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胀气。

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饮食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症状加重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和高脂肪食物。

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帮助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规律饮食和避免过度进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药物治疗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腹痛和腹泻症状,可以使用止痛药和抗腹泻药进行治疗。

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考虑使用轻泻剂来帮助排便。

此外,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也被认为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症状。

除了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被证实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益。

压力和焦虑往往会加重症状,因此学会应对压力、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

此外,运动也被认为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一定帮助。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并且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对于改善整体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肠易激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是综合治疗。

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相结合,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每位患者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所帮助。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出发,详细介绍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和进展。

一、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病机不明,但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首先,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神经、激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神经因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激素因素包括胃肠激素和肠荷尔蒙,能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

免疫因素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因素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和分泌。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有调节肠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平衡体质的功效。

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方法。

1.治疗方案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体质调配中药。

饮食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挂钩,通常会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

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达到治疗目的。

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辅助。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养胃汤、水煎栀子、四妙丸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虚弱所用的汤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强壮脾胃、升阳提气的功效。

四君子汤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能够有效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症状。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由草果、白术、陈皮、香砂四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和胃、暖中益气、化痰止咳的功效。

香砂养胃汤能够缓解肠道的痉挛和紧张,改善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和腹部胀气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浅释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浅释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浅释肠易激综合征是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该病中最为常见的一型,与祖国医学泄泻症候相近似,中医历代医家对泄泻多有论述,IBS-D可由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和内伤饮食、肝气郁滞、素体气虚、内生痰浊等因素而发病,其中湿邪是该病发病重要环节。

IBS-D的临床症状是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谷气下流,小肠及大肠不能泌别清浊而致病。

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中医病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简称IBS)是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

西医将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便秘腹泻交替型及未确定类型,中医无此病名,但结合该病临床特点,应属于腹痛、泄泻、便秘、郁证等范畴。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该病中最为常见的一型,其主要症状表现有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多见、腹泻一日3~5次甚至10余次、大便成形或水样便或稀糊状多带粘液、多伴腹胀感、有排便窘迫感或排便不净感,与祖国医学泄泻症候相近似,中医历代医家对泄泻多有论述,但不仅仅是针对这一胃肠功能性疾病的,但其中某些记载与该病的证候非常一致,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泄泻篇中说:”泄泻本非大病……,”[1]。

由于现代西医学的形成才出现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而古时不可能有这样的名称,但是对这样症状的泄泻是有记载的,我们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该型疾病主要症状,现就其中医病因及病机进行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泄泻的认识,从外感、内伤等角度阐述其病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盛则濡泻。

……。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泻;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长期腹痛、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长期腹痛、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长期腹痛、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导读: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长期腹痛、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类似于腹泻的疾病,临床症状有腹部不适、腹部胀满、腹部疼痛、排便次数改变、粪便异常。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便秘、粪便干硬、排便次数少、排便后腹胀。

若反复出现症状,间歇发作,要及早查明原因。

精神因素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因,除此之外,常见病因还有饮食不当、饮酒过度、吸烟过量等。

*治疗:不主张轻易服泻药或止泻药查明病因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及早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

服用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痛者服用能缓解病症的解痉剂;腹部不适者根据自身情况服用益生菌;腹泻者服用止泻药,调整饮食;便秘者为促进肠胃蠕动,应服用导泻药。

医生表示,止泻药和导泻药不要随意乱用,即使症状符合,使用药物症状有所缓解,也不应反复使用药物控制病情,改善症状。

长期服用药物不仅对治疗疾病无效,还会损害肾脏,影响健康。

*治疗:饮食调理能辅助治疗疾病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都不适合肠易激综合征者吃。

肠易激综合征者要忌口,不能吃的东西尽量不要吃。

若参加聚会,只有煎炸油腻食物,又饥饿,也可适当吃。

吃后要记得喝凉茶下火和吃粥,缓解症状。

若进食后,症状加重,可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梨、苹果、桃子、香蕉等。

另外,还要戒烟戒酒。

烟酒不仅危害自身,而且危害家人。

适当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长期腹痛、腹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相关推荐】:*孕妇肠易激综合征如何治*怎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减轻腹痛腹泻症状*肠易激综合症治疗方法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者:王丹李慧田耀洲潘程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7期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消化系統常见疾病之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其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疾病本身相互作用,恶性循环。

