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及其对青年道德自主建构的影响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这些选择构成了人的存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探究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的本质。
他指出,人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环境中生存的,但这种环境并不是决定人本质的唯一因素。
相反,人的本质是由其自身的选择和行动所构成的。
这种选择和行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即人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和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三、萨特文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表现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本质。
在萨特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这种困境和选择常常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等重要问题。
例如,在《恶心》中,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
在《存在与虚无》中,他通过描述人物的行动和选择,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萨特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进一步深化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四、萨特文学思想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他们探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尊严、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还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论述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让我们来论述萨特(Jean-Paul Sartre)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框架下,他提出了关于自由选择的命题。
首先,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
他指出,人没有先验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选择不受任何外在或内在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有绝对的责任。
其次,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困境。
他认为,自由选择带来了一种存在的焦虑和无法逃避的责任感。
在面对无数可能性和选择时,我们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无尽的可能性,这种选择的自由使我们感到不安和负担。
接着,萨特主张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自由选择是创造自己和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项目,通过选择行动和价值观,我们不仅创造自己的存在,而且对世界产生影响。
最后,萨特指出,自由选择带来了道德责任。
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还影响着他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并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结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命题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自由选择带来了焦虑和责任感,但也使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存在并对世界负责。
通过自由选择,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青少年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日益重要。
与此同时,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
萨特提倡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这些理念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学的基础与发展,以及如何将萨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有效地融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
青少年心理学概述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心理变化、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转型的关键阶段,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心理健康与适应:在青少年阶段,个体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
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身份认同: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核心议题。
他们开始探索自我,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寻求认同和归属感至关重要。
情感发展:情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友情、爱情以及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现在的青少年面临着多种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自我价值感低下等,这些问题常常源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学习压力在现代社会中,学业压力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来自家长对成绩的期望,还是学校的竞争环境,都将青少年置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人际关系青春期是个体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阶段,但许多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却面临着孤独感和排斥感的问题。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挫折,对他们的自尊心和情感稳定有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
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萨特自由选择有一个青年学生曾求教萨特――在侍奉母亲与参军反抗法西斯之间如何选择,萨特做出了出人意料又“在乎情理”的回答“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己选择吧……”。
有人讥笑这是句废话。
然而这种简单的否定是决不可取的,如果不进入萨特哲学的语境,我们便不能够发掘出萨特理论的启示性意义,也无法真正揭示它的局限之处。
故在此,首先我将分析萨特作出这个回答的理论根源。
然后,我试图揭示萨特“选择”学说的意义及其限度。
一、自由的要义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世界中带有国际性的哲学派别,是所谓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存在主义思想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让萨特作为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萨特对自由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多方面探索,在其很多哲学作品中多角度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思考,自由观在他的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成为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象征,而萨特的存在主义也被人概括为自由的哲学。
萨特从对人的存在状态这一特定角度的考察出发解释和论证自由,既不同意一种受客观限制的自由,也不同意一种超限度的自由。
“自由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哲学的点睛之笔,他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不是人的一般属性,而是存在着的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了人的自由,就没有人的其他的一切。
萨特把自由置于解决人生问题的哲学中心地位,自由是他的人生观的核心。
萨特将这种自由的本体论解释归结为以下几点:(1)人是动态的自我,人的实在性就是行动本身、各种行动的有机统一。
(2)人的存在是一种包含自律性的自由行动,即行动由行动本身所决定。
(3)自由的行动具有意向性和目的性,意向性推动行动向着某种预定的结果和既成状况超越。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个体在存在的过程中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著作《禁闭》中,萨特用绝望的故事展现了被禁锢于社会和心灵囚笼中的人类,探讨了自由意识和社会束缚之间的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通过人物的建构,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在监狱般的小镇上,约瑟夫面对的是一条条具体的规定和束缚。
这些规定限制了他的行动和思想,剥夺了他的自由。
尽管如此,约瑟夫不放弃寻求自由的努力。
他试图逃脱这个小镇,但每次都失败了。
这种自由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除了自由,责任也是萨特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禁闭》中的人物建构也在强调这一点。
约瑟夫生活在一个充满无聊和恶意的社会中。
他受到他人的审判和压迫,而他自己也参与了这种相互剥夺自由和苦难的循环中。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使他产生了对这种社会的愤怒和不满,但他也意识到他自己也有责任。
他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成为约瑟夫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础。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是这部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安吉丽娜是一个温柔和善良的女性角色,她在约瑟夫的困境中给予了他希望和支持。
