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精)
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 建议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议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议为题,以下是满足要求的十个段落:1. 工业强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要实现工业强市,首先需要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同时,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确保它们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2. 产业兴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产业兴市,需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来增加经济增长。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3. 技术创新是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端科技人才。
4. 加强产业链整合是实现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关键。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参与产业链合作,提高其竞争力。
5. 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市场。
6. 提高城市的软环境是实现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加强政府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7. 注重人才培养是实现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8.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强市和产业兴市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0.22•【字号】宁发[2005]13号•【施行日期】2005.10.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宁发[2005]13号)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市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城市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现代化城市普遍都是工业化发达的城市。
唯有工业化的实现,才能够带动三产、反哺一产,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并为城市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此,在西宁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工业是我市实现“消除贫困、富民强市”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是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深刻认识工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但从整体上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大企业少、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
但是,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在区位、气候条件和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在工业化实现方面成为我省的主要区域。
因此,在谋划“十一五”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坚定工业立市的信心,必须把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振兴西宁经济的重大战略,以极大的决心和努力,加快工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强化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以新型工业化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充分就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西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佳木斯工业强市实施方案
佳木斯工业强市实施方案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近年来,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力度,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市步伐,制定了佳木斯工业强市实施方案。
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布局。
佳木斯市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佳木斯市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三、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
佳木斯市将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
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留用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佳木斯创业创新。
四、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佳木斯市将加大对工业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同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安全。
五、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佳木斯市将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互补发展,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共同发展。
总之,佳木斯工业强市实施方案的出台,将为佳木斯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希望全市上下能够紧密团结,共同努力,为实施方案的落地落实做出积极贡献,推动佳木斯工业强市迈上新台阶。
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廊政[2014]15号
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正文:---------------------------------------------------------------------------------------------------------------------------------------------------- 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廊政〔2014〕1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以及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激发全市工业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现就2014-2017年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绿色、高端、率先、和谐”的发展定位,按照打造环保产业城市要求,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大力实施“323产业升级壮大计划”和“1511重点培育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强化项目建设,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两化融合,化解过剩产能,改善发展环境,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基础、特色基地和精品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323产业升级壮大计划”:优先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金属冶炼及压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和食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
“1511重点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大“高地”、五大产业基地、十大精品园区、百家优势企业。
二、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优化。
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36.3%提高到41.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8.85%提高25%以上。
--规模总量扩大。
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增速以现价测算)。
--规上企业增加。
到2017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00家。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沧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3•【字号】•【施行日期】2012.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更好地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聚集区、开发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沿海临港工业、县域工业、中心城区工业“三大板块”,壮大提高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发展转型并重原则。
