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立体几何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A版】【理科数学】高考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七单元 立体几何
第七单元 │ 考纲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 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 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 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 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第七单元 │ 使用建议
(3)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空间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空间角 的计算,第39、40讲专题讲解,还在第42讲中讲解应用空间向 量解决线面位置关系,第43讲研究空间角与距离的求法. 2.教学指导 立体几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本单元重点 是空间的元素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 体积,并关注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的提高,在复习时我们 要注重以下几点: (1)立足课标,控制难度.新课标对立体几何初步的要求, 改变了经典的“立体几何”把推理论证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第七单元 │ 考纲要求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 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 与此平面平行.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
第七单元 │ 命题趋势
其中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又常与命题、充要条件等有关知识融合在 一起进行考查,在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为载体的试题中渗透函数、 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二是解答题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立体 几何的综合问题.主要是位置关系的判定、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一般都可用几何法和向量法两种方法求解. 预测2012年新课标高考,对立体几何考查的知识点及试题的难 度,会继续保持稳定,着重考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及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应用空间向量处理空间角与空间 距离;而三视图作为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主要形式是在三视图为载 体的试题中融入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也可能会出现 在解答题中与其他知识点交汇与综合.
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课件:立体几何 第1节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答案:B
数学(人教A版 ·理科)(AH)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4. (2014河北石家庄二检)如图是两个全等的正三角 形.给定下列三个命题:①存在四棱锥,其正视图、侧视 图如图;②存在三棱锥,其正视图、侧视图如图;③存在 圆锥,其正视图、侧视图如图.其中真命题的是 ________.(填正确序号)
2. 如图,直观图所表示的平面图形是( )
A.正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数学(人教A版 ·理科)(AH)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解析:由直观图中,A′C′∥y′轴,B′C′∥x′轴, 还原后原图AC∥y轴,BC∥x轴. 直观图还原为平面图是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D. 答案:D
数学(人教A版 ·理科)(AH)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1)紧扣结构特征是判断的关键,熟悉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依据条件构建几何模型,在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变换模型中的线面关系或增加线、面等基 本元素,然后再依据题意判定.
(2)通过反例对结构特征进行辨析,即要说明一个命题 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提示:不一定成立,如图所示几何体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但不是棱柱.
数学(人教A版 ·理科)(AH)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2.旋转体的形成
几何体 圆柱
圆锥
圆台 球
旋转图形 矩形
直角三角形
直角梯形 半圆
旋转轴
矩形一边所在的直线
一直角边 所在的直 线
直角腰 所在的直线 直径 所在的直线
数学(人教A版 ·理科)(AH)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课件
立体几何在数学、工程、建筑等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理解和描述现实 世界空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01
02
0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立体几何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科基础
立体几何是数学学科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 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ppt课 件
目 录
• 立体几何简介 • 立体几何基础知识 • 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 • 立体几何的应用 • 解题技巧与思路 • 立体几何的未来发展
01
立体几何简介
什么是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图形和物 体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点、线 、面、体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角度的计算
角度是描述两条射线或线段之间夹角 的大小的量。在立体几何中,角度可 以通过使用三角函数或几何定理来计 算。
距离的计算
距离是描述两点之间或一点到一条线 段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大小的量。在立 体几何中,距离可以通过使用勾股定 理或几何定理来计算。
03
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
立体图形的性质
空间性
立体图形存在于三维空间 中,具有空间特性。
近现代发展
随着数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立体几何逐渐与代数学、分析学等 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 深入的研究领域。
02
立体几何基础知识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点的基本性质
面的基本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大 小和形状。在空间中,点的唯一特征 是它的位置。
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它只有面积 而没有厚度。面的形状和位置由其上 的点和其上的线的分布决定。
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01
02
0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立体几何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科基础
立体几何是数学学科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 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ppt课 件
目 录
• 立体几何简介 • 立体几何基础知识 • 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 • 立体几何的应用 • 解题技巧与思路 • 立体几何的未来发展
01
立体几何简介
什么是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图形和物 体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点、线 、面、体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角度的计算
角度是描述两条射线或线段之间夹角 的大小的量。在立体几何中,角度可 以通过使用三角函数或几何定理来计 算。
距离的计算
距离是描述两点之间或一点到一条线 段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大小的量。在立 体几何中,距离可以通过使用勾股定 理或几何定理来计算。
03
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分类
立体图形的性质
空间性
立体图形存在于三维空间 中,具有空间特性。
近现代发展
随着数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立体几何逐渐与代数学、分析学等 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 深入的研究领域。
02
立体几何基础知识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点的基本性质
面的基本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元素,没有大 小和形状。在空间中,点的唯一特征 是它的位置。
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它只有面积 而没有厚度。面的形状和位置由其上 的点和其上的线的分布决定。
2023年高考数学(理科)一轮复习课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析 (1)锥体的体积等于底面面积与高之积的三分之一,故不正确. (2)球的体积之比等于半径比的立方,故不正确.
索引
2.已知圆锥的表面积等于12π cm2,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底面圆的半径
为( B )
A.1 cm
B.2 cm
C.3 cm
3 D.2 cm
解析 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母线长为l, 因为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 所以πl=2πr,即l=2r, 所以πr2+πrl=πr2+πr·2r=3πr2=12π,解得r=2.
