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与国内传统医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

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

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

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

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

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可有效预防疾病。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已被科学证实,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

欢迎阅读!太极拳与整体医学的关系太极拳是一种康复修复的医学性运动,其对脑神经起着改善作用,还能治疗腰椎疾病,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使下肢更稳固,对心血管有积极地影响。

这些功能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并已经为大量的医学研究所证实。

是的,太极拳具有这样一些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当注意到,我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这些“被肢解”的研究成果。

否则,我们很容易因为只见了具体的树木,而忽略了整片的森林。

我们需要从宏观的整全的医学视野来看待太极拳的医学功效,在这方面,太极拳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整体运动医学。

整体医学是一种古老的概念,专业精细的分析可以将事物割裂开来,对差异的重视远甚于认同的重视,这是现代工业社会深度发展的产物。

而早期的先民无论是看待自然还是自身,都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整体的宇宙。

世界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

那时医学普遍充斥着神学和科学、玄学与经验、箴言与艺术、人力与自然,这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他们的特色。

纵然他们有致命的医学认知局限和缺陷,但有一点——他们整体观的医学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哪怕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它遭遇发展的阻碍,或被主流医学所忽视,但不久它总能在适宜的位置找到它的医学荣耀。

现代人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精神疲劳,对某些疾病具有康复作用,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整体医学在20世纪总的来看处于医学边缘地位,主流是现代西方以还原论与循证原则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了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生命机体“各孤立部分”的物质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发现,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但其总体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治模式仍未取得很理想的效果。

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医学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于是行进缓慢但仍与时俱进的传统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中的整体医学,又再次进入主流医学的视野,仿佛人类天生具有回归传统的宿命追求,过往掉头不顾的医学精英们又纷纷礼赞整体医学。

太极拳中的中医理论

太极拳中的中医理论

太极拳中的中医理论《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太极拳以阴阳学作为理论基础,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阴阳学。

所以说太极拳与中医是同根同源于阴阳。

翻阅太极拳的书谱,有很多内容论点和中医学是相同相联相统一的。

中医是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

作为人体运动的太极拳当然就离不开中医。

中医与太极拳的联系不仅是阴阳论的同根同源,而且中医对人体的研究成果结论及其医疗的原则方针,也成为太极拳的指导方针。

拳术两项职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二者都要首先是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要求,每一个拳式的设计及其招术的变化,都是符合或适应生理标准条件为前提的。

因此中医学是太极拳拳式及招术变化的重要标准。

武术运动本身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和内容。

为什么医生都把太极拳做为防病治病特别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做为有氧运动的典范来推广是有根椐的。

早在汉代神医华佗编创《五禽戏〉》就作为体育运动和养生健体的方法。

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

这说明运动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练熊戏练其剽悍之性;练虎戏表现威武勇猛的神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现鹿静谧恬然之态;练鸟展翅凌云之势,以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是仿生的,又是养生的。

虽说太极拳作为拳术的本质是技击功能,但首先是养生是健体。

因技击是靠强身健体来实现做保证的。

当然技击与健身是紧密相联,是绝不可分开的。

有人主观的分成‘技击的架子’和‘健身的架子’,这个套路是健身的,那个是技击的。

是非常错误的。

中医理论的始祖文集《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药方不多,但关键是提出了认识人体的内求根本大法。

