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资委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十三要素指标之三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世界一流企业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并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国资委提出了具备以下13项要素的企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1.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2.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一流企业需要具备领先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够不断创新和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3.全球化视野和发展战略: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发展战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并抓住市场机遇。
4.生产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一流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和降低能力,提高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
5.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培养: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并发展员工素质。
6.持续创新和技术改进意识:一流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和技术改进的意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7.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能力,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8.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流企业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9.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全球采购能力: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全球采购能力,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和成本控制。
10.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一流企业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
11.良好的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的规范运作和风险控制。
12.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组织架构:一流企业需要具备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组织架构,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13.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世界一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赢。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企业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并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四个内在要素
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四个内在要素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四个内在要素:一、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内在要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
创新涉及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企业需要具备先进的研发能力、市场洞察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方案,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品质导向品质导向是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内在要素之一。
品质不仅仅是产品的品质,还包括服务的品质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品质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市场的认可和竞争优势。
企业要注重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追求卓越品质,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口碑。
三、人才驱动人才驱动是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内在要素之一。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发展和竞争优势。
企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团队和组织文化,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四、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内在要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越来越重要。
企业要承担起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公益慈善等方面的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驱动、品质导向、人才驱动和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四个重要内在要素。
通过不断地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些内在要素的有效结合和落实,将为中国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11.17•【文号】国资发综合〔2017〕191号•【施行日期】2017.11.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综合〔2017〕191号各中央企业:品牌是企业竞争能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加强质量品牌工作是提高有效中高端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溢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品牌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大力推动中央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到2020年,中央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显著增强,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有效中高端供给大幅增加,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高,打造一批质量水平世界一流的公司,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
强化企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能力。
坚持分类指导。
遵循质量品牌发展内在规律,结合生产制造、运营服务、工程建筑等行业企业特点,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对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进行分类推进。
坚持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质量和品牌工作,注重质量和品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发挥合力,多措并举,实现叠加效应。
坚持循序渐进。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前瞻性战略部署,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长效机制。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将“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四优”(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企业形象优)、世界一流企业“四个特征”(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形成了13项对标共性要素,这是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行动指南。
现将13项要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经过调研、研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13项要素,并开始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开展对标分析,使其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迈进。
13项要素具体如下: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各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责、规范运作,形成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集团母公司层面建立起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能够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经理层选聘、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作用。
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董事会之间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形成科学高效的集权分权体制。
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国资委核定的主业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内部整合、精干主业、剥离辅业等优化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一定话语权。
海外软实力建设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67 2019.03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海外软实力建设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OVERSEAS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ENTERPRISES|殷格非加强企业海外软实力建设,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真正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性要素。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明确了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
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选择十家中央企业先行先试,带动和促进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
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着重强调“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标准,跟大家熟悉的世界五百强以营收规模排序是有所不同的。
”他同时指出,按照做强做优做大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中央企业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如何认识这个较大的差距?从“世界一流企业毕竟要在世界范围内去发展”这一条件出发,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离不开加强海外软实力建设。
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在于海外软实力企业硬实力,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而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包括企业资本、资产、人员、经营规模、技术成果等。
衡量企业硬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其经营规模,即企业营业收入。
财富世界五百强就是按照企业营业收入排名的。
2018年财富五百强中,中国有120家企业上榜,其中有48家中央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硬实力上已经跟世界一流企业在一个平台上了。
但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显然不是单纯的营收指标能概括得了的。
与世界一流企业标准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很大的短板在企业的软实力方面,即在企业非物质的无形要素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赢得利益相关方认同和支持实现企业目标和期望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价值观认同度、社会责任管理成熟度、社会声誉管理能力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影响力等。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将“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四优”(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企业形象优)、世界一流企业“四个特征”(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形成了13项对标共性要素,这是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行动指南。
现将13项要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经过调研、研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13项要素,并开始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开展对标分析,使其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迈进。
13项要素具体如下: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各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责、规范运作,形成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集团母公司层面建立起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能够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经理层选聘、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作用。
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董事会之间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形成科学高效的集权分权体制。
