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_李贵连
浅议园林诗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之影响
浅议园林诗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之影响作者:王立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显示了中国文人们热爱自由与大自然的情怀。
在对园林发展的认识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与古代文人密切相关的,因此文人所作的园林诗在设计、情趣、意境等方面都对中国古典园林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趣;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集山水之精巧,融大自然之秀美,透诗画之意境,抒文人之情趣。
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创造物,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品。
中国古典园林诗与古典园林在“情景交融”中相汇,在相互参照中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建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城市、建筑和园林三位一体而结合的思想,将诗文中的意境之美、章法中的韵律之美、景物中的情致之美与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城市结合起来,形成诗歌、文学、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并将其注入中国园林,是当代中国园林建筑保持民间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导思想亦是如此。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形式。
其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1.可称为“自然阶段”的先秦与秦汉时期,是“囿”發展到“苑”的过程。
随着劳动人民生产力的提高,先民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开始寻求游乐嬉戏等活动。
其中狩猎活动是娱乐的重要项目。
而“狩猎”的场地禽兽其中的山丘林茂之地,这便成为先民种植植被、圈养动物的“囿”。
汉时帝王行宫的发展使“囿”向“苑”转变。
汉武帝时有“上林苑”,梁孝王有“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行宫别苑。
浅谈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浅谈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作者:师春丽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07期摘要:园林与文学二者都是艺术的反映,是人们在生活中提炼和积累起来的,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园林以特有的形式特性,如造园要素、色彩、线条、质地,花草的芳香、园林的音乐等,向游园者传递着园林艺术审美信息。
而文学却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和创作而达到一定审美要求的艺术品。
关键词:文学;园林;意境;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突飞猛进,园林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大多都是在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古代造园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国园林追求人文自然,注重意境创造,蕴诗情画意于其中的特点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园林景观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启迪游人丰富的想像力,使园林意境得到更进一步的开拓、升华。
在中国建园理论与实践史上,文学作品与建园理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尤其古典文学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最甚。
对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继承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许多优秀的造园文化及造景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合理运用传统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园林的内容和形式,走雅俗共赏之路。
1 园林与文学园林是以物质为实体,融入一定的园林美学思想建造而成的,供人们游憩、活动的场所。
文学,是意象思维的结晶,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反映人类生活、精神及审美水平的艺术。
古典文学容纳了许多关于中国园林的描绘。
如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描写园林建筑的内容举不胜举,“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描写到:“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门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
园林美学与文人的联系一、园林与文人情操“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中国诗歌讲究通过诗人的“心悟”对自然进行提炼加工,从而能动地超越自然。
中国园林的诗意,表现为诗歌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园林是具体化的诗歌,诗歌则是抽象化的园林,所以中国园林总能给人种“如诗”的感觉,而园林诗则将者极好的达成了统。
从魏晋开始,诗歌开始渗入山水题材,如谢灵运的诗中便有“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岩,绿筱媚清涟”之句,为人们描摹了一个树影山光的美妙世界。
尤为妇孺皆知的是山水田园诗人陶潜,陶潜很多诗作既是田园诗,也是园林诗,如名篇归去来兮辞中便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脸炙人口之句。
陶渊明于门前栽种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又因为爱菊,宅边篱下遍植菊花。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始终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一如他园中的柳菊,冰寒自守,清逸不阿。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内含丘壑,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舍着炽热的感情。
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使最普通的农家园林小景和最普通的生活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及高尚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白居易曾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遗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后又专程拜谒陶渊明故居,写下《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用“尘垢不朽玉,灵风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洁人格,最后还写道:“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极尽崇慕之情。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园林的影响很大,直至明清还有不少江南园林取他的诗文之意来命名,如“归田园居”、“觉园”、“耕隐草堂”等。
诗是一种文化的不断沉淀,渗入了某种深刻的意义,它所包括的情思内涵,增添了园林风景的意境之美,也洗灌了欣赏者的心灵。
从此点来说,陶渊明的园林美学思想其渗透性和延展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农家园林小景的本身,亦超越了诗歌字面的含义,他使得园林风景与诗歌意象融为一境,二者不为一体,却又浑然一体,园林美学和诗歌的意境由此都得到了一个提跃,划出了一个园林诗意的范畴流派。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其中,文人思想对于古典园林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人始终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通过景观、建筑、诗词等手段将园林打造成一个令人心旷神怡、可以寻思启迪的空间。
本文将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诗词创作等方面探讨文人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影响。
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园林的风格和色彩。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合,通过景观的布局和构思来塑造出一个具有内涵和意蕴的园林空间。
文人思想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人将自然视为精神寄托。
在园林设计中,文人注重自然景观的布局和呼应。
文人视自然景观为心灵的寄托,在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调整、重复和对比来创造出一种与自然相映成趣的景观空间。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太湖石、假山、水池等自然景观被巧妙地布局和呼应,使整个园林空间呈现出一种灵动的平衡感。