她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善良和关怀,也揭示了约瑟夫内心的光明和渴望。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主治医生,他代表着社会的权威和统治。
他通过约瑟夫的困境来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
这些角色形成了作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冲突,突出了存在主义思想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在《禁闭》中通过人物的建构得到了体现。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和责任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他不断寻求自由,并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承担行为后果。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在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这些人物的建构,萨特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进行了思考和阐释。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著作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人物,对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深入浅出,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要义和价值。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以人的存在和自由为核心的。
他认为存在价值超越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由其存在之前确定的,而是由其在世界中所承担的行为和责任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质”的观念进行了颠覆,突出了人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并非是因其本质而存在,而是因其存在而拥有本质。
人的本质是通过其行为和选择来构建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这种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强调,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了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性的哲学体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孤独与自由。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前于本质”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在出生之后,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目的或本质,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目的的。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一个外在的规则或准则能够决定人的悠悠自在。
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人的孤独。
在自由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责任,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这种孤独和自由是萨特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和揭示,它使得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和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他的作品中,萨特认为人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一切的道德规范都是由人自己创造的,没有根基于上帝或自然法则。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在没有任何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否定,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遭遇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的人的发展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的“绝对自由”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内在矛盾,通过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萨特的观点是无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的自我中心理论。
存在主义非理性自由价值个人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最大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科学危机的产物,它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虽然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其思想已积淀下来,仍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观发生着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19世纪的基尔凯戈尔。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来源,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由于他企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人们又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让·保尔·萨特关于人的发展观的论述让·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人的发展观上做过诸多论述。
第一,萨特在人的发展观上,“存在先予本质”被其称为存在主义第一原理,指出先有人的存在,经过世人的自由选择,然后才可能有具体的人的本质。
这里,存在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性,本质是指个体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殊质的规定性。
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按照这个自我设想去自我行动。
第二,在人的根本特征问题上,萨特指出“人就是自由”。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来论证自由,得出“自由是人的本质”的结论。
“我们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
第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萨特主张“他人就是地狱”,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冲突,个人与社会根本对立,这也是由个人的绝对自由观引出的必然结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一、反抗权威和传统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反对权威的垄断和传统的束缚,提倡个人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1. 反抗权威萨特认为,权威的存在是对个体自由的压迫与限制。
当权威的力量过大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会受到束缚,无法真正追寻自己的内心真实。
在当代社会,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不盲从不听从,从而实现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2. 解放传统萨特强调传统的束缚对个体发展的阻碍。
传统往往是一种僵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堆砌,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应该打破传统的束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舒适区域。
只有摒弃传统的束缚,个体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萨特认为,个体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承担着责任。
他提出“存在即被责难”的观点,即每个人的选择与行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在当代社会,个体应该深刻认识到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关系,将个人自由与他人利益的平衡相结合。
1. 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在当代社会,人们应该珍视自由选择的机会,不应该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积极地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成长。
2. 责任的担当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个体应该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责任。
当个体做出选择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并努力使自己的选择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体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三、拒绝虚无与绝望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关注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面对虚无和生活的无意义,个体应该积极寻求意义和目标,抵制绝望情绪。
1. 寻找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为了克服虚无感和绝望情绪,个体应该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摘要】在《禁闭》中,主人公理查德和次要角色弗洛斯特的人物建构都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