突出做大做强全市工业,正确处理工业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环境、安全的关系,以产品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动力,推进全市工业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集约高效型、安全环保型转变。
(二)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实现全市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坚持沿海突破原则。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以建设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为契机,以综合大港建设为龙头,加快沿海经济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实现沿海工业率先突破,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发文字号】平政发[2011]99号【发布部门】平凉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6.07【实施日期】2011.06.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平政发〔2011〕9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各有关企业:为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工作会议、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确保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目标,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17号)精神,结合平凉工业发展实际,现就我市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1.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业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群众就业的主要领域和保持社会全面进步稳定的关键所在,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园区集聚”的工业发展之路,初步培育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引领、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经济格局,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主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工业肩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
只有充分发挥工业主力军的作用,率先全力谋求工业的跨越发展,才能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2.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已进入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
与全国、全省兄弟市相比,我市工业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总量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层次较低、园区承载力差等问题十分突出。
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推进我市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跨越,促进信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结合实际,就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激励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推动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调整,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优势企业、优势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信阳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我市“承东启西,联南靠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郑州、武汉、西安四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资源等资源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搞好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力、食品、制药、纺织、建材等八大优势产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1、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年均增长10%以上,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在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达到10户、3户、1户。
2、围绕现有骨干企业,搞好产业结构升级。
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化工、食品、茶叶、非金属、纺织等传统产业产品链条进一步延伸,最终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在制成品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努力形成产业。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9.04•【字号】咸政发[2007]64号•【施行日期】2007.09.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咸政发〔2007〕6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突出工业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经市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创新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机制1、理顺管理体制。
理顺工业经济管理体制。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部门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能职责,加强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重点抓好工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等项工作。
2、加大考核力度。
加大对全市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技术进步、规模企业培育、循环经济、规模工业发展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实行领导包抓,定期考核,严格奖惩。
成立咸阳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赵庆明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杨劝林和市工业办主任田晓东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业办副主任吴旺成担任。
3、建立重点企业台帐。
建立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信息台帐,随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
建立顺畅科学的统计机制,确保真实反映全市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4、健全预测预警机制。
每月20日前后召开13县市区经济运行预测分析会并形成长效机制,提前预警预测。
每月25日前后编发《工业经济运行动态》,通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坚持分析调度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全市共性问题,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6、加强综合协调。
重点掌握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动态,从资金、电力、煤炭、运输、油气等方面,加强综合协调,积极搞好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使工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向工业强省转变若干意见的通知
先进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抓住国际、 国内制 产业 。努力实 现 高新 技术 研 发 水 平 大 幅 提 升 和高
造业 梯度 转 移 的历史 机 遇 , 大开 放 为 主 战 略 , 以 以 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形成中部地区有一定
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 , 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制造 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
产品、 做强 一批 企业 、 大一批 产业 , 速壮 大工业 源 和农 业 资源 产业 化水平 。努力延 伸 产业链 、 做 迅 打造
规模 、 提升工业发展层次 、 增强工业竞争实力 , 不断 知名品牌 、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形成 中
提高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占工业的比重 , 部地 区独具 特色 和极 具 优 势 的 资源 型产 业 重 要 加 不
20 0 7年 9月 1 日 4
省经 贸委《 关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向工业强省转变的若干意见》 已经省政府 同意 , 现印发给
你们 , 请认真贯彻 落实。
关 于 实 施 新 型 工 业 化 战 略 加 快 向 工 业 强 省 转 变 的若 干 意见
省经贸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 深入 业 重大投 资项 目。努 力促 进 先 进 制 造 业企 业 高度 实施 新 型工业 化发 展 战略 , 速农 业 大省 向工业 强 集 聚 , 全 国同行 业 所 占 比重 明显 提 高 、 争 实 力 加 在 竞 省 的转变 , 特提 出如 下意 见 。 明显增 强 , 形成 中部地 区重 要 的先 进 制造业 生 产基