其次,文人通过景观的布局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赞叹。
文人视自然为心灵的寄托,在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调整、重复和对比来创造出一种与自然相映成趣的景观空间。
二、建筑设计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建筑设计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被运用来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文人思想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文人注重建筑和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文人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建筑与景观的整体统一感,通过建筑的形式、布局和造型来增强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例如,在拙政园中的怡香书屋,建筑不仅要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呼应,还要在墙面上刻画出一些文人墨宝,从而表达文人对于园林的赞美之情。
其次,文人通过建筑的风格和内饰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
园林中的建筑被看作是文人品味、人格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因而文人设计建筑时也注重包容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流派,沉浸于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创造中。
试论园林与文学之关系
试 论 园 林 与 文 学 之 关 系
岳 毅 平
( 南 师 范 学院 中文 系, 淮 安擞 淮 南 2 2 0 ) 3 0 1
[ 摘
要 ] 中国 古典 园林 与 古代 文 学盘根 错 节 , 分难 离 . 互影 响 , 互 作 用 。构 固、 固、 难 相 相 造
题 目、 囤 , 离不 开诗 文 . 囤玛文 侍 。 园林 可居 可游 . 咏 均 且 可培 养 诗 , 育诗侪 . 诞 生名 篇 佳 作 孕 是 的摇 篮 。造 目 与柞诗 文在 创 作 方 法 、 艺术技 巧 方 面相 通 。
麓 山爱 晚 亭 取 白杜 牧 诗 句 “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京 陶 然 亭 取 白 自居 易 诗 句 停 霜 北
“ 待 菊黄 家酿熟 , 君一醉一 陶然 ” 均从 诗句 中取 名 。园林 中景观 取 名于诗 文 , 更 共 , 更是 满 目皆 是 。拙 政 园 中 的归 园 田居 、 远香 堂 、 留昕 阁 、 烟波 画船 、 与谁 同坐轩 等景 观 , 均取 自诗 文 。归 园 田居 直 接 取 陶 渊 明 《 园 田居 》 名 远 香 堂 和 留 昕 阁 , 为 园 中 夏 日 赏 荷 之 处 , 远 香 ” 白 归 诗 均 “ 取 周 敦 颐《 爱莲 说》 香 远益清 ” , 留听 ” 自李 商隐 “ 中“ 句 “ 出 留得 残 荷听 雨声 ” 的名 句 。取 此 诗 文 境, 让人 得景 致之神 韵 。烟波 画 船 , 出于汤 显祖《 丹亭 》 牡 中“ 园惊 梦 ” 游 的一段 唱词 : ……不 “ 到 园林 , 怎知 春 色如许 ?原来姹 紫嫣红 开遍 , 这般 都 付 与断井 颓 垣 。 良辰 美景 奈 何 天 , 心 似 赏 乐事 谁家 院 !朝飞 暮卷 , 云霞翠轩 ; 雨丝 风 片 , 波 画船 …… ” 烟 与谁 同坐轩 , 取 苏 轼 “ 则 与谁 同 坐 ? 明月 清 风我 ” 的词意 , 寓尽 情 享用 明月 、 清风 等造物 者 赐予 人类 的无 穷宝 藏 之意 。更 有甚 者 , 于杭 州 西湖 东南岸 的南 园 , 位 为宋 代平原 郡 王 韩佗 胄的别 墅 园 , 内所 有 的厅 、 、 榭 、 园 堂 阁、 亭 、 、 等 , 取 先侍 中魏忠王 ( 台 门 悉 韩琦 ) 诗 句 而 名 之 。此 外 , 中楹 联 取 于 诗 文 的 亦 很 多 , 之 园 如 最 为 人 们 称 道 的苏 州 沧 浪 亭 石 柱 上 的楹 联 “ 风 明 月 本 无 价 , 水 远 山 皆有 情 。 就 集 白欧 阳 清 近 ” 修《 沧浪 亭 》 清风 明月本无 价 , 中“ 可惜 只卖 四万 钱 ” 与苏 舜 钦《 苏州 》 “ 杨 白鹭 皆 自得 , 过 中 绿 近水 远 山皆有 情 ” 的诗 句 , 清代梁 章 钜将 欧 苏 两 位大 诗人 的名 句 集 为一 联 , 衣 无缝 , 天 既传 出 了沧浪 亭 的美景 情韵 , 叉使人想起 欧苏 友好 的文坛佳话 , 以说 这是一种艺 术 的再 创造 。 可 再谈 第 二种 情 况。董其 昌在 《 画禅 室随笔 》 中说 : 山 川 以诗 为境 ” 在 中国 古典 园林 中 , “ I 。 人们 往往 将诗 文意 化为 园林 境 , 从而使 受空 间局限 的 山石溪 泉 和建筑 亭 台等 园林 景观 , 了深 有 远隽 永 之感 , 人联想 、 味。融化 诗意 为 园境 的佳 例 , 为 人们 称道 的是吴 江 退思 园。该 园 令 玩 最 为 清 光 绪 年 问 安 徽 兵 备 道 任 兰 生 回 乡 所 建 的宅 园 , 誉 为 “ 水 园 林 ” 以 水 景 为 主 , 中 遍 被 贴 。 池 植 荷花 、 蒲 。环 池 的建 筑物均贴 近水 面 , 菰 主体建筑 “ 思 草堂 ” 退 前临水池 , 西倒 有 “ 芗榭 ” 池 水 与池 东 侧 的“ 云亭 ” 眠 隔水 相望 , 船厅 “ 红一舸 ”1 自岸边 突 出水 面 , 闹 . I 0 门窗均饰 以红色 , 风吹 微 来 , 佛扁 舟随 风荡漾 , 仿 池南 有 “ 孤雨 生凉轩 ” 亦贴 水 而筑 , , 门窗 多而虚 敞 , 令人 感 到水 面传来 的丝 丝 凉 意 , 北 有 榭 日 “ 香 榭 ”, 栏 望 水 , 风 徐 来 , 香 飞 动 , 人 心 脾 。 此 情 此 境 , 船 水 凭 清 玲 沁 恰 似姜夔 《 念奴娇 ・ 闹红一 舸》 所描 写 的意境 : 闹 红 一舸 , 采 时 , 与 鸳 鸯 为铝 三 十 六 陂人 来 到 , 记 莺 水佩 风 裳 无 数 。 翠 叶 吹 凉 , 容 玉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在古代中国,园林设计与文人思想紧密相连,文人们通过设计园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园林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主题多样,但都以自然为基调,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与中国文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文人对自然世界有着独特的敏感和感悟。
他们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师,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可以得到灵感和启示。
古典园林设计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山水和植物等元素,通过模拟自然场景来营造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植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人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和重视。
他们认为植物具有一种悠久的生命力和灵气,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感动。
古典园林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竹子和盆景等,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摆放来表达文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植物不仅是园林设计的装饰,更是文人们与自然对话和沟通的媒介,使园林成为了一个展示文人情感和思想的平台。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还蕴含着一种对虚拟和幻想的追求。
中国文人对于理想和境界的追求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要求。
他们常常通过设计园林来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境界,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奇妙感受。
这种虚拟和幻想的追求在古典园林的布局和构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蜿蜒曲折的小径、倒影在水中的亭台、富有变化的花草香气等等,都在创造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拟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了文人思想的影响,展现了文人们对自然、人文和理想的追求和推崇。
通过设计园林,文人们借助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园林塑造成一个精神寄托的艺术空间。
这种思想传统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和价值观,使古典园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神财富。
论西方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园林的关系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文学与园林的研究为主
最后,宇文所安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深入研究个案对于 理解整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宇文所安通过深入剖析唐诗和 园林的个案,揭示了唐代文学与园林的密切关系。我们在今天的研究中也可以借 鉴这种方法论,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来理解和把握文学与园林的整体关系。