内求,就是内观、内视五脏六腑,查血脉怎么流动。

办法是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以达人体各器关合诣平衡,达到袪病健身,延年益寿。

所以,内求法是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和道路。

目前国际上重识中医在防癌艾兹病的方法,看到中医内求治病原理的现实意义。

太极拳习练与医疗保健的关系

太极拳习练与医疗保健的关系
时最好选地 面平 坦、 环境幽静 、 空气新鲜 的地方 。 2 . 2 习练场地 、 时 间及方 向 : 练 拳时 最好 选地 面平坦 、 环境 幽 静、 空气新鲜的地 方。一般 多在 清晨 或 傍 晚锻炼 。清晨 练拳 , 可以让 身体 活动起来 , 为进入工作 、 生活做 准备。傍 晚练拳 , 有
在 7— 9分 钟 。
2 . 5 架式一致 : 行 拳的架式高低要适 当 、 平稳, 不 可忽高 忽低 。 在“ 起势 ” 动作时 , 就 已确定行拳 姿势 的高低 程度 , 除 了个 别动 作( 下势 ) 外, 整套太极拳动作基本上应在起势高度上完成 。 2 . 6 运动量 : 根据个人 体力 等确定 。一般 每天早 晚各练一 次 , 每次 1 h , 体 弱多病 、 年老者 , 可以酌量 减少至 1 O一1 5分钟 。 初学者 、 身体虚 弱者 , 架式 可 以高一些 ; 反之 , 架 式应 该低 些。有关节炎的病人 , 运 动量 可适 当增 加 ; 有 胃肠 消化 系统 疾病的 , 可多练 习几次 , 运动量大一些 , 有益 于改 善消化 系统功 能。运动量大小可根据情况调整 : 可 以改变每次行 拳的 时间长
太极 拳是我国传统 健身运 动 , 不但 强身健 体 , 而 且有 很好 的医疗效果 , 适用许多慢性疾病或 急性病 的治疗 和康 复。 1 . 1 心血 管系统疾病 : 病人有精 神疲倦 、 心悸 气短 、 面色不 华 , 甚者心胸 憋闷或作 痛 、 脉细 弱等症状 。坚持 太极 拳锻 炼 , 可使 心气旺盛 、 血脉充盈 、 脉搏和缓有力 、 面色红 润有光泽 。临床上 常用 于 冠状 动 脉粥样 硬 化性 心脏 病心绞 痛 , 心 肌梗 塞后恢 复 期, I、 Ⅱ两期原发 性高血压病 , 风湿性 心脏瓣膜 病和肺原 性心 脏病 I、 Ⅱ度心功 能不全 者 。练全 套 简化 太极 拳 , 可视 病情 和 体质进行选 练 , 如野马分鬃 、 搂膝拗步 、 云手等 。其 运动量 应 以 运动 中心率小 于亚极 量 ( 亚极 量 一1 9 5 一 年龄) 为 宜。正常 人打 套简化太极 拳 , 一般心率提 。练拳 最好 在 早晨 , 选择 空 气新 鲜 , 较 为 温 暖、 干燥 的地方。 1 . 2 神经系统疾病 : 病人头痛眩晕 、 烦躁 易怒 、 失眠多 梦、 健 忘 神疲 。进行太极拳 锻炼 , 可 以调畅 气机 、 协调 阴 阳、 宁神 定 志、 潜 阳降逆 。因此 , 可用 于轻、 中度神经 衰弱症 、 各种类 型的植 物

太极拳医学结课论文

太极拳医学结课论文

太极拳医学结课小论文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生的行列。

说到养生,就不得不提到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身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整体观、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影响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的客观需要,也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大量卓有效用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知识与技能,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

这些构成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基本内容的知识与技能,均来源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学;养身;技击一、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关系太极拳是我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保健操,国人称之为医疗体操,太极拳也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1.太极拳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既密切相关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水与火,冷与暖,明与暗,运动与静止等。

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向日和背日造成事物或现象呈现出性质相反的特点,因而出现了“阴”与“阳”的初始概念。

“阳“代表了事物或现象都具有向日所表现的特点,“阴”代表了事物或现象都具有背日所表现的特点。

所以,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可代表相互对立的现象,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太极拳与中医原理

太极拳与中医原理

太极拳与中医原理武术和中医都是中华文化优秀遗产,它们具有某种同构的关系。

俗语云:“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它说明了我国古代拳术跟中医的密切关系。

中国武术理论有三大支柱:周易框架、兵法原则和中医理论。

中医为武术的第三个基本支柱,它给武术活动提供了人体活动的机理模型。

我们知道,人的生理活动跟肢体活动,原是紧密相连的。

任何生理活动,都可以表现为一定的肢体活动;而任何肢体活动,又都以一定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并反过来影响生理活动。

《孙子》云:“搏刺强士体。

”可见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去锻炼和发展;而人体生理功能的某些紊乱或损伤,也可以通过一定肢体活动去修复或补偿。

作为肢体活动的太极拳,因而不仅具有防身御敌、制人取胜的技击功能,而且同时还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医疗效果。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源于对生命的感悟,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执着现实生命的延续,并在“生生不已”的生命运动中显示自身的意义。

