在正其心。
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 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 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 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第十六课 至圣配天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 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 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 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 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 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 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 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 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 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 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 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 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 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 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 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 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 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 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第十五课 至德凝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 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 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日积月累
好乐(yuè)亡国
李存勖(xù)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 临死前把三支箭交给他,郑重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 燕王在我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那个契丹人曾经是我的 兄弟,如今他们都背叛了我。你一定要为我报仇!”李 存勖每次出征时,都要从宗庙里取出一支箭,以激励自 己。 经过多年的战争,他消灭了敌人,建立了后唐。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 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 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地把水舀( yǎo )出来, 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 火,水就不会变冷。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 掉灶膛( tāng )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yàn ) 。”无望不听 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大学·传第十章》)
日积月累
刘宗周殉(xùn)国
刘宗周是明朝著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家经典,尤 其重视“慎独”,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学问体系。
终其一生,刘宗周忠于自己的学问,曾因犯颜 直谏,三次被削为民。晚年居家期间,清军攻陷杭 州。消息传下来,他痛不欲生,叹息说:“北京、 南京失守,我都可以期待国家中兴。现在杭州也陷 落了,我还有什么期待的呢?”于是,决定以身殉 国。
《大学·传第六章》)
日积月累
我心有主
许衡(héng)年轻时,社会动荡不安。一天, 他走在逃难的人群中,感到又饥又渴。突然,有人 惊喜的叫道:“梨树!梨树!”许衡循(xún)声望 去,前方果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树上结满了 黄橙橙的梨子,样子十分诱人。
只见众人一窝蜂似地冲上前,争先恐后地爬到 树上摘梨子。许衡却纹丝不动,连看都没有多看一 眼。有人很奇怪,问到他:“你难道不渴吗?为什 么不摘梨呢?”许衡说:“我不是梨树的主人不可 以随便摘。”那个人大惑不解,说:“梨树的主人, 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不 会有人管。”许衡反问道:“就算梨树没有人管பைடு நூலகம் 难懂我的心也无人主管吗?”
第七周传统文化学习教材
什么样的人是吉人?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学问的人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就可预测一个人的未来。
比如说,在《吕氏春秋》上就记载着,楚国有一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给人看相没有一个会失误,每一个都看得特别准。
楚庄王就很好奇,把他请过来问事。
这个人怎么回答呢?他说:“我并不是能够给人相面,我只不过是观看.......这个人所交的朋友而已。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布衣百姓,他所交的朋友在家都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自己做事很厚...................................................道、很严谨,对于国家的法令很畏服,这样的人他的家一定会越过越好,他的身心会越来越安定,这就是所说的‘吉...................................................人’。
...如果是一个事奉君主的臣子,他所交的朋友各个都诚实守信、有德行、喜欢做善事,这样的人他事奉君主会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官职会一天比一天地更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吉臣’。
如果我观察君主,他的朝廷里有很多贤人,左右事奉的人都是忠诚之士,君主有过失这些群臣都敢于据理力争、犯颜直谏,那么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会一天比一天更安定,他的地位会一天比一天更尊贵,天下的百姓对他也会越来越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的‘吉主’。
所以我并不是会给人看相,我不过是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罢了。
”庄王听了很高兴,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就广泛地招集贤良之士,自己处理朝政日夜不懈,最后终于称霸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是孝悌忠信的,都是教你怎样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怎样谨慎厚道的,.........................................这个人一定前途无量,而且不会有什么灾祸出现。
......................比如说,今天很多人来参加这个讲座,可能就是你的朋友把你骗来的,甚至是朋友把你拽来的,那么这样的朋友你要特别地珍惜,这就是你的善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 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 越大,但基本上仍以释迦牟尼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 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11) 生。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 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 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作老,身坏命终谓之死。
6. 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乘唯识学派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 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 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 无住处涅槃,或略称无住涅槃,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 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 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 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他一切宗教、 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 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 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 分割开来的。