萨特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这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理查德展现了存在主义特征,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宿命的反抗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
而弗洛斯特则通过对理查德的影响展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特征,他呈现了对自身选择的负责和拒绝接受过去的态度。
二者之间围绕自由意志展开的存在主义冲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人物建构对作品主题的影响也得到了体现,存在主义视角下,人物的塑造更加贴近现实和哲学深度。
通过对《禁闭》人物建构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意义,同时也可启示我们对待自由意志和责任的态度。
【关键词】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禁闭》,人物建构,主人公,次要角色,自由意志,存在主义冲突,作品主题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没有预定的目的或意义,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他反对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规范,认为人们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观。
在萨特看来,存在优先于本质,意味着人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
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意味着人们不是因为被赋予了某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建立自己的本质。
人们的存在是自由的,在面对选择时,他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萨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个人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情况,不要逃避责任和选择。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人们被视为自由的、独立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决定他们的本质和意义的关键因素。
1.2 介绍《禁闭》的背景和主题《禁闭》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4年出版的小说,是他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一个监狱中的封闭环境,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理查德的囚禁和内心抗争展开。
作品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态度和行为,深刻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和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萨特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自在和自为,自由学说……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浅析萨特的自由与道德观
关键 词 自由 道德 责 任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90 9(0 90—2.2 10 .5220 )8360 中图分类号 : 55 B 0
一
关于存 在 在对 人 的存 在作 了本 体性 的思考和判 断后 , 特提 出 了自己 萨 作为存 在主义哲 学家 的萨特 , 他是 如何来 思考和界 定 自由与 的 自由观 。应 该 说他主 要是 从形 而上和 形 而下 两个 不 同的理论 道 德呢 ?他的 自由观 和道 德观 又是 什么 呢 ?他把 “ 自由” 问题纳 视 角和 思想 结构 来建构 其 自由观 的 。他 认 为对 于人 的 自由我们 入 哲学本体论 中去思 考和 界定 , 认为 自由并不 是人本质 属性的 应 该有 这样 的两种 理解和 判断 : 种是 “ 他 一 自由的本 体论 理解 ”一 ,
然性或可 能性 : 其次 , 它们 的存在 是没有 任何 意识和任何 目的的 ,
它超 越 于一切 任何 的本质 原 因、 目的企 图和规律 规 定性之外 。 可
既不是主动 的 ( 积极 的)也 不是被 动 的( , 消极 的)最后 , ; 它们 的存 以说在萨特 看来 , 人在 形而上学 之本体论 上除 了 自由之 外就没有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问题的启示和挑战不言而喻。
他的哲学深度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生命的本质、自由的价值、罪恶的存在、现实的根源,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主张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生命的自主者。
任何威权主义的权力体系,任何内在的规范、价值,都是荒唐的、虚伪的和虚假的。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自由的行为和选择不受自然规律、道德规范或先验规则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
因此,人类的存在是漫长的自我寻求、选择和建立意义的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方式是从存在来探讨人类问题的,他把人类身份看做是由自身的行动所决定的。
在他的理论中,人类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而是从自身的反叛精神中抵制这些规范。
在这一观点下,任何对人类自由的扼杀都会引起思想的自我反省。
这很好地诠释了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
在人类自由行为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萨特对自由和选择的高度重视。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系统,至关重要的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存在并自由地选择行动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拒绝道德的绝对追求和终极意义。
萨特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伦理自我创造,我们必须通过自我建构来赋予行动以意义。
这需要每个人在基于自己价值观的个性选择中建立自我身份。
在萨特的哲学理论中,存在主义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他的身份认同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建立和形成个人身份。
他认为,在自由和选择之中,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身份来界定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萨特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无奈中寻找意义,同时积极地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创造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的意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适用的哲学理论体系。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同时,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提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是最重要的,个体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在青少年教育中,将萨特的存在主义理念融入其中,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独立思考,并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与抉择。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身心发生着剧烈变化,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人际关系、自我探索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困惑。
青少年通常表现出好奇心旺盛、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倾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情绪波动大、心智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形成核心自我认知、认同和态度观念的关键时期。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提升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
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理念法国 Existentialism 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个体在选择与决定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并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青少年教育中融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辅导中融入萨特存在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自我探索:鼓励青少年探索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际问题面前,教育者可以引导青少年分析问题、辨别事物本质,并根据自身核心价值作出正确决策。
倡导责任与担当:萨特认为“人是自己选择”的动物,强调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需要强调行为后果与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担当责任的勇气。
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存在主义并非消极虚无主义,而是要求积极面对现实,并用行动去改变现实。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言:萨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以其对存在主义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而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理论。