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B )
A.12 2π
B.12π
C.8 2π
D.10π
解析 由题意知,圆柱的轴截面是一个面积为 8 的正方形,则圆柱的高与底面 直径均为 2 2.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则 2r=2 2,得 r= 2. 所以圆柱的表面积 S 圆柱=2πr2+2πrh=2π( 2)2+2π× 2×2 2=4π+8π=12π.
索引
训练1 (1)(2020·新高考Ⅱ卷)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
为棱BB1,AB的中点,则三棱锥A1-D1MN的体积为____1____.
解析 如图,由正方体棱长为2及M,N分别为BB1,AB 的中点, 得 S△A1MN=2×2-2×12×2×1-21×1×1=32, 又易知D1A1为三棱锥D1-A1MN的高,且D1A1=2, ∴VA1-D1MN=VD1-A1MN=13·S△A1MN·D1A1=31×32×2=1.
角度1 简单几何体的体积
例1 (1)祖暅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提出 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称为祖暅原理,利用
该原理可以得到柱体的体积公式V柱体=Sh,其中S 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若某柱体的三视图
索引
2.已知圆锥的表面积等于12π cm2,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底面圆的半径
为( B )
A.1 cm
B.2 cm
C.3 cm
3 D.2 cm
解析 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母线长为l, 因为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 所以πl=2πr,即l=2r, 所以πr2+πrl=πr2+πr·2r=3πr2=12π,解得r=2.
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B )
A.12 2π
B.12π
C.8 2π
D.10π
解析 由题意知,圆柱的轴截面是一个面积为 8 的正方形,则圆柱的高与底面 直径均为 2 2.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则 2r=2 2,得 r= 2. 所以圆柱的表面积 S 圆柱=2πr2+2πrh=2π( 2)2+2π× 2×2 2=4π+8π=12π.
索引
训练1 (1)(2020·新高考Ⅱ卷)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
为棱BB1,AB的中点,则三棱锥A1-D1MN的体积为____1____.
解析 如图,由正方体棱长为2及M,N分别为BB1,AB 的中点, 得 S△A1MN=2×2-2×12×2×1-21×1×1=32, 又易知D1A1为三棱锥D1-A1MN的高,且D1A1=2, ∴VA1-D1MN=VD1-A1MN=13·S△A1MN·D1A1=31×32×2=1.
角度1 简单几何体的体积
例1 (1)祖暅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提出 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称为祖暅原理,利用
该原理可以得到柱体的体积公式V柱体=Sh,其中S 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若某柱体的三视图
2020版高考理数:专题(8)立体几何ppt课件三
12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如图,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M,
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1C上,则NP与平面
AMC1的位置关系是( ) A.垂直
B.平行
C.相交但不垂直
D.要依点P的位置而定
【解析】由题设知B1M∥AN且B1M=AN,∴四边形ANB1M是平行四边形,
(1)该定理可简述为“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2)已知两个平面平行,虽然一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都平行于另一 个平面,但是这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并不一定相互平行,它们可 能是平行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但不可能是相交直线.
10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5.空间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11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核心方法 重点突破 方法1 证明线面平行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必备知识 全面把握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
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图形语言:如图. 符号语言:
(1)该定理可简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2)该定理包含三个条件:①直线a在平面α外,即a α;②直线b在 平面α内,即b α;③两直线a,b平行,即a∥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专题八 立体几何
1 考点一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表面积与体积 2 考点二 空间点、直线来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目录
CONTENTS
3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4 考点四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5 考点五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必备知识 全面把握 核心方法 重点突破 考法例析 成就能力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如图,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M,
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1C上,则NP与平面
AMC1的位置关系是( ) A.垂直
B.平行
C.相交但不垂直
D.要依点P的位置而定
【解析】由题设知B1M∥AN且B1M=AN,∴四边形ANB1M是平行四边形,
(1)该定理可简述为“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2)已知两个平面平行,虽然一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都平行于另一 个平面,但是这两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并不一定相互平行,它们可 能是平行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但不可能是相交直线.
10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5.空间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11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核心方法 重点突破 方法1 证明线面平行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必备知识 全面把握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
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图形语言:如图. 符号语言:
(1)该定理可简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2)该定理包含三个条件:①直线a在平面α外,即a α;②直线b在 平面α内,即b α;③两直线a,b平行,即a∥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专题八 立体几何
1 考点一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表面积与体积 2 考点二 空间点、直线来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目录
CONTENTS
3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4 考点四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5 考点五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考点三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必备知识 全面把握 核心方法 重点突破 考法例析 成就能力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ppt课件
(A) 有无数个 (B) 不能作出 (C) 只能作出一个 (D) 以上都有可能
BA
l
情况三
15
返回
例: 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 若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平行,则它就
与经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平行; ② 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则此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 ③ 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都
垂直,则此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④ 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若其中一条直线
求证:AC⊥面D1B1BD
D1
C1
பைடு நூலகம்A1
B1
D
C
O
A
B
40
返回
在正方体AC1中,O为下底面的中 心,B1H ⊥D1O, 求证:B1H⊥面D1AC
D1
C1
A1
H
B1
D
C
O
A
B
41
三垂线定理(逆) 复习:重要定理
如图,PA⊥平面,AO是平面的
P
斜线PO在平面内的射影, a
(1)若a⊥PO,则a⊥AO;
EH
∴ MN//CH
∴ MN //面BCE 22
返回
在正方体AC1中,O为平面ADD1A1的 中心,求证:CO // 面A1C1B
D1
C1
A1
B1
O
F
D
C
A
B
23
线面平行的性质
返回
(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无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成 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
直线与平面 所成的角
定义
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 一点o,作直线a’、b’,并使a’//a, b’//b,我们把直线a’和b’所成的锐角 (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 角。
高考数学复习10立体几何.ppt
例3 如图所示,ABCD是边长为3的正 方形,EF∥AB,EF=32,EF 与
面ABCD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体 积为( )
课堂互动讲练
9 A.2 C.6 【思路点拨】
B.5 15
D. 2
或依据提供选项,利用所求体积大于 VE-ABCD,可得答案.
