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难点: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情境一根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了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情境三小亮在“智力快车”竞赛中回答10个问题,小亮能答对几题、答错几题?(学生自己先思考5分钟后,再讨论。
最后由4个人一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说出讨论结果.)(二)探索活动,揭示新知1、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那么可得方程:()2、你能列出所有输赢的所有可能情况吗?3、如果设投中了()个两分球,()个三分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4、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列出这名球员投中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情况,根据你所列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三分球(2)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球(3)如果这名球员投中了10个球,那么他投中了()个三分球,()个两分球列出上面三小题的方程:(1)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2x+y=20(2)设赢了x场,输了y场,2x+3y=35-10(3)设答对x题,答错y题,x+y=10观察方程:(1)这三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你能根据这些特点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联系,观察方程中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次?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几次?得出结论:像这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10.1 统计调查约3课时10.2 直方图约2课时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约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本章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10.1节“统计调查”,主要介绍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介绍了抽样调查.教科书首先设置问题1,要求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教科书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对于扇形图,学生在小学只能从扇形图中读出信息,不会画出扇形图来描述数据,在本节中,教科书结合问题1介绍了如何画出扇形图,这是本学段的一个教学要求.问题1的统计调查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直接得到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第二手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安排在课题学习和习题中.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也是本节重点介绍的统计调查方法.教科书沿用问题1的情景,设计了问题2,介绍利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在问题2中,调查全校学生对五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结合着必要性的讨论,教科书给出了与抽样调查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如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等.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好的代表性,抽取样本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教科书介绍了一种利用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实现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这个抽样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学生理解样本的代表性.有了样本数据,就可以整理、描述和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的情况.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单随机抽样,以及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有所了解.在问题1,2的基础上,教科书设置了问题3.问题3是比较学生所在学校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教科书没有给数据,也没有给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科书这么做的目的是考虑到统计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希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这种有效方式学习统计内容.问题3中设置的三个小问题,事实上是给学生完成此问题适当的引导.其中调查方案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权衡,选取相对合适的调查方案.即使是调查同一所学校,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但要能解决所提问题为前提,其实这是辩证地认识两种调查方式特点的过程,更是正确认识统计方法特点的过程.通过问题3,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被用来根据部分的情况估计整体的情况,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选学栏目“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10.2节“直方图”,重点讨论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取值比较少的数据(如前一节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可以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于取值比较多的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教科书利用问题4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教科书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10.3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教科书选择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气息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为主题编写课题学习,这不仅有利于统计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且具有“节能减污,保护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个课题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回答问题.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调查知识,完成一个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为题的统计调查活动,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撰写一份报告.课题学习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对数据进行合适处理,可以挖掘其中蕴涵的信息,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在经历这个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三)本章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2.通过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5.能画扇形图和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并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即现象的变化趋势.7.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1.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2.在统计过程中学习统计,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4.准确把握教学要求5.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
202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范文
202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范文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1