2. 法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纲目录第一部分(张显成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专题之二:古文献的分类专题之三:简帛文献及其价值第二部分(王化平副教授讲授部分):略说中国古代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之道三、法家之道四、黄老思想五、谶纬思想六、《周易》的内容及其思想七、略说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第三部分(李发副教授讲授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字※此部分由李发老师在11月28日的课堂上拷贝给学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题之一:古文献的载体与古书形制中国的古文献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计有古书10万余种。
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中,其文献载体形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和多种形式的嬗变。
一、文献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迄今所知,这主要是流行于商、周时代的文献载体,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商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契刻在甲骨之卜兆旁,称“卜辞”;另外,还有少部分是为记事而契刻的,即内容与占卜无关,称“记事刻辞”。
甲骨文除契刻外,还有少部分是书写的。
青铜器:青铜器,多称“金”。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又称钟鼎文。
我国的青铜器分布非常广,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印玺等等。
中国青铜器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青铜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许多青铜器铸刻有文字。
金文的主体是商周金文,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
竹、木、丝帛:简帛是简牍与帛书的合称。
简,指简牍,即竹片木片;帛,指帛书,即丝帛。
这是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主要运用于殷商至汉魏西晋时期。
石:即石料、石头。
将文字刻于石上(极少部分是用墨写出的),多见于刻于碑上。
将文字刻在石上的文献,称石刻文献。
我国的石刻文献极其丰富。
这些石刻文献大部分是从地下出土的,另有一部分是地面上保存下来的。
石刻文献主要有以下类型:碑。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ppt课件
“治人”两个方面。
10
经典诵读
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 (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传第十章》)
23
日积月累
符命
西汉末年,王莽礼贤下士,常常用俸(fèng)禄(lù) 救济穷人。有一次,皇帝病重,王莽举行祭祀(sì),并 祷(dǎo)告说,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为皇帝祈(qí)福。王 莽因此赢得了仁德的美名。据说,当时共有四十八万 多人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王莽看起来忠心耿耿,勤于职守,暗地里却一 心想夺取汉朝的江山。在他的授意下,各地纷纷上奏 祥瑞之事。有人说发现一头石牛,白日安静地卧着, 夜里却到处走动;有人说一口新井突然冒出五颜六色的 井水;有人说从井里挖出一块白色的石头,刻有“告 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文字;还有人说挖出一块奇 怪的石头,夜间能说人话:“天下当归王氏。”······
刘宗周前往祖墓,祭(jì)奠(diàn)回到家里,便开 始绝食。他起初还每天喝点茶,后来连茶也不喝了。 二十三天之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钦(qīn) 慕(mù)他的道德、文章,称他为“一代完人”。 21
日积月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zhò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绪论一、传统的价值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
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
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
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一传统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
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
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提纲汇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传统价值。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纲进行汇编,旨在系统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思想、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2. 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独特等特点,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等五德,强调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著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三、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强调虚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
2.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代表作,强调“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
3. 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倡平和安逸的生活态度,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四、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 佛家思想的基本信仰:主张超脱世俗,追求解脱苦难,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
2.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金刚经》等,对人们的修身养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倡导慈悲为怀、舍己救人的精神,弘扬宽恕、博爱的道德观念。
五、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与习俗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拜年、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中秋节: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家人团聚共赏月、吃月饼的重要节日。
3. 传统婚礼:娶亲三朝、迎新娘等一系列环节,体现了尊重传统、尊重仪式的价值观。
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
文化第七课提纲(20200321)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1、核心——爱国主义(地位、作用、特点)(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特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②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具体内容①伟大创造精神。
内涵:辛勤劳作、发明创造表现: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巨匠;发明了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伟大史诗;建设了伟大工程等。