总之,宇文所安对唐代文学与园林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今的西方学术语境中,中国文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而 在这个领域里,宇文所安的解读模式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他的研究视 角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学的独特路径。
宇文所安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汉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 国文学。他的解读模式,以文本细读和历史背景分析为基础,注重从文化、社会 和历史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学作品。这种解读模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 解中国文学的途径,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运用跨学科的方法。
宇文所安的解读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和 语言特点,通过文本的细读来发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其次,他注重将文学 作品放在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此来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现象和 文化内涵。最后,他强调作品的跨文化解读,通过比较和对照来深化我们对作品 的理解。
这种解读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 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它也为 我们提供了思考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新的可能性。
首先,宇文所安的研究表明,文学与园林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思考文学与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文学对园林的影响,而忽视了园林对文学的反 作用。通过宇文所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 入探讨的。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表现之一,受到了文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些园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还承载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文人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古人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景观等元素都被精心布置,以营造一种和谐、平衡的景观。
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之情,并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他们希望通过园林设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理想世界。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强调隐逸与清幽。
文人崇尚隐居山水之间,借助园林来寄托他们对宁静与宜居环境的向往。
古典园林常常刻意隐去一些景观,通过小山丘、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将整个园林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景观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使人们在园林中可以逐渐体验到不同的景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隐逸的设计理念正是文人对宁静清幽生活的追求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强调意境的塑造。
设计师通过池塘、假山、亭台楼榭等元素的布置和排列,营造出一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在一片池塘中布置一个假山,岩石与水景相映成趣,给人以凉爽宜人之感;亭台楼榭则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给人以沉静和虚幻之感。
这种园林设计中所蕴含的意境使人们在景观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体现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这些思想直接渗透到了古典园林设计中。
园林设计师以道家、儒家等思想为指导,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通过布置景观和打造空间,旨在表达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园林中的诗文、碑刻也常常与景观相映成趣,体现了文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之美的传承和赞颂。
浅析园林植物在红楼文化中的文学情趣
浅析园林植物在红楼文化中的文学情趣摘要: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建筑、植物学、园艺学等,它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园林艺术因不同的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而呈现不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使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文由景显、文景齐名。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景观红楼文化文景齐名上海大观园概况上海大观园位于上海市西南角青浦区境内,东临淀山湖,西靠元荡,与江苏省毗邻,距市中心(人民广场)65公里,离虹桥国际机场45公里。
上海大观园是1979年开始筹建,自1984年5月边建设边开放,于1988年10月基本建成,并全面开放。
该园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并由上海市园林工程公司承接施工。
该项设计先后获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颁发的“鲁班奖”,并被广大群众评选为上海“十佳建筑”之一。
又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AAAA旅游风景区”。
上海大观园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造的仿古建筑群大型园林“大观园”,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有“省亲别墅(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衡芜院、体仁沐德、秋爽斋、蓼风轩、藕香榭、暖香坞、稻香村、栊翠庵、红香圃、芦雪庭、沁芳桥、梨香院”等20多余个景点。
在匾额、楹联、人物以及园林植物配植之间有着一种内在联系,表达了浓郁的红楼文化气氛,充分体现了园林植物与红楼人物故事的巧妙结合。
2、园林布局与造园艺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贾妃元春省亲的行宫别墅,所以应具有皇家苑囿的气派格局、又是若干“红楼”女子与贾宝玉起居游乐之处,所以须备第宅园林的清静典雅。
今天的上海大观园,整个园子布局得体,建筑宏伟,崇阁巍峨,雕镂精细,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古木挺立,绿竹相映,兼有皇家苑囿气派和江南园林秀丽的风格,可以说是《红楼梦》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这些精心设计,观赏之后将使您沉浸在《红楼梦》的意境之中。
3、上海大观园主要景点与植物配置3.1红香圃、芍药栏、牡丹亭红香圃、牡丹亭这一带广植牡丹、芍药,花团锦簇。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成为文人雅士的艺术表达和情感释放的场所,窥探文人思想在其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山水”观念体现了文人思想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
山水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崇尚的自然景观,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写照。
文人们通过园林设计将自然景观移植到园林中,营造出一个微缩版的自然世界。
这种山水园林设计的观念表示了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谦虚。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景致”构建了文人思想中的温文尔雅的审美理念。
景致是指通过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和植被安排等手法,创造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古代文人在设计园林时常常以雅致、静谧、优美为目标,通过规划、组合和点缀等手法,在园林中塑造出丰富多彩、和谐有序的景观,体现出温文尔雅、追求和谐的文人思想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意境”传递了文人思想中的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
园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的环境,更是为了通过环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所唤起的情感来触动人心。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意蕴深远、生动活泼的景观,通过显现自然和人文之间的相互关联,传递了文人哲学思想中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情趣”展示了文人思想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态度。
