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艾兰访谈录
世界名人关于“道”的语录
世界名人关于“道”的语录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鲁迅“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苏辙“与万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
”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
”苏辙“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
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
惟不可道。
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在礼为礼,在智为智。
彼皆不常,而常道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阮籍“道者,法自然而为化。
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司马迁“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荀子“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老子是自由经济的鼻祖
老子是市场经济的鼻祖(陈应发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北京100714)摘要老子在2600多年就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道德经》就是一部无为的赞歌。
道家无为的治国思想,不仅与西方自由经济是相通的,而且也是西方自由经济的重要源渊。
本文引用一批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思想,对魁奈重农经济学治的影响,并通过魁奈对斯密创立《国富论》的影响,论证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与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的关系。
最后,探究了“自由放任原则”(laissez-faire)与道家文化的源渊。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而治市场经济鼻祖LaoZi was the originator of the market economy(Chen Yingfa Office for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in SFA 100714) Abstract:LaoZi made in 2600 years of inaction on the country thought, 《tao teching》is a paean to inaction. Taoist inaction of the country thinking, not only with the Western free market economy are interlinked, but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estern liberal economic Yuan. This article refers to a group of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described Taoist inaction of the country thought of Quesnay rule of economics, and founded by Quesnay on Adam Smith 《Wealth of N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inaction demonstrated though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yek theory of spontaneous order. Finally, explore the "laissez-faire principle" (laissez-faire) and the Source of the Taoist culture.Key words:LaoZi Taoism Laissez-faire market economy Originator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市场经济,膜拜斯密为市场经济鼻祖。
我们正处于古代中国研究的“非凡时期”——访艾兰教授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65-7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代中国;中国研究;中国历史;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中国学者;重要期刊;海外汉学;
摘要:艾兰(Sarah Allan)先生1945年出生于美国,现为达慕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荣休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
她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和早期中国历史的研究,著有《世袭与禅让》《水之德与道之端》《龟之谜》《湮没的思想》等专著,曾与李学勤、齐文心等中国学者整理出版《英国所藏甲骨集》,并长期担任海外汉学重要期刊《古代中国》(Early China)的主编。
艾兰教授的学术经历与成就是二战之后汉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我们特约本次访谈,以飨读者。
法国汉学家程艾蓝谈中国思想史.doc
法国《人文科学》(Sciences Humaines)月刊2009年第5期刊登了法国华裔汉学家程艾蓝(Anne Cheng)的一篇有关中国思想史的访谈。
这篇访谈的标题叫做《在臆想之外的中国思想》(La pensée chinoise par-delà les fantasmes)。
今天我就这篇访谈,向大家介绍一下她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一些主要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程艾蓝是法兰西学士院华裔院士程抱一先生的女儿,1955年出生于法国;年轻的时候进法国著名文科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西方古典人文知识,后来专门研究中国思想史,曾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担任研究员,后来又在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担任教授,翻译过孔子的《论语》,著有《中国思想史》等著作,最近还担任一套“中国思想” 丛书的主编,是一位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造诣很高的学者。