(举例?)②伟大奋斗精神内涵:革故鼎新、自强不息表现:开发和建设了……;开拓了……;开垦了……;治理了……;战胜了……;建设了……;发展了……;形成了……。
(P73)③伟大团结精神内涵: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表现:P74具体事例及“相关链接”名言④伟大梦想精神内涵:始终心怀梦想,不断追求表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二)丰富和发展(某一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时期的突出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会区分不同精神分别属于哪个时期)1、重要性(意义)①三“精”一“魂”(P7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组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P72)②一“火炬”(P76):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国学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2.面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3.中国近代的反思;4.西化思维的冲击和传统的反抗;5.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纠缠不清的关系。
什么叫文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这一特征又是通过人文教育形成的。
中国文化虽然突出人的地位,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
因此,中国文化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品格。
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教组成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而不是坐等。
儒家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只有自己做好了,所有的外力才会辅助你,即所谓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强调自己品德的提升才是根本。
儒家认为“尽己之心”就能“尽物之心”,然后“参天地之化育”,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自身和各种关系都得以和谐发展。
佛教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
从根本上讲,佛教是用来治心的,除去贪、嗔、痴之心,还自我以本来的面貌,尊重人的心性。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很好地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因为它提倡内省,反求诸已,这和中国文化的向内精神正好契合。
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去随意改造,强调自然无为。
不单是对自然,对他人也应该尊重,使其按本性去发展。
只有按本性发展,才能达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状态。
道教也强调反省自己,不干涉他物,因势利导。
中国文化提倡认识自我,主要是认识人的本性。
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既和万物一样,又和万物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七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了解和掌握以:1.五经的主要内容。
2.《诗经》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经典。
3.《礼记》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得以建立的根本典籍。
4.《书经》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
5.《春秋》给人一种价值观的判断。
6.《周易》象数之学揭示宇宙的奥秘。
五经里面的《诗经》最初应该说是一部文学作品。
孔子在教育他的儿子时,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认为学了《诗经》以后,就能懂得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为《诗经》描述各种东西的方方面面,所以通过学《诗经》就可以懂得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各种植物、虫鸟的名字等。
但是到了荀子,《诗经》就不仅仅被当成文学作品来看待了,它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人们生活、做人乃至治国的理论依据。
在《荀子》这部书里面,引《诗经》文字有七十多处。
受荀子的影响,汉代很多讲诗的人,都很重视《诗经》的思想性。
汉代有一本很著名的注释《诗经》的书叫做《韩诗外传》,写这本书的人叫做韩婴。
他就专门用《诗经》来讲为政、做人的道理,其中很多内容都跟荀子讲诗的内容相合。
因此,《诗经》不仅仅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经典。
也有人说,哲学跟诗是分不开的。
《三礼》包括《仪礼》、《礼记》、《周礼》三部分。
《仪礼》讲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规定了不同的等级应该遵循的礼。
《礼记》实际上是解释《仪礼》的,包括了《仪礼》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礼,这些礼都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起什么样的作用。
还有就是《周礼》。
《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讲周代的官制。
中央设哪些官,地方设哪些官,这些官的职责都是什么,等等。
总的来说,《三礼》中的《礼记》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像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其实都是《礼记》里面的文章;还有像大同、小康等我们中国人治国的一些理想也都出于《礼记》。
另外,流传于先秦,后来佚失的《乐经》,它的思想其实也包含在《礼记》之中。
《礼记》中专门有一篇《乐记》,对音乐的起源、社会作用,以及它在整个礼里面有什么样的地位,都诠释得非常清楚。
《乐记》的主要观点就是人生而有情,这些情感需要发挥出来,怎么发挥呢?就要通过唱、呼喊、手舞足蹈等方式来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礼引导得好就会陶冶心情,引导得不好就会使人们疯狂。
所以,音乐的直接作用是发泄人们的情感。
例如,奏起哀乐,人们就会伤心;奏起雄壮的歌曲,人们就会精神奋发。
同时,音乐又是用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所谓“礼以道别,乐以道和”。
礼确立了人们之间不同的关系,很严肃;而乐把这种关系拉近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等级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关系自然就亲和了。
《礼记》里面还有一篇《学记》,是阐发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方法的,强调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如何做人。
这些观点,即使对现在来讲,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礼记》里还谈到了许多具体的礼的问题,其中有六个方面的礼是最根本的。
首先是冠礼,第二个是婚礼,第三个是丧礼,第四个是祭礼,第五个是聘礼,第六个是乡射礼。
请点击按钮了解具体内容。
首先是冠礼,冠礼就是成年礼。
男子二十就要给他戴帽子,女子十五就要给她及笄,及笄就是上头,在头上插上一个东西,这都属于冠礼。
行冠礼就说明你成年了,成年了就要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举行这个仪式就是告诉你应该担负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随便了。
第二个是婚礼,婚礼也是礼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按照《礼记》的说法,婚礼是合二姓之好,就是把两个姓结合在一起,好延续子嗣。
所谓延续子嗣就是延续人类,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不是个体的生命观念,而是一个族类的生命观念。
作为个体来讲,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后不会再生,不像佛教讲的有轮回。
但是生命在延续,怎么延续呢?就在子女的身上延续。
因为子女跟父母血脉相承,所以子女的生命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最重视这个,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这是生命延续的问题,要不然生命就没有了,就断了。
第三个是丧礼,丧礼是非常重要的,《礼记》里也讲了它的意义。
比如守丧要守三年,为什么?因为从父母生你下来到你能够相对独立活动,要经过三年。
你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应该守丧三年。
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人的死亡,并且不断地思念他,这样民风才能归于淳朴。
