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第一章艾灸概述什么是艾灸➢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
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蝇。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概述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足。
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
艾灸疗法的功效(一)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二)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艾灸穴位讲解
养生--艾灸的基础知识艾灸文化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
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
《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
《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
艾灸法——绿色养生疗法艾灸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红外线温热刺激,来熏灼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果长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三十而立要艾灸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
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
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1.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中医文化之艾灸PPT课件
临床常用的有中华经络灸棒、随身灸、火龙罐灸、艾灸盒(一孔、 二孔、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 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 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
20
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
足三里
中老年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要穴,还可调和脾胃功能,补益 肾精,疏通筋骨,健步强腰。
艾烟的杀茵消毒作用,在治疗化脓性炎症、外伤感染、皮 肤细菌损害、上呼吸道感染等方面具有临床研究依据。
-
15
艾灸适合人群
男性:腰痛膝软、下肢沉重、神疲乏力、耳鸣头晕、尿频尿急、阳 痿、早泄、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亚健康状态。
女性:腰酸腰痛、手脚冰凉、痛经、带下、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 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消长,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 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它们指的 是数量的变化。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 其基本形式包括: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 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 2.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也 你弱,我强你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 系的。
-
8
艾灸的功效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 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 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 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 可用于疮疡、冻伤、癃闭、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中医传统艾灸(精选多篇)
中医传统艾灸(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医传统艾灸中医传统--艾灸来自山东济宁的刘代荣女士说起自己18年的病痛,刘女士话语激动,几欲落泪。
“别看我现在站在这里,正常人的样子,其实我已经病了18年”,“我今天站在这儿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艾灸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大家选择了艾灸,就等于选择了健康,选择了身体的保障!”这些话,刘女士是哽咽着说出口的,病在自己身上,别人或许根本没法懂你的痛苦,现在艾灸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很感谢丈夫为自己选择了悬灸。
夫妻之间,要的不就是那一份相互扶持,即使没有甜言蜜语,默默行动中体现的关爱不是更值得感动吗?当病痛折磨得自己直不起身子,睁不开眼的时候,当病痛即将击溃她的意志,让她产生轻生的念头,不正是丈夫的支持让自己硬撑下来吗?而现在丈夫为她选择了董敏园悬灸,也是出于同种关爱,这些她都心里知晓着,感激着。
再来说说一个月的学习体验,刘女士说,在董敏园悬灸培训班学习悬灸真的收获很大,自己以前在家只是随便灸的,不像董老师的手法是点穴施灸,效果更为明显也更为直接,不是一般艾灸可比的。
学习悬灸,解决自己身上的病痛的同时,还能开店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健康,刘女士很满意这个选择。
只有切身体会过病痛的人才能用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态去帮人治病养生,这一点董老师如此,刘女士也是如此。
让我们祝愿刘女士夫妇身体健康,生活美满!第二篇:学中医学艾灸学中医学艾灸有一次张女士肚子痛,痛起来很严重然后就马上去医院打吊针,刚打完一段时间内还有用,可以过了一二个月,病痛又开始发作,陷入了恶性循环。
张女士感到头痛不已,当初她认识一个中医理疗的老师,擅长刮痧,于是张女士便去尝试了,但效果也甚微,于是张女士尝试了艾灸,结果效果非常好,肚子痛的毛病并没有再次发作了,她感到十分的神奇。
张女士在谈及她一个月的艾灸学习时感受颇多,尽管在几年前张女士已经了解到了艾灸,但那时候张女士对其还是知之甚少,没有感受到过艾灸的医疗效果。
在亲身感受到艾灸的神奇效果后,张女士想把它发展成自己的事业,于是在网上寻找到了董敏园艾灸培训,在经过交流和了解,她决定和她的闺蜜一起来来上海参加董敏园艾灸培训,她说道这样就可以进行对灸,一起获得长寿了。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艾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艾灸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艾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疗法。
艾灸是以艾叶为主要材料,通过燃烧产生热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艾灸的历史、原理、应用、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帮助读者了解中医护理技术的相关知识。
艾灸的历史艾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艾灸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人们利用艾叶的温热之气来驱逐蚊虫、祛除湿气。
到了汉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经,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了艾灸的医疗效果。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之域,宜高粱、夫病气在下焦,下部之湿甚,其治宜灸。
”说明艾灸疗法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多种治疗和养生功效的中医技术。
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温热刺激: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组织的肿胀和疼痛。
2. 调节免疫:艾灸的温热刺激能够激活身体免疫系统,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艾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调节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达到调节免疫的作用。
3. 调整气血:艾灸可以通过经络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行通畅,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的目的。
4. 调节内分泌:艾灸可以促进身体内激素的平衡,调整内分泌系统,消除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症状。
5. 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动加快,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供血和供氧。
6. 促进新陈代谢:艾灸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健康。
艾灸的优势与劣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的艾灸具有以下优势:1. 简便易行:艾灸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场地,可以在家庭或医院中自行操作。
中医养生培训(艾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
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 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 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 痹痛等一切虚寒症。
2、隔盐灸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
*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 *雀啄灸治疗足跟痛
3、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 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 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 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 灸。
以上诸法(悬灸)对 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 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 灸治急性病。
悬灸
温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 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 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5~20分钟, 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 研究 *温和灸法治未病
2、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 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 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一般施灸15~20分钟。