课堂互动讲练
【解析】 法一:可利用排除法来解 决.棱锥 E-ABCD 的体积 V1=13×32×2 =6,而此多面体的体积 V>V1.故选 D.
三基能力强化
1.(教材习题改编)表面积为3π的
圆锥,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 则该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
A.1
B.2
15 C. 5
2 15 D. 5
答案:B
三基能力强化
2.母线长为1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
圆心角等于43π,则该圆锥的体积为(
)
22 A. 81 π
8 B.81π
C.4815π
D.1801π
1.球的组合体 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一种 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 真分析图形,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 置,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 并作出合适的截面图.
课堂互动讲练
2.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几何体的表面积,除球以外,都是 利用展开图求得的.利用了空间问题平 面化的思想.把一个平面图形折叠成一 个几何体,再研究其性质,是考查空间 想象能力的常用方法,所以几何体的展 开与折叠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三基能力强化
5.已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 示,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5+ 2)πa2
三基能力强化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一 多面体的表面积
求解有关多面体表面积的问 题,关键是找到其特征几何图形, 如棱柱中的矩形,棱台中的直角梯 形,棱锥中的直角三角形,它们是 联系高与斜高、边长等几何元素间 的桥梁,从而架起求侧面积公式中 的未知量与条件中已知几何元素间 的联系.
面ABCD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体 积为( )
课堂互动讲练
9 A.2 C.6 【思路点拨】
B.5 15
D. 2
或依据提供选项,利用所求体积大于 VE-ABCD,可得答案.
课堂互动讲练
【解析】 法一:可利用排除法来解 决.棱锥 E-ABCD 的体积 V1=13×32×2 =6,而此多面体的体积 V>V1.故选 D.
三基能力强化
1.(教材习题改编)表面积为3π的
圆锥,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 则该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
A.1
B.2
15 C. 5
2 15 D. 5
答案:B
三基能力强化
2.母线长为1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
圆心角等于43π,则该圆锥的体积为(
)
22 A. 81 π
8 B.81π
C.4815π
D.1801π
1.球的组合体 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一种 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 真分析图形,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 置,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 并作出合适的截面图.
课堂互动讲练
2.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 几何体的表面积,除球以外,都是 利用展开图求得的.利用了空间问题平 面化的思想.把一个平面图形折叠成一 个几何体,再研究其性质,是考查空间 想象能力的常用方法,所以几何体的展 开与折叠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三基能力强化
5.已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 示,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5+ 2)πa2
三基能力强化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一 多面体的表面积
求解有关多面体表面积的问 题,关键是找到其特征几何图形, 如棱柱中的矩形,棱台中的直角梯 形,棱锥中的直角三角形,它们是 联系高与斜高、边长等几何元素间 的桥梁,从而架起求侧面积公式中 的未知量与条件中已知几何元素间 的联系.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总复习PPT课件 通用
角)为AM与CN所成的角. ∵ 正方体的棱长为a
例题二(3)
CN 5 a,NP 1 AM 5 a,
2
2
4
C P a2 (a )2 17 a.
4
4
cos C N P N P 2 C N 2 C P 2 2
2NP CN
5
C N P arccos 2 . 5
A M 与 C N 所 成 的 角 的 大 小 为 arccos 2 5
论证.解决这类问题要熟练掌握基本定理、公 理、定义;注意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 来解决. ②空间量的计算问题.(如距离、角、 侧面积和体积),一般空间角和距离通过“作、 证、求”方法来解决,其中三垂线定理是做题 的重要工具.
❖ ③拆、割、补等方法是解决体积问题的常用方 法.
❖ 2.注重立体几何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如“转 化”,“平行移动”,“割补”,“等积变 换”,“立体图形平面化”的思想.
重难点突破
❖ 1. 在三种平行或垂直的判断中,如何创造条件, (即添辅助线、面)来实现线线、线面、面面 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转化.
❖ 2. 在求距离和空间角中,如何作出所求的角和 距离.其中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是重要的理论 依据,也是解题关键.
❖ 3.正确的作出垂线或垂面是应用定理和性质的 关键.
