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_顾黄初先生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述评
近代语文教育专著

近代语文教育专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育教材史论、课文汇编及教材评介以及专门的教材研究。
以下是一些近代语文教育专著的例子:
《小学语文教材简史》:由李伯棠编写,于1985年出版。
这本书属于教育教材史论著作,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进行了概述。
《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王建军所著,于1996年出版。
该书研究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由李杏保和顾黄初编写,于1997年出版。
这本书也是一部教育教材史论著作,专注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由闫苹等主编,于2009年出版。
这本书属于课文汇编及教材评介类,汇集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课文。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同样由闫苹等主编,于2011年出版。
该书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评介。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由苏新春和李娜编写,于2017年出版。
这是一本专门的教材研究专著,专注于民国时期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语言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从历史角度研究语文教材的专著,如熊承涤的《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林治金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等。
这些专著对于了解近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这里列出的只是一部分近代语文教育专著,还有更多的相关著作可供研究和参考。
用一生守望语文教育——《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评介

用一生守望语文教育——《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评介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关注。
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作为一部权威的语文教育专著,对于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进行评介,探讨其对于语文教育的贡献和价值。
一、《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背景及概述《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是顾黄初先生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心得总结,由多篇优秀散文和教育相关论文组成。
作为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教育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这本文集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准确地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传达给读者,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贡献1. 文集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丰富:《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不仅包括了顾黄初先生的一些经典散文,还收录了他的多篇重要论文。
这些文章涉及了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内涵、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角色和教育方法等。
这种全面系统的呈现让读者对语文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顾黄初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二者相结合,使其研究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
他在文集中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这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顾黄初先生在文集中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了新思路。
他强调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的启示1. 张扬语文教育的价值:《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让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用一生守望语文教育--《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评介

文 学 习放 在 生 活空 间里 , 将会增添许多趣味 。 第三 , “ 三
生” 观之 “ 生态观” 强 调 语 文 教 育 的 环 境 建 设 无论学 习
哪种 语言 . 语 言 学 习环 境 都 很 重 要 。 首先 , 规 范 的 语 言
环 境 有 助 于 学 习健 康 规 范 的 语 言 。 其次 , 不同的环境 , 语体 要求就不一样 . 让 学 生 接 触 不 同 的环 境 . 学会 “ 在
活. 生态 — — 我 的语 文 教 育 观 》 这个玉盘里 。 “ 三 生” 观 与 上 世纪 九 十 年 代 顾 先 生 总 结 出 来 的 三 大教育观点 ( 语 文 教 育 是 提 高 全 民 族 素 质 的 一 项 奠 基 工程 ; 语 文 教 学要 “ 贴近生活” ; 语 文 教 育 走 民 族 化 与 科 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 有 一 定 的前 后 继 承 性 。 但 更 多 是 在 原 来 基 础 上 的 发 展 。如 果 说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总 结 出 来
教 学 大 参 考 ・图 书 评 介
, l l 攀
用一生 宁望语丈 教育
— —
《 顾黄 初语 文教 育文 集外 集》 评 介
画 朱 敏
顾 黄 初 先 生 是 我 国著 名 的语 文 教 育 家 。顾 黄 初 先
生 生 前 出版 的语 文 教 育 论 文 集 有 两 种 : 一是 1 9 9 5年 人
版, 令人高兴。
这三套书从出版时间来讲 , 《 语 文 教 育 论 稿 》 出版 于改革开放十多年之际 , 《 顾 黄 初 语 文 教 育 文 集 》 出版 于新课程改革之际 , 《 顾 黄 初 语 文 教 育 文 集 外集 》 出 版 于 新 课 程 改 革 实 施 阶 段 之 际 顾 先 生 选 择 这三 个 时 间
论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及其思想

论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及其思想作者:武玉鹏曹洪顺顾黄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顾黄初先生5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语文教育事业上的追求,那就是:鉴古察今,全力探寻语文教改之路。