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国资委核定的主业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内部整合、精干主业、剥离辅业等优化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一定话语权。
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率较高,建立起产学研或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创一流指标体系解析及内容
创一流指标体系解析及内容
1、何为一流企业
一流企业即由一流的平台打造出的具一流绩效和竞争力的企业,同时拥有一流品牌,即使历经风雨也能基业长青。
2、一流企业的分级
可从行业和区域两个维度,将一流企业分为六个级别:区域行业一流、区域一流、国内行业一流、国内一流、世界行业一流、世界一流六个级别。
一流企业不等于第一名,原则上前三都可以算作一流之列。
3、一流指标体系
一流指标体系不同于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其多数指标不是绝对数,而是相对数或定性描述,从而便于快速确定级别并指导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一流指标体系应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并结合企业运营管理机理提取指标,可从三大方面、五大角度、十六维度、三十六环节提取,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分解,最终形成集团、公司、部门、基层管理、岗位操作层层驱动的指标体系,以便通过指标优化,不断上台阶,最终成为一流。
顶层的创一流指标体系必须全面且具备广泛的适用性,集团或企业的一流指标体系是由顶层创一流指标体系分解而来,而企业内部的创一流行动指标体系则根据企业现状进行优化,根据不断升级而进行
动态调整。
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
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摘要:1.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和特点2.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和目的3.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的构建4.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和案例5.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启示和建议正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许多企业开始寻求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以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本文将从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和特点、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和目的、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和案例以及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启示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和特点世界一流企业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具备以下特点:1.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盈利能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卓越的创新能力:世界一流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服务。
3.优质的管理水平:世界一流企业拥有高效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世界一流企业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能够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和目的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是指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绩效与世界一流企业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出差距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和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企业可以发现自身在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足,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企业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和创新理念,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3.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优化自身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一流企业定标准
一流企业定标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一流企业往往能够成为行业的标杆,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
一流企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严格的标准之上。
这些标准涵盖了企业的管理、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员工素质等方方面面,是一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首先,一流企业在管理方面树立了严格的标准。
他们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决策高效、执行到位。
同时,一流企业注重内部流程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灵活性。
这些严格的管理标准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一流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标准。
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产品研发和生产,严格把控产品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客户需求。
同时,一流企业还注重产品的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品,赢得市场和客户的青睐。
这种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的标准,使一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一流企业对服务质量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他们将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客户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
一流企业注重客户反馈和投诉处理,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口碑。
这种对服务质量严格要求的标准,使一流企业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最后,一流企业对员工素质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他们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成长,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一流企业注重团队建设和文化塑造,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种对员工素质严格要求的标准,使一流企业拥有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的标杆,关键在于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并且严格执行这些标准。
这些标准涵盖了管理、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员工素质等方方面面,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其他企业应当向一流企业学习,树立严格的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资委首提13要素 央企“世界杯”指导手册拟就
导语: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世界一流企业?为把央企打造为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已首次提出13个要素指标,经济观察报记者康怡除了做大规模外,未来央企将面临更多考验。
为把央企打造为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已首次提出13个要素指标,并开始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展开分析。
业内人士称,未来上述文件将成为央企进军“世界杯”的指导手册。
13要素自去年年底确定了央企做优做强的目标后,国资委开始进一步夯实。
据国资委改革局相关人士透露,近日国资委首次提出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13个主要指标,并将通过对这13个主要指标的细化、对标,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以下简称《要素指引》)等文件。
目前,国资委正在组织相关专家对这13个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不久即将发文至各央企。
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世界一流企业?在去年年底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对此有这样一番定义: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
据国资委改革局相关人士透露说,此次确定的13个要素以及即将出台的《要素指引》正是对上述定义的细化和落地。
据悉,13个要素中即包括与公司治理有关的,例如要求央企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等;也包括业务层面的,例如要求中央企业主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还有能力指标层面的,例如对央企自主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都有涉及;此外,还有管理举措层面的,例如要求央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
对此,天强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祝波善表示,上述13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了对世界一流企业主要要素的全覆盖,大的方向是好的,关键在落实。
值得关注的是,规模,这个央企曾经死拼的因素,在上述13个目标中仅仅位于第七位。
在过去几年,在“做大做强”的指挥棒下,央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已经开始被外界诟病。
2020年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指标体系
2020年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指标体系2020年8月目录一、指标体系构成 (4)二、指标释义和分解 (6)(一)使命感 (6)1、战略运营 (6)(1)运营发展 (7)(2)产业进步 (7)2、目标愿景 (7)(3)愿景认同 (7)(4)目标管理 (8)3、企业责任 (8)(5)经济责任 (8)(6)社会责任 (8)(7)环境责任 (9)(二)适应性 (9)4、组织学习 (9)(8)学习机制 (10)(9)知识管理 (10)5、创新变革 (10)(10)创新能力 (10)(11)组织变革 (11)6、客户导向 (11)(12)客户响应 (11)(13)客户关系管理 (11)(三)参与性 (12)7、员工参与 (12)(14)组织授权 (12)(15)组织支持 (12)(16)信息共享 (12)8、团队导向 (13)(17)组织氛围 (13)(18)团队建设 (13)9、员工发展 (13)(19)能力提升 (13)(20)职业发展 (14)(四)一致性 (14)10、核心价值观 (14)(21)领导示范 (14)(22)传播宣贯 (14)(23)激励约束 (15)11、管理控制 (15)(24)领导力 (15)(25)制度建设 (15)(26)流程管理 (16)12、协调与配合 (16)(27)沟通交流 (16)(28)部门协作 (16)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开展管理对标提升行动,就是要冷静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形势和不利因素,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全方位、全流程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完成稳增长目标任务,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一、指标体系构成根据国资委《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集团将综合分析世界一流企业的优秀实践,深入查找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体系等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8个方面。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企业们都渴望成为一流企业,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取得持久的成功。
但是,要成为一流企业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标准和特质。
本文将探讨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标准,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首先,一流企业应当具备卓越的领导力。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为企业制定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并且能够激励员工为之努力奋斗。
他们应当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团队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此外,一流企业的领导者还应当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一流企业应当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激励。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发展和激励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流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此外,企业还应当建立公平激励机制,让员工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再次,一流企业应当具备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也是企业赢得客户信赖的关键。
一流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他们应当注重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份额和客户口碑。
最后,一流企业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流企业应当关注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一流企业应当具备卓越的领导力、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激励、具备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企业才能成为一流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各企业能够认真思考这些标准,并不断努力,成为一流企业,取得持久的成功。