10.1统计调查(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画扇形图,并用扇形图描述数据.过程与方法: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讲授学法:分组讨论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阅读章前图(150页)问:你知道统计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吗?它们表示什么?二、合作探究投影: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1.收集数据如何收集数据,让全班同学在下面的问卷调查中获取数据.某同学经调查,得到50个数据,全班同学在表格中进行统计.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上图(1).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º,如体育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º×20%=72º.注意: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º有一定的误差.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归纳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1)问卷调查-----收集数据(2)列统计表-----整理数据(3)画统计图-----描述数据4.全面调查的意义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53页练习第1,3题.四、小结归纳1.由学生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自己生活有什么启示?2.学生自主评价: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五、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1第1,2题选做题:习题10.1第7题板书设计:10.1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1)问卷调查-----收集数据(2)列统计表-----整理数据(3)画统计图-----描述数据10.1统计调查(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同伴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教学难点:样本的特征的观察与归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二、新课学生阅读153页内容出示自学提纲:(1)什么是抽样调查?(2)怎样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3)问题2中的总体、个体是什么?1.抽样调查的意义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3.抽样的注意事项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155页练习第1,2,3题四、小结归纳本节课主要学习抽样调查的方法你的收获是什么?五、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1第3,4,5题选做题:习题10.1第7,8题10.1统计调查(2)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10.1统计调查(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对样本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与方法:感受分层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体会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层抽样调查的一般过程及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探究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调查方法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2.抽样调查对样本的选取有什么要求?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二、新课.上述情况显然不能.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抽取.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归纳: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158页练习四、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1第6,10,11题选做题:习题10.1第12,13题板书设计:10.1统计调查(3)。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全部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10.1统计调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过程与方法:经历全面调查一般过程,了解这种调查的优缺点,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三、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2什么是整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是什么?探究3描述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探究4:全面调查的步骤是什么?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分组讨论,教师帮助归纳.一生答,讨论,教师板演归纳.尝试应用1、小明一家三口随旅游团去九寨沟旅游,王聪把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制成了如下的统计图:①你能说出王聪一家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吗?哪方面的费用支出最高?②若他们共花费人民币8 600元,则在食宿上用去多少元?往返的路费又是多少元?2、学期结束前,学校想调查学生对初一数学实验教材的意见,特向初中一年级400名学生作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①计算出每一种意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②由统计图及算得的百分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点拨。
第一题答案:提问学生。
①非常喜欢的占50%,喜欢的占40%,有一点喜欢的占8%②实验教材还是适合初一学生的。
补偿提高1、国家统计局2002年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截止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总值户均达22.83万元,其中户主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户均财产数值如图所示:(1)户均财产最多的户主的文化程度是(2)户均财产最少的户主的文化程度是(3)在平均线22.83万元以下的文化程度是(4)由图谈谈你的感想2、如图是某市第一季度用电量的扇形统计图,则三月份用电量占第一季度用电量的百分比是()A、55%B、65%C、75%D、85%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点拨大学小学初中和小学学历的学生讨论,教师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小结与作本节课我们经历了全面调查的一般过程,知道了利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利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一)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学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处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列频数分布表.教学难点:组距的确定.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探究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二、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书中P163收集的63个数据.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②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组距==7,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讨论交流:1.你能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何种信息?2.比较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师生共同归纳: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168页练习题(不画频数分布图)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你有何感想?五、作业布置必做题:习题10.2第2,3题(不画统计图)选做题:习题10.2第5题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二)10.2直方图(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过程与方法:能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教学难点: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新课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2)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3)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2.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三、例题讲解:教材P166例题: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cm)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见课本将上述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过程与例题解答过程类似,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将数据分成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对比,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得越细致,对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四、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2第1题选做题:习题10.2第4题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三)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教学难点: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二、探究新知活动一: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 轴对称