例题一(1)
AO 2 a, 2
即 A A '与 B D间 的 距 离 为 2 a. 2
例题二(6)
❖ 点评:本题的前两问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 问题.关键是构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有如 下三种方法: (1)过一条异面直线上的已知点,作另一条 直线的平行线,使异面直线所成角成为相交直 线的交角. (2)当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直接过异 面直线上的点平移直线有困难时利用几何体中 的特殊点,将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平移相交于该 点.
例题二(3)
CN 5 a,NP 1 AM 5 a,
2
2
4
C P a2 (a )2 17 a.
4
4
cos C N P N P 2 C N 2 C P 2 2
2NP CN
5
C N P arccos 2 . 5
A M 与 C N 所 成 的 角 的 大 小 为 arccos 2 5
论证.解决这类问题要熟练掌握基本定理、公 理、定义;注意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 来解决. ②空间量的计算问题.(如距离、角、 侧面积和体积),一般空间角和距离通过“作、 证、求”方法来解决,其中三垂线定理是做题 的重要工具.
❖ ③拆、割、补等方法是解决体积问题的常用方 法.
❖ 2.注重立体几何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如“转 化”,“平行移动”,“割补”,“等积变 换”,“立体图形平面化”的思想.
重难点突破
❖ 1. 在三种平行或垂直的判断中,如何创造条件, (即添辅助线、面)来实现线线、线面、面面 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转化.
❖ 2. 在求距离和空间角中,如何作出所求的角和 距离.其中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是重要的理论 依据,也是解题关键.
❖ 3.正确的作出垂线或垂面是应用定理和性质的 关键.
例题一(1)
AO 2 a, 2
即 A A '与 B D间 的 距 离 为 2 a. 2
例题二(6)
❖ 点评:本题的前两问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 问题.关键是构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有如 下三种方法: (1)过一条异面直线上的已知点,作另一条 直线的平行线,使异面直线所成角成为相交直 线的交角. (2)当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直接过异 面直线上的点平移直线有困难时利用几何体中 的特殊点,将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平移相交于该 点.
《高中数学课件-立体几何》
高中数学课件——立体几 何
从什么是立体几何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图像表示方法, 三视图,以及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的性质和应用。
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
1
俯视图
2
从上方观察物体,可以显示物体的
轮廓和底面特征。
3
主视图
从正面观察物体,显示物体的主要 形状和特征。
侧视图
从侧面观察物体,可以
球形对象,具有平坦的内表面和无限多个点在 相同距离处。
圆锥体
由一个尖顶和一个平面底部组成的体形,底部 是一个圆锥。
圆柱体
由两个互相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体形。
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相似
对于两个物体,它们的形状相似(形状相 同但大小不同),可以通过等比例缩放从 一个物体得到另一个。
1 复杂体形
指由多个基本体形组成的更复杂形状的立体物体。
2 分析和计算
通过分解复杂体形为基本体形,然后进行面积和体积计算。
立体几何中的四面体和正多面体
四面体
四个面都是三角形的立体多面体,具有四个 顶点和六条边。
正多面体
所有的面都是相同正多边形的立体多面体, 如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等。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几何题解析 技巧
全等
对于两个物体,它们既形状相同又大小相 同,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镜像变换从一 个物体得到另一个。
立体几何中的投影和投影面
1 投影
2 投影面
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一个或多个二维平面 上,以便观察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
用于投影的平面,通常选择与物体的某 个面平行的投影面。
立体几何中的立体角和最小覆盖球
1
立体角
由线段的端点和空间中的一点组成的角。
从什么是立体几何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图像表示方法, 三视图,以及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的性质和应用。
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
1
俯视图
2
从上方观察物体,可以显示物体的
轮廓和底面特征。
3
主视图
从正面观察物体,显示物体的主要 形状和特征。
侧视图
从侧面观察物体,可以
球形对象,具有平坦的内表面和无限多个点在 相同距离处。
圆锥体
由一个尖顶和一个平面底部组成的体形,底部 是一个圆锥。
圆柱体
由两个互相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体形。
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相似
对于两个物体,它们的形状相似(形状相 同但大小不同),可以通过等比例缩放从 一个物体得到另一个。
1 复杂体形
指由多个基本体形组成的更复杂形状的立体物体。
2 分析和计算
通过分解复杂体形为基本体形,然后进行面积和体积计算。
立体几何中的四面体和正多面体
四面体
四个面都是三角形的立体多面体,具有四个 顶点和六条边。
正多面体
所有的面都是相同正多边形的立体多面体, 如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等。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几何题解析 技巧
全等
对于两个物体,它们既形状相同又大小相 同,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镜像变换从一 个物体得到另一个。
立体几何中的投影和投影面
1 投影
2 投影面
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一个或多个二维平面 上,以便观察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
用于投影的平面,通常选择与物体的某 个面平行的投影面。
立体几何中的立体角和最小覆盖球
1
立体角
由线段的端点和空间中的一点组成的角。
高三数学 立体几何(458张PPT)
双 向 固 基 础 点 面 讲 考 向 多 元 提 能 力 教 师 备 用 题
第41讲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 定与性质
返回目录
考试大纲
1.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 相垂直. 2.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 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 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直二面角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五、两个平面垂直 1.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 ____________ 直二面角 , 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类 别 语言表述 根据定义, 证明两平 面所成的 二面角是 ________ 判 直二面角 一个平面 定 过另一个 平面的 ______, 垂线 那么这两 个平面垂 直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应 用
图形表示面 角α-l-β的平面角, ∠AOB=90° 则____________
证两 条 直线 垂直
性 质 两个平面垂直, 则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 交线 ______ 的直线垂直于 _____________ 另一个平面 证直 线 与平 面 垂直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四、二面角 半平面 所组成的图 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________ 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________ , 这两 棱 面 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________ .