4、温 盒 灸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 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 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 度,每次每部位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 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宫颈糜烂、外阴瘙痒
1)取穴:关元穴(脐下3寸)、横骨穴(脐下5寸)、气海穴 (脐下1.5寸)、八髎穴、中脘(脐上4寸)、关元(脐下3寸)、 子宫(脐下4寸,中极旁开3寸)、归来(脐下4寸,中极旁开2寸)、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旁边1横指)和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2)治疗原理:炙关元穴能补充人体元阳,增强人体 正气;横骨穴属肾经,对生殖系统疾病有独特疗 效;气海穴能生发阳气,阳气足能祛邪外出,对 妇科疾病治疗效果很好。 3)治疗方案:炙穴位+熏烤外阴
艾灸的专业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艾灸的专业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艾灸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艾绒或草药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的药效共同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艾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艾灸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经络学、经络穴位学、五行学和阴阳学等。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运行网络,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对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平衡。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或草药,在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并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影响穴位及其周边组织,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加强免疫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态。
艾灸的作用主要包括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散寒祛湿、清热解毒等。
通过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此外,艾灸还可以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改善睡眠质量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艾灸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
此外,使用艾灸时应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烧伤皮肤,同时还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艾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度不断增加,艾灸作为一种独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将继续被广泛运用。
未来,艾灸可能在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健康养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得到更多科学研究的支持和认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艾灸的专业科普知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艾灸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艾灸的历史,包括起源和发展过程,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传承。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艾灸的原理,包括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原理,以便读者对艾灸的科学性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文化之艾灸范文
中医文化之艾灸范文艾灸,又称艾炙,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它是利用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在中国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当时人们发现,将燃烧的艾草置于特定的穴位上,可以起到治疗身体疾病的作用。
经过长期实践,艾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疗法,并且在中国传承至今。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热量作用于人体,调理气血,达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草性温、味苦辛,具有温阳驱寒、行气活血、养血安神等功效。
当艾草燃烧时,会散发出特殊的香气,这种香气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艾炙的热量可以通过穴位渗透到内部,刺激经络、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艾灸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亚健康状态以及一些慢性疾病。
例如,艾灸可以用于调理女性的月经问题,如经期不调、痛经等。
因为艾灸可以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子宫的血液供应,缓解经期疼痛。
艾灸还可以用于治疗腰腿疼痛、风湿病、慢性疲劳、失眠等症状。
在冬季,艾灸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直灸、间接灸和温灸。
直灸是将艾草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后燃烧,使热量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穴位。
间接灸是将艾草燃烧后取出,然后用它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温灸是将艾草烘烤后敷于患处或穴位上,利用热烫的效果。
在实施艾灸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穴位。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
然后,准备好艾草和火具,点燃后将其燃烧置于指定的穴位上。
对于初次接触艾灸的人来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放松。
尽管艾灸具有很多的好处,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首先,对于孕妇、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艾灸需要谨慎使用。
其次,艾灸过程中要避免烫伤皮肤,使用前要确保身体清洁,防止感染。
艾灸的基本原理与历史PPT
艾灸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与道家养生、儒家礼制等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同时, 艾灸也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如端午节悬挂艾叶、门上插艾草等传统习俗。
3.条灸法中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艾条灸法是一种常用的艾灸方法,其操作要点包括点燃艾条、对准穴位、保持距离、 控制时间等。同时,艾灸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如避免烫伤、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 室内通风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艾灸的效果,同时保证安全。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艾灸疗法:艾热深入肌肤,温通经络止痛
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一种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艾热,这种艾热能够深入肌肤,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温通经络、驱风除湿、止痛的作用。
2.艾灸禁忌人群:孕妇、心脏病、皮肤病、疲劳过度者需谨慎
艾灸禁忌症包括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皮肤病患者、过度疲劳患者等。这些患者在进行艾灸时,可能会因为艾热的刺激而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意外。
治疗艾叶 温热刺激
传统医学 的重要组 成部分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历 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国,艾灸就已经被 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艾灸作为中国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 和实践经验经过千年的验证,被广泛认 可和应用。在现代,艾灸也在不断发展 和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更多的 人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艾灸的中医理论解释
艾灸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艾叶的燃烧过程产生 温热刺激,模拟人体内部的自热调节功能,促 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研究表 明,艾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经络,从而 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艾灸的中医理论解释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 关联,艾灸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平衡,达 到调和阴阳的效果。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 键,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整阴 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此外, 艾灸还与五行学说有关,五行对应五脏,艾灸 通过对相应脏腑的刺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 达到治疗的目的。
艾灸,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疗法
艾灸,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疗法作者:董芳来源:《家庭文化》2018年第01期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以慢性疾病为主。
对相关疾病进行艾灸,应该先到医院确认证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艾灸,是一种能够强身健体的中医特色疗法。
由于操作难度不大,很多人可以在家里自行做艾灸,保健养生。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以慢性疾病为主。
对相关疾病进行艾灸,应该先到医院确认证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避免因治疗不当,适得其反。
用艾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常见如下。