10.1 轴对称10.1.1 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2.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1.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与成对称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8~P10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2.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4.下列体育运动标志中,从图案看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B)A.4个B.3个C.2个D.1个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图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知,只有D是轴对称图形.【答案】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例2】如图,△ABC和△AED关于直线l对称,若AB=2 cm,∠C=95°,则AE=________,∠D=________.【互动总结】(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有AE=AB=2 cm,∠D=∠C=95°.【答案】2 cm9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C)2.下面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D)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B)A.4 cm2B.8 cm2C.12 cm2D.16 cm24.观察下图中各组图形,其中成轴对称的为①②④.(填序号)5.如图所示,哪一组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解:④⑤⑥中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所示是4×5的方格纸,请在其中选取一个白色的方格并涂黑,使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涂法有()A.4种B.3种C.2种D.1种【互动探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知,一共有3种涂法,如下图所示:【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生活中的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图形成轴对称特征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2 轴对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掌握用“连结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能熟练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概念的理解及作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画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02~P10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垂直平分线.2.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3.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4.以下图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下列轴对称图形中,恰好有两条对称轴的是()A.正方形B.等腰三角形C.长方形D.圆【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A.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B.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C.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D.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故选C.【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轴对称的条数,仍然是根据定义进行判断,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注意不要遗漏.【例2】找出下列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并画出来.【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找到并连结对称点,作出对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解答】所画对称轴如下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如果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D)A.等边三角形B.正方形C.角D.圆2.图中由“○”和“□”组成轴对称图形,该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C)A .l 1B .l 2C .l 3D .l 43.试画出下列正多边形的所有对称轴,并完成表格.正多边形的边数 3 4 5 6 7 … 对称轴的条数34567…根据上表,猜想正n 边形有n 条对称轴. 4.如图,作出它们的对称轴.解:如图所示.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的再认识⎩⎪⎨⎪⎧轴对称的判定画对称轴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3 画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1.掌握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并从实践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作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5~P10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略2.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新图形上一个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画已知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解答】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最后顺次连结即可.【例2】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DE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F处,若∠EFB=60°,则∠CFD=()A.20°B.30°C.40°D.5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可知,∠EAD=∠EFD=90°.∵∠EFB=60°,∴∠CFD=30°,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面是四位同学作△ABC关于直线MN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B)2.如图所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解:如图所示:3.在3×3的正方形格点图中,有格点△ABC和△DEF,且△ABC和△DEF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下面给出的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解:如图所示: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与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关键在于将图形抽象成各点,然后作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即可.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0.1.4 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使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2.使学生能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称轴对进行图案设计.【教学难点】寻找对称轴以及如何利用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7~P10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下列各图,均是圆与等边三角形的组合,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B)2.观察下列轴对称图形的构成,然后在答题纸横线上画出恰当的图形.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如下图)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长方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下边长方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正方形和圆呢?怎样设计图案才能保证其成轴对称图形?【解答】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轴对称可以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一个图形经过不同位置的几次变换,若再结合平移、旋转等,便可以得到非常美丽的图案.【例2】将一个四边形纸片依次按图1、2的方式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裁剪成图4样式.