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合集下载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新课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王倩/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631)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行为动词是分析,对学生认知层次的要求较高,针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而言,学生需要区分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外力地貌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供不同外力地貌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行为结果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不仅强调了学生要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更强调了要用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章节联系看,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在本章中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习的太阳辐射、大气圈与水圈等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知识的承接;又为后两节内外力作用的具体案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课时安排来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属于第2课时内容,前1课时的内力作用塑造的是尺度较大的地表形态,而外力作用是在此基础上对地表形态的再塑造,因此,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学习。

2.教学重难点(表1)教学重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确立依据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后续学习河流地貌的基础,同时外力地貌的成因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地理概念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生活中感知到的地貌现象与外力作用相联系,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解决策略以风力作用为主要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学生类比学习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和海浪地貌,加深理解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利用关联图的形式表示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表1重难点及其依据3.教学目标能够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外力地貌的主要分布的地区,养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知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标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 、c)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探究归纳] 外力作用与地貌1.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与地貌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学以致用]读宁夏平原分布图,完成(1)~(2)题。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到(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挤压下陷D.断裂下陷(2)贺兰山是我国的(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B.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C.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D.中、西部经济地带分界线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的。

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

第(2)题,贺兰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的降水量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1)B (2)A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必考c)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以致用]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高陵一中段彦妮一.课程分析地表形态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同本章其他各节内容密切相关,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4.本节内容是完成了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之后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学习难度不大。

三.教学方法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流水和风为例,对比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四.学法指导1.通过列举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2.结合区域分布图或各类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侵蚀、沉积地貌的景观特点。

3.联系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五.三维目标1.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会辨识常见的侵蚀、沉淀地貌景观;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3.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诗画地理》介绍华山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二十块人民币的图片并提出一下问题:二十块人民币的背后的桂林山水的成因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比分析桂林山水和华山的成因有何不同,从而思考外力作用对于地貌形态有怎样的影响。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张青峰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张青峰
• 2.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
3.说说你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建议?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关西国际机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机场,机场于1994年建成。
材料: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 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神 户人工岛和关西国际机场等都是日本引以为豪的 填海造地工程。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 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 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 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 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04年的 27.5平方公里。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 与地表形态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一中 张青峰
塑造地表形态的三位最 强大的雕塑师?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课时
塑造地表形态的 雕塑师?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一).外力作用
•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 固结成岩(作用)
• 2.主要的外力因素:
• 风力;流水;冰川; 波浪
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因素及 该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因 素及外力作用的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1.风力侵蚀与堆积地貌
• 1.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原因? • 2.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 3.说说你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建议?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1.风力侵蚀与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演示实验
• 请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1.山坡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山麓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有植被覆盖的山坡地表 和植被稀疏的山坡地表在实验中 有什么不同?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构想】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本节课以长江沿岸的两种地貌为案例,分析流水作用下两种地貌的形态及形成原因,逐步揭示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过程为:案例对比分析一学生合作探究一总结特征一知识迁移,使学生最终掌握“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地貌成因时,引入“找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等活动,这种思维外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

从学习结果类型与学习条件分析看,本节课属于地理综合能力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外力作用解释世界典型地貌的特点;搜集图片资料,对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1.从学生心理活动出发,选取典型的风景图片,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谁,我是怎样产生的”和“找找我的朋友、谈谈我的特点”两个探究活动,以拟人化手法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利于学生更好地推测地貌咸因和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设计合理,目的明确,效果较好学生先通过教师引导分析长江沿岸两种地貌,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3.注重培养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课例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侧,并结合内力作用综合、全面地分析缝貌的成因。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在差异对比中发现最合理的分析过程,并布置学生通过“找找我的朋友”活动举一反三地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模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自主阅读理知识外力作用主要通过 、 、 、 等改变地形,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等二、仔细读图断地形 流水作用 读图思考:1.说出景观名称。

判断它们主要分别反映哪一种流水作用?2. 讨论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异同。

(形状、位置、地势等) 风力作用 读图思考:说出景观名称。

判断它们主要分别反映哪一种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类型 作用形式地表形态 典型地区 作用形式地表形态 典型地区流水作用 侵蚀堆积风力作用 侵蚀堆积冰川作用 侵蚀冰川活动区堆积 冰碛湖等 冰川活动区三、勤思探究明规律(一)若该河流发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夷山,注入台湾海峡。

1.该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

2.A地上游地区即山区,主要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在该外力作用下多形成什么地貌?3.A地、B地及C地及以下河段河流两岸分别是什么地貌,这些地貌是什么外力以什么形式作用的结果?(二)材料:黄土高原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

黄土覆盖厚度100米-300米。

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高原上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1.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原地由岩石风化形成的,还是来自于其它地区?2.黄土高原的黄土若来自于其它地区,则很可能来自于哪里?怎么来的?3.描绘黄土高原的黄土、沙漠、戈壁滩等地貌的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是由什么所决定的?概述风力作用地貌分布的规律。

三、知识拓展重使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4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doc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4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doc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4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侵蚀作用: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1】理解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课前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天长日久,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②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③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

这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结合,同时同地进行。

【思考】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风化的对象是什么?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材料二: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2020年第8期•下课堂教学“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房艺(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山东青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般过程。

(3)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风力和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能够描述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

(4)通过合作讨论,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理解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自然景观图,体验自然之美。

(2)通过探究实验模拟自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过程,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归纳不同区域主要地貌,增强区域认知。

(4)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教学难点: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已经接触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五个过程;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了解了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2.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观看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3.能力基础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教学创意]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模拟真实地理环境,进行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教学。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感受自然之美师生活动:播放《岩石圈的故事》短片,感受自然之美。

师:《岩石圈的故事》带领大家直观感知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13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游历泰山,发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感慨,杜甫以为大自然将所有的神奇秀美集中到了五岳之尊,但他没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大自然更多的鬼斧神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执教者】郭润泉【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
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
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
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
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
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
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
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
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
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
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
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
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由教师总结本节课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研究能力。

3、联系生活实例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归纳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关习题检测。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相应作业,并做好总结与下节课预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