断提高工业 占 G P的比重 , D 不断提 高工业对财政 工基地 。 贡 献 的 比重 。 高 新技 术产 业重 要成 长基 地 。依托南 昌 、 新余
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 建议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议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为题,我们来探讨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和经济增长。
以下是关于如何打造工业强市、促进产业兴盛的一些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2. 挖掘本地优势产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应该重点发展和扶持这些优势产业。
通过培育和支持本地产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 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 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5. 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是促进产业兴盛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和发展条件。
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和留在本地。
7.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政府应加强产业协调和合作,推动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可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大产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9. 提升城市硬件设施:提升城市的硬件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10. 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通过以上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推动城市的工业发展,实现产业兴盛和经济增长。
全市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全市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和人才引进,提高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2.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创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要抓住自身的优势,发展壮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强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与外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通过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6.加强环保意识和治理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鼓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和设施的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加强政府服务和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8.推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要加强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推动,提高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全市工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对外开放、人才培养和引进、环保治理、政府支持和服务以及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等方面的努力,以推动工业发展迈向高质量、绿色、可持续的方向。
解放思想 创业实干 科学发展—兰州市经委“工业强市”的五点意见
题依然是总量不足 , 面临体制 性障碍与 略任务 ,作为经济 发展 的第一 引擎来 业结构调整 , 促进产业关联和集约化发
还不够高 ,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 固, 与 的措施 , 坚定不移地推进“ 工业强 市” 战 现工业 经济的跨越 式发展提 供强 大支
发达地 区的差距在拉大 , 工业 还不 能为 略 , 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 的 撑。 围绕产业重点 , 加大投资力度 , 加快 兰州 经济社会 和谐发展 提供 强大 的物 跨越式发展 , 为提前升为两位数的发展 传统产业 改造 提升步伐 , 推进高新技术 质基础 。与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 与兰州 面建设 小康社会 对工业 经济发 展提 出 目标 、 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更 产业化 。建 立项 目生成与储备机制 , 在
情的认识 , 深入推进实施“ 工业强市” 战 发 展 , 能 聚 集 雄 厚 的财 力 物 力 , 动 年 到“ 才 带 十二五 ” 间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 期
略
改革 开放 3 年 , 0 尤其是 “ 十五 ” 提高财政收入和经济实力 , 以 才有能力 办 业 主攻方 向和产业发展重点。 分发挥 充
型工业化之路 , 实现工业化既是兰州工
一
五” 后三年工业经济增加值要保 持高 业技术创新 , 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 提
业 城市 的性质所决定 , 也是实现经济社 于全 省 (5 以上 的增 速 , 2 1 1 %) 到 0 0年 快构建 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 产 会跨越式发展 的必然选择 ; 既是落实科 实现在 “ 五” 十 末基础上 的翻番 , “ 在 十 学研联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创
最新整理关于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意见.docx
最新整理关于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意见一、工作目标到20xx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xxxx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工业税金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0户,其中10亿元企业2-3户,5亿元企业10户以上,亿元企业3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70亿元;实现50亿元产业1-2个。
到2019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10亿元,其中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xxxx亿元;工业税金超过7.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以上,其中,10亿元企业4-5户,5亿元企业13户以上,亿元以上企业4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产业1个,50亿元以上产业2个。
二、发展措施(一)狠抓工业主导,推进三产互动始终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着力能源开发、化工建材、农副产业精深加工、新兴产业,推进“四个基地”建设,做强做实工业经济。
充分发挥工业的带动作用,以工业项目为支撑,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向集约化、节约化、新型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着力实施“两化”互动、协调共进,推进产城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站”、“城”、“园”相融互动;着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链延伸,带动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农业孵育作用;着力“两化”融合发展,发挥信息化促进作用;着力工业带动金融、物流、设计、咨询、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发挥服务业助推作用。
坚定工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一三产业促进工业发展。
强化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三产互动、协调发展。
(二)狠抓园区建设,打造支撑平台夯实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全力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完善电wang、供排水管wang、天然气管wang、通讯wang、物流wang等配套要素集聚,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提高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园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送审稿)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平阳工业经济竞争力,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数字引领之路,在历年工业经济有关政策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1.鼓励各类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支持首台(套)研发,对企业研发的设备认定为国内、省内、市内重大装备首台(套)产品,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奖励。