将纸片展开铺平,所得到的图形是图中的()【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严格按照图中的顺序,向右对折,向上对折,从斜边处剪去一个直角三角形,从直角顶点处剪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展开后实际是从原菱形的四边处各剪去一个直角三角形,从菱形的中心剪去一个和菱形位置基本一致的正方形.故选A.【答案】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此类问题,只要亲自动手操作,答案就会很直观地呈现.【例3】如图,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求作一点B、C,组成△ABC,使△ABC的周长最小.【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别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关于ON的对称点A″,连结A′A″,则A′A″与OM交点为点B的位置,与ON交点为点C的位置.【解答】如图所示,点B、C即为所求作的点.【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凡是涉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结合所学轴对称变换来解决,多数情况要作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下列某品牌T恤的四个洗涤说明图案的设计中,没有运用轴对称知识的是(C)2.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1,图2所示的方向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剪裁得到图4,将图4的纸片展开铺平,再得到的图案是(B)3.小明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4×4方格内有3个小圆,其余方格都是空白,请你分别在下面四个图中的某个方格内补画一个小圆,使补画后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解: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参见下图.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图形给人以美感,所以人们常利用轴对称来设计图案.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10章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教案设计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教学目标:1.会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设计简单的试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并估计总体数目.了解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2.学生经历阅读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取——放——取”的方法.3.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悟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体验试验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动手试验开展“取--放—取”活动,用样本估计总体.难点:“充分搅匀”使取得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理解用样本对总体只是一种估计.教学过程:(一)阅读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在统计调查中,问卷的设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考试中有无作弊现象,社会上的偷税漏税等,更要精心设计问卷,设法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他们能够如实回答问题,否则,被调查者往往会拒绝回答,或不提供真实情况.例:某区卫生公共部门为了调查本地区中学生的吸烟情况,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使用了两个问题.问题1:你父亲公历生日是不是奇数?问题2:你是否经常吸烟?调查者设计了一个随机化装置,这是一个装有大小、形状和质量完全一样的50个白球和50个红球的袋子.每个被调查者随机从中摸取一个球(摸出的球再放回袋中),摸到白球的同学如实回答第一个问题,摸到红球的同学如实回答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往一个盒子中放一个石子,回答“否”的人什么都不必做.由于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否”,而且回答的是哪个问题也是别人不知道的,因此被调查者可以毫无顾忌地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请问:如果在200人中共有58人回答“是”,你能否估计此地区中学生吸烟人数的百分比吗?解:由题意可知,每个学生从口袋中摸出的一个球是白球或红球的可能性都是50%,即我们期望大约有100人回答第一个问题,另100人回答第二个问题.在摸出白球的情况下,回答父亲公历生日是奇数的可能性是1860.51365≈,因而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100人中,大约有0.5110051⨯=(人)回答了“是”,所以我们推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100人中,大约有58517-=(人)回答了“是”.即估计此地区大约有7%的中学生吸烟.【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1节简单随机抽样的学习,对样本、总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得样本再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感到过于简单,小学知识足矣,无须很深的数学知识.这里安排阅读思考,学生感悟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认识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二)实验探究【问题】一个瓶子中装有一些豆子,你能用几种方法估计出这个瓶子中豆子的数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开始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1.(全面调查) 直接数出瓶子中的豆子数.2.(抽样调查)(1)先将豆子分成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豆子的粒数,我们估计瓶中豆子数. (2)称重法:先取出一些豆子用天平称其质量为n,并数清这些豆子的粒数p,再称出瓶中豆子的质量m,我们估计出瓶子中豆子的粒数q:pq mn≈⨯(3)量体积法:先取出一些豆子用量杯量其体积为n,并数清这些豆子的粒数p,再量出瓶中豆子的体积m,我们可以估计出瓶子中豆子的粒数q:pq mn≈⨯(4)采用“取--放—取”的方法(本节课的主要试验方法).3.动手试验:例:从瓶子中取出一些豆子,记录这些取出的豆子的粒数20个,给这些豆子做上记号,把这些豆子放回瓶子中,充分摇匀.从瓶子中再取出一些豆子,记录这些豆子的粒数25个,其中带有记号的豆子粒数7个;估计原来瓶子中豆子的粒数约等于________个.请同学们试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试验记录表教师:若要得到较准确的数据,可重复活动(3)---(5)多做几次,最后求q 的平均值.思考:1.为何要“充分摇匀”?2.各小组通过试验所得到的最后结果为什么有所不同?【设计意图】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统计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统计思想,了解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三)巩固提升鱼塘里有多少鱼?你用什么方法可以估计?1.讨论各参考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2.定方案,回答实际问题.试验法(参考答案)(1)先从池塘的不同地方捕捞若干条(m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回池塘里. (2)经过一段时间,等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鱼群中以后,再在同样的地方捕捞,若捕捞出p条鱼,其中有标记的鱼有n条;则池塘里的鱼有pq mn≈⨯条.教师:给出“取-放-取”方法的名称.(四)总结反思本节课我们通过动手试验采用“取--放—取”的方法估计了瓶子中豆子的粒数,试验也是一种获取数据的方法. 感悟到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研究价值及认识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五)课后作业请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调查某物总体数目”的题目;并可以利用“取-放-取”这一方法进行调查.简明地写出操作步骤.。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优秀教案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8 160 160 159 158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 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这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讲授新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反映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 对 63 名学生的身高做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 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如图:
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 155~164 cm(不含 164 cm)的学生中选
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 63 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
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三、巩固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 2 或 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 40 名队员,
请试试看.