第41讲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 定与性质
返回目录
考试大纲
1.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 相垂直. 2.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 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 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直二面角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五、两个平面垂直 1.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 ____________ 直二面角 , 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类 别 语言表述 根据定义, 证明两平 面所成的 二面角是 ________ 判 直二面角 一个平面 定 过另一个 平面的 ______, 垂线 那么这两 个平面垂 直 图形表示 符号表示 应 用
图形表示面 角α-l-β的平面角, ∠AOB=90° 则____________
证两 条 直线 垂直
性 质 两个平面垂直, 则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 交线 ______ 的直线垂直于 _____________ 另一个平面 证直 线 与平 面 垂直
返回目录
第41讲
双 向 固 基 础
双 向 固 基 础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四、二面角 半平面 所组成的图 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________ 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________ , 这两 棱 面 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________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八章 立体几何 第1讲 空间几何体及其表面积与体积课件 理
中点,记三棱锥 D-ABE 的体积为 V1,P-ABC 的体积为 V2,
则VV12=________. 解析 设 A 到平面 PBC 距离为 h,则 V1=VA-BDE=13S△BDE·h
=13·14S△PBC·h=14V2.所以VV12=14.
答案
1 4
考点一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例1】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诊断自测
1.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 柱.( × ) (2)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 锥.( × ) (3)棱柱中一条侧棱的长叫做棱柱的高.( × )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 )
2.以长方体的各顶点为顶点,能构建四棱锥的个数是________. 解析 设长方体ABCD-A1B1C1D1,若点A为四棱锥的顶点, 则底面可以为不过点A的矩形A1B1C1D1,矩形BCC1B1,矩形 CDD1C1,矩形BB1D1D,矩形BCD1A1,矩形CDA1B1,共有6 个不同的四棱锥,8个顶点可以分别作为四棱锥的顶点,共 6×8=48(个)不同的四棱锥.
答案 ①②③
规律方法 解决该类题目需准确理解几何体的定义,要真正 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且学会通过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 即要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设法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训练1】 (1)给出以下命题: ①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②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③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面; ④一个平面截圆锥,得到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 (2)一个正方体内接于一个球,过球心作一个截面,则截面的可 能图形为________(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6-30
(1)当 M 是线段 PD 的中点时,求证:PB∥平面 ACM; (2)求证:PE⊥AC; (3)是否存在点 M,使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若存
在,求出
PM PD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如图 6-31,连接 BD 交 AC 于 H 点,连接 MH,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菱形,所以点 H 为 BD 的中点. 又因为 M 为 PD 的中点,所以 MH∥BP. 又因为 BP 平面 ACM,MH⊂平面 ACM, 所以 PB∥平面 ACM.
由于 AB∥CD,故 AB⊥PD.又 AP∩PD=P,从而 AB⊥平 面 PAD .
又 AB⊂平面 PAB,所以平面 PAB⊥平面 PAD .
(2)解:在平面 PAD 内作 PF⊥AD,垂足为 F, 由(1)可知,AB⊥平面 PAD ,故 AB⊥PF,可得 PF⊥平面 ABCD. 以 F 为坐标原点,F→A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A→B|为单位长, 建立如图 D88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F-xyz.
2 3a-4 3a-42+3a2+a2.
由已知,得|cos〈O→B,n〉|= 23.
所以 2
3a2-43|2a+-34a|2+a2= 23.
解得 a=-4(舍去),a=43.
所以
n=-8
3
3,4
3
3,-43.
又P→C=(0,2,-2 3),所以 cos〈P→C,n〉= 43.
所以
PC
与平面
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图 6-32 又因为 PE⊥平面 ABCD, 以 E 为原点,分别以 EB,EC,EP 为 x,y,z 轴,
如图 6-32 所示的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 则 E(0,0,0),B(1,0,0),P(0,0, 3),C(0, 3,0),D(-2, 3,0). 假设棱 PD 上存在点 M,设点 M 坐标为(x,y,z),P→M=λP→D (0≤λ≤1), 则(x,y,z- 3)=λ(-2, 3,- 3). 所以 M(-2λ, 3λ, 3(1-λ)). 所以E→M=(-2λ, 3λ, 3(1-λ)),E→C=(0, 3,0). 设平面 CEM 的法向量为 n=(x,y,z),
3
则
sin
θ=||H→H→PP|··D|→D→PP||=
43=
3 4.
所以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规律方法】有关折叠问题,一定要分清折叠前后两图形 (折叠前的平面图形和折叠后的空间图形)各元素间的位置和数 量关系,哪些变,哪些不变.如角的大小不变,线段长度不变, 线线关系不变,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
【互动探究】 2.如图629,在长方形ABCD中,AB=4,BC=2,现将
△ACD沿AC折起,使D折到P的位置且P在平面ABC的射影E 恰好在线段AB上.