中国文人崇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注重内在情趣和精神追求。
古代文人通过园林设计创造出一种舒适、安静、私密的氛围,使人们能够远离尘嚣,沉浸于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享受之中。
这种追求情趣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中国文人对净化心灵、追求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高贵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山水、景致、意境和情趣等元素反映了中国文人思想中的敬畏自然、尚雅致、悟哲学和追情趣的特点。
通过园林设计中的这些元素的表现,文人们寻求情感的愉悦、精神的安宁和内心的净化,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更是一种对文人心灵的表达和抒发。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园林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园林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人思想。
通过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山水意境”反映了文人的禅意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意境”是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简单的山水风景,而是通过布置山石、植树种花等手法,再配以流水、假山等元素来呈现出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
古代文人常常在这样的山水园林中游赏、吟诗作画,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他们借助园林中巧妙的布局和景物来凝聚心灵,使人心静如水,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园林设计中的“山水意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更蕴含着文人在其中寻找心灵安宁、表达情感之美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假山”和“流水”代表了文人对自然的塑造和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假山”是指通过人工布置的山石,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其目的是营造出一种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而“流水”则是通过人工开辟水道,引水流淌,使园林中流水潺潺,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
这种对自然的创造和塑造实际上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取向。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假山”和“流水”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文人的巧思和艺术手法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内涵。
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方式,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台楼阁”代表了文人的审美情怀和对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一种供人休息、赏景、会友的建筑物,在园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有的雅致恬静,有的雄伟壮丽,有的则是仿古建筑,每一座亭台楼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窥探到文人的思想对园林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和景观构造上,也反映在细节和装饰上。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文人的思想特点和园林设计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文人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
早在唐代,中国就已有了相当发达的园林建筑技术和美学观念。
隋唐时期,一些皇家园林和名门豪宅的庭院已经成为了繁荣的景观,这些园林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视为游览和陶冶情操的胜地。
宋代,园林建筑达到了巅峰,不仅有皇家园林的建设和维护,还有许多私家园林的兴建。
元明清三代,园林建筑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
二、文人思想的特点文人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神内核,其主要特点包括:崇尚自然、追求灵感、意境意趣、情趣思想、情理相融。
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灵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灵魂所在,他们认为自然是最高的美和大自然的艺术比人的艺术更为美好。
在他们的眼中,园林就是要以自然为基础,体现出“山水情趣”和“意境意趣”。
情趣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另一大特点,即通过一系列的景观、摆设和装饰来营造出一种意境情趣。
情和理是文人思想的核心,园林设计需要在景观设置和建筑规划中融合理性和情感,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
三、文人思想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看出,文人思想对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园林的整体布局和景观构造以及细节和装饰上都能够体现出文人思想的影响。
1. 整体布局和景观构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和景观构造充分展现了文人思想中的崇尚自然和情趣思想。
园林的整体布局通常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布置山石和水景,以及搭建亭台楼阁来营造出一种意境情趣。
这些自然景观和建筑构筑既是为了美化环境,又是为了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园林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与影响
园林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与影响园林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场所,更是对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和创新。
在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而是一种“人文自然”的体现。
它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的堆砌,而是生活区域和文化活动的集合地。
园林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抒情性、思索性和审美性。
抒情性体现在园林中所展示的自然景观和绿色植物所带来的情感,使观者产生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享受。
思索性则表现在园林中所蕴含的哲学和文化思考。
比如,在《庄子》中就有“人生如梦,落花飞蛾故技往复”等静观自然的思想,这些思想也被运用到了园林中。
审美性则是体现在园林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这些价值往往是以自然和谐、人文关怀和陈设合理等方式表现出来的。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园林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园林艺术的深刻影响。
比如,中国的园林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时期起,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的园林建筑,如楚国名城庐(lú),等等。
从唐朝开始,园林文化进入了全面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千古绮室、万古青园”等著名的园林景观。
从此,古代中国的园林文化在外交和文化交流方面有了深刻的影响。
园林艺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方面。
在现代中国,园林也逐渐转向了现代化方向,运用了更先进的科技和材质来打造现代园林景观。
这些景观有的是重现了古代典型的中国园林样式,有的是将中外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景观。
比如,上海豫园、苏州园林等这些著名的园林文化就是深入人心的现代园林景观的代表。
总之,园林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人文自然”的理念,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
园林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它在当代教育中也不可忽视,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精髓,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思想的表达和展现。