【答案】 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
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
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10.2 直方图(2)
【教学目标】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 示的实际意义. 【重难点】 重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 难点 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统计调查(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第1课时统计调查(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统计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意义.2.掌握用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3.掌握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的方法.4.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5.能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做一次简单的统计调查.【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引入统计调查,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布置学生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做一次简单的统计调查.【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用统计表整理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扇形统计图的画法.一、情景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________.首先设计问卷,用问卷调查法_____数据.为了使被调查的人易于答卷,也为了收集数据便于操作,所以最好将问卷的题目设计成______题,请设计问卷.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提前提出问题,出示设计、制出的调查问卷,然后下发调查问卷,3分钟后收集数据.用表格统计数据.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思考:1.条形图和扇形图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2.怎样画扇形统计图?【归纳结论】1.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图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但不能直接判断出每组数的绝对大小.2.扇形图通过扇形的大小来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画扇形图时,用圆代表总体,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的一部分,画扇形时,先确定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如果某部分占20%,则它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360°×20%=72°.扇形图画好后,要标明各部分的名称及相应的百分比.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对“天宫一号”空间站的零部件合格性的调查应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2.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小明所在小组的同学与一家玩具生产厂家联系,给该厂组装玩具,该厂同意他们组装240套玩具.这些玩具分为A、B、C三种型号,它们的数量比例以及每人每小时组装各种型号玩具的数量如图所示.若每人组装同一种型号玩具的速度都相同,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填空:(1)从上述统计图可知,A型玩具有套,B型玩具有套,C型玩具有套.(2)若每人组装A型玩具16套与组装C型玩具12套所花的时间相同,那么a的值为____,每人每小时组装C型玩具____套.3.“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市轰轰烈烈开展,为了解同学们最喜爱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小王对本班50名同学进行了跳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踢毽子等运动项目最喜爱人数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的人数分布直方图,若将其转化为扇形统计图,那么最喜爱打篮球的人数所在扇形区域的圆心角的度数为()A.120°B.144°C.180°D.72°4.为了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一问题是“你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共有4个选项:A.1.5小时以上B.1~1.5小时C.0.5~1小时D.0.5小时以下如图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本次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2)在图①中将选项B的部分补充完整;(3)若该校有3000名学生,你估计全校可能有多少名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0.5小时以下.【教学说明】题1可采用抢答方式练习,题2、3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题4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给予提示,最后指派学生上台写出解题过程.【答案】1.全面调查2.(1)132 60 48 (2)4 6解析:(1)A型玩具有240×55%=132(套),C型玩具有240×25%=60(套),B型玩具有240-132-60=48(套);(2)由题意得:,解得a=4.故2a-2=6,即每人每小时组装C型玩具6套.3.B解析:喜爱打篮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0/50×100%=40%,因此所求的圆心角度数为360°×40%=144°.4.解:(1)60÷30%=200(名),即本次一共调查了200名学生;(2)选项B的学生有200-60-30-10=100(名),补图略;(3)3000×5%=150(名)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统计调查,全面调查,条形图,扇形图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例题对教学课堂概念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第2课时统计调查(2)【知识与技能】1.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抽样调查.2.掌握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3.理解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概念及它们在抽样调查中的合理性,并能设计出简单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4.掌握折线的画法,并能从折线图中获取信息.【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入手,理解抽样调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为了使抽样调查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我们必须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两种简单的抽样方法.最后学习折线图,知道折线图也是描述数据的一种方法.【情感态度】在了解统计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锻炼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本领,提高数学兴趣.【教学重点】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抽样方案的制订,折线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某校有2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分析:如果采用全面调查,那么花费时间长,消耗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只要调查部分学生就能了解全体学生喜爱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调查方法就是________.这样,就必须引入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总体”的定义:________.“个体”的定义:________.“样本”的定义:________.“样本容量”的定义:________.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________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________被抽到,这种抽样方法叫________.问题2 某地区有500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应怎样调查?分析:由于这500万人个体差异大(如年龄段),所以不适合________抽样,而应当分成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进行________抽样,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这种抽样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先阅读教材,再完成以上自学提纲.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为什么要进行抽样调查?2.什么叫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3.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什么叫分层抽样?4.什么情况下适宜简单随机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宜分层抽样?5.折线图的特点是什么?【归纳结论】抽样调查:从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抽样调查.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样本: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注意:样本容量是一个数目,不能带单位,样本容量一定要适当,太少,则不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太多,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适合抽样调查的情况:(1)总体数目巨大;(2)调查具有破坏性.