去年,她当选为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国知识史教席教授。
法兰西学院是法国人文科学综合教学与科研的最高学府,当选为学院的中国知识史教席教授,也就意味着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
程艾蓝女士在法国汉学界以治学严谨著称。
她在学术上为人称道的一个特点是不受任何成见的支配,多年来她所做的一件工作就是反驳和澄清有关中国知识传统的种种学术偏见,这使得她的中国思想史撰述具有牢固的基础。
谈到思想史这么一个问题时,程艾蓝指出,中国思想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课题,既不能从时间上简单地认同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这样一个笼统的意识形态说法,但也不能忽视中国思想至少延续了三千年的历史事实,且不说公元一千年后汉字和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影响。
但在这样一个学术领域内,程艾蓝认为西方汉学在很多方面至今尚未能够走出西方“启蒙”时代思想遗产的早期见解,尤其是历史上耶稣会传教士传达给西方人的有关中国的见解。
她认为,这方面的早期见解很大程度上框住了西方汉学的视野。
汉学家谈汉学
Wilhelm),他们都在中国呆过很长的时间,而且和中国人一起研究过中国的文章,我想他们也把很多西方的思想带到了中国,他们促进了中国100年前起对外界的逐渐开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培训|人才|创业|留学|游学|图书|无线|数码|生活|论坛|社区
2005年1月12日
星期三
加入收藏|新闻回顾: 2000年 2001-2002年 2003-2004年|检索|中青论坛|广告
这里讲讲我个人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在一个部门工作,负责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德国人在一个展览会上,那个德国人从1970年起专门联系展览会,因此已经跑了七八十趟中国,可他一句中文也不会,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老手了。可是我们的午餐开始还没两分钟,他的生意合作者们都开始和我聊。他很惊讶地跟我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人和人的关系在语言障碍排除后可以提升到这样一个境界。
1949年以后中国的这种开放脚步放慢了很多。我觉得15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和西方科学家们的交流加速得很快,这种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研究的汉学这些年渐渐引起了中国的兴趣,中国的科学家们想知道,欧洲有哪些汉学家,他们在搞些什么研究,当然还有美国的那些汉学家们。中国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西方汉学家们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性。
Mittler):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台湾及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汉学和日本学。研究重点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国近代妇女文学等。
弥勒·萨伊尼博士教授(Prof.Dr.Gotelind
Mueller-Saini):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波恩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以及藏学。在香港、台湾、日本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做过研究工作。
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口述史》
序跋评述|277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马晓辉摘要:《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2015)(第二卷)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家们的生平、学习经历和事业、学术研究、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本国汉学和世界汉学的历史、俄中两国的关系等等。
这部访谈录的问世向世界展示了俄国汉学界的风貌,能够引起学者对20-21世纪俄国汉学命运的思考,也是俄罗斯汉学传统在21世纪的延续和积极发展的有力见证。
我们期待着它很快在中国被译介并出版。
关键字:俄罗斯汉学口述史汉学家俄罗斯汉学经历了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时期,汉学家辈出,成果丰厚,现已形成几个主要的汉学学派。
最早一个学派是圣彼得堡学派,它建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和后来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基础之上。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莫斯科汉学学派和远东%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汉学学派。
所有学派不仅为俄罗斯汉学,而且也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开创了以新概念新态度研究中国的新局面。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及其圣彼得堡分所是俄罗斯研究中国问题时间最长的机构之一。
A-A•博克夏宁、A•@-科布泽夫、克鲁申斯基等许多学者都在中国问题部工作,他们研究中国中世纪史、新孔子思想、古文结构等问题。
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问题部几十年来一直举办俄罗斯重大的年度会议一“中国社会与国家”°《俄罗斯汉学一口述史》(20-21世纪俄罗斯杰出汉学家访谈录)(第二卷)①是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刘宇卫%B.B CEBaHB)主编,并在另外几位知名汉学家的协助下完成的,其中包括获得2014年中国政府“文化交流贡献奖”的维亚特274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金及以哲学史专家科布泽夫,编撰者可谓阵容强大。
这是自2010年季塔连科领衔主持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②之后的俄罗斯汉学界另一部力作。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语堂作品的中国文化变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4BYY012)的阶段性成果。