园林设计承载着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通过观赏古典园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致,更可以从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园林的设计理念、布局构造以及景观元素等方面来探讨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园林的设计理念是文人思想的折射和延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人儒雅的情怀和阴柔的气质在园林设计中得以充分表现。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其设计理念都是源于文人志士的精神,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在古典园林中,不仅有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园林的构建,文人的思想得以在其中得以抒发,呈现出对自然、人文、历史的理解和表达。
园林的布局构造也是文人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园林的布局通常以山水相融为主题,通过疏密有致的构图使人走进其中有如置身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奇妙。
文人思想渗透通过园林的布局构造表现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比如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水池、假山、亭台等构件,这些都是对文人思想的深刻体现。
水池代表着文人对生命和生活的冥想,假山则象征了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偏爱和向往,亭台则是文人志士向往清静逸致的生活理想。
这些构件的布局和风格直接反映了文人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表现出他们对自然、人文、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园林的景观元素也是文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古典园林的设计不仅注重山水意境的营造,更重视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元素的塑造。
比如植物、建筑、石刻等,都是文人思想的表达和延伸。
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能看到植物的规划和布置十分精致,不仅仅是为了园林的美观,更是为了引人入胜、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植物的种植和布局往往能够展现文人的气节神韵,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悟。
建筑和石刻则更多地是为了表现文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飞檐翘角的建筑、雕刻精美的石刻,展示出文人的高远情怀和儒雅气质。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1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思想 [1]。而隐逸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隐逸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 的文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向往山水之美,所以有着
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西湖、 构建自己园林的思想,然后付诸实践,精心设计、规划自己
北雁的观音洞)等,在园林构造和设计的特点上,可以用“虽 的园林,从而构造出人为的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一些 是“天人合一”、亲近自然,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并不是所谓
思想内涵,无论是从园林的构造上,还是从园林的艺术内涵 的“自然式”的。“天人合一”为古典园林向风景式的方向
上,都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思想气息。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 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把园林所要表现的自然天成关系相整
要力量。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则是士人所经营的“文人园林”。 3 结语
2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文人思想影响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具体写照,其浓厚的文
2.1 主流思想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儒、道、释三家思想 学艺术气息来源于古人对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 林,还是私人园林,无不体现了古代文人厚重的思想内涵和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背景在这些时期的影响很显 种植上,种萱草,表明乐以忘忧;种竹林,向往圣贤(竹林
著。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 七贤),表明志趣高雅(苏轼说过,无竹令人俗);种莲花
古典园林的影响极为深刻,促使园林向着封闭性方向发展。 兰花,君子之花;种菊花,隐士之花;种牡丹,富贵之花。
在经营方式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性经营。精耕细作下 还有其他精致的奇花异草,无不显示主人情趣高雅,不沾铜
从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前言中国幅员辽阔;大自然的风景绮丽多姿;植物繁茂;海岸曲折..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变成了当今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而钟灵毓秀的大河山川;积淀成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中国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艺术体系;中国人的独特山水观以及哲学思想都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作为一门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文人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体现在山水花木、亭台楼榭之间;并且也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文人思想起源于儒家和道家;其中的“君子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相互渗透;折射到了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中..所以;不管从园林内的物质还是到精神;还是从园林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分配;始终都追求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然而文人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需要我们认真领悟的;其中对自然的崇尚;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艺术理念与园林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通过众多文献的查阅;有关中国园林设计中文人思想的文章甚少;本文通过分析文人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去感受古典园林带给我们的至高美感;体会其中的魅力和内涵;也希望能为现代园林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秦汉、转折于魏晋、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隆盛世..历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后成为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明的有力象征..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其根源来自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所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表现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哲学思想;表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期文化传承与发展;表现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诗情画意的内心世界;表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表现在神和人、天和地的对话;表现在从各代帝王到普通百姓对心中理想家园的追求..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都城城郊建成灵台、灵沼、灵囿..可供狩猎也可享乐;颇有怡情养性的功能..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主持修建大型王家园林化离宫-章华台;反映了“高台谢、美公室”的栖居理想..秦汉两代;皇家的离官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以山水官苑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到了清代;帝王“园居成例;避喧听政”;尽情营造并享用着这个矿世的梦境..