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对策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不少小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逆反心理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身倔强的个性导致逆反心理。

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

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还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家校不当的教育导致逆反心理。

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再者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二、调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疏导为主,多用“冷处理。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逆反心理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

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方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共鸣。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教育不力农村家庭以农事劳作为主,父母大都忙于农业生产,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自由发展,缺少家长的引导和规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 缺乏生活规律农村小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生活规律不固定,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锻炼,这一切都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上的不稳定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3. 缺乏心理疏导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良好的心理疏导,对于一些自身情绪的处理和情绪管理能力,都存在不足的地方。

所以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孩子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 网络时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小学生也受到了网络的影响,接触到了很多不良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消化和理解,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疏导,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孩子们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这也说明,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彻底解决。

家长应当增强对孩子的关注,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犯错或产生逆反心理时,应当耐心倾听和引导孩子,避免用强制手段,避免用惩罚手段。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问题,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不要隐藏情感。

设置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让孩子有一个宣泄情感的途径。

3.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鼓励学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约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逆反心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适时采取措施。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1. 独立意识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开始逐渐独立,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他们感到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产生了不受制约的心态。

而有些家长则过于严厉,严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和影响,有些小学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对策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小学生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要避免过于严苛的方式,要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正能量。

4. 提供正面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

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孩子在处理情绪上尤为脆弱,家长和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6.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

那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和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候自我认同感不足会造成自卑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2.情感交流不良家长或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过分苛刻、冷漠无情,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环境不适应小学生的环境不一定适应他们的成长,可能存在环境压力、家庭关系纷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压力过大,或是给予的关注不够,也有可能是毒打、口出恶言等导致的,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概率。

2.教育方式与孩子相适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因情制宜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可。

3.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

4.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可一味斥责或批评,要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以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或老师的过错,而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所引起的。

家长和老师要以人为本,不能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而是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儿童期间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应对

儿童期间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应对

儿童期间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应对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逆反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一定困扰。

了解逆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对于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
1.自我认知不足
儿童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阶段,有时无法准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导致逆反行为的产生。

2.沟通障碍
沟通不畅或者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误解,孩子可能通过逆反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需求。

3.情绪调节困难
儿童情绪波动较大,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选择逆反行为来释放负面情绪。

应对方法
1.建立良好沟通
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可以有效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2.设定明确规则
制定明确的家规和行为规范,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以及违反规则会带来的后果。

3.提供积极引导
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榜样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动力,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

4.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教导孩子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通过沟通、运动、艺术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避免以逆反行为来表达情绪。

儿童期的逆反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背后的原因,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应对和引导。

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了解儿童期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有所帮助。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逆反心理,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表现出的一种不合群、不听从规则、不服从权威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形成涉及到诸多因素,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本文将就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一些父母在工作繁忙的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情感支持和认同感,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导致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情绪。

3. 同伴因素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同龄人中处于边缘化,遭受同伴排斥和欺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适应和反叛的行为。

4. 社会环境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文化传统保守、信息闭塞等问题,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1. 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该创造出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农村小学应加大教学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3. 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关系的塑造,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减少同伴排斥和欺凌的现象,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4. 社会关怀社会应当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从根源上消除逆反心理的滋生土壤。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群体,可能会出现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容易出现逆反思维。

逆反心理的成因:1.个性原因:小学生的个性可能是比较强烈,比较独立的,非常容易厌倦学校的压力和家庭的规矩,心里对于成绩、家族的压力则会比较大。

2.环境原因: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下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惯例,规则和偏见,这些规则和偏见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受限,缺乏个人自由。

3.对人对事的看法: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包括人和物,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认识,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能会有些冲动,不会很理性的进行思考和分析。

1.培养宽容心态: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逆反情绪不见得是孩子心性不好的表现,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多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其健康的成长。

2.缓解压力:小学生存在于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的逆反情绪发生,因此应该合理地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家族要求,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授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并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个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避免形成逆反情绪。

4.适当引导: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或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逆反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孩子们正确的心态,引导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疏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们懂得自我管理,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变化,并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情绪上的困难,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保健效果。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因素:小学生正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追求自主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会有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的需求。

二、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逆反心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限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逆反心理有一定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僵化,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和尊重,只注重指令和规范,将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责任。

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合理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和频率。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期望。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对立情绪,你要求他要这样做,他故意与你对着干,很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导致与教师、家长的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发展为逃学、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倾向严重,出现固执的思维习惯,无法理智、客观、准确地理解教师、家长的好心教育,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思维变得狭隘,行为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我们通过对许多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限制感兴趣的活动。