(1)证明:AP⊥PB; (2)求锐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
图 6-29
(1)证明:由题意,知 PE⊥平面 ABC, 又 BC⊂平面 ABC,∴PE⊥BC. 又 AB⊥BC 且 AB∩PE=E,∴BC⊥平面 PAB. 又 AP⊂平面 PAB,∴BC⊥AP. 又 AP⊥CP 且 BC∩CP=C,∴AP⊥平面 PBC. 又 PB⊂平面 PBC,∴AP⊥PB.
建立如图 6-28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H-xyz.
图 6-28
由(1)可得,DE⊥PE.又 DP=2,DE=1,所以 PE= 3.
又 PF=1,EF=2,故 PE⊥PF.
可得 PH= 23,EH=32.
则
H(0,0,0)
,
P
0,0,
3
2
,
D
-1,-32,0
,
D→P
=
1,32, 23,H→P=0,0, 23为平面 ABFD 的法向量. 设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为 θ,
(1)证明:PO⊥平面 ABC; (2)若点 M 在棱 BC 上,且二面角 M-PA -C 为 30°,求 PC 与平面 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
图 6-24
(1)证明:因为 PA =PC=AC=4,O 为 AC 的中点, 所以 OP⊥AC,且 OP=2 3. 如图 6-25,连接 OB.因为 AB=BC= 22AC,
即- 22x+y- 22z=0, . 2x=0
可取 n=(0,-1,- 2). 设 m=(x,y,z)是平面 PAB 的法向量,
则mm··PA→→AB==00,,
即22x-ຫໍສະໝຸດ 22z=0,y=0.
可取
m=(1,0,1).则
cos〈n,m〉=|nn|·|mm|=-
3 3.
由图可知二面角 A-PB-C 的平面角为钝角,
所以二面角 A-PB-C 的余弦值为- 33.
题型 2 折叠问题 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 形,把这类问题称为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平面图形经过翻折成 为空间图形后,原有的性质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 化,弄清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个平 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解 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据此研究翻折以后的空间图形中的线面关系 和几何量的度量值,这是化解翻折问题难点的主要方法.
即3-b-2a+33cb=-0. 3c=0,
取ab= =01, , c= 3,
所以 n=(0,1, 3). 设锐二面角 B-PC-E 的大小为 θ,
则 cos θ=|cos〈m,n〉|=|mm|··|nn|=
2 13×
4=
13 13 .
∴锐二面角
B-PC-E
的余弦值为
13 13 .
题型 3 探索性问题 例 3:如图6-30,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 长为 2 的菱形,∠ABC=60°,△PAB 为正三角形,且侧面 PAB ⊥底面 ABCD,E 为线段 AB 的中点,M 在线段 PD 上.
图 6-31
(2)证明:因为△PAB 为正三角形,E 为 AB 的中点, 所以 PE⊥AB. 因为平面 PAB⊥平面 ABCD,平面 PAB∩平面 ABCD=AB, PE⊂平面 PAB, 所以 PE⊥平面 ABCD. 又因为 AC⊂平面 ABCD,所以 PE⊥AC.
(3)解:因为 ABCD 是菱形,∠ABC=60°,E 是 AB 的中点, 所以 CE⊥AB.
3.如图 6-33,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矩形,
平面 PAD ⊥底面 ABCD,且△PAD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
PC= 13,M 在 PC 上,且 PA ∥平面 MBD.
(1)求证:M 是 PC 的中点;
(2)在 PA 上是否存在点 F,使二面角
F-BD-M
为直角?若存在,求出AF的值; AP
【互动探究】 1.(2017 年新课标Ⅰ)如图6-26,在四棱锥 P-ABCD 中,AB ∥CD,且∠BAP=∠CDP=90°. (1)证明:平面 PAB⊥平面 PAD ; (2)若 PA =PD=AB=DC,∠APD=90°,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
图 6-26
(1)证明:由已知∠BAP=∠CDP=90° ,得 AB⊥AP, CD⊥PD.
图 D89
(2)解:在 Rt△PAB 中,AP=2,AB=4, 由射影定理,知 AE=1,PE= 3. 以 E 为原点,建立如图 D89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 则 E(0,0,0),P(0,0, 3),B(0,3,0),C(-2,3,0),P→C=(-2,3, - 3),E→P=(0,0, 3),P→B=(0,3,- 3), 设 m=(x,y,z)是平面 EPC 的一个法向量, 则mm⊥⊥PE→→CP,, ∴mm··PE→→CP==00.,
图 6-25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 OB⊥AC,OB=12AC=2. 由 OP2+OB2=PB2,知 PO⊥OB. 由 OP⊥OB,OP⊥AC,OB∩AC=O,知 PO⊥平面 ABC. (2)解:如图 6-25,以 O 为坐标原点,O→B的方向为 x 轴正 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由已知得 O(0,0,0),B(2,0,0),A(0,-2,0),C(0,2,0),P(0,0, 2 3),A→P=(0,2,2 3),
4λ2+23λ1-λ2=
2λ 7λ2-6λ+3.