中医理论则是对此所作的理论说明。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作为一种人体活动、人体技术和人体文化的太极拳术,也一切围绕着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并跟传统的医疗技术一起汇合成强大的养生文化。

由此,古代的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而且还是一种人体理论和哲学信念。

太极拳拳理所依托的人体模型,就是跟易理同构的中医人体理论和哲学信念。

它以人跟环境辩证统一的“天人合一”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又以“气一元论”去解释生命的本源,以“阴阳变换”、“五行生克”的关系去把握人体活动的系统机理,并形成身心一源的“形神”学说。

诚然,用以医人的医术跟用以打人的武术,其具体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但作为人体活动的基本机理,则又是完全一样的。

由此用以对付外界环境各种压迫的技术方式,反过来又成了对付自身内部生老病死的修炼方法。

此亦即所谓“顺为生人、逆为修仙”是也。

在这里,太机拳通过中医所谓“活动筋骨”、“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充实脏腑”、“养精凝神”、“平秘阴阳”等方式,去挖掘人体自身各种适应环境、养护身体和自我发展的潜能;特别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动中求静”协调身心的演练功法。

太极拳与中医学--魏勰

太极拳与中医学--魏勰

太极拳与中医学--魏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中国文化亦源远流长,在这文化的长河里,孕育了中医文化体系和太极文化。

据史料记载,中医学可考到有史以来的公元前几世纪或更早。

如:《皇帝内经》等均有明确记载;有同样渊源的太极文化其理论可考证到《易经》、《道德经》等。

且两者均以《周易》的阴阳理论为依据,同源而功能异途并发展和壮大着的、为世人所赏识认可的且不断追求着、学习着、宏扬着和探索着的中国古老文化。

这里试论少许,望各位老师指正。

一.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共同点1.首先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静动等等。

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慨括,是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

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间,行意结合,螺旋缠绕,外柔内刚等阴阳相合的拳术套路而为太极拳。

所以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请浊之气、阴阳相交、化生万物。

由此可见中医学与太极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2.中医学中,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纳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疗方案的。

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对应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脏(肝、心、脾、肺、肾)等等。

而在太极拳法中,讲引、进、落、空、停和进、退、顾、盼、定等身法以及以此派生出的八卦方位(乾、巽、坎、垠、坤、震、离、兑)与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相对应。

太极拳合乎中医道理

太极拳合乎中医道理

太极拳合乎中医道理同养精气神祖国医学养生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气神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即精气)、生理活动的动能及其表现于外在的身心现象,是人的生命现象产生及其生理变化的根本。

“寿命修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

因此古今练功家及养生家同样无不重视精气神的练养。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所日之精乃指人体五脏六腑广义之精。

古代祖国医学理论日:“夫精者,身之本也”,“养生之道,以精为宝”,“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生……”,“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

可见,精是生命的本源。

因此,练功家与养生家均以“守精”为本。

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处处以腰部为主的全身内外统一的活动。

在练拳过程中,“时刻留意在腰间”,“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左旋右转,意气贯注,使腰部活动加强,带动全身各部肌肉、关节、内脏各器官的搞笑签名运动,并起到自动按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气血流通,促进人体内精微物质(即精气)的运化效果。

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于养精蓄锐和人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气在中医养生中十分重要,“人含气而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有多种,其最根本的是元气(真气),元气是由肾气、肺气和“水谷精微”相合而成。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元气的练养也具有良好的功效。

太极拳习练时,要求“以意调息”、“以意导气”,并有各种练气的方法。

太极拳运动既重视“意、气、力”的合一,也重视练气、养生和运气。

太极拳的呼吸细、匀、深、长而有力,这一方面可加大肺活量,促进吐故纳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循环全身”,“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因此,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气化功能。

另一方面,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使腹肌一张一弛。

膈肌不断起伏,可以有规律地“按摩”内脏,加强内脏与消化道的qq空间签名档血液循环和津液的搞笑签名分泌,对体内消化吸收很有利,从而也就有效地增强了“水谷精微”的提炼。

练功及养生所言之神。

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的心理活动功能,是人的精神意志。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而太极文化在其中已有多年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谈到传统,很多人便会问,什么是传统?我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和书籍都是传统。