皇家御园不仅是帝王们的休闲圣地;也成为了王朝统治的中心..从东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儒家、道家对的思想渗透;加上皇权的衰落与种族的崛起;“君子比德”、“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慢慢渗透到了文人的内心;从而文人思想得到了快递的发展..魏晋时期;特殊的文化社会环境造就了大量的名仕文学家名;他们处于乱世;临泉之隐;因此营造了大量田园山居风格的私家园林..此后;私家园林在发展中被赋予了浓厚的诗情画意;成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用来抒发文学才华、品味审美意情趣、寄情于自然山水、追求于“世外桃源”的理想居所..这一时期最出名的是“竹林七贤”;他们的“相友善;游鱼竹林;好为七贤”..陶渊明被后人称之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也是中国园林文人园林的创始人..在当时的黑暗年代里;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印归乡;退居山林田园;这种追求;完全不同于帝王园囿;被后世文人所仰慕;他的田园村居更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南宋的雕塑家戴鑫;其园林追求林泉之美;以山石林木为主;更是陶冶情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也有着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园林可以说是文人躲避世俗的栖身之地;那唐宋以后;园林则成为了士大夫栖身养性的地方;此前人与园林貌合神离;此后人与园林却合二为一..从王维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山水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唐宋以后;禅宗思想就开始渗透到了士大夫里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文人以清净淡薄之心性二随缘任何;以心性之长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着平淡幽雅;脱俗清远的意境;文人思想到此臻于成熟..到了元代;文人思想更为园林增添了新趣..梅、菊、竹、松园陆续问世;成为“四君子”..为主体的园林注入了浓郁的文人气息;从而让园林体现出了主任高风亮节、傲骨虚心的心态..由于隋唐和宋元为造园艺术打下了基础;从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才达到了巅峰..相对于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布局严谨;脉络清晰;成为较为“易读”的场所..圆明园以水为核心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以水面的大小与水形的不同营造出水景空间;形成了5个风格不同的空间群..承德避暑山庄其中烟雨楼的空间布局严谨;建筑位置错落有致;形成了方正有机的空间脉络;与传统的四合院有着明显的拓扑同构的关系..而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例如“拙政园”“寄畅园”“休园”等..他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设计;都是以“小中见大”为创造艺术;自然观是其主导地位..南京的“芥子园”更是以叠石精巧、小中见大、布局朴雅;成为了明清园林造景艺术的重要代表..“研今必习古;无故不成今”;对于传统的研究使得中国新园林向前的每一步走得更加坚实;历史的积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研习传统、辨析积淀;探究“现在”的生长基点..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在“博古”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然而时间是单向的;明日的园林是对于今日的“扬弃”;发展源于对已有成果的理性认识和批判继承..不同时期的人们在园林中留下了或鲜明或含蓄的时代印记;文人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最具民族性和特色的组成部分..当代新园林在形而下与形而上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走圆融发展之路;避免简单的唯形式论;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循“古意”;把握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加以创新;赋予景园时代的特征和意义;从而为当代新园林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第二章文人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始于西汉;魏晋以后文人开始亲自设计造园..园林之所以一出现就成为艺术;并且上升到审美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于一开始它就与文人的情趣相连;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所表达的“情”“景”“意”“趣”也正是文人思想情趣的完美体现..在古典园林中;文人所魂牵梦萦的无非不是山水情;置于山水之间的文人雅士感受到了回归自然的那种体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灵魂;是整个园林的生气;西湖、太湖都得幸于天然形成;城市之间;无法天然形成的情况下也必须有水;可以利用池沼;例如拙政园;或者掘泉引水;比如网师园;如果地势太高则可以借景;就像沧浪亭沿河修廊;通过漏窗观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叠假山也是山林之乐..山水相依;山石相赖;哗然天成..并且假山多为谢意;拿真山的容貌气势;以小见大;有了真山的脉理;也有假山的情趣;例如上海的豫园..这些山水之情都渗透着文人审美情感;假山寄托着归隐;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雅致;”反映了当时文人超凡脱俗的情愫..花草树木也是造园的重要因素;首先是造园的素材;又可当做观赏品;更重要的是造园者通过植物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网师园中的“竹外一直轩”体现出了园主高风傲骨的心态..拙政园的“雪香云蔚”和沧浪亭的“闻妙香室”用梅花的傲骨嶙峋体现园主的坚韧纯洁的气节..其中;竹子是最受青睐的;竹子与文人雅士所倡导的刚正不阿的气节和淡泊名利的情操相符;苏轼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少文人雅士的居所;都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为好..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要素中;只有建筑是由人工建造的;他们体现了文人艺匠的艺术构思;曲径通幽;亭台楼榭;都想要驻足观赏;造园者通过建筑来引导游客游玩;另一方面也可以庇护园主的正常生活;所以;建筑是风景和游人之间的自然过渡..从审美上看;建筑始终反映了园主的生活情趣..建筑的优劣也往往决定整个园林的效果和风格;大多私家园林中并没有非常严格的中轴线;变化多端;以小品;装饰;陈设布局来体现整体活泼的风格;注重建筑的趣味;不以艳丽取胜..郑板桥说过“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所以园林就在于精巧;典雅;充满了文人清净淡雅的气质..古代的造园师借助园林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园明志;近代的公园设计者用公园感化人、教化人;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崇高理想..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中国风景园林人;更不能忽视用园林传达信息;传播理念的优秀传统;以现代的语汇;面向现代人群;传播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主流的价值观;是当代风景园林人当仁不让的光荣责任和使命..第三章文人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最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是中国园林;它具有“华夏艺匠”的群体建筑精神..在世界上;中国建筑因为群体合成水平之高而异彩纷呈..中国古典园林通常用诗文来造园;园中处处体现着文人思想;渗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静雅精髓..最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文化成就就是“借景”..它是中国园林设计构成中的灵魂..它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习惯、生活;即追求“诗意栖居”的华夏意匠..中国未来建筑的道路应当走中国的路;如果想要看高层建筑要到美国去看;而基本的东西要看中国习惯、生活..中国文人雅士倾心禅宗恬静的精神境界;将审美和艺术中主体的内心情感;提到极高的地位;并将此融入园林设计中去..自然脱俗不是靠迹寄荒野实现的;也不是山水环绕所托..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才是打破小自然和大自然的界限..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古典园林山水与建筑物体量关系;对于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凳传统名作都有精辟和独到的剖析..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的熏陶和在大型国际性综合设计事务所的经验使我了解到;大型综合性项目中对于建筑分布的把控拥有了坚定的自信与话语权..各种设计专业之间脱节的现象不仅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困扰;在今天国内专业条块分明的现状下;这种现象便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园林的主题是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尊重自然自古有之; 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生态理念..