这句话实际的含义是教人不忘报恩。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报恩的话,大概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了。
知恩报恩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行,丧礼实际上就体现了对父母的知恩报恩。
第四个是祭礼,祭礼是祭天地日月、山川河流。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表明中国人有一种对自然神的崇拜,认为不管是天地日月、高山河流都有神,山有山神,河有河伯,等等。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报恩的思想。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靠这些东西来生存。
所谓天生之,地养之,天地万物养育你,你就应当祭它!第五个是聘礼,或者叫朝聘礼,就是聘用人的礼节。
这个礼,我们现在经常忽视,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
聘用一个人时,在他工作的部门里给他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其实就是告诉他,他的责任是什么。
同时也告诉大家,这个人来是做什么的,大家才好去配合他、监督他。
朝聘礼中其实也包括了解聘礼,解聘也需要以礼相待。
现在很多学校为学生办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都属于朝聘礼这个范围,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辈子难忘的。
第六个是乡射礼,过去就是指一个村子里面,能够体现尊老爱幼这样一种文明风气的礼仪。
现在社会上都在强调建设社区文化,如果把乡射礼引入其中,效果一定会很好。
这六个基本的礼,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现在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
现在提倡要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如果能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关系,使人们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尊重他人,那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总的来说,《礼记》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得以建立的根本典籍,它指导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日常生活。
《书经》是上古历史文献的一个总集,里面除了一些传说中夏代和商代的文献外,大部分是周代政府的公告,这些公告总结了夏商两代兴衰的经验教训。
它特别注意到,夏代为什么能够兴起?那是由于夏代的创始人禹通过治水为老百姓谋了福利,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夏代为什么又灭亡了呢?那是因为它的末代统治者夏桀残害百姓,失去了民心。
同样,商代也是如此,它的兴起是因为开国君主成汤“解民于倒悬”,把老百姓从夏桀的统治下解救了出来;而它的灭亡,则是由于商纣王酒池肉林,荒淫无耻、道德败坏到了极点,完全不把老百姓当人看,人民当然要起来反对它。
正是因为总结了前两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周代的政府公告中就非常突出地提出了“民为邦本”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是最根本的。
一个国家能不能兴旺,能不能巩固,关键要看是不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因此周代的公告都强调作为统治者首先要修德,只有德行高尚,才能够获得上天的保佑。
应该说,《书经》里的这些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以人事为根本,这也奠定了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根基。
所以,《书经》虽然表面上只是一册历史文献的汇编,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
《春秋》实际上是一部编年史。
西周没落之后,周平王东迁,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包括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春秋,一个战国。
《春秋》记载的就是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
但是《春秋》只记载了某年某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等,并没有展开叙述。
后人为此对《春秋》又进行了注释,形成了所谓的《春秋三传》。
我们现在谈到《春秋》这部经,除了《春秋》以外,也包括了这三传。
相传《春秋》是孔子删订的,而且传说孔子在删订《春秋》的时候,下笔是非常慎重的,可以说每一个字都包含了一种价值判断,表明了孔子对事件、对人物的表扬或者批评。
后来就有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特点就是不避讳历史上的事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肯定的就肯定,该批评的就批评。
所以春秋笔法是乱臣贼子见了都害怕的。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因为春秋笔法就是给他们在历史上定了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这部经实际上是给人一种价值观的判断,告诉人们该怎样来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强调一种公正而不妥协的态度。
《春秋三传》第一部就是《左传》。
因为是一个叫左丘明的人为《春秋》作的传,所以叫《左传》。
《左传》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
《春秋》里记载某年某月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左传》就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详详细细地叙述出来,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注释。
另外两部,一部叫做《公羊传》,一部叫做《谷梁传》,这两部并不着重于史实方面的讲解,而是注重讲解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它所告诉人们的经验教训。
汉代特别重视《公羊传》,像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公羊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他们特别注重发掘《春秋》里所包含的那种“微言大义”,就是说在《春秋》简短的语言里,其实包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汉代人在断狱的时候,都要参考《春秋》里记载的类似事件,看它在《春秋》里面是怎样被解决的,怎样被判断的,然后再按照这个来判断,这在汉代就叫“春秋断狱”。
所以说,《春秋》在汉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治国理念的形成上起过很大的作用。
《周易》也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从现在地下发掘出的一些资料来看,《周易》中经的这一部分形成较早,应该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古人占卦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些卦辞、爻辞,并经过筛选和编辑,文辞古奥,主要用于占卜。
而真正发挥《周易》思想的十传,即所谓的易传,大概是在汉代初年才最后形成。
十传,就是指系辞(分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彖辞(分上、下)、象辞(分大象、小象)。
十传中系辞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是文言,再一个就是说卦。
这些传里讲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理论问题,比如《周易》起源的问题,八卦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至于其他的传,如序卦、杂卦都是用来解释卦序的。
序卦是说明现在的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来排,杂卦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排序的方法。
彖辞是对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所包含的意义作一个综述。
而象辞中的大象是解释每一卦的卦辞。
每一卦又有六个爻,每一爻都有对应的爻辞,小象就是用来解释爻辞的。
整个十传大概就是对《周易》经文的解释系统。
综合《周易》的经和传来看,大致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象,第二个是言,第三个是意。
请点击按钮查看具体内容。
象就是卦象,比如乾卦是六条横线,坤卦是六条横着的断线,这就是象。
言是指卦辞和爻辞,每个卦都有相应的卦辞和爻辞。
比如乾卦的“乾,元、亨、利、贞。
”这句话就是它的卦辞。
爻辞呢?第一爻是初九,潜龙勿用;第二爻是九二,见龙在田;然后是九三,夕惕若,历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是飞龙在天;第六爻上九呢?上九就是亢龙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