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这样的抽样方法叫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层次,在每个层次都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然后汇总调查结果,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适合的情况:个体的差异不大.分层抽样适合的情况:个体的差异大.折线图的特点:能较好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一批新型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B.调查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C.调查重庆市初中生视力情况D.为保证“神舟8号”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2.要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你认为合适的调查方式是.3.如图是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写出两条正确的信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4.如图是根据我市2007年至2011年财政收入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可得:同上年相比,我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年,比它的前一年增加_______亿元.5.某专业户要出售100只羊,现在市场上羊的价格为每千克11元,为了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该专业户从中随机抽取5只羊,每只羊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26 31 32 36 37(1)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什么?总体是指什么?(2)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6.某种电脑在七个月之内销售量增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2~6月销售量逐月减少B.7月份的销售量开始回升C.这7个月中,每月的销售量不断上涨D.这7个月中销售量有涨有跌【教学说明】题1、2、5考查的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样本、总体、个体等概念;题3、4、6考查的是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答案】1.D2.抽样调查3.(1)2011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9.6亿元(2)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4. 2011 505.解:(1)样本是5只羊的重量;总体是100只羊的重量.(2)5只羊的平均重量是:(26+31+32+36+37)÷5=32.4(千克),故100只羊的重量约为100×32.4=3240(千克),可卖3240×11=35640(元)6.C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点学生口答,老师将小结内容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主要讲解抽样调查问题,抽样调查要注意选取的样本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由样本估计总体时,要搞清总体和样本的比例及样本容量的大小.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七下数学第十章人教版全章教案
七下数学第十章人教版全章教案教案标题:七下数学第十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图形的位置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2. 掌握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3. 能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图形的位置。
教学重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要素及其意义;2. 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3.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图形的位置。
教学难点:1. 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2.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图形的位置。
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3. 练习题、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其应用背景和意义。
2. 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示意图,介绍其构成要素:x轴、y轴、原点、坐标轴、坐标等。
Step 2:讲解图形的位置关系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垂直、重合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如观察坐标轴上的数值、比较图形的边长等。
Step 3: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图形,要求他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图形的位置。
2. 练习题的设计应包含不同难度层次,让学生逐步掌握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Step 4: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图形位置关系问题,如多个图形的相对位置、图形的旋转等。
2.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归纳与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图形位置确定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 小结与复习教案
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人
3.要反映某市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
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D.频数分布直方图
4.小明在选举班委时得了28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管小明所在的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明的选票频率不变
第十章复习教案
一、本章知识网络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二、知识要点归纳
1、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容易表示出一个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各种情况下各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出同一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2、全面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2)若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0米以上(包括2.0米)为合格率是多少
练习
一、精心选一选,你一定能行
1.下列调查适合作全面调查的是( )
A.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
B.了解我市居民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
C.日光灯管长要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
D.对甲型HINI流感患者的同一车厢乘客进行医学检查
2.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作抽样方法比较合适的是()
9、测得某市2月份1~10日最低气温随日期
变化折线图如图所示
最低气温为 的天数为_______天。
该市这10天的天气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你的技能
10.老师布置每位学生估计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小玲是数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就向数学兴趣小组的全体成员做了调查,用他们的数学平均成绩估计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这样的抽样调查合理吗?为什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统计调查抽样调查(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抽样调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统计调查抽样调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某个群体的情况,但又不可能调查所有人的情况?”(比如了解全校同学的阅读喜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抽样调查的奥秘。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抽样调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3)系统抽样的方法;
(4)分层抽样的方法;