道家、儒家思想的出现与繁荣影响到园林的建设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植物等一切自然要素成为精神寄托的载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普世的认同..中国园林的灵魂是文化..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园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了多样化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念;折射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品格和品位..第四章文人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然而当高强度的开发在过去的数年间逐渐向城市的边缘地带蔓延的时候;大量的山地、水源保护地被纳入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视野;习惯于在城市中做设计的人们将平地城市规划的思路应用到山地;将山体铲平而后进行建筑创作;置最起码的场地条件于不顾;不但造成了大量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新建成的区域经常性的面临山体滑坡和雨洪的侵扰..中国园林中强调的构园得体正是前人在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上所总结出来的极为宝贵的经验;这种理念放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仍然是先进的..所谓风水无非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大众普及性的常识性总结;并且因其传播对象的文化水平的局限性而带有较强的迷信色彩..许多开发商已经先后提出“园林先行”的概念;用以指导项目的开发过程..园林的造园手法不是为了简单复制传统园林;而是为在当今多专业整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园林设计师处于主导性的位置;而这重视确保生态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发招的必要和前提性条件..中国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就艺术辉煌的同时反映了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性..历代的造园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造园手法和造园理念;丰富了园林文化的内容..从清代开始;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中都出现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民国时期皇家园林陆续向公众开放;完成了从禁苑到公园的功能转换..城市公园开始建设;标志着公共园林成为城市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导兴建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各类公园和城市绿地;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也见证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内涵不断扩大;文化不断丰富、类型不断多样;“文化建园”成为了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钱学森先生针对城市绿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不能称之为园林;只能叫“林园”..园林不是种树;是对一个城市文脉的传承;是城市的名片;是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中国园林的本质是民生..中国古典园林承载了先民对理想栖居环境的追求..无论是“一池三山”还是“琼岛仙阁”;反映的都是追求神仙仙境以求长生不老的造园思想..到了秦汉时期;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开始体现在造园活动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种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雅士造园;并且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文人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已经成为了一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而且文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思想模式..发展到今天;园林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具有生态、景观、文件、游憩以及防灾避险等诸多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园林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起作用就是为当代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我们也更期待;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有更多的设计师从新的视角理解并且运用文人思想的精华;不断地创新;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一代园林..。
试探中国古代女性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试探中国古代女性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邱巧玲;李昊洋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3(029)008
【摘要】一般人认为,在中国古代,男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设计师和主要使用者,从而忽略了女性在私家园林中的地位与作用.然而事实上,中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家庭生活的场所,女性在其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从一些私家园林的布局及某些园林建筑的功能设置方面,都可以看出其受到女性的使用影响.南此,试图从古代女性对园林的使用要求方面探讨其对私家园林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邱巧玲;李昊洋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试论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J], 李贵连
2.解析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J], 李小满
3.古代女性在复仇中的作用试探——四论女性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J], 王立
4.礼教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坐姿和坐具的影响 [J], 季春丽;吕九芳
5.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J], 曹玉静;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 that classical gardens act on Chinese feminine literature
作者: 李贵连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园林;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作用与影响
摘要:园林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女性文学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古代女性文学提供了重要创作素材和必要集会空间,而且对宫闺女性心灵视界的扩大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
了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试沿园林及女性文学发展史的脉络,阐明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深
远影响。
试论女性与中国古典园林
试论女性与中国古典园林
李金宇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4
【摘要】中国古代女性的游园之风,和中国古典园林高度的"模山范水"有关;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又呈现出女性化的特点,这和园主、营造者的传统审美心理有关.女性、园林、女性化三者的关系是——现实中的女性是园林极佳的欣赏者,理想中的女性则是园林最好的诠释者.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李金宇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试论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
2.试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3.试论基于神话传说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法式"
4.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价值