对通过验收的浙江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省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温州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分别给予每项奖励10万元、5万元、5万元。
对于通过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项目,按2万元/个给予奖励,同一年度单个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3个。
2.加大创新载体梯队培育。
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1000万元、30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30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奖励、100万元奖励。
对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30- 1 -万元、1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给予10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按照国家级800万元、国家地方联合500万元、省级30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新获筹建的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
二、大力培育产业新动能3.建立重大产业项目高效招引机制。
“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服务业500强”及境内外上市企业直接投资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和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机构入驻平阳的,给予“一事一议”综合扶持政策。
4.大力培育“三大产业领域”产业项目。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04•【字号】通政办发〔2022〕70号•【施行日期】2022.07.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7月4日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全市乡镇工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不含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高新区)发展水平,推动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乡镇工业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南通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坚持科学发展。
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搞“一刀切”,进一步加强全市乡镇工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打造形成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为主体,以重点中心镇、产业集聚特色镇为支撑的多层次乡镇工业空间布局。
各地要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属地统筹、规划引领、集约管理、精准整治”的要求,大力推进“退二还一”“退二优二”“退二进三”。
严格控制新增集聚区,利用5—10年的时间,推动园区外企业入园进区,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和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
以下各条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牵头落实,不再列出。
〕二、提升园区质态。
漯河市市情知识测试题
市情知识测试根据市委关于市情教育的安排,市委宣传部、市史志档案局、漯河日报社共同组织开展市情知识测试,测试的内容含概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漯河的历史、文化等。
测试题目在《漯河日报》和漯河名城网()同时刊发。
市委宣传部已经下发文件,对参加测试提出明确要求,请各级党组织按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人员参加。
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单选题1.为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漯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A.加快实现“两个率先”B.抓好“六项重大攻坚任务”C.推进“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2.《中共漯河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实施经济发展突破的意见》出台时间为A.2012年11月1日B.2013年9月1日C.2013年11月1日3.“六项攻坚任务”分别指的是A.突出招大引强;发展壮大重点产业;着力抓大育强;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 —B.开发漯河新区、西城区,加快建设中国旅游名城和食品名城、把漯河建成豫中南高新技术科研中心C.创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和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把漯河建成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4、《中共漯河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实施经济发展突破的意见》中,六个行动计划分别是A、1.招引重大项目行动计划2.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工作行动计划 3.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行动计划 4.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工作行动计划 5.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行动计划 6.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行动计划B、1、招商引资行动计划2、加快工业化进程行动计划3、文化旅游业发展行动计划4、产业聚集区发展行动计划5、加快城中村改造行动计划6、治理环境行动计划5.2013年12月30日,中共漯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马正跃作重要讲话,提出三点意见:一、强化统揽,。
二、突出中心,。
三、改进作风,。
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意见-银党发[2008]4号
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意见正文:---------------------------------------------------------------------------------------------------------------------------------------------------- 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意见(银党发[2008]4号)为了深入推进“兴工强市”战略,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对2001年以来制定的扶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对部分政策条款进行了调整完善。
现将经过梳理和调整完善后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予以发布,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名牌产品奖励与国际标准认证资助l、市政府对获得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奖励。
其中,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获得宁夏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宁夏以外的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到银川生产。
在银川贴牌生产两年以上的,市政府分别给予贴牌生产企业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银川投资建厂且实际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府分别给予生产企业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国际标准认证资助。
企业通过FDA等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一次性资助15万元;通过GMP认证的,一次性资助10万元;通过国际标准系列认证(IS014001及以上)的,一次性资助5万元。
二、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扶持4、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新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支持。
政府的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倾斜。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3.17•【字号】枣政发〔2017〕2号•【施行日期】2017.03.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枣政发〔2017〕2号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大企业:为推动全市工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板块围绕“265” 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四大优势产业板块,即高端装备制造板块,重点实施航空发动机叶片阵列机床研发及产业化发展、高端柔性数控机床、光纤预制棒拉丝、锂电池隔膜、OLED、大马力拖拉机、精密铸造等产业项目;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板块,重点推动煤气化、煤焦化等下游高端新材料开发、新型水处理剂、精制草酸、磷酸铁锂等产业项目;医药和医疗器械板块,加快推进医用耗材和康复保健器械产业基地、中药颗粒剂基地、晶型药物、手性制剂、新型酶制剂等产业项目;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业板块,加快推进电子磁性材料、集成电路封装等电子信息制造业,进一步发挥鲁南数据中心、互联网小镇等大项目带动作用,打造教育、医疗、旅游、交通等 16 朵“智慧云”,建设区域性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建链”工程,开展产业“号脉问诊”活动,进一步提升集群集聚发展水平。