第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主体是儒家文化。

纵观五千年历史,如今的文化已有很大的发展,但都是在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第二,太极拳内涵是什么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通过对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解,太极拳重在表现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并希望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和谐。

太极拳不是进攻性拳法,其主旨在于提高人的个人修养,达到身体各部位,身体与内心,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倡导以中庸为核心的礼乐思想,“仁“是其思想核心。

它符合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需求,也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被古代统治者定位为中国主导思想,从而得到极大发展。

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练习太极拳有中国传统中医原理,和现代医学原理,练习太极拳能预防疾病等功效。

第四,太极拳的发展与儒家文化关系儒家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与太极拳不谋而合。

太极拳主张万物相生相克,人应该与自然相互尊重,和谐发展。

由于基本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儒家文化在运动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如何结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促进太极拳运动发展太极拳既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极好方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的一种手段。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之一,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一种符合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的中医原理(1) 太极拳与阴阳平衡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

太极拳一招一势,均要两手臂同时运转,合之为一整体,分之为阴阳,相互转化太极拳通过招式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符合中医“整体诊治”和“辨证施治”。

即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之观念,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太极拳与疏通经络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有利于通经活络。

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在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1) 调整阴阳,平稳情绪长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层功能减退,从而导致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

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气定神闲。

以意引气,意到身随,绵绵不绝如行云流水,整个套路没有特别发劲和过猛、过急的动作。

因此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

大脑中枢神经在“松、静”的要求下,下意识地习练动作,大脑出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使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性的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组胺、激肽类引起血管舒张的活性物质升高。

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的治病疗效

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的治病疗效

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的治病疗效近几年,太极拳在医疗方向也有很好的发展,而今又被中医认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的治病疗效。

欢迎阅读!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的治病疗效太极拳在中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之一,而今又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根据《易经》而来的。

“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

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纭。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但笔者更偏向于张三丰真人创拳,后由武当太极传与河南陈氏的说法。

所以在民国时期,中央武术馆已经将太极等全部划归与武当门,而今武当门的掌门又是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

太极拳是一种意,气,形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导气,以气导力,融汇武术、内丹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太极拳重意,使神气内敛而不外发,精气内敛而不外散。

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

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气机自旺。

太极拳调气机,以养周身。

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基。

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

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

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太极拳动形体,以行气血。

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以丹田为核心,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

气会流通与全身,然后又回归于丹田,所以肌肉等四肢都会得到锻炼。

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营养脏腑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太极拳和中医学之间,存在这么多相通之处

太极拳和中医学之间,存在这么多相通之处

太极拳和中医学之间,存在这么多相通之处1、阴阳五行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太极拳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

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治疗学中有寒热、虚实、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有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相应治法。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

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

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由此可知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

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

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气血关系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太极拳着重于对精、气、神的修练,尤其在锻炼时要求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而致平和。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缓解压力,修身养性,修复身体病灶。

那么,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欢迎阅读!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史上仅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太极拳养生却不可小觑,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练太极拳能延年益寿。

在时间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在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学与太极拳则是其孕育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今天,许多经验性的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相继被实验科学淘汰,而中医学和太极拳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备受推崇。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本身优势所决定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与太极拳体系中阴阳转换、刚柔相济,动静相随的理念不仅符合现代人对于医疗、保健的要求,而且相较西医和国外拳术更显示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符合人体构造,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使血液循环更顺畅,血液畅通则减少疾病。

倒不是说孰优孰劣。

实验性科学固然看得见摸得着,经验性科学却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实验性科学的发展的同时,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全面的地方,而经验性科学往往没有具体标准,概念模糊,认识不够全面。

我们唯有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和太极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深受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等古典哲学的影响,而太极拳更是结合易学阴阳五行的变化及中医经络学说、吐纳、导引等为一体的具有技击、养生、修心等功能的内家拳术。

《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太极拳论》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二者都在追求着阴阳平衡的状态,在矛盾中寻求统一。

浅谈太极拳与国内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国内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

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

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

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

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

太极拳与中医学关系探源

太极拳与中医学关系探源

太极拳与中医学关系探源《周易》孕育太极,中医理论基础发展溯源于《周易》,两者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受哲学思想影响较深。