因为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
所以 7λ2-2λ6λ+3=12,即 3λ2+2λ-1=0. 解得 λ=13,或 λ=-1(舍去). 所以在棱 PD 上存在点 M,当PPMD=13时,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
【互动探究】
第3课时
题型 1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距离) 就新课标卷而言,对立体几何的命题基本上是“一题两 法”的格局.在备考中,对理科考生而言,还是应该注重两种方 法并重,不要盲目地追求空间向量(容易建系时才用空间向量), 千万不要重计算而轻论证!
例 1:(2018 年新课标Ⅱ)如图6-24,在三棱锥 P-ABC 中, AB=BC=2 2,PA=PB=PC=AC=4,O 为 AC 的中点.
例 2:(2018 年新课标Ⅰ)如图6-27,四边形 ABCD 为正方 形,E,F 分别为 AD,BC 的中点,以 DF 为折痕把△DFC 折 起,使点 C 到达点 P 的位置,且 PF⊥BF.
(1)证明:平面 PEF⊥平面 ABFD; (2)求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
图 6-27
则nn··EE→→CM==-32y=λx+0. 3λy+ 31-λz=0,
解得2y=λx=0, 31-λz. 令 z=2λ,则 x= 3(1-λ),得 n=( 3(1-λ),0,2λ). 因为 PE⊥平面 ABCD, 所以平面 ABCD 的法向量 m=(0,0,1).
(1)当 M 是线段 PD 的中点时,求证:PB∥平面 ACM; (2)求证:PE⊥AC; (3)是否存在点 M,使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若存
在,求出
PM PD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如图 6-31,连接 BD 交 AC 于 H 点,连接 MH,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菱形,所以点 H 为 BD 的中点. 又因为 M 为 PD 的中点,所以 MH∥BP. 又因为 BP 平面 ACM,MH⊂平面 ACM, 所以 PB∥平面 ACM.
由于 AB∥CD,故 AB⊥PD.又 AP∩PD=P,从而 AB⊥平 面 PAD .
又 AB⊂平面 PAB,所以平面 PAB⊥平面 PAD .
(2)解:在平面 PAD 内作 PF⊥AD,垂足为 F, 由(1)可知,AB⊥平面 PAD ,故 AB⊥PF,可得 PF⊥平面 ABCD. 以 F 为坐标原点,F→A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A→B|为单位长, 建立如图 D88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F-xyz.
2 3a-4 3a-42+3a2+a2.
由已知,得|cos〈O→B,n〉|= 23.
所以 2
3a2-43|2a+-34a|2+a2= 23.
解得 a=-4(舍去),a=43.
所以
n=-8
3
3,4
3
3,-43.
又P→C=(0,2,-2 3),所以 cos〈P→C,n〉= 43.
所以
PC
与平面
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图 6-32 又因为 PE⊥平面 ABCD, 以 E 为原点,分别以 EB,EC,EP 为 x,y,z 轴,
如图 6-32 所示的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 则 E(0,0,0),B(1,0,0),P(0,0, 3),C(0, 3,0),D(-2, 3,0). 假设棱 PD 上存在点 M,设点 M 坐标为(x,y,z),P→M=λP→D (0≤λ≤1), 则(x,y,z- 3)=λ(-2, 3,- 3). 所以 M(-2λ, 3λ, 3(1-λ)). 所以E→M=(-2λ, 3λ, 3(1-λ)),E→C=(0, 3,0). 设平面 CEM 的法向量为 n=(x,y,z),
3
则
sin
θ=||H→H→PP|··D|→D→PP||=
43=
3 4.
所以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规律方法】有关折叠问题,一定要分清折叠前后两图形 (折叠前的平面图形和折叠后的空间图形)各元素间的位置和数 量关系,哪些变,哪些不变.如角的大小不变,线段长度不变, 线线关系不变,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证明.
【互动探究】 2.如图629,在长方形ABCD中,AB=4,BC=2,现将
△ACD沿AC折起,使D折到P的位置且P在平面ABC的射影E 恰好在线段AB上.
(1)证明:AP⊥PB; (2)求锐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
图 6-29
(1)证明:由题意,知 PE⊥平面 ABC, 又 BC⊂平面 ABC,∴PE⊥BC. 又 AB⊥BC 且 AB∩PE=E,∴BC⊥平面 PAB. 又 AP⊂平面 PAB,∴BC⊥AP. 又 AP⊥CP 且 BC∩CP=C,∴AP⊥平面 PBC. 又 PB⊂平面 PBC,∴AP⊥PB.
建立如图 6-28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H-xyz.
图 6-28
由(1)可得,DE⊥PE.又 DP=2,DE=1,所以 PE= 3.
又 PF=1,EF=2,故 PE⊥PF.
可得 PH= 23,EH=32.
则
H(0,0,0)
,
P
0,0,
3
2
,
D
-1,-32,0
,
D→P
=
1,32, 23,H→P=0,0, 23为平面 ABFD 的法向量. 设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为 θ,
(1)证明:PO⊥平面 ABC; (2)若点 M 在棱 BC 上,且二面角 M-PA -C 为 30°,求 PC 与平面 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
图 6-24
(1)证明:因为 PA =PC=AC=4,O 为 AC 的中点, 所以 OP⊥AC,且 OP=2 3. 如图 6-25,连接 OB.因为 AB=BC= 22AC,
即- 22x+y- 22z=0, . 2x=0
可取 n=(0,-1,- 2). 设 m=(x,y,z)是平面 PAB 的法向量,
则mm··PA→→AB==00,,
即22x-ຫໍສະໝຸດ 22z=0,y=0.