好奇心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小学生探究新事物,从而了解新事物的内在动力。

好奇心促使小学生对事物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而限制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些教师或家长不让学生看电视、玩电脑,硬要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去做作业,或者在他们玩的正尽兴时,突然要他们立即停止游玩马上去学习,都极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随年龄增大,如果老师和家长仍然限制学生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会觉得教师和家长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力,因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会越发明显,反抗力会越大。

2、对学生过度要求。

对学生提出过度要求,会使他们感到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对过度要求的内容极其厌烦,认为完成过度要求的任务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事,没有意义,很自然产生逆反心理。

3、自主性剥夺。

逆反心理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学生随年龄增长,有自己对事物独立判断的意识,不再按照教师、家长所说的来看待事物。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已经进入情绪容易急躁的时期,虽然他们的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教师、家长能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选择,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有时教师、家长包办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学生们对此有意见,觉得教师、家长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故产生逆反心理,为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变得敏感,很小的刺激都跟自主性剥夺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怀疑教师、家长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师长和家长的话语和要求产生抵制和反抗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认识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权益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限制不再无条件地接受。

2.权威挑战: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有更多与师长和家长独立交流的机会,开始质疑权威,挑战他们的权力和决策。

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对过多的干预和限制产生逆反情绪。

3.心理争夺: 长大后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追求,对事物有自己的主见。

但如果师长和家长忽视了这些需求和追求,过度干涉孩子的决策和行为,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针对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倾听与尊重: 师长和家长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追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决策的权力。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要一刀切地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2.合理规定和边界: 在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的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规定和边界。

通过与孩子沟通和协商,制定出一些合理的规定和约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3.情感沟通和建立信任: 师长和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提供温暖和支持的环境。

在面对孩子的逆反行为时,要冷静理智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和理解。

4.激发兴趣和发展潜能: 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不感兴趣,而导致对这些方面的抵触情绪。

师长和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兴趣,提供适合他们发展潜能的活动和机会,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5.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师长和家长可以考虑寻求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通过专业人士的辅导,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更是涉及到家庭教育中。

逆反心理是一种为了获得自主权和自我掌控的心理特点,它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下面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成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当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或者太低,或者过度保护,给小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导致抵触家长和家庭环境,出现逆反心理。

2、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存在某些线索,如不公平的评价、不合理的奖励制度、严格的规则等,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情绪。

3、自身原因小学生自身个性差异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个性比较倔强、固执、别出心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4、社会环境小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时,会受到社会影响,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

这种影响会使小学生产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情绪。

二、对策1、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敞开心扉,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让小学生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家长也要主动去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应了解育儿原理和育儿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着重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学校制度应该严格,但不能太死板,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适度调整规则。

3、学生自我调整小学生应注重个人修养,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控制。

4、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公共教育,引导小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小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同时也需要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主要以模仿和学习为主。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即对成年人的规则和指导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不愿意服从、不愿意合作的态度。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1. 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表现出一些对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产生抵触的行为,试图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态度。

2. 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对成人制定规则的抵触和不愿意服从的心理。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出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情况,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受到伤害,而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态度。

4. 学业和社交压力:随着小学生升入不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业和社交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一些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规定,甚至表现出挑衅和抗拒的行为。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避免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理性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尊重,理解并接受家长的教育。

2.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己调节情绪、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耐心、理解、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逆反情绪和行为表现。

这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孩子对权威的排斥和不服从,常常表现为顽固、叛逆、冲动、自大等形式。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孩子自身特点、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孩子常常表现出对权威的挑战和不尊重,不愿服从规则和约束,个性倔强、自我意识强烈等特点。

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容易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及其影响对于帮助家长、老师和社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疏导他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2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叛、抵触、不服从的心态。

这种心理状态会给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小学生逆反心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由于他们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在课堂上可能会表现出敷衍了事、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小学生逆反心理也会影响他们与家庭和同学的关系。

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可能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化,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小学生逆反心理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长期的逆反心理状态会导致小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及时有效地应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2.1 家庭因素引发小学生逆反心理家庭因素是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农村小学生却呈现出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因为过度自尊、反感约束、好强等心理素质过度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消除,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为大家庭,父母因务农忙碌,孩子在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导致小学生心理不稳定,产生逆反心理。

2. 生活环境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相对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生活的困苦使得小学生心理产生不满和抱怨,产生逆反心理。

3. 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学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4. 社会环境农村小学生多数接受的是传统家庭教育,对一些规矩和约束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生逆反心理由此形成。

1. 对家长和师长呈现出不尊敬的态度,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

2. 做事顽固、抗拒,交往少,冷漠、排斥。

3. 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

4. 情感不稳定,不愿意和周围的人建立亲近关系。

5.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反感情绪,学习成绩较差。

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爱孩子,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促进家庭和睦,减少家庭矛盾。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升自律能力。