从哲学中的太极拳与中医学以及太极阴阳学说、五脏养生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

标签:太极拳;中医;探源1 哲学中的太极拳与中医学太极拳是由中国古老导引吐纳术结合技击动作形成的,关于“太极”一词的记载最早出自《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太极”理念其实是我国儒家和道家相结合的结果。

在《易经》中也记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后来,古人依据《庄子》、《易经》中对“太极”的阐述,将其逐渐演变,最后发展成比较成熟的太极观[1]。

该太极观对庄子哲学中的精髓充分进行参考学习。

太极拳运动虽诞生在明清时代,但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其悠长的源头在宇宙洪荒的远古时代。

《易经》的创造为太极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依据,太极拳集《易经》的阴阳学说,庄子的逍遥自然,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一体,中医的经脉理论和佛教、美学等多种理念为一体,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更是东方文化的璀璨明珠。

太极拳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带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优美传统历史文化色彩,有着非常坚实的根基,更是带着一种天然的、高贵的、传统的文化气质。

由上述可知太极理论是易学的内容之一,而易学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影响比较深。

“易与天地准”之论也是医学家们所坚信不疑的,援易入医,以易释医,易学中的太极理论对中医学理论起到了启发作用,自古以来,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易学中“太极”观念[2]。

宋清时代的医家们对太极等理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因此,这些医家们开始在医学实践中将太极理念应用其中。

首个将太极理念引入到医学中的是宋朝知名医家朱震亨,其提出了“夏月伏阴在内论”的生理病理一说。

他的学说主要是将医学、易学与周敦颐的《通书》、张载的《正蒙》等做到有机融合,所以其学说中的太极理念比较难以辨别,如果想要明白其中要义,一定要进行细致地剖析。

太极拳医学提要报告.docx

太极拳医学提要报告.docx

一、太极拳医学概念太极拳医学是一门太极拳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涉及到太极拳、道家丹道养生学、中华传统医学、西方现代医学二、太极拳与医学的关系1、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人应用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创立的拳术。

它的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绵绵不断,其循环往复、变化万端,犹如太极图的拳术,它具有养生、健身、防身、自卫功能。

太极图代表阴阳变化哲理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S”形的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

2、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医学的关系阴阳五行理论、经络穴位学与气血理论3、太极拳与西方现代医学的关系西医研究,太极拳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的摔跤率三、太极拳医学的研究内容1、阴阳五行理论对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医学的指导作用2、经络穴位对太极拳气血循行、灌注的导引作用3、道家丹道养生对太极拳的影响4、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帕金森氏病:辅助治疗5、太极拳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及其疾病的作用6、太极拳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7、太极拳对老年疾病的作用:预防摔跤8、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慢性心衰:辅助治疗9、太极拳的心理调节作用10、太极拳运动误区太极拳禁忌:骨折病人、急性疾病等四、太极拳医学的任务和意义1、阐述太极拳防治疾病的理论、提供医学效应证据美国医学家在《新英格兰杂志》称:太极拳能治疗纤维性肌痛2、指导符合医学规律的太极拳运动、减少运动性损伤,辅助提高太极拳技能,关爱近6亿的太极拳习练者的健康不正确的弓步动作——前脚膝盖超过脚尖,(髌骨韧带被拉伸过度,身体重力主要由髌骨韧带所承受,最易导致髌骨韧带受伤、髌骨软化)损伤髌骨韧带和髌骨一、太极拳的概念1、太极拳是否科学?《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二、太极拳的哲理(一)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其思想核心1、太极与阴阳的关系:·太极是阴阳的母体、基点、分点·太极是阴阳平衡、转化、变化的源点·动为阳,静为阴,太极是动静的实体2、阴阳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确的“太极拳起势”体现“反者道之动”·太极拳起势中,想象有两条无形的绳子以肩关节作为定滑轮,拉动两条胳膊抬起【不可耸肩】3、阴阳思想在太极推手中的体现:·《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道德经》“知白守黑”指导太极推手运动:知其白,守其黑——知其白之变,守己黑之变(二)五行学说是太极拳重要的指导理论1、五行·木:木曰曲直,主生发·火:火曰炎上,主温热、升腾·土: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土载四行】·金:金曰从革,肃降、收敛·水:水曰润下,寒凉、向下2、太极拳“揽雀尾”之五行揽雀尾的“掤(bing一声)、捋、挤、坐、按”五式即五行(土、金、火、水、木)(三)五行合二为一、一即太极三、太极拳的起源1、创拳说·太极拳始于南北朝说:韩拱月、程灵洗创拳说,唐朝许宣平、李道子传拳说·张三丰(张三峰)创拳说·陈王廷创拳说【不争的事实:杨露禅学拳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梁家辉 anglebaby什么的←←【马王堆导引术形体与太极拳相似:由此推测太极拳起源可能早于唐朝】2、道家养生思想影响太极拳是一种把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完美结合的武术,深受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注重内养)的影响,讲究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壮内,属于“内家拳”3、太极拳综合吸收了军队和民间的各种武术太极拳汲取各家拳法之长(如红拳),继承和发展了明代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4、太极拳采用中医学的经络理论知道气血运行四、太极拳的主要流派1、陈氏:架式宽大低沉、运劲螺旋缠绕,震脚跳跃、内劲爆发如“金”2、杨氏:架式舒展端庄、均匀柔和,拳技以“柔中寓钢,绵里藏针”,内劲爆发如“火”3、武氏:架式紧凑简洁,动作舒展,虚实分明4、吴氏:架式小巧细腻,动作轻松自然,柔缓平和5、孙氏:架高步活、转换轻盈,进退相随,开合运转*现代简化太极拳:1956年国家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编成主要套路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红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因发源于陕西盛行于关中,又被称为“陕西拳”、“关中拳”。