本文旨在探讨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一、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1.1 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根据萨特的观点,个体存在先于本质,人们通过行动来决定自己的本质。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每个个体必须通过意志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和行为受制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他强调阶级斗争,并追求实现一个没有阶级差异的公正社会。
1.3 萨特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萨特尝试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认为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是人们通过反抗社会结构来实现的。
他主张,个体不应该受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束缚,而应该通过行动和拒绝适应来实现自由。
二、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2.1 萨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萨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个体束缚于物质欲望和经济竞争中。
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虚无的,将个体推向存在的无意义。
2.2 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自由。
他主张个体应该拒绝适应和被动地接受社会结构,而应该通过行动和题材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萨特对无产阶级的观点3.1 阶级斗争的漠视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萨特认为阶级斗争只是一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现象,不应该成为主导个体行为的基础。
3.2 革命和个体行动萨特主张,个体应该通过行动来改变自身和社会。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抵抗和反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否定了一种盲目追求社会革命的观念,而主张个体行动的力量。
四、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4.1 对传统社会研究的挑战萨特的思想对传统社会学和哲学的观点带来了新的挑战。
萨特的存在之思:存在、自由和选择
萨特的存在之思:存在、自由和选择作者:韩方方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獄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与人生等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萨特存在本质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943年,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问世。
在此书中,他全面论述了关于“存在”的理论,指出人即为自我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于变化中,尤其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并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面貌存在。
由此,萨特将这一理论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提出构成全书核心内容的“绝对自由说”。
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说,指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1960年,萨特发表了又一篇哲学巨著《辩证理性批判》,试图把个人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以求确定他的自由的真实内容和实际限度。
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等基本概念,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一.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他写到:“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说,人首先存在与自身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1]萨特认为,世界是由可以大致分为“物”和“人”的两个成分所构成的。
两者中,物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无知觉的,固定的,它是实实在在,永远是其所是,永远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比如一把椅子,一块石头。
物的本质是先在的,是预先被给定的,比如冰是冷的,火是热的。
然而人呢?人是自在的在和自为的在的结合。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涉及生理和认知的发展,更是心理、社会及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尤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心智发展的哲学思想尤为重要。
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理解这一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融合心理学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形成更科学与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青少年心理学概述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一般指12岁至18岁之间的人群)在情感、认知、社交及道德等方面心理变化的科学。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适应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我身份认同、情感波动、同伴关系和家庭期望等。
在这一背景下,心理问题也时常困扰着青少年,如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低落等。
因此,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 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在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开始显著增强。
个体不仅更加关注自我感受,还开始探索自我身份。
在此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信息筛选、形象塑造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建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艾利克森认为,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一种正常生长现象,但如果过度迷茫,则可能导致身份危机。
2. 情绪波动与心理健康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面对着不稳定的机制,例如荷尔蒙变化,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因此,为了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青少年亟需建立有效的情绪管理机制。
培养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3.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期,个体对同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上升,同伴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信念及生活选择。
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帮助青少年增强自信心,但消极或具有挑战性的关系则可能造成心理负担。
因此,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与解决冲突能力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第39卷第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05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及其对青年道德自主建构的影响谢吉琴(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摘 要:青年人道德发展的关键在于自主建构,萨特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对人存在价值的高度弘扬,对人自为存在特殊性的高度肯定,为当代青年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建构道德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可能性,即“存在先于本质”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基本理论前提;“存在即自由”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可能性;“自由、行动和责任”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行动逻辑。
关键词:青年道德;自主建构;存在主义道德观中图分类号:B565.5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13-02本文所指的青年是18~3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即林崇德先生所界定的处于成年前期发展阶段的个体。
在这一年龄阶段里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都基本达到成熟[1](P419)。
皮亚杰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在10岁以后进入自律阶段,科尔伯格认为个体在16岁以后进入后习俗水平阶段,能够按照社会的公平正义,人类的价值与尊严来做出道德判断。
从道德发展的主体角度看,青年道德的形成应从青年自身出发,积极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科尔伯格、檀传宝等学者,他们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都是一个较高的层次,是每个个体或多或少都能够达到的,但彻底达到这一阶段的人又在少数。