□卞建华访谈按语:艾朗诺(Ronald Egan ),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东亚语言 文化系汉学教授,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攻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 文化与宋代艺术史,尤以《左传》为主。
著有《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 uShi, 1994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 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 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 2006 )(以下简称《美的焦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The Burden of F 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 2013 )(以下简称《才女之累》)。
译有《李清照集》(The Works of Li Qingzhao, 2019 ),选译过钱謹书的《管锥篇》,即《有限的视野:钱锤书的思想与书信随笔》(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 , 1998 ),参与撰写《中国剑桥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 hinese Literature , 2010 )等。
2019年2—7月,笔者就美国汉学研究与翻译研究方面的相关问题对艾朗诺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 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汉学研究与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及其与翻译学研究的异同,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策 略方法、理想的翻译以及译者的风格,汉学研究与翻译学研究的契合路径及学者型翻译与作家型翻译的 异同,中国语言文化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世界传播及艾朗诺教授的未来翻译计划等。
艾兰:具有中国情怀的美国学者
艾兰:具有中国情怀的美国学者作者:王烨田耀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作为当代西方汉学界的著名学者,艾兰长期潜心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等领域均有涉猎。
艾兰不仅对于甲骨文、青铜器、竹简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先秦诸子哲学和古史传说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颇丰的成就。
作为一名师者,艾兰在汉学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中西学术交流,艾兰曾积极组织多场驰名中外的中国学术国际研讨会,为世界汉学界与中国学界的沟通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
不仅如此,艾兰时刻关注世界汉学界及中国本土学界研究的前沿,促进中西学术交流,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中国学者借鉴。
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当代西方汉学界的学术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同时对中国的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艾兰;汉学;甲骨文;青铜器;竹简一、艾兰简介艾兰(Sarah Allan,1945-),西方汉学界的著名学者。
1945年,艾兰在美国出生。
曾先后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柏克莱分校研究汉学。
1974年,艾兰凭借《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一文,荣获博士学位。
1974年至1975年之间,艾兰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先秦哲学、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多门课程。
1995年至2016年之间,艾兰就职于美国达慕思大学,并任特聘教授,从事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艾兰的代表作品为由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的《艾兰文集》,其中包括《龟之谜》、《水之道与德之端》、《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湮没的思想》等中译本,在国内学术界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反响。
艾兰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劳资关系的美国教授,幼时的艾兰时常陪同父亲远赴欧洲工作。
但其家庭与中国毫无联系,对于中国的了解自然微乎其微。
高中时期,艾兰曾阅读有关日本禅的相关书籍,书中所提及的道家思想,便是艾兰对于中国文化仅有的认识。
大学伊始,一门有关世界艺术的课程,其中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随即唤起了艾兰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以《老子》中水的隐喻为例
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以《老子》中水的隐喻为例
王宝峰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6)001
【摘要】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关注研究方法的运用.如<世袭与禅让>中,主要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尧、舜、禹、启直至商、周王朝的建立的历史传说等.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艾兰又运用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了中国早期思想史.本文以其中研究<老子>思想水的隐喻为例,说明:在基于对中国传统典籍"同情之了解"之后,恰当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叙述背景,来发掘古典文本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艾兰中国哲学思想史研
究的方法.
【总页数】4页(P6-8,50)
【作者】王宝峰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老子》中的隐喻思维——以“水”“谷”之喻为例 [J], 李辉