可取
m=(1,0,1).则
cos〈n,m〉=|nn|·|mm|=-
3 3.
由图可知二面角 A-PB-C 的平面角为钝角,
所以二面角 A-PB-C 的余弦值为- 33.
题型 2 折叠问题 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 形,把这类问题称为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平面图形经过翻折成 为空间图形后,原有的性质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 化,弄清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个平 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解 决这类问题就是要据此研究翻折以后的空间图形中的线面关系 和几何量的度量值,这是化解翻折问题难点的主要方法.
即3-b-2a+33cb=-0. 3c=0,
取ab= =01, , c= 3,
所以 n=(0,1, 3). 设锐二面角 B-PC-E 的大小为 θ,
则 cos θ=|cos〈m,n〉|=|mm|··|nn|=
2 13×
4=
13 13 .
∴锐二面角
B-PC-E
的余弦值为
13 13 .
题型 3 探索性问题 例 3:如图6-30,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 长为 2 的菱形,∠ABC=60°,△PAB 为正三角形,且侧面 PAB ⊥底面 ABCD,E 为线段 AB 的中点,M 在线段 PD 上.
图 6-31
(2)证明:因为△PAB 为正三角形,E 为 AB 的中点, 所以 PE⊥AB. 因为平面 PAB⊥平面 ABCD,平面 PAB∩平面 ABCD=AB, PE⊂平面 PAB, 所以 PE⊥平面 ABCD. 又因为 AC⊂平面 ABCD,所以 PE⊥AC.
(3)解:因为 ABCD 是菱形,∠ABC=60°,E 是 AB 的中点, 所以 CE⊥AB.
3.如图 6-33,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矩形,
平面 PAD ⊥底面 ABCD,且△PAD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
PC= 13,M 在 PC 上,且 PA ∥平面 MBD.
(1)求证:M 是 PC 的中点;
(2)在 PA 上是否存在点 F,使二面角
F-BD-M
为直角?若存在,求出AF的值; AP
【互动探究】 1.(2017 年新课标Ⅰ)如图6-26,在四棱锥 P-ABCD 中,AB ∥CD,且∠BAP=∠CDP=90°. (1)证明:平面 PAB⊥平面 PAD ; (2)若 PA =PD=AB=DC,∠APD=90°,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
图 6-26
(1)证明:由已知∠BAP=∠CDP=90° ,得 AB⊥AP, CD⊥PD.
图 D89
(2)解:在 Rt△PAB 中,AP=2,AB=4, 由射影定理,知 AE=1,PE= 3. 以 E 为原点,建立如图 D89 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 则 E(0,0,0),P(0,0, 3),B(0,3,0),C(-2,3,0),P→C=(-2,3, - 3),E→P=(0,0, 3),P→B=(0,3,- 3), 设 m=(x,y,z)是平面 EPC 的一个法向量, 则mm⊥⊥PE→→CP,, ∴mm··PE→→CP==00.,
图 6-25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 OB⊥AC,OB=12AC=2. 由 OP2+OB2=PB2,知 PO⊥OB. 由 OP⊥OB,OP⊥AC,OB∩AC=O,知 PO⊥平面 ABC. (2)解:如图 6-25,以 O 为坐标原点,O→B的方向为 x 轴正 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由已知得 O(0,0,0),B(2,0,0),A(0,-2,0),C(0,2,0),P(0,0, 2 3),A→P=(0,2,2 3),
4λ2+23λ1-λ2=
2λ 7λ2-6λ+3.
因为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
所以 7λ2-2λ6λ+3=12,即 3λ2+2λ-1=0. 解得 λ=13,或 λ=-1(舍去). 所以在棱 PD 上存在点 M,当PPMD=13时,二面角 M-EC-D 的大小为 60°.
【互动探究】
第3课时
题型 1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距离) 就新课标卷而言,对立体几何的命题基本上是“一题两 法”的格局.在备考中,对理科考生而言,还是应该注重两种方 法并重,不要盲目地追求空间向量(容易建系时才用空间向量), 千万不要重计算而轻论证!
例 1:(2018 年新课标Ⅱ)如图6-24,在三棱锥 P-ABC 中, AB=BC=2 2,PA=PB=PC=AC=4,O 为 AC 的中点.
例 2:(2018 年新课标Ⅰ)如图6-27,四边形 ABCD 为正方 形,E,F 分别为 AD,BC 的中点,以 DF 为折痕把△DFC 折 起,使点 C 到达点 P 的位置,且 PF⊥BF.
(1)证明:平面 PEF⊥平面 ABFD; (2)求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
图 6-27
则nn··EE→→CM==-32y=λx+0. 3λy+ 31-λz=0,
解得2y=λx=0, 31-λz. 令 z=2λ,则 x= 3(1-λ),得 n=( 3(1-λ),0,2λ). 因为 PE⊥平面 ABCD, 所以平面 ABCD 的法向量 m=(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