传统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指导性研究

传统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指导性研究

传统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指导性研究作者:李凯郭杰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6期摘要:传统医学理论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医学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丰富太极拳的理论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医学太极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52—021 整体观与太极拳整体观,是对事物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看法。

中医传统理论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节气、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在研究人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时,既重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重视人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性Ⅲ。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形体是由五脏六腑组成的,其中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人体的每个组成部分,虽然都有各自的组织结构、形态和功能,但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特征来看,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整体。

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是人整体机能的组成部分,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太极与中医一脉相承

太极与中医一脉相承

太极与中医一脉相承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的目的。

武术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外家拳一练筋、骨、皮为主,而以太极拳为主的内家拳则以养气、通络为主,也可以说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属于气功之行攻。

所以为了养病,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以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叫气道结滞,所以说: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

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

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了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既然粗壮。

体育专家认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帮助心脏工作,即减轻了心脏负担,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有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可防治血压高、跌跤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能。

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

美国医学界已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

他们政府肯拨款,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

太极拳近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中年老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候群。

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

然而,由于下元虚亏,连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

中医认为,人年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页黄。

浇水灌肥应从根部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

精品《中医与太极拳》

精品《中医与太极拳》

导读:1、医家与道家,医道难分家。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道家宗旨,医家宗旨,道家也是医家,不过只管自身,并不悬壶济世。

道家与医家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医道两家的太极拳,养身妙方,护生之宝。

华佗创五禽戏,医家历代护生之宝,张三丰创太极拳,道家传世养身妙方,太极拳,五禽戏,一脉相承。

太极养生与医家养生,太极拳是医道两家共同的养身护生之瑰宝。

一、医家与道家,医道难分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土思想活跃,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无为,齐物、逍遥",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医家(也就是现在的中医)的起源更早,从中土先民摸索、尝试,用砭灸、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病痛起,"中医"就开始萌芽了,那些勇于探索的"医者",就是医家的前驱。

自古至今,医家为汉民族的生存与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诸子百家之中,有些"家"是互相取法,相辅相成的,例如医家与道家的关系,就是如此。

医家指导思想的建立,吸取了道家宗旨的许多理念,尤其是道家"清静无为"、"顺应天时"、"法道自然"等思想,对医家防病治病、保健延年,有很大的影响及促进;而医家"不治已病治未病"、"辨证论治"等观念,也给道家的养生,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道家的学说,被称为"黄老之道",黄帝与老子都是道家的祖宗;医家的学说与技能,被称为"岐黄之术",除了上古的名医岐伯之外,医家还有一个祖宗,也是黄帝。

医、道两家有共同的祖先黄帝,他们的关系可说是相当密切的。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五《方术部》包括有:"养生"、"卜筮"、"相"、"疾"、"医"等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

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

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

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

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

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①此论文作者###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

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

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 怡情易性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