在这一追求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建立汉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要探寻语文教改之路,首先必须认识语文教育,而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教育,绝非易事。
只靠读几本语文教育原理之类的书,很难清晰透彻地认识语文教育;只靠参加一点语文教育的实践,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没有对语文教育历史清醒的认识,其他一切有关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都会失去根基。
顾黄初先生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如果没有关于该学科的…史‟作为依托,那是可悲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1]“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在它的领域里是不可能没有…史‟的考察和审视的。
”[2]顾先生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就是“由史切入,由史展开”的。
1978年以来,顾黄初先生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
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每一部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论著,每一项重大的语文教育实验和改革活动,每一种有影响的语文教育思潮。
例如,关于语文教育专家,他先后研究过的有蔡元培、梁启超、胡适、刘半农、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黎锦熙、陈鹤琴等,其中,尤以对叶圣陶的研究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刻。
顾先生先后发表了25篇文章,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活动、语文教育思想、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观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叶圣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一个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全面、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确立了叶老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关于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他比较系统地研究过的有:《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圣陶)、《写作进修读本》(孙起盂、顾诗灵、蒋仲仁)以及“抗战后方的几种…特殊‟语文教科书”、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
夯实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基础

夯实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基础夯实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基础——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一得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史学和语文教材编制领域中的突出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瞩目。
一个人能在上述两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但是黄初先生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
他在语文教育本体研究方面的奠基工作,对新时期以来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黄初先生对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成果,大多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学基础研究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研究,突出地反映在三篇论文中:一篇是《要重视词汇教学》(1978年),一篇是《略论造句训练》(1980年),还有一篇是《记叙文的语言及其教学》(1978年)。
2 文章学基础研究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文章学基础的研究,集中在对于文章表达方式和文体的探讨上。
主要有《记叙与体验——从〈小麻雀〉的记叙艺术谈起》(1983年)《说明与分类——培养说明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1980年)《议论与思辨——略论“议论能力”的培养》(1982年)等文。
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得抓住‘思辨’这个内核,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3 文学作品读解指导黄初先生对于语文课程的文艺学基础研究,主要表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示范性读解指导中。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多种文学作品体裁。
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读解指导,决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一篇作品的研究,而是着眼于共同规律的讨究。
例如:解读童话既需要注重童话本身所提供的艺术画面和形象体系,也需要注意童话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特点。
又如,对于郭沫若著名史剧《屈原》的选段《雷电颂》的读解指导,黄初先生指出:《雷电颂》具有诗、剧、史等多种因素。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诗”。
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应当突出它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剧”和“史”的因素应该从属于它。
他还指出:全剧构思的焦点在于一个“愤”字。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_顾黄初先生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述评

! "#$%&&’ $( )*+,-.#$%-/ 0&1&-’,2 $% 3$*&’% 42#%&1&
— ——( ?DEFBEG .H %4 ;DIJK+CLD 5BIMBIECL .J N.OBEJ >LPJBMB =ODCIQP.JI/ ;PMQ.EG
694 :LBJK+RBP, ?31% ;I.+SPIJK