启动现有开发区“二次创业”,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
积极稳妥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等配合)二、大力培育龙头骨干工业企业从 2017 年起,在全市“265” 重点产业中筛选 30 家龙头骨干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采取加大生产要素保障、支持企业扩大工业项目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与上市(挂牌)、支持企业引进培养人才、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市级领导帮扶制度、加强督导考核等措施,从政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上给予龙头骨干工业企业重点倾斜,积极培育行业单项冠军和创新成长性企业。
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
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8.22•【字号】市委发〔2008〕49号•【施行日期】2008.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嘉峪关市委、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市委发〔2008〕49号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继续解放思想和推动科学发展,走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切实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年来,全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继续发展壮大冶金工业和突出发展地方工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保持了较快增长,工业经济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工业发展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既面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加快发展的六大机遇:一是酒钢公司近年来大规模投资形成的新增产能开始集中释放;二是酒钢千万级煤电基地、酒泉千万级风电场和404核乏料处理项目的筹划和建设;三是我市资源配置的途径逐步多样化,不仅可以利用内蒙、新疆、青海等周边资源,还可以利用蒙古国和中亚、西亚及南非的矿产资源;四是六大能源线路建设均途经我市,为今后发展“通道经济”创造了新的条件;五是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力度;六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资源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为我市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和做大招商引资规模,提供了难得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抓住历史机遇,确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推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现实的任务。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
前言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纺织产业是蚌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蚌埠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蚌埠市纺织产业覆盖了棉纺织、毛纺织、针织、化纤、印染、服装、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制造等多个行业。
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促进蚌埠纺织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按照蚌埠市委、市政府关于“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的战略部署,特制定《安徽省蚌埠市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根据纺织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参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等原则和要求,在对蚌埠市纺织行业进行战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蚌埠市纺织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确立了蚌埠市纺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建议,对推动蚌埠市纺织产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纺织行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蚌埠市纺织行业现状1.1 基本情况蚌埠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七十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毛纺织、印染、服装为主,兼有针织、化纤、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纺织工业是蚌埠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
“十一五”以来,蚌埠市纺织行业按照蚌埠市委、市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搞活经营机制,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全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5月29日)“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由传统工业迈入现代工业的重要阶段。
面对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认清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决战工业的责任和意识,抢抓机遇、升级提速、加快调整、奋发作为,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此,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做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以提升速度、总量、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以抓投入、调结构为重点,以完善政策环境为保障,努力实现大产业培育、工业园区建设、骨干企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大突破,不断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把蚌埠打造成为全省新兴产业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在区域竞争中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
二、主要原则(一)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工业倾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坚持广泛借助外力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原则。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广借外力促发展。
同时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上市和开放式重组,促进工业迅速做大做强。
(三)坚持特色发展和集约发展相结合原则。
园区实现规模效应、特色发展,产业实现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实行科学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两倍,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一)扩大工业规模。
规上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二)加大工业投入。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3461”行动计划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50%以上。
(三)优化产业结构。
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形成,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六大产业占工业总量70%以上。
(四)做强做大骨干企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户,形成年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200户,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50亿元的企业6户、超100亿元的企业3户。
(五)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要瞄准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加快技术改造;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
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达1300件。
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7家,省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50个。
(六)加快平台建设。
