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附录: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对传统的突破

第三章意象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法的思维基础

《庄子》

1、《庄子》对“道”的体认、把握的方式就是“以心印心”,“妙契忘言”。(直观)

2、这种直观体道的方式,就是“目击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田子方》)。

3、《庄子》的直观法,乃以“不可言说”、“整体把握”及“物我为一”为主要物征。它以“忘我”为基础,以“物化”为途径,以“得一”为目的。

“立象尽意”——从《易传》到王弼

1、“象”来源于对天地万物的直观;“立象尽意”是以具体的“象”显示抽象的“意”,是“观”与“思”的又一特征。

2、从作者而言,因为“言不尽意”,所以要“立象尽意”;从读者而言,因为“象为意筌”,所以要“忘象得意”。

禅宗思维方式

1、“二道相因”:先立一义,随后又破此义。

2、“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二、“意象批评”法的发展及其特征

1、萌芽期

2、成熟期:个人风格的整体把握,而不只是对某种类型风格的描绘;“品”与“评”的结合,不仅揭示了批评对象的风格是什么,而且还显示其优劣高低。

人物意象;自然意象

3、发展期宋后

禅语;晶莹剔透的意象

博喻:“单纯意象”、“复合意象”

●一种复合意象在性质、意义等方面是属于同类的,“庄学的博喻”

●另一种“博喻”,其复合意象在性质、意义等方面属于不同类型乃至对立类

型的,我称之为“禅学的博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