( 南京出版社, 札记》 、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 $’’$ ) ( 开明书店, ( 四川 话》 、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 ) 教育出版社, 、 《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 $’’*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集》 、 《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 $’’$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文教育论集》 \ 其中后三种与 !### )
%&’
在治史者眼中, 真实是史料的第一生命。就 现代语文教育史史料看, 其内容的真实性, 主要 表现在所收集的史料整体上是否能真实地反映 现代历史变迁时代语文教育的实况。为力求反映 整个前半叶语文教育变革的历史画面, 《 二十世 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在搜集和编辑史料 时, 采用了三种处理方式: 首先, 注意重点选择现 代语文教育转型时期的相关语文教育资料, 比 如, 清末民初国文课程的确立, 新文化运动前后 言、 文的论争及国语运动, 新学制时期语文课程 的实践, #" 年代文化复古思潮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等,以突出波澜壮阔的前 +" 年现代语文教育发 展的主潮; 其次, 对于一批大家比较熟悉的知名 语文教育家, 如叶圣陶、 夏 尊、 朱自清, 因其有 关资料坊间已有不少专集与文集问世,因此, 只 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一篇, 其目的是在有限 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教育先进之思想, 全面地展 示这一时期有关语文教育的精神、 思想活动。再 次, 既注重选择那些语文教育变革中的头面人物 的富有影响的思想言论及理论著述, 也注意选择 当时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的改革设 想及方案, 从而立体地呈现当时从理论界到基层 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实际状况。前者不用多 说,后者如论集选择的 &(&! 年庾冰 《 言文教授 论》 、 小学作文教授法》 。 两篇文 &(&+ 年姚铭恩的《 章均采自《 教育杂志》 的征文, 出自实际教育工作 者之手。姚铭恩还是当时江苏省一所师范附小的 国文教员。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五四前教育 基层组织对于国文、 国语运动的认识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 收集的文献涉及广泛。从时间看, 起于 &("( 年, 迄 于 &(,( 年 , 从清末新式学校的兴起, 到新 中国成立,几乎贯穿 !" 世纪前半叶现代语文教 育发展的始终。从内容上看, 它不仅涉及小学、 中 学的国语、 国文 之 演 变 , 以及语文听、 说、 读、 写、 课程改革及语文考试等各个方面。而且, 还收集 到了一些四十年代大学开设国文课的一些珍贵 资料; 从文献的来源看, 全 书 一 共 选 文 *( 篇 , 除 一篇摘自王森然的《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一书外, 其他均采自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具体情 况统计如下: 《 教育杂志》 《 中华教育界》 & 篇, ( 篇, 《 国文月刊》 《 国文杂志》 《 新教 !& 篇 , , 篇, 育》 、 《 中学生》 、 《 学生杂志》 各 # 篇, 《 中等教育》 ! 篇, 其他《 新青年》 、 《 新中国》 、 《 教育潮》 、 《 晨报》 、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研究述略

制度之变”进行专门讨论 ,并点明 该事件对语文教育发展的影响。 顾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特点足 他往往能洞察到前人未曾关注的一 些研究点 ,然后通过 自己的研究引
比如 对于 职业教 育史 的研 究 即是如 此 。顾先生 晚年 非常 关注 中国 职业
的 “ 三公” ( 另两位为朱绍禹、刘
国正)之 一 。 1 9 5 3 年 ,顾 先生 从南
科教育史的研究 ,并开拓了现代语
文教育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最终 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和教学名家 。
1 9 8 7 年 ,他与人合著的 《 中国现代 语文教育发展史》出版,该书勾勒 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轮廓 , 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研究的奠
等观点 ,他的研究也确立了叶老在 育史 的 《 “ 西学东渐”与近代 中同 《 教会学校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 “ 一代宗 新式职业教育的萌发》
师”的地位。此外 ,顾先生研究所 涉及的语文教育家还有蔡元培、穆 济波 、徐特立 、吴妍因 、黎锦熙 、 陈望道 、王森然 、舒 新城 、胡适 、 的创建与近代 中国职业 教育的萌 生》 《 先秦至汉代:我国古代职业 技术教育的奠基期》 《 中国当代职 业技术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 这篇
一
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 贴近
生活’ ;三. 语 文 是一 门民族 性很 强
板块中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教学方 面,他从词汇教学研究到记叙文 、
些关键节点进行研究,从先秦职
业教育发生这个起点谈到了近代以 的学科 ,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 说明文、 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 来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型 ,以及 当代 科学化相结 合的道路。 等;写作教学方面,他从造句训练 ”第一句话 职业技术教育对古代 、近代职业技 “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 研究到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论文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论文一、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
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
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
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
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
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
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
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
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
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 发 表 第 一 篇 中 国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史 论 文—— —《 试论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 想 》 , 到 !##$