2.论艾兰从隐喻角度对“水之道”的解读 [J], 蔡觉敏;秦玉伟
3.隐喻的本质及其在新词构建中的作用—以网络词汇中关于建筑物和水的隐喻为例
[J], 鞠志勤
4.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转喻为例 [J], 丁晓宇
5.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与边界(专题讨论):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动趋势 [J], 张荣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看中国 知名汉学家访谈录中华文明震撼了我(中)
我看中国——知名汉学家访谈录⑩中华文明震撼了我(中)——访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2日 08 版)图为艾恺在工作(资料照片)记者:是什么使您对梁漱溟先生产生兴趣的?您对中国乡镇建设的研究也是受梁先生的影响吗?您如何评价梁先生对您生活、事业的影响?艾恺:我于1966年秋天进入哈佛大学,在那里我有机会修读费正清、史华慈和余英时的著作。
当我在为史华慈的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撰写专题论文时,梁漱溟的名字进入了我的视野,我立刻为这样一位具备思想和道德天赋的人竟被历史研究所完全忽略而深感震惊。
当时关于梁先生的英文材料非常稀少,而且很珍贵。
梁先生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仅在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一书中出现过,且只有一个段落的篇幅。
另外,范力沛先生也曾出版过一篇关于梁先生乡村重建运动的论文。
梁先生的其他角色,包括作为民主同盟的创立者,穿梭调停国共和谈,创办《光明报》等等,均全遭忽略。
至于梁先生父亲的自杀,他离开北大之后的生活,他和毛泽东以及同时期知名人物之间的交往等,更是无人关注。
我对梁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极为赞赏。
我真不明白之前为何没有任何人,包括中国人或外国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见一致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立场?为什么没有更多像梁漱溟这样的人物出现?为什么只有他几乎是唯一积极领导乡村改革这项重要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我1969年底赴台湾继续学习中文,并开始进行论文的初步研究。
离美赴台前,我特地和许多身居台湾和香港的年长学者联系,询问他们或者他们熟悉的人,是否认识梁漱溟。
受时空所限,当时很难判断梁先生是否仍然在世,更不用说与梁先生直接联系了。
在台湾,梁先生被视为“亲共”知识分子,其著作也遭当局查禁,所以很难得知是否有人认识梁先生。
尽管台湾官方禁令森严,我却发现台湾当地还是有很多人敬仰梁先生的。
在台湾学习期间,我很幸运地拜会了梁先生在台湾和香港的老朋友。
汉学家艾兰及其汉学思想
汉学家艾兰及其汉学思想艾兰(Sarah Allan),生于美国,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柏克莱分校学习中文,1974年获博士学位。
1972年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1995年夏始任美国达特默思学院教授。
她研究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在亚非学院长期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对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颇多涉猎,她从哲学史出发而着重于哲学问题的探索。
1997年8月,艾兰在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知,在郭店楚简中有一部与今本《老子》很不一样的竹简本《老子》,而且郭店楚简很快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因此艾兰开始筹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即“郭店《老子》学术讨论会”。
1998年春,郭店楚简如期出版,研讨会于1998年5月22日至26日在达慕思大学举行。
这是有关郭店楚简的第一个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海峡两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哲学以及宗教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艾兰的想法是从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的不同的学科,请来既有学问又熟悉出土材料的专家一起阅读这些在地下长眠二千余年的“新”文献,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此后,竹简也成为艾兰研究的一部分。
就当今西方汉学研究的大趋势而言,一是摒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二是注重运用社会科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艾兰的学术研究恰与这一学术趋吻合,凸显了西方汉学方法新、视野广和成见少的特点。
艾兰教授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在形而下的文字器物与形而上的思想哲学两大领域多有涉猎,其学术范围之广,在当代西方汉学家中是不多见的。
她在古文字、古器物、古文献和考古学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学养,对当代西方结构主义、相关思维、人类文化学和隐喻理论的运用,是以其厚实的文献根底为背景的,因而,尽管新意叠出,但又往往坚实可靠。
艾兰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工作之一,便是参预整理和编撰《英国所藏甲骨集》。
论艾兰从隐喻角度对“水之道”的解读
A Study on Allan's Interpretation of“Tao of
Water” from the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蔡觉敏;秦玉伟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007
出版物刊名: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艾兰;水;道;隐喻;反西方文化中心
摘要:著名汉学家艾兰先生站在反西方文化中心的立场上,强调从中国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解读中国的文献资料。
她认为中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多是从具体意象入手,因此,她重点以《道德经》中的材料为据,旁及其他诸子,解读中国的“水”意象,认为“水”意象是“道”的本喻,中国人从“水”的特性中感悟出“道”的特征。