近年来,中医药干预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IBS-D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IBS-D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身心疾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参与IBS-D的发病,IBS-D 的胃肠道症状也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情绪的异常,但目前IBS-D与情绪相关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专方治疗及外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存在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疗效评价患者主观性影响较大等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近年的文献学习,对中医药干预的伴焦虑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7-0093-0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作为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亚型之一,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排便频率的改变[1]。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本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

2020年一项针对IBS患病率的meta分析表明,基于罗马IV诊断标准下的全球发病率分别为3.8%[2],其中IBS-D占IBS患病率的35%,另一项全球调查性研究发现,基于互联网及入户调查两种模式,我国IBS发病率分别为2.3%及1.4%,仅25%的患者到医院就诊[3],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抑郁和焦虑状态在IBS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6%和4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病(TCD 编码:BNP1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 编码:K59.9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肠镜检查(4)腹部超声(5)感染性疾病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影、血沉、乙肝五项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抑肝扶脾。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根据罗马
Ⅲ标准,肠易激综合症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明显型(IBS-U)四种类型。

1. 腹泻型(IBS-D),主要特征是腹泻,通常伴随腹痛和排便
频率增加,粪便呈现水样或糊状,伴有紧迫感。

2. 便秘型(IBS-C),主要特征是便秘,伴随腹痛和排便不畅,粪便干燥、硬结,常需用力排便。

3. 混合型(IBS-M),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具有腹泻型和便秘
型的特征,患者在不同时间可能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症状。

4. 不明显型(IBS-U),患者表现为腹痛或不适,但没有明显
的腹泻或便秘症状。

此外,根据罗马Ⅳ标准,IBS还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症状包括偶发的腹痛、偶发的腹泻或便秘;中度症状包括频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影响日常生活;重度症状
包括严重的腹痛、频繁的腹泻或便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肠易激综合症的分型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

由于其症状多样化,治疗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对于腹痛和腹泻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
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腹泻药物和抗炎药物等。

抗生素可以用于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境,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抗腹泻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腹泻,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肠道炎症,缓解腹痛症状。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患者应该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对于便秘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这些方法虽然需要长期坚持,但是对于缓解便秘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对于腹胀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放松肠道、缓解压力的方
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尝试进行放松训练,学习深呼吸和放松肌肉的方法,帮助缓解腹胀症状。

此外,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也可以减轻腹胀的症状。

总的来说,对于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需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不当的药物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法能够对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
疾病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生物- 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形态异常或粘液便等临床症候群。

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改变等确切依据。

IB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之一,约占慢性腹泻病人的一半左右,但对其认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它虽是一种肠道运动能紊乱,但实验室记录到的动力紊乱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符合,另一方面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可发生于多种状态下表现类似的综合征。

IBS最早由Powell报道,嗣后曾使用过多种术语,如神经性结肠、痉挛性结肠、结肠过敏、神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这些命名不够全面和精确,而IBS 是目前所采用的最合适而精确的诊断术语,它强调本疾患具有易激性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种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

目前还缺乏IBS精确发病率的报道,约在10~20%之间。

国际上除印度以男性多见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

本病青年发病率较高,5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罕见。

尽管IBS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痛及腹部不适,但并不导致其他慢性或致命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等,更不会影响寿命。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

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则表现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时,自己控制不了。

I B S 临床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及未定型4 个分型, 姚欣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照罗马Ⅲ诊断标准, 腹泻型肠易激惹最多见, 约占2 / 3 , 所以粪便中含水量则是I B S 分型的重要依据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就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情绪的变化有关,发病期对任何微小的刺激都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症状。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紧张情绪一般是在饭后产生,排便后会好转.
2.情绪过于紧张,老想着上厕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暗示.
3.外出有事时会更加紧张,有时候遇事激动就要上厕所,非常急,大便状态不一定,有时是比较稀的,有时是正常,但一般排便量都比较少。

稍有不适就会出现腹泻,大便也不多,一般呈粘糊状.
4.饭后20-40分都会去厕所,有时候大便像水一样,有黏液,有时大便也是比较急的,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上完后感觉又想上可能是多年形成的紧张习惯。

5.熬夜或是通宵不睡觉的时候,肛门排气就会增加。

第2天早上就会排出大量大便,一般肚子会排空.
6.在饮食不当,吃了刺激性的食物,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加,一天十几次。

肠道易激综合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上述症状者欧美报道为l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1]
致病原因:
①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②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