年底主编、 出版《 中国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百 年 事 典 》 , 顾黄初先生先后发表语文教育史学术论文近 !# 篇, 出版专著、 编著 * 部, 包括《 现代语文教育史
在最近 !# 年的语文教育界,顾黄初先生是 一位对学科 建 设 屡 屡 做 出 开 创 性 贡 献 的 学 者 之 一。他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学科的辛勤开掘和 不懈探索, 就 是 他 诸 多 开 创 性 的 贡 献 之 一 。 从
育史的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开拓: 从《 叶圣陶 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到《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 张志公先生以一部《 传统语 !# 世纪 )# 年代, 文教育初探》 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 —语文教育 史, 以后, 在语文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 这一学科 逐渐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 年代中期, 山东 教育出 版 社 及 云 南 教 育 出 版 社 先 后 出 版 了 李 伯 棠先生的《 小学语文教材史》 、 陈必祥先生主编的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 语文教育史学科建 设与发展开始提到议事日程。 顾黄初先生作为 [# 年代初即开始倡导大力研究叶圣陶的学者, $’[! 年又以一篇评述 !# 世纪 !# 、 "# 年代语文教育学 著述的长篇论文《 且看前辈留下的脚印》 名噪一 时, 以后则直接参 与 了 陈 必 祥 先 生 主 编 的 《 中国 现代语文教育发展 史 》 撰著, 他很敏锐地洞察到 了语文 教 育 史 学 科 的 发 展 前 景 及 学 术 价 值 。 不 过, 这一时期, 他并没有急于投入大部头的语文 教育史著作的撰写 中 , 在他看来, 没有脚踏实地 的具体而微的研究, 建构起来的语文教育史的宏 大体系, 必然浮游 无 根 , 更谈不上学术上的突破
!""# 年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广。第三, 编辑体例科学。
第$期
语文教材的发展研究, 从教学方法层面, 对近现 代美国程序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引进 中国后的反思,以及从学科教育学层面对 !" 世 纪前期有关语文教育学探索轨迹勾勒,凡此, 均 为前人所未涉, 或者涉之不深, 由于他的辛勤耕 耘而使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在 世人面前, 并不断吸引后来者继续探索。 二、 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以《 二十世纪前期中 国语文教育论集》 为中心的分析 梁启超说: “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 或不确, 则无史之可言。 史料者何? 过去人类思想 行事所留之痕迹, 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治
第 ’( 卷
刘正伟, 宋灏江: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
第!期
与创新 , 因此, 这一时期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两 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发掘并开展现代语文教育史 上各具特质的人物、 思想、 活动及案例研究, 不断 开拓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后来出版的 《 现代 语 文 教 育 史 札 记 》 、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讲话》 , 就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成果。第二件事是收 集 并 整 理 !" 余 万 字 的 #" 世 纪 前 期 中 国 语 文 教 育发展 史 料 , 出版了他与李杏保先生合编的《 二 十世纪前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集》 。 现代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始于现实的需要。因 此, 发端于 #" 世纪 $" 年代初的语文教育史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当代语文教育产生现实影响的人 物身上, 这种研究在当时无可厚非。但是, 顾黄初 先生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开拓性研究表现 在: 第一, 以叶圣陶为个案, 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 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二, 发掘并考察了那些 今天读者早已陌生,而在当时却产生过重大影响 的一批语文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 第三, 从不同层 面探寻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发生的重要的语文 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现象及语文教育活动。 有人说, 顾黄初是靠叶圣陶起家的。我们的 理解是, 这句话并非贬意。在顾黄初先生的早期 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中, 他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 一学术信息, 并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叶圣陶个案的 研究, 从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以致于说到 顾黄初, 就不能不把他与叶圣陶先生的名字联系 在一起了。 众所周知, 学习和研究叶圣 $" 年代初, 陶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出于语文教育改革的现实 需要。这一现实功利性目的使不少叶圣陶的研究 流于表层, 不但研究的问题大多从现实出发去寻 找, 而且, 其成果也往往是叶老思想的复述和注 解, 或平面的拼凑。顾黄初先生在叶圣陶研究中, 渗透的理念是: 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寻找研究的课 题,但并不把它简单地看作是现实需要的附属 品。他认为, 每一个进入学术视野的历史对象都 具有一定的客观独立性,而作为 #" 世纪中国语 文教育史上的叶圣陶, 他的思想产生更有一个历 史发展 的 过 程 , 因此, 研究叶圣陶不仅仅要研究 现实的、 当下的叶圣陶, 而且, 还应该研究从历史 走近现实的叶圣陶。在这一理念支配下, 顾黄初 先生的叶圣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 现实意义, 而且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顾黄初先生 曾经从事过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在他的早年学术 研究中, 亦不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当时, 他所 在的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又汇聚了不少知名的
* )) *