5.因诗造景,意境互通——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园林为闺秀才媛雅集唱和提供了可能性与 必要场所 ,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园林虽亭榭相望 ,然多资游赏 ,而不供起居 。”[8] 园林 既然不大作为起居之处 ,主人与游赏者就不必过于顾忌私 密 。每逢美景良辰 ,主人往往邀请宾朋在园林中赏花品艺 , 宴饮唱和 ,而且“自晋以来 ,文人山水园有大开园门 ,听人来 游之风”。[3]311 贺知章的“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题袁 氏别业》) 和邵雍所称的“洛下园池不闭门 ……遍入何尝问 主人”《( 洛下园池》) 讲得就是这种主佳客雅的盛事 。园林 因此成为文人名士诗酒之会的上佳场所 。同样 ,园林在为 女性文学提供创作素材的同时 ,也为女性提供了从事创作 的空间和雅聚吟唱的可能性 。由于女性可自由活动空间的 限制 ,园林既是女性进行创作的主要地点 ,也几乎是女性文 会举行的唯一场所 。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人为化 ,体现了造园者的性情 。它 用聚珍和缀锦的方式实现了自然山水的理想化 ,满足了人 们对自然山水的选择性审美要求 。自然山水孕育了“走出 去”的文学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诗和游记 。而园林则 是在让人“走进来”的时候激发灵感 ,触动文心 。从商周时 期的“囿”、秦汉时期的“苑”,直至明清中国古代园林四大 类型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和自然园林的完 善 ,作为综合艺术的园林始终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非常重 要的角色 。正如陈从周所言 “: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 ,盘根 错节 ,难分难离 。”[1] 作为中国文学这棵参天大树中秀丽一 枝的古代女性文学 ,由于其创作群体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 以及交往对象的相对狭隘 ,故较之男性文学 ,与园林有着更 为密切的关系 。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 ,发展于魏晋 ,成熟于唐宋 , 盛兴于明清 ,总共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先秦两汉时期 的“囿”与“苑”主要是占地广袤的山林台池 ,其中渐次出现 宫室楼阁 ,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以及居住 。由于园林中宫 室的出现 ,早期的女性园林文学就开始了其创作群体 ——— 宫人妃嫔 、贵族女子的孕育 。由于“园林从滥觞时期开始 , 就和花木结缘”[3]233 ,所以这一时期鲁次室女所作的《女贞 木歌》应视为女性园林文学的滥觞 。钟惺《名媛诗归》记载 鲁次室女“褰裳而去 ,入山林之中 。见贞女之庙 ,有女贞木 焉 。喟然太息 ,摇琴而歌”,歌曰 “: 菁菁茂木隐独荣兮 ,变化
隋唐宋元时期 ,皇家园林较之前代更为宏阔壮观 ,奢华 富丽 ,所谓“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骆宾王《帝京篇》) 。 隋炀帝所营平乐园 ,唐玄宗时常游赏的曲江池 ,宋徽宗之艮 岳 ,元世祖在上都所建造的园林 ,都可谓穷极工巧 。这一时 期的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如李德裕的平泉 庄 、王维的辋川别业 、苏舜钦的沧浪亭等 ,不胜枚举 。园林 数量的大幅增长及形态的成熟完善促进了皇室贵族及文人 雅士的游赏雅集 。而这一时期的女性同样较为活跃地参与 到了游园欣赏活动中 。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同的是 , 这时与文人诗酒流连的多为妓女或女冠 ,唐代著名的才妓 薛涛及女冠鱼玄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她们的现存作品 中 ,以园林及各种依附于园林的动植物为创作素材的就有 《谒巫山庙》《、池上双鸟》《、题竹郎庙》《、海棠溪》《、牡丹》、 《采莲舟》(薛涛) 《; 浣纱庙》《、题隐雾亭》《、夏日山居》(鱼玄 机) 等 。闺阁女子不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可以比较随
[摘 要 ] 园林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女性文学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古代女性文学提供了 重要创作素材和必要集会空间 ,而且对宫闺女性心灵视界的扩大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 本文试沿园林及女性文学发展史的脉络 ,阐明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深远影响 。 [ 关键词 ] 园林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 ;作用与影响 [ 中图分类法 ] K928. 7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 6121 (2008) 04 - 0034 - 04
宋代是一个优待文人的社会 ,宋代的文学艺术水平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宋代的主流社会舆论对女性的 文学创作却持不支持甚至是不友好的态度 。虽然宋代出现 了像李清照这样的词作大家 ,但“李清照的出现是由各种良 性机 遇 造 成 的 , 她 是 两 宋 词 坛 的‘例 外 ’, 而 不 是‘代 表’”。[10] 宋代以后较之前代远为严格的女教 ,使中国古代 女性文学这个非常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宽松和文艺气氛熏陶 的性别文学走进了一条渐行渐窄的羊肠小道 。光 、威 、裒三 姐妹诗酒联句的盛事在宋代没能再度出现 。
垂枝含蕤英兮 。修身养志建令名兮 ,厥身不同善恶并兮 。 屈身身浊去微清兮 ,怀中见疑何贪生兮”[4]卷一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篡乱相继 ,入仕者多无善终 ,由 此造成士人事功观念的淡薄 。他们转而着意于追求现世享 乐 ,崇尚言行的旷达脱俗 ,重视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 。 于此相应 ,这一时期的园林营造由单纯的模山范水发展到 对自然景物的抽象 、概括和提炼 ,突出了园林的游赏功能 ,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体系 ,文人园林由此诞生 。 士人在山水园林间饮酒赋诗 ,玄言清谈 。而这一时期的女 性也都能以反传统的姿态登上社会舞台 ,她们率性而动 ,不 拘形迹 。无论是在社会上层还是社会中下层 ,女子都可以 随意和男子结伴悠游 ,林泉宴饮 。[5] 因此出现了蔚为可观的 以园林为创作素材的女性诗作 ,如魏甄皇后的《塘上行》、晋 太微玄清左夫人的《北淳宫中歌》、晋紫微王夫人的《玄龙叙 游》、宋鲍令晖的《前溪歌》、梁沈满愿的《映水曲》《、登楼曲》 以及梁刘令娴的《光宅寺》等 。
2008 年第 4 期 (总第 146 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Jo 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 niversity
No . 4 ,2008 Total No . 146
试论园林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李 贵 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一 、园林为古代女性文学提供了重要创作素材
所谓“鸟啼花落 ,皆与神通”[2] ,荟萃了如锦花木 、清远 翎音 、明秀水石 、雅静轩阁的园林以其丰富的绮丽灵动的意 象和满蕴的精骛八极的情思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催化剂 。从 《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雅 ·灵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庾信的《小园 赋》、王维的《终南别业》、李清照的《如梦令》、汤显祖的《牡 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直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园林 始终是作家抒发情感 ,寄托神思的重要载体 。
[ 收稿日期 ] 2008 - 03 - 21 [ 作者简介 ] 李贵连 (1978 - ) ,女 ,江苏连云港人 ,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 2006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元明清文学 。
— 34 —
意地与男子宴饮雅集 ,游园多为与丈夫或女伴同行 。唐张 文姬的《池上竹》、唐薛琼的《赋金门》、唐李弄玉的《题兴元 明珠亭》、唐窦梁宾的《雨 中 看 牡 丹 》、宋 朱 淑 真 的《游 湖 归 晚》、宋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及元郑允端的《水槛》等都是这 一时期的女性园林文学代表作 。这一时期同时还是宫词的 兴盛期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宋杨太 后的《宫词》、宋汴梁宫人的《宫词》以及辽萧后的《回心院 词》等 。
元代女性的身心虽然总体上仍然没有能够冲破理学以 及礼教的藩篱 ,但姑苏 (今苏州) 富商薛家两姊妹薛兰英 、薛 惠英在“百尺高楼倚碧天 ,栏杆曲曲画屏连”(薛氏姐妹《姑 苏竹枝词》) 的“兰惠联芳楼”上吟咏唱和的生活状态和心灵 自适都出现了对同时代女性所遵守奉行的“女子当治纫组 紃以致其孝敬 ,词翰非所事也”[4] 卷二十三这种闺范的悖 反 。明代奉程朱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 ,终明一代始终不遗 余力大肆鼓吹节烈观念 。无论是男性对女性 ,还是女性对 自身的戕害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明代各类文体中出现 的成千上万通过“割肉刳肝”或“跳崖投缳”从而达到那个时 代最高道德规范要求的“张氏”、“王氏”、“李氏”就是这个 时代的最可悲注脚 。在女性才德观念上 “, 女子无才便是 德”这句话也是在明代才出现的 。幸而造物慈悲 ,腐极必生 花 ,茧成已育蝶 。在晚明哲学 、文学解放思潮的涌动下 ,无 论是女性节烈观还是才德观都出现了对原有价值规范体系 的怀疑甚至是“背叛”,女性“‘德 、才 、色’主体意识也随之复 苏”[11] 。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机缘凑巧的时候 , 女性文学特别是其发展的较高形态 ———女性家族文学就迅 速的长叶 、含苞了 。而这里所言的“地利”,其内涵之一就是 为女性群体文学提供创作地点和文会可能的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