适合艾灸的疾病关节性疾病。
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以及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
这些疾病应该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切不可自己随意开灸。
要特别注意的是,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妇科、男科疾病。
例如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顽固性疾病。
例如强直性脊柱炎,用艾灸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无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也可以尝试进行艾灸治疗。
艾灸虽然可以作为一种居家保健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艾灸可以随意做。
要通过艾灸来保健、治疗疾病,首先应当对疾病的类型进行判断,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穴位。
即使是同样的疾病,选取的穴位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灸哪个穴位,最好还是先咨询医院专家的意见再进行操作。
常见的一些穴位如下:用于保健的穴位儿童常见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
从保健、强身健体的角度,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
老人多见的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变、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_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疗法一、术语和定义1、艾灸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炷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3、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4、直接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5、间接灸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6、晕灸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四、操作方法(一)、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中医养生 ” 艾灸--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
《扁鹊心书》云:
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灸法起源于人类知道用火以后,火的发明和使用让人们认识到,被熏烤或烧伤的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疼痛,于是就采取用火烧灼的方法去治疗某些疾病,从此产生了灸法。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中医养生 ” 艾灸--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中医文化之艾灸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属中医外治法,它以艾叶为原材料,制成艾条或艾柱,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和喜爱。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开始使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
此后,这一疗法在历代医家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艾叶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艾灸过程中,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刺激人体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存在着阴阳平衡,而艾灸则可以调整这种平衡。
当人体出现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提升人体的阳气,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艾灸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治疗作用外,艾灸还可以养生保健。
通过定期进行艾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还可以改善皮肤状态、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等。
如今,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也纷纷引入了这一疗法。
在欧美国家,艾灸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自然疗法之一。
而在日本和韩国,艾灸更是被誉为“神奇的疗法”。
中医文化之艾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疗法。
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帝内经》中的艾灸疗法,了解其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一起探究艾灸疗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养生保健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医之本”,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汇集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养生艾灸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养生一直备受人们推崇,其中艾灸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的日益重视,艾灸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热爱养生的人,我有幸接触到了艾灸,并亲身感受到了它的神奇魅力。
以下是我对艾灸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艾灸的神奇之处1. 艾灸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艾灸是一种通过点燃艾条,使艾烟和艾热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病强身的目的。
在实际体验中,我发现艾灸对一些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具有显著疗效。
例如,我在感冒初期,通过艾灸足三里、肺俞等穴位,很快缓解了症状,使身体得到恢复。
2. 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艾灸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通过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调节内分泌,缓解压力,使人精神焕发。
在实际体验中,我发现艾灸使我精力充沛,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3. 艾灸具有独特的穴位治疗特点艾灸通过作用于人体穴位,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的交汇点,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艾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体验中,我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艾灸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艾条艾条是艾灸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艾灸的效果。
在选购艾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艾条应选用优质艾叶,以艾叶厚、色泽鲜艳、气味浓郁为佳。
(2)艾条燃烧时应无烟、无味,燃烧均匀。
(3)艾条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不易断裂。
2. 正确取穴艾灸的疗效与取穴的准确性密切相关。
在艾灸前,应了解每个穴位的定位和作用,确保取穴准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3. 控制艾灸时间艾灸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初次艾灸应控制在15-20分钟,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
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艾灸。
4. 注意保暖艾灸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教育项目】艾灸疗法【教育类别】中医养生【临床作用】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适应症】颈肩腰背疼痛、月经不调、痛经、胃肠功能紊乱【操作方法】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艾柱(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柱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图150。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温灸器灸演示图,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常见疾病的艾灸穴位】风寒感冒表现:后脑强痛、怕寒怕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声重。
若鼻塞不流涕,、舌无苔或薄白苔、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像浮紧、全身疼痛。
穴位:风池(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大椎(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最突出骨的下凹陷处)风府(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合谷(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列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艾条,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月经不调表现:月经量少、色黑或色淡、有血块、延迟、面色晄白或萎黄,平时少气懒言、头痛眩晕、手脚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
(量多色红者不适宜)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命门(后正中线上,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产后尿失禁中极关元足三里延年益寿保健灸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禁忌】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12、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同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
13、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4、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1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16、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