以此为基础,她从异于传统西方与东方解读“道”的角度诠释了道家之“道”。
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对话汉学家艾朗诺
学术翻译要加倍小心--对话汉学家艾朗诺
韩晗;艾朗诺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0(0)4
【摘要】今年,有三个日子值得我们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50周年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10周年。
这三个日子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蒙
受的屈辱和灾难,也是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标记。
正如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身受的欺凌与屈辱。
虎门的烟尘、圆明
园的火光以及八国联军的铁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本刊发表的
此文章,从宗教文化角度重温了那一段历史,可以使我们警醒,促我们奋起。
【总页数】2页(P165-166)
【关键词】学术翻译;汉学家;对话;中华民族;帝国主义列强;八国联军;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作者】韩晗;艾朗诺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湖北武汉430000;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东亚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跨文体、跨时代、跨学科——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访谈录 [J], 赵红娟;
2.跨文体、跨时代、跨学科--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访谈录 [J], 赵红娟
3.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J], 卞建华;艾朗诺
4.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J], 卞建华
5.翻译与作家形象建构——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译作《李清照作品集》评介 [J], 刘锦晖;文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论苏轼的政治哲学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论苏轼的政治哲学
万燚
【期刊名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9)1
【摘要】美国汉学家Ronald Egan(艾朗诺)通过考察苏轼所写的策论和《东坡易传》,探讨其政道一体的政治哲学,论析苏轼政治哲学的思想内容与重大价值,着重阐明苏轼道源乎情、情性一体、性无善恶、礼基于情、治基于道的核心思想,高度评价苏轼尊重民意、顺应民情、深结民心、畅通言路、杂语共生、治贵无私等政治主张的重大价值。
体现出艾朗诺独特的研究视野、方法理路与价值判断,可为国内苏学提供他者的镜鉴。
【总页数】8页(P54-61)
【关键词】美国汉学;艾朗诺;苏轼;政治哲学
【作者】万燚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跨文体、跨时代、跨学科——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访谈录
2.跨文体、跨时代、跨学科--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访谈录
3.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4.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
家艾朗诺访谈录5.翻译与作家形象建构——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译作《李清照作品集》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兰:一个西方学者的中国情怀
艾兰:一个西方学者的中国情怀
刘新民
【期刊名称】《今日教育》
【年(卷),期】2016(0)7
【摘要】人物档案艾兰(Sarah Allan),1945年出生于美国,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学习中文,1974年获博士学位。
1972年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1995年夏始任美国达慕思大学教授。
艾兰教授研究甲骨文、青铜器、竹简,长期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和古代汉语,对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颇多涉猎,在文字器物与思想哲学两大领域收获颇丰。
著有《世袭与禅让》《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思想与文化——早期中国历史》《水之道与德之端》等。
【总页数】4页(P62-65)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情怀;大学教授;人物档案;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作者】刘新民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561
【相关文献】
1.以传统"艺术心性论"会解西方美学--1949年以前中国学者接受西方美学影响的一个结构性倾向 [J], 牛宏宝
2.中国"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民族主义话语吗?——与西方人文学者沙伯力和舒喜乐的一个对话 [J], 杜靖
3.问一个研究中国模式的西方学者 [J], 刘磊
4.一个人文学者的用世情怀——记著名文化学者刘玉堂 [J], 刘保昌
5.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神话——倭纳及其《中国的神话与传说》 [J], 杨利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看中国—知名汉学家访谈录中华文明震撼了我(上)
我看中国——知名汉学家访谈录⑩中华文明震撼了我(上)——访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1日 08 版)艾恺(赵和平画)在美国的东方文化研究、东方历史研究圈子,一提到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42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一普通家庭的艾恺,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师从孔复礼、费正清、史华慈等,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享有盛誉,著有《最后的儒家》《这个世界会好吗?》《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艾恺现虽已年逾古稀,但仍十分活跃,不仅担任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还继续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继续翻译梁漱溟的著作、研究中国的乡村建设,继续担当中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由于艾恺教授目前居住于芝加哥,从华盛顿驱车也要10个多小时,所以记者暂时只能计划对其进行书面采访。