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③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

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④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⑤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

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国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健康指导建议:
应调整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解除精神因素,给予药物治疗。

腹泻患儿应限制粗质蔬菜和水果,当腹泻控制后仍需坚持数月,再逐渐增加纤维素量达正常水平。

本病与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要解除精神因素,应向患儿介绍一些医学知识,使其了解为功能性疾病所致,以消除其思想负担
疾病预防
1 经常放松心情,多做深呼吸,多外出走走。

2 生活饮食注意,少吃对肠胃刺激性较强的东西。

3 服用一些对调整肠道菌群比较有效的东西。

饮食注意
1 食疗:
1.1 姜艾糖水
材料生姜12克,艾叶9克,红枣6枚,红糖15克,白糖15克。

制作用清水洗净生姜的污泥,去除姜皮,切成薄片备用。

用清水洗净艾叶的粉尘备用。

红枣用清水略泡后洗净,剥去枣核备用。

以上各物准备就绪后,一同放进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食。

作用本方对于阴寒内盛的腹痛较适宜。

1.2 姜归糖水
材料当归15克,生姜15克,红糖15克。

制作先用清水洗净当归,放在锅中,隔水稍蒸,使当归变软,然后切薄片备用。

生姜用清水洗净沙泥,去除姜皮,切薄片备用。

以上物品准备就绪,一同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中火煮,待温后饮用。

作用本方适用于虚寒腹痛。

1.3 莲山粉
材料莲子肉500克,淮山药500克,薏苡仁500克,芡实500克。

制作先将莲子肉、淮山药、薏苡仁、芡实分别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略焦黄,然后将各种药物分别放进打粉机内打成药粉,再将这四种药粉混和,用干燥的玻璃瓶装起。

每次服用30克,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服食,每日数次。

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脾虚腹泻。

1.4 草决明蜂蜜饮
材料草决明30克,净蜂蜜30克。

制作先将草决明挑选,去除杂物,然后放进沙锅内微炒,将其打碎,再放进沙锅内,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煎。

煎好后,取药汁,放入蜂蜜拌匀,早晚各服一次。

作用本食疗方适合于阴津不足,肠燥便秘。

1.5 桂芪粥
材料肉桂6克,黄芪30克,炙甘草9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先用清水将黄芪洗净粉尘备用,大米用清水洗净备用。

以上材料准备就绪后,将黄芪、肉桂、炙甘草一同放进沙锅内,加水600毫升,用中火煮20分钟,然后捞出药渣,将大米加入药汁中一同煮粥。

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匀,稍煮即可。

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虚寒性慢性腹泻。

1.6 焦米粥
材料粳米100克。

制作先用清水洗净粳米,然后将粳米放进沙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然后加进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成稀粥,待温后服食。

每日可服2~3次。

作用本食疗方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2 患者吃什么好
2.1 饮食中要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

无论腹泻还是便秘,补充纤维都有好处。

纤维可加速食物的运动,使粪便变软,增加粪容量,因而使排便顺利。

瓜果、蔬菜、谷类、玉米等食物中富含植物纤维,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如芹菜、白菜、油菜等绿色蔬菜,饭后要吃一些水果,如梨、柑桔、西瓜等。

谷类、玉米等粗粮要与精米细粮搭配调剂。

2.2 饮食规律。

1日3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食暴饮,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

3 患者吃什么不好
3.1 应限制产气食物的食用和饮用。

产气食物进入肠道,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的大气体,可使肠道扩张、肠蠕动缓慢,引起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

如咖啡、碳酸饮料、酒精以及豆类:甘蓝、苹果和葡萄等,都可成为产气食物,需少食、少饮为宜。

[2]
补骨脂、炒白芍、炒白术各15克,肉豆蔻20克,五味子12克,煨诃子8克,炙米壳、陈皮各6克,炒石榴皮、炒防风各10克,茯苓、炒苡仁各30克。

每日一剂,以两周为1个疗程。

本方有疏肝健脾、温肾涩肠、止痛止泻之效,对腹泻型肠易激惹综合征有明显疗效。

中医辨证属肝郁乘脾者,加元胡15克,青皮6克舒肝理气止痛;脾胃虚弱者,加炙黄芪15克,党参20克补气健脾和胃;寒热夹杂者,加黄连3克,黄柏5克清热坚阴止利;脾肾阳虚者,加附片10克,杜仲15克温补脾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