4. 心理辅导针对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不服从、反抗或挑战他人权威的行为。

这种心理状态常见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成因复杂多样,需要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干预。

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都容易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应注意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纵容孩子的一切需求,要建立适当的家庭规矩和家法,让孩子明白有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家长应当尽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范围内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

学校环境也可能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如果学校教育过于严格或者存在过多的不公平现象,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感受,采取公正公平的教育措施,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们应当尊重学生,给予他们适当的话语权,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积极解决问题。

社交环境与小学生逆反心理有关。

如果孩子在同伴中遭受排斥或受到欺凌,会导致他们产生愤怒和逆反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要在孩子面临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们应当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良好的交往技巧,增强适应能力。

为了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与小学生进行坦诚而理性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并尽量给予帮助和指导。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决定,并为错误承担后果,逐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要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教育。

教育孩子正确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发泄情绪,而不是通过逆反行为来表达。

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

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等多个因素。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的对抗性、反抗性心理。

在日常教学和家庭教育中,逆反心理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就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进行阐述。

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稳定融洽、和睦温馨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成员间长期存在矛盾冲突等会使小学生情感受到伤害,增加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环境的良好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学校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存在问题,会对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3. 个体性格因素:每个小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小学生天生较为敏感、倔强,对外界的压力、教育、要求有些畏惧与抵触,这些性格特点也会成为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如果父母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过分溺爱,或者对小学生进行责骂、打骂等,都容易造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增强家庭和睦氛围: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氛围必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包容、关爱,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注重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小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 老师耐心引导:老师是小学生日常接触最紧密的人,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对于产生逆反心理的小学生要耐心倾听、引导、理解。

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氛围良好与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老师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逐渐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和反抗心态。

通常表现为不服从、不配合、挑战权威、违反校规等行为。

逆反心理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

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1. 自我主张与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自我主张和独立意识,他们会有更多的想法和主张,对外界的规则和权威可能产生疏离和抗拒的心理。

过度的自我主张和独立意识使他们更倾向于挑战权威和追求个性化表现。

2. 对学习和生活的焦虑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中的挑战。

焦虑的情绪容易引发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不愿意配合同学,甚至逃避学习和生活。

3.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或者过分严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过分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受约束的心态,而过分严厉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分析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时,首先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要对学生过分严厉,也不要溺爱,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年龄增长、自我主张增强密切相关,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

3. 积极引导学生情绪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们有意无意地与父母或老师进行对抗,表现出一定的不服从和反叛行为。

逆反心理的成因复杂多样,但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面对逆反心理时,家长和老师应采取合理的对策,帮助孩子摆脱逆反情绪,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逆反心理的成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中存在过度管制、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或压抑孩子个性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如果学校教育行为过于僵化、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孩子也可能表现出逆反心理。

自我认知不足:小学生在自我认知上还不够成熟,对自己、对环境的认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也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兴趣爱好难以满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策:了解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

通过了解孩子,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避免产生逆反情绪。

尊重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和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增强互信,理解孩子的需要,并主动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设置明确的规矩: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设置明确的规矩和要求,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规矩和要求。

总之,在对待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对策。

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坚持原则和规矩,让孩子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对于成人的一种抗拒和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逆反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度保护或溺爱,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过度约束孩子的自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特点也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有些孩子天性顽皮活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些孩子,老师和家长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耐心引导和教育,给予他们适当的表达和发泄的渠道,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自控能力。

社会环境也会对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

家长和学校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对策。

给小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赞扬,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设立规矩和规定,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多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等。

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去分析和解决。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合理引导和教育小学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射期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心态反应;其突出表现为抵触性、求异性、矛盾性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做必要的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对策;探究;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1.主观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敏感,易激动,到了不服从“命令”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他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尤其需要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老师的理解。

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不
能正确地理解这种心理,不能在尊重青少年独立的前提下采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而是过多地干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处处以不放心、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出现,过多地下“行政命令”,就会使学生把这种不自觉的斯壹对抗转变为有意识的对立情绪,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方面。

随着社会进步,青少年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歌曲等各种途径不断获取信息。

随着思想的活跃,他们喜欢推崇、猎奇,越是认为新鲜、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经常的事与愿违又使他们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再加上许多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较为优越,与学校紧张的生活,严格的纪律不相适应,面对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与要求,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他们常以沉默或公开对立发泄自己的情感要求;此时,老师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相应的关怀和照顾,必然会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

3.教师方面。

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沟通内心世界,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情感要求,真正走近青少年的心灵。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情感不融洽现象,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性别、年龄、情绪差异外,教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
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

“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应了老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哪怕是-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

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2.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他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

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

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
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

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

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4.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5.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

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

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
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善于“利用”逆反心理。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如果我们对逆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作者单位:汝州市临汝镇小山沟小学河南467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