《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说明情志活动失调, 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 在中医的养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 “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四部医典》中养生论的“空观提倡人们需有“无我”的精神修为, 从而杜绝情欲、嗔怒和荤味病因的产生。

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首先,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

同时, 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

例如: 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 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

腹式深、长、细、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 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

其次, 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 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

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

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

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 防止气血的逆乱, 从而起到身心愉悦, 气定神闲的作用。

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 可以改变暴躁, 焦虑, 易怒的性格, 使人心平气和, 乐观向上。

4 太极拳运动健肾固腰中医认为,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因此, 健肾固腰在养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太极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极拳运动必须“主宰于腰”, 即太极拳运动需以腰为轴心。

通过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转脊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从而形成的一种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 会对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刺激作用。

这相当于一种自我按摩,使腰部运转流利, 肾部日益充实, 带脉得到相应的锻炼, 从而达到健肾固腰的效果。

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①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一对哲学概念, 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阴阳两种对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与发展, 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医武同源, 因此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 阴阳虚实的变化则对太极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易经》用“阳”象征积极、独立的事物; “阴”象征消极依附的事物。

阴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尹凡,《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河南中医学院院报,第19卷,宗地110期。

阳学说成为中医学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统帅, 同时也成了太极拳理论的基石。

清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意思是说在一个统一体(太极中),包含着两个互为其根的对立面(阴阳),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此消彼长, 彼消此长, 如两鱼游于水中, 互为粘依, 互为走化, 不顶不抗, 不丢不偏, 以此来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和应用。

在具体实践中, 太极拳家又以阴阳为纲,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使之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是以“阴阳”为纲,而以刚柔作为技法核心的话,后世太极拳家则更多地以虚实转换来作为太极拳技法之核心。

武式太极大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其传人李亦在《五字诀》中也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表虚实”。

虚实不仅成为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也为太极拳练习者所接受,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共同的理论。

然而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的弊病往往是虚实不清。

怎样来分清虚实? 太极拳之修炼全在用意, 而不尚力, 故虚实所在不能以有力无力作区别。

如意在右手, 则右手为实, 左手为虚; 意在左手则左手为实, 右手为虚。

两足亦是如此, 不能以两足同时为虚实,造成“双重”之病,此为“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

太极拳是全身运动, 并非其一部分或某一动作才讲虚实, 而是处处皆有虚实, 各势在运动时, 前后左右上下, 均有虚实重心可循。

做到“左重则左虚, 而右已去, 右重则右虚,则左已去, 前者是左虚右实, 后者是右虚左实。

”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在具体运用中, 或腕实而肘虚,或掌虚而臂实, 或先虚后实, 或先实后虚, 意之所向彼响斯应, 时时用意, 节节贯串, 付诸实践, 才能虚实分明, 因势而变。

不经长年练习, 不易获得。

李亦在《五字诀》中论述,“劲起于脚跟, 主于腰间, 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

”据此可知打拳, 若两脚同时用力, 便是双重, 此为练太极拳之大病。

不少太极名家尤为重视虚实转换, 所谓实者, 并非全然站定, 要精神贯注, 虚者并非全然无力, 须气势腾挪。

无过不及才能虚实变换灵活。

“夫拳名太极者, 阴阳虚实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之基础理论, 以虚实变换为之实用,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中医的“阴阳虚实”论不可废弃。

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①一、整体观念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也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整个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和锻炼要求都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太极拳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运动路线走弧形、走圆形,以达到气血的运行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马海军《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社会视窗》2009年第9期(下),总第333期。

和经络的流通。

要求连绵不断,从起式至收式,中间没有停顿,一式之末乃另一式的开始,全套一气呵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尤如涓涓流水,灌养全身。

其二松静、柔和、缓慢,其理在于:疏松才能通达,稠密则易引起闭塞,滞留。

柔和、缓慢以不伤气血,无害形体。

在太极推手中的粘连粘随,不顶不丢,讲求一个化字。

柔和与刚强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属性,柔则弹性强易变形,刚则性脆易折。

太极拳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对内,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经系统,得以疏理、通达,在顺应自然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从而起到健身、御敌、治病、益寿之功效。

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事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含着阴阳两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

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认为“动静合一,气血通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因此,练静功时要“外静内动,静中有动”,练动功时要“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便动静互根,阴平阳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