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因此, 他的叶圣陶研究便突 破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线性或平面地排列某一教 育家思想的方法, 在很多方面借鉴了现代文学史 上作家研究的方法, 将教育家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放到了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加以综 合考察。在发掘叶圣陶思想观念及其产生时, 除 了分析叶圣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有关教育 方面的文本之外, 还十分注重读解及诠释文学方 面的文本。他研究叶圣陶的长文《 叶圣陶语文教 育活动 %" 年》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换言之, 在顾黄初先生的叶圣陶研究中,我们看到的是 人, 一个活跃于整个 #" 世纪中国教育界、 文化界 的叶圣陶, 而不仅仅是抽象而枯燥的语文教育思 想。以后, 他又从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的形成和 发展, 叶圣陶与汉语文教材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进 一步开掘叶圣陶的个案研究, 最终形成了他的叶 圣陶研究专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 《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是顾黄初先生探寻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部专著。这部“ 小书” 透露出来的丰富的学术信息, 以及对于中国现代 语文教育史的开拓性意义不可等而视之。它采用 了专人或专题的形式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进 行深度开掘。实际上, 从这部“ 小书” 里可以看出, 顾黄初先生已经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思考问 题了。就本书所论及的人物看, 他不仅关注那些 较长时间直接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语文教育家, 而且, 对那些在现代语文教育变革进程中产生了 重要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至今却鲜为人知的“ 陌 生者” 也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一方面对蔡元培、 胡 适、 梁启超、 陈鹤琴等众所周知的教育家的语文 教育理论和实践作深入浅出地评论,另一方面, 还用了较多的笔墨言说艾伟、 阮真、 王森然、 于在 春,甚至当时一批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对 &" 年代于在春的“ 集体习作” 实验所作的评 价,就充分表现出一位学科教育史家的远见卓 识。用西方社会史学的话语说, 顾黄初先生不仅 注重那种短时段的,变革时期宏大叙事的研究, 而且, 还注重长时段的, 社会下层史及那些被他 们所处历史时代人们遗弃和忽视的人物思想活 动与实践的研究, 并由此大大开拓了语文教育史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此外, 在《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 中, 我们还 发现, 顾黄初先生从不同层面展开对语文教育史 的研究, 比如, 从制度层面, 对 #"、 &" 年代语文课 程标准制订及相关问题的评述, 对近代转型时期
( 南京出版社, 札记》 、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 $’’$ ) ( 开明书店, ( 四川 话》 、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 ) 教育出版社, 、 《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 $’’*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集》 、 《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 $’’$ ) ( 四川教育出版社, 文教育论集》 \ 其中后三种与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刘正伟( , 男, 江苏淮阴人,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博 士 后 , &’(($ ) 从事语文教学论和中国近代教育史、 文化史研究; 宋灏江 )&’(($*, 男, 江苏泗阳人,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 ," &一生命。就 现代语文教育史史料看, 其内容的真实性, 主要 表现在所收集的史料整体上是否能真实地反映 现代历史变迁时代语文教育的实况。为力求反映 整个前半叶语文教育变革的历史画面, 《 二十世 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在搜集和编辑史料 时, 采用了三种处理方式: 首先, 注意重点选择现 代语文教育转型时期的相关语文教育资料, 比 如, 清末民初国文课程的确立, 新文化运动前后 言、 文的论争及国语运动, 新学制时期语文课程 的实践, #" 年代文化复古思潮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等,以突出波澜壮阔的前 +" 年现代语文教育发 展的主潮; 其次, 对于一批大家比较熟悉的知名 语文教育家, 如叶圣陶、 夏 尊、 朱自清, 因其有 关资料坊间已有不少专集与文集问世,因此, 只 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一篇, 其目的是在有限 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教育先进之思想, 全面地展 示这一时期有关语文教育的精神、 思想活动。再 次, 既注重选择那些语文教育变革中的头面人物 的富有影响的思想言论及理论著述, 也注意选择 当时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的改革设 想及方案, 从而立体地呈现当时从理论界到基层 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实际状况。前者不用多 说,后者如论集选择的 &(&! 年庾冰 《 言文教授 论》 、 小学作文教授法》 。 两篇文 &(&+ 年姚铭恩的《 章均采自《 教育杂志》 的征文, 出自实际教育工作 者之手。姚铭恩还是当时江苏省一所师范附小的 国文教员。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五四前教育 基层组织对于国文、 国语运动的认识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 收集的文献涉及广泛。从时间看, 起于 &("( 年, 迄 于 &(,( 年 , 从清末新式学校的兴起, 到新 中国成立,几乎贯穿 !" 世纪前半叶现代语文教 育发展的始终。从内容上看, 它不仅涉及小学、 中 学的国语、 国文 之 演 变 , 以及语文听、 说、 读、 写、 课程改革及语文考试等各个方面。而且, 还收集 到了一些四十年代大学开设国文课的一些珍贵 资料; 从文献的来源看, 全 书 一 共 选 文 *( 篇 , 除 一篇摘自王森然的《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一书外, 其他均采自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具体情 况统计如下: 《 教育杂志》 《 中华教育界》 & 篇, ( 篇, 《 国文月刊》 《 国文杂志》 《 新教 !& 篇 , , 篇, 育》 、 《 中学生》 、 《 学生杂志》 各 # 篇, 《 中等教育》 ! 篇, 其他《 新青年》 、 《 新中国》 、 《 教育潮》 、 《 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