这种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而萨特提出的自由、个人价值和尊严更为我们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存在先于本质”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基本理论前提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重要命题。
萨特指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为证明这一观点,萨特还在书中说到:“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把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
人在开端就是一种有自觉性的设计图,而不是一片青苔,一堆垃圾或一朵花,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于这张设计图之前……人只是循人的计划而成的东西。
”[2](P7-9)人在开端是“设计图”的说法为个体在发挥主体性作用下自主建构自身道德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青年阶段的个体,由于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逐渐成熟,道德行为在道德认知的作用下也逐渐脱离了权威人物的监督与制约。
青年阶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发展期,关于自我的问题会再次引起青年人的关注。
青年人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反思、预设,完成萨特所说的自我创造。
自我创造存在两种趋向,正如萨特所说的“垃圾”或“花朵”,个体可能选择向高水平的道德方向发展,也可能走向堕落。
此时,萨特自由观中的自由选择就发挥了一定的取向性作用。
二、“存在即自由”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关于“存在”。
萨特现象学的本体论认为,人的存在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种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是一种作为意识状态的存在,是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一种虚无,一种非存在。
自在的存在则是指一切意识状态之外的存在,是一种以存在物形式存在的存在,是一种有实体的存在。
一方面,自在的存在作为一种存在物被揭示出来,需要自为存在的参与。
自在的存在是一种在意识之外的存在,其独立于意识,是作为一种显现而存在。
另一方面,“自为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自在的纯粹虚无化。
”[3](P745)自为的存在是一种非存在,其只有与自在的存在相联系才有意义,这就是说,自为的存在是通过自在的存在被揭示、被证明而存在的。
这一逻辑的起源是人们对自在存在的质疑与否定。
这样的本体存在证明过程旨在说明自为存在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的非存在物。
这就意味着,意识必须自我超越,才能获得自己的存在。
其次,关于“自由”。
自为的存在作为一种意识,是具有超越性、否定性的虚无的存在,意味着它要获得存在,必须不断否定、超越世界上的存在物和人类自身,才能使自己和世界获得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这种不断的否定与超越也证明了人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状态,自在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因而存在就是自由。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自由是一种超乎任何本质、任何动机之外的主体存在。
因此,对自由的理解不可能诉诸于人的主观收稿日期:2019-03-05作者简介:谢吉琴(1987—),女,新疆阿勒泰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13·认识,而必须从人存在的主体论这一角度加以理解。
萨特建立在存在先于本质之上的自由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是一种绝对自由。
人的存在有自在与自为两种状态,人不仅具有自在的存在的绝对存在,更独有一种自为的存在。
正是由于自为的存在,人的存在才与物的存在相区别。
自为的存在不仅可以证明自在的存在,还由于自为存在本身所独有的意识状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使人的存在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
对自由的凸显尤其是对自在存在中个体意识的宣扬,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鉴于个体自为存在的这种自我超越的特点,青年就是在自我否定、自我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道德的现有水平,向着高层级的道德水平发展。
人的这种自在存在状态的自我反思与超越为青年的道德选择向高水平道德阶段的发展提供了行动逻辑。
三、“自由、行动和责任”为青年道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行动逻辑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紧密的逻辑体系。
“人既然存在,就必须行动;要行动,就必须选择;要选择,就必须承担责任。
”[4]行动、选择、责任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个体自由道德自主构建的行动逻辑。
首先,在行动上,由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前提以及“存在即自由”的基本思想,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人自为的存在是自由的,自由的概念必须被放到行动中加以考察。
人的存在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这种存在的自为性隐含着行动的特性。
也就是说,自由只能被放入人的存在与行动中理解才能洞悉自由的基本意义,行动是连接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载体。
在萨特看来,正是行动本身才维护着人的存在,使人能与世界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而不断否定过去,超越现在,以获取个人的意志自由这一本质。
其次,选择作为个体行动的一个取向性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的一种自为存在状态。
个体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甚至是自在与自为的关系,去改造自身及世界的面貌时,就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造出一个结果。
其中,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就是自为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规定性,这取决于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
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做英雄或懦夫,“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5](P203)。
有人不愿选择,其实不进行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无论如何人都无法逃避选择。
最后,在责任的承担上。
萨特十分强调责任,建立在存在即自由的个体绝对自由观基础上的责任观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个体自为存在的意识选择结果,个体必须对自身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
“萨特认为‘人的生存’就同时意味着‘被抛入世界’和‘创造并超越的世界’,这是萨特揭示人的无可逃避的命运及其改造世界可能性的关系”[6](P32)。
人的自为存在的存在,使自在存在为了被证明就不得不与自身以外的事物产生联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创造并超越世界就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个人不断地设计、造就自己,他的选择决定着他的未来,也决定着他所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在个体自我超越特性上的一种道德水平的自由发展,从行动逻辑上牵涉到选择、行动及其相应责任的承担问题。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人是一种存在,人因行动而存在;人的行动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又必须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既然选择具有目的性,那么人的选择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萨特所提出的这种自由道德理论强调的是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在自由的存在状态下,自主的选择、自觉的行动并承担相应责任。
青年阶段,个体独特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使青年这一道德发展主体在极强的自我意识推动下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创造并建构自我道德的理想模型。
在这个从意识到行动的个体活动过程中,行动、选择及责任构成了整个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高度弘扬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就是要努力自我超越,追求自由,他指出人应在行为、选择与责任上着手实现自我超越。
新时代,对青年的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作为主体的青年人自己的事情。
青年人的道德教育,需要充分激发青年人主动发展优良道德品质的热情,使其认识到完善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观念、体验道德情感是青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让青年人了解自身道德发展期望的同时全面了解社会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然后基于自身及他人的期待,恰当进行道德选择,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勇敢面对并主动承担行为的后果。
最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道德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赵盟.行动·选择·责任——略论萨特自由哲学的伦理蕴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30-34.[5]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高宣扬.萨特的密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张红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