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六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65%以上。
四、重点任务大力实施“1115”工程,即到“十二五”末,超1000亿元年产值的产业达到1个、超100亿元年工业增加值的园区达到1个、超100亿元年产值的企业达到3户、5家企业成功上市或实现再融资,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培育大产业按照突出主导产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思路,坚持走“3+1”产业发展道路,即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实完善基础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价值链,形成集群发展。
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产业总量为重点,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起重机、压缩机、脱硫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钢质特种船、铝合金轻质船、舟桥装备、游艇、大型高精数控机床、矫直机、发动机、电磁离合器、滤清器、油缸等主要产品,引进铸造、锻造、模具制造、表面处理等基础产业,着力打造滤清器、环保设备、船舶制造三大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
以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做大柠檬酸、硝基氯苯、氯碱、甲苯系列有机中间体等主导产品,积极发展有机硅烷、生物饲料添加剂、VC磷酸酯、橡胶制品、染(涂)料、树脂等产品,重点推进邻法苯酐、聚丙烯酰胺、对硝基酚、二氯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省精细化工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精细化工产业园。
依托重点医药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产业化等一批项目建设。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12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以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模块化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0所、41所和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的技术研发优势,围绕新型电子材料及器件、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三大领域,重点开发超薄显示器玻璃基片、液晶显示器件、集成电路显示模块等基础材料,壮大高端液晶显示器、高精密新型电阻器和电感器、传感器、汽车电子等重点产品,优先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建成3G移动通讯网和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中电集团41所孵化养殖装备产业化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70亿元。
2、快速培育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
以集成先进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价值链为重点,着力推进年产2000万片sno2透明导电膜玻璃生产线,1000兆瓦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20兆非晶硅太阳能电站、400台(套)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太阳能玻璃、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装备及集成系统、太阳能电站等完整产业链,建成薄膜太阳能电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太阳能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打造中国光电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80亿元。
生物产业。
以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微生物发酵技术优势,在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四大领域取得突破。
依托国家级发酵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重点开发和实施年产5万吨维生素C及B1、200吨D-核苷单磷酸、18万吨乙二醇、15万吨聚乳酸、1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4*12MW秸秆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170亿元。
新材料产业。
以整合现有资源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重点,依托中建材玻璃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围绕电子材料、玻璃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四大领域,引进电子用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高效节能建筑用钢、精密铸件等生产企业和先进制造技术,大力开发球形石英粉、超细硅酸锆、抗反射玻璃、PET卷绕镀膜、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等产品,逐步形成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建成安徽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纺织产业。
以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产业价值链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著名服装品牌,积极发展家纺、高档毛毯、服装、无纺布、帘子布等民用和工业用纺织品。
加大现有棉纺、粗精毛纺、麻纺、灯芯绒、印染等传统行业的重组和改造力度,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等现代技术在纺织领域应用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开发高档粗精呢绒、竹纤维混纺、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牛奶蛋白纤维混纺等新型面料产品。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40亿元。
建材产业。
以开发新产品、完善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形成以优质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系列产品为主导的研发生产体系,以水泥熟料、预拌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为主导的生产加工体系,以浮法退火窑及滚道、吊挂式全自动浮法拉边器等产品为主导的建材设备生产体系。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
轻工及食品产业。
以打造特色产品,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为重点,围绕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包装印刷、家具制造、工艺美术等五大领域,加速轻工行业的升级改造和产业集聚。
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包装容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物、多色高效印刷品、绿色环保办公家具、高档玉铜器等产品。
加快食品业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精品粮油、肉类制品,中高档白酒、保健酒,中高档卷烟、特色名点、绿色炒货食品等产品,把黄山卷烟、皖酒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
做大工艺美术产业,建成玉器加工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380亿元。
4、充实完善基础产业加快国电二期项目申报和建设进度。
加快电网改造升级,新建1座500千伏变电所、2座220千伏变电所、20座110千伏变电所,扩建1座500千伏变电所、3座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
扩大燃气供应能力,新建2个加气站、3个区域调压站、2个调峰LNG站,实现燃气次高压穿越淮河,加快对城市管网、门站的改造。
完善自来水管网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南污水处理厂、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
到2015年,基本形成纵横交叉、布局合理、供量充足的城市电网、燃气管网、供水及污水管网格局,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着力建设大园区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
要大力推进园区的发展与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基础和配套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园区新体制。
1、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和定位。
以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协调发展为目标,规划园区布局,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体系。
淮河以南工业园区以质为先,在做大总量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淮河以北工业园区以量为重,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总量快速上规模、上台阶。
通过努力,构建城乡工业新体系,形成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专业镇相配套的园区新格局。
2、创新园区运行和管理体制。
探索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区划构建园区管理和运行新机制,相邻的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对工业项目的用地实行预征,同时加快园区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