当在电话里听说记者来自《光明日报》时,艾恺教授欣然接受了书面采访要求。
他还告诉记者,他知道《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报纸,他与《光明日报》有缘,因为它上世纪80年代曾刊登过他与梁漱溟之间往来的书信。
在记者通过电子邮件给他发去采访提纲后,自称“忙得不可开交”的艾恺竟然在短短一周时间用中文给记者发回了洋洋洒洒的6000多字答复。
记者:您现在是美国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汉学家之一,您是何时开始学习中文,您为什么喜欢中国历史和文学?艾恺:我大学时期就读的小型学院根本没有任何有关东方的课程,所有课本内容也仅限于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内容。
在大学三年级时,我就决定毕业后将就读历史研究所,但当时并未决定将来可能就读的具体专业。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我的美国史教授建议我“向东看”。
因此,在申请就读之前的那个夏天,我竭尽全力找到了关于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历史读物,全部通读了一遍。
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
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2007年10月30日下午,国际著名汉学家、美国达慕思大学教授艾兰(Sarah Allen)应邀在社科院考古所做了题为“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的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考古系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由陈星灿研究员主持,许宏研究员担任点评。
艾兰教授首先剖析了中美学术界对于“夏”的认识上的差异,指出:随着数十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夏”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在美国学术界,对于“夏”的存在一般持审慎态度,甚至有极端的修正派史学流派不但对“夏”的历史真实性提出挑战,而且对“中国”这个概念用于先秦时代也提出怀疑。
艾兰教授指出:“历史的”记载总是有着一定撰写目的的,不同于后世对待它们的目的。
从殷墟所出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并无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
所以,她假设“商人有一个关于夏的神话建构,并把它当作与自己的信仰相背的早期族群,而这个神话又被征服商朝的周人重释为一个历史上的朝代”。
她认为,尽管“夏”是否为神话有待讨论,但是,如果我们要作历史的重建,并不应该靠那些具有神话性的材料,而应立足于考古学资料。
同时,艾兰教授也发现,一些学者开始不受文献资料的影响,以更为慎重的态度对待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整合,尝试用确凿的考古学证据证明偃师二里头为中心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复杂性和成熟性,例如刘莉和陈星灿教授所著的《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报告中,艾兰教授引用了“文化霸权”概念,认为一种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其最早积淀并形成于公元前二千纪早期并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中心,在商代末叶以前确立了在中国大陆的文化霸权。
她说,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于文化影响而非政治权威,就会发现这种“文化霸权”的具体表现:青铜礼器及相关事物(青铜仪仗兵器、特定类型的玉器、依据甲骨裂兆)作为精英文化的权威性标志,其形制与纹饰在晚商的所有中国区域都是共通的。
怎样摆脱胡思乱想?
怎样摆脱胡思乱想?
佚名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12()9
【摘要】Q我是一个刚上高一的学生,最近整天胡思乱想,比如说:我每做完一件事情,无论大事小事.事后我总爱去回忆刚才哪做的不好不对,可这种回忆并不同于简单的自我检讨。
而是那种斤斤计较的自我检讨.好像不把自己逼疯就不算完。
现在.我真的很怕.该怎样摆脱胡思乱想呢?A这恐怕也是很多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甚至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也上不好课。
【总页数】1页(P68-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9
【相关文献】
1.摆脱贫困真正要摆脱的是观念贫困——基于《摆脱贫困》的研究
2.摆脱贫困真正要摆脱的是观念贫困——基于《摆脱贫困》的研究
3.爱胡思乱想的兰老头儿——处处留心皆文章
4.童话是怎样“胡思乱想”的?
5.女孩为何如此胡思乱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兰:在金甲简帛中发现中国文化的“道”与“德”——访美国达慕思大学教授艾兰2014年03月19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9日第573期作者:本报记者刘芳浏览: 38 次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核心提示】如果我们要利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不应该只对中国历史进行理论化研究,还应该看这种理论能不能分析中国的材料和中国的历史。
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根据中国的材料,我们可以批评这种理论,也可以修改这种理论。
若是一种假设不能很好地分析材料,就必须修正,或者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
艾兰,1945年生于美国,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学习中文,1974年获博士学位。
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后为美国达慕思大学亚洲和中东语言文学系讲席教授,美国古代中国学会会长,美国期刊《古代中国》杂志主编。