(5)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素养;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调查活动的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概率与统计方法进行科学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0章 全章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全面调查的意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二)内容解析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简单的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使学生对统计有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收集数据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初步感受统计的方法和思想,在描述数据的方法中使学生体会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图所揭示的信息的异同,特别是扇形图中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确定.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能用扇形图描述数据.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2.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3.能用扇形图描述数据.(二)目标解析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要调查的范围和调查目的;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利用表格来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来直观地描述数据;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计算方法和圆心角大小的画法.三、教学问题诊断和分析小学学习过简单的数据的收集和描述,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明确数据的收集、描述的真正含义,教学时应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参与其中,体会调查的范围和目标,数据收集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描述数据,体会条形图和扇形图描述的含义,学生对于扇形圆心角的求法和画法还有一定困难.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扇形图描述数据.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几何画板对扇形图中每一个扇形进行填充颜色,有利于使学生更直观体会每一个扇形占整个圆的百分比.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你会怎么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与大家进行探讨.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调查问卷(教材第135页)下面五个电视节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只选一个)A.新闻 B.体育 C.动画 D、娱乐 E.戏曲思考: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爱节目的差异,问卷中还应包含什么内容1.收集依据师生活动:教师下发调查问卷,学生填写问卷,填完后交数学科代表收集上来。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小结与复习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小结与复习教案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小结与复习教案一、统计调查1、数据处理的过程(1) 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
收集数据的方法:a、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b、实地调查: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 c、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调查都是媒体调查。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①是要简便易行,②要真实、全面。
(2)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统计调查的方式及其优点(1)全面调查:考察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叫划计法。
例如:统计中编号为1的数据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正一,即共出现11次。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
注意:①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面调查,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②划计之和为总次数,百分比之和为1。
③划计法是记录数据常用的方法,根据个人的习惯也可改用其他方法。
全面调查的优点是可靠,、真实,抽样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减少破坏性。
3、抽样调查的要求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即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
如:请指出下列哪些调查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1) 从具有不同层次文化的市民中,调查市民的法治意识;(2) 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的上网情况;(3) 抽查电信部门的家属,了解市民对曜服务的满意程度。
小结:只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抽样调查,才能了解总体的面貌和特征。
4、总体和样本总体:要考查的对象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当中抽出的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对象组成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如:要了解某校全体学生早晨用餐情况,抽出其中三个班做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统计调查(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画扇形图,并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过程与方法:
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讲授
学法:分组讨论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阅读章前图(150页)问:你知道统计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吗?它们表示什么?
二、合作探究
投影: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
1.收集数据
如何收集数据,让全班同学在下面的问卷调查中获取数据.
某同学经调查,得到50个数据,全班同学在表格中进行统计.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
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上图(1).
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
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º,如体育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º×20%=72º.
注意: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º有一定的误差.
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归纳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
(1)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2)列统计表-----整理数据
(3)画统计图-----描述数据
4.全面调查的意义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
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53页练习第1,3题.
四、小结归纳
1.由学生自己说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自己生活有什么启示?
2.学生自主评价: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1第1,2题
选做题:习题10.1第7题
10.1统计调查(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教学难点:样本的特征的观察与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
学法:合作交流
课时: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二、新课
学生阅读153页内容
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抽样调查?
(2)怎样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3)问题2中的总体、个体是什么?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
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155页练习第1,2,3题
四、小结归纳
本节课主要学习抽样调查的方法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1第3,4,5题
选做题:习题10.1第7,8题
10.1统计调查(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样本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过程与方法:
感受分层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体会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层抽样调查的一般过程及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探究
学法:合作交流
课时: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调查方法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对样本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
二、新课.
上述情况显然不能.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
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
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抽取.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
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
归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158页练习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1第6,10,11题
选做题:习题10.1第12,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