她研究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长期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对中国古代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方面涉猎颇多。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出土文献的不断刊布,海外中国学渐成国际显学。
各国专家学者对新出文献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信息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多样性。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正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西方学者如何理解和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为此记者采访了美国古代中国学会会长,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讲席教授艾兰(Sarah Allan)女士。
1欧洲文明不是唯一标准《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研究甲骨文、青铜器和竹简的专家,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汉学,对中国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艾兰:我的家庭和中国没有关系。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周围还没有中国人,学习汉学完全是出于偶然原因。
在高中的时候,我读了一些关于禅宗和道家的书,上大学时又在美术史课程里看到了大量的中国山水画,从此我对中国萌发了兴趣。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和媒体总是散布中国的负面消息,我对此很怀疑,非常想知道中国的实际状况,所以学习了中文。
大学时上了一门中国考古课程,之后就一直对古代中国感兴趣。
毕业后,感觉中文还没有学好,又读了博士,对中国的研究算是入了门。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经历。
为什么会选择先秦史作为研究的重点?艾兰:1966年,我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
我的老师很多都是著名的汉学家,他们中有不少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读过书,受到过很好的专业训练。
我原来想学中国考古,但这种课题很难做,因为当时到中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虽然这样,我还是读了关于中国考古的书,研习了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美术,还师从卜弼德学习过训诂。
卜弼德的兴趣广泛,他的训诂学课程实际上是思想史课程,对我影响很大。
1971年,吉德炜来伯克利教书,我也旁听了他的古文字学课程。
1972年,我博士还没有毕业,刘殿爵就请我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做讲师,教古代汉语和中国考古,又自学了甲骨文。
两年以后,他们又给了我一个正式的教师职位。
那时亚非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的学者特别有名,我们的关系也很密切,我常与葛瑞汉、谭朴森、刘殿爵在一起探讨学术。
我最年轻,跟他们学习了很多。
当时学术环境特别好,让人感到很温馨。
1981年,李学勤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当时英国只有我研究甲骨文。
我、李学勤、齐文心决定合著《英国所藏甲骨集》。
我也向他们学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后来我和李学勤又合作研究欧洲的青铜器收藏,开始每年到中国去,参加了不少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去了很多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发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1995年,我回到美国,开始在达慕思大学教书。
1998年,郭店战国竹书出版。
郭店楚墓竹简还没出版的时候,大家都听说里面有《老子》的材料。
我在达慕思大学的同事韩禄伯研究道家,所以我们共同组织了一个关于“郭店《老子》”的国际讨论会。
从那以后,我对战国竹简一直非常感兴趣。
现在的战国竹书除了郭店竹简外,还有上博简和清华简。
里面有很多材料跟我原来研究的历史传说很有关系,所以我最近主要研究这方面,现在刚写完一本书,讲述战国竹书里尧和舜的故事。
我碰到什么就学什么,也可以说我的机会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来开阔学术视野。
我的兴趣其实不只是古代中国,还包括更进一步探讨关于人类是怎样的?人的思想是什么样子?学习了古代汉语,就知道中国古人在说什么。
中国古人的思想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研究重点。
现在西方社会科学都以古希腊为中心,而我希望他们知道欧洲文明不是唯一的标准,古代中国也是很高级的文明。
我是汉学家,没有正式研究过古希腊,也不懂拉丁文,不会将其与中国古代文明进行比较。
比较学常把一个文明作为标准,西方学者以欧洲为标准,这样一定是中国弱。
如果以中国作为标准,西方也会弱。
我研究古代中国,证明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性,然后将这些成果展示给西方人,把中国的思想来源说清楚,别人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比较了。
2显微镜科学鉴别甲骨真伪喻象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思想《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采用显微放大等新技术和手段鉴定和研究甲骨,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艾兰:这源于《英国所藏甲骨集》的编纂。
1981年,李学勤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经朋友介绍,我陪他到大英图书馆查看甲骨,后来决定合作将英国所藏的甲骨进行整理和发表。
学者对英藏的家谱刻辞(《库方》1056号)真伪的看法不一。
李学勤觉得是真的,胡厚宣觉得是假的。
由于两派学者看法不同,我认为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辨,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于是,我试着用显微镜察看甲骨刻法和刻痕的形状。
我花费了几个月,将真甲骨和明显的假甲骨分别参半,用显微镜和照相机观察真假甲骨的区别。
后来偶然发现,由于甲骨干了,卜辞地层常常有裂纹,特别是牛骨。
真甲骨的裂纹按照刻字的线条裂开,但假甲骨因为先干燥,之后刻字,线条纹路就有所不同。
我和李学勤、齐文心合作编辑《英国所藏甲骨集》是很好的机会,我跟他们学习了很多。
当时和齐文心合作,每个甲骨卜辞都要看、都要读,对甲骨的认识更深刻了。
后来写《龟之谜》就用到了这些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您曾用“喻象学”的最新理论分析中国早期思想中的喻象思维和隐喻应用。
请介绍一下您的观点?艾兰:最近喻象学特别重视认知科学,即人脑和语言思想的关系。
我利用喻象理论,以雷可夫、詹森的早期理论作为基础,赞同他们所说的最抽象的思想应该依靠喻象的说法,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古代哲学的抽象词汇中有一些想象的成分,这些想象有所关联,所以就联想到这些想象可能和喻象相关。
我又发现中国古代的思想里有本喻,即最根本的喻象。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会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道路。
利用“本喻”的概念分析古代哲学的抽象词汇是我自己的发现。
据我所知,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详细研究。
所有的早期思想史应该都有这样的喻象,正因如此,中国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不一样,但都有局限,它们的有限性与它们的本喻有关。
如果知道这一点,也就可以知道西方思想的有限性在哪里。
不只是中国思想,西方古代哲学也与语言有关。
3西方理论释读中国神话思想与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世袭与禅让》中借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把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尧、舜、禹、启直至商、周王朝建立的历史传说当作一种观念运动所产生出来的历史进行全新考察。
您认为用西方理论释读中国文献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艾兰:列维-斯特劳斯有两个特点。
首先,他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是思想的方法。
其次,他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自语言学。
中国的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近代早期的学者曾做过研究,认为中国的历史中有神话的作用。
如果这是对的,我应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怎样运用历史。
我一方面利用列维-斯特劳斯的方法,一方面也批评他的理论。
他将原始社会单独分开,利用神话思想,这完全没有历史感。
譬如他认为澳大利亚、美国的一些部落和原始族群属于原始社会,把西方当作有科学﹑有历史感的社会。
但中国古代社会与上述两者都不同,中国古代社会已经不是原始的,而是拥有与西方希腊文明相类似的高级文明。
现在西方学者都承认列维-斯特劳斯把神话思想放到原始人身上不对。
但他的结构主义方法很有用并且很重要,能让我们研究一件事与其他事情间的关系。
我所用的方法来自于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学,但也进行了修正,从而适应中国古代思想。
这样我就发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如果我们要利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不应该只对中国历史进行理论化研究,还应该看这种理论能不能分析中国的材料和中国的历史。
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根据中国的材料,我们可以批评这种理论,也可以修改这种理论。
若是一种假设不能很好地分析材料,就必须修正,或者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
若有普遍性理论的话,中国文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但必须用中国的材料研究中国问题,弥补理论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分析了商代考古材料、古文字和后代记录下来的神话传说,得出商代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认识。
西方史学界对其神话材料也很关注,您认为东西方神话在特点上有何异同,东西方的神话研究是否存在共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代神话中所蕴藏的思想与史实?艾兰: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但不是人,又超越人。
这些神住在自己的天堂,有自己的生活,但和人有联系。
古希腊神话就是关于这类神的故事。
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这类的神、宗教和故事。
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书,特别是先秦典籍中这类的神很少。
中国的神是历史人物,有历史环境。
原因在于中国的宗教里,神是人的祖先,是去世之后的人,他们与活着的人还有关系。
中国的神话应该放在自己的历史中来考察。
由于对神的看法不同,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也不同。
在中国,神很难与历史分开,从中也可以发现西方学者的研究来自于希腊神话,许多关于神话的思想都有局限性。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除了结构主义以外,还利用了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即如果想到神话,也要想到宗教。
因为人不在真空中,一个社会的美术、文献、政治、宗教,所有属于一个时代的东西和思想都是有所关联的。
搞古代研究,利用这些方法有好处。
因为材料少,把这些材料都放到一起,内容会比较丰富。
4国际交流助中国史学永葆活力《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经推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专家一起研究新出文献,您认为国际交流对历史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艾兰:我遇到了李学勤、齐文心,他们心态开放,我从他们两位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和他们合作《英国所藏甲骨集》的时候,我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发现他们很感兴趣,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李学勤与我合作了一个亚非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交流项目,我也开始去中国参加学术交流,认识了不少中国学者,对我非常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