麦吉可:一流企业的要素分析
麦吉可:一流企业的要素分析一、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对比分析1.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
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公布了“世界一流企业”的13项要素,这些要素分别是:(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5)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6)拥有国际知名品牌;(7)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8)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9)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10)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11)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12)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13)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
这些要素的提出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愿景。
重庆麦吉可考虑到世界一流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应当选取国外与之对应的相关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对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参考。
2.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关概念的要素。
对于世界一流企业,国际上有很多与之类似的提法,笔者选择《财富》杂志的“全球最受赞赏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相关要素作为分析对象。
《财富》杂志的“全球最受赞赏企业”评选是一个深具影响力的评选,这个评选依据的考量指标包括:(1)产品和服务的地位;(2)长期投资价值;(3)公司资产的合理利用;(4)创新能力;(5)管理质量;(6)财务稳健程度;(7)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8)社会责任;(9)全球化经营的有效性。
重庆麦吉可威廉?纽曼教授和他的学生陈明哲教授提出了有关“世界级企业”的标准:(1)追求合适的规模;(2)高超的产品和服务;(3)有能力与全球企业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上竞争;(4)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运作;(5)能够跨国界、跨文化管理;(6)具有高度柔性(有能力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7)善于取舍和保持核心专长。
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
本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评价全球创新企业的标准,以改善企业的创新效能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全球创新企业是指那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在开放创新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对全球经济贡献有质的企业。
一、全球创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
全球创新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五个方面: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
1、产品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能力、产品原料选择能力以及产品创新成本指标。
2、市场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市场洞察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以及市场推广和品牌塑造能力等。
3、管理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才招聘、培养和留任、组织结构与文化创新、决策管理、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等。
4、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比例、研发团队建设、技术指标管理、技术创新成本、技术风险控制和创新可行性分析等。
5、创新文化指标: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态度、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方式的形成以及员工创新报酬等。
二、创新能力辅助体系的建立。
论国资委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十三要素指标之三
论国资委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十三要素指标之三——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文/段君峰为将央企打造成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近日提出了13个要素指标。
这13个要素包括:1. 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对这13条要素指标的细化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作为长期为企业服务的知识产权律师,笔者愿与大家谈谈对十三项要素指标之三的看法。
国资委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中将其挑选出来并把它确定为第三个重要因素,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最终可溯源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知识产权的竞争。
既然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知识产权如此重要,众央企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央企在这一方面表现的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创新成果少且水平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
针对这样的状况,众央企们如何才能迎头赶上,尽快达到国资委设定的第三项要素的标准呢?笔者认为,央企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健全发明人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目前,虽然央企基本上都建立了创新激励机制,但是笔者发现它们的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
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创新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很少对发明人进行奖励;而在另一些企业中,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给每项创新成果、例如发明专利奖励几万元、十几万元或甚至几十万元,但是这些奖金却以“吃大锅饭”的方式撒在整个课题组或者单位,到真正发明人手中的钱寥寥无几。
所述两种做法都严重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企业应严格按照专利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发明人,即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界定为发明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
在确定好发明人后,对这些真正的发明人进行重奖,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创新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央企业如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若干思考
中央企业如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若干思考作者:赵斌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7期赵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摘要:“十一五”期间,央企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在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世界顶尖企业仍存在差距。
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及其试点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关于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央企更好地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央企改革;世界一流;对标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02-03“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成长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在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在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世界顶尖企业仍存在差距。
国务院国资委针对央企的共性问题和不足,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十二五”央企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进而提出了“四强四优”、“五大战略”、“十三大特征”等基本要求和落实途径。
这就需要每一家央企在科学分析、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及时把握机遇,查漏补缺,进行本地化的分解和贯彻。
本文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及其试点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关于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几点思考,力求为央企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新要求、新部署,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提供参考。
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于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上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央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承担着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其所占比重,还是涉及的行业与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央企业世界一流标准
中央企业世界一流标准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力量,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央企业自身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选择。
二、内涵及外延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不仅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效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等核心指标,也涵盖了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社会责任担当等广泛领域。
其中,管理模式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品牌价值提升等成为关键要素。
三、战略与路径中央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需制定长远规划,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路径: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建立研发平台,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等方式,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意识,加强品牌营销,提高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4. 推动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保管理,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
四、成功案例分析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品牌建设、国际化战略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流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中石油在国内外市场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的潜力和实力。
五、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构建世界一流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风险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央企业需采取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2.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3. 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想要立足并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之列,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和条件。
那么,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呢?在我看来,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卓越的管理团队和领导力。
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够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有效地分配资源和人力,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同时,领导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发团队的潜力,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和进步。
其次,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必须符合最高的质量标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世界一流企业还需要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强大的科研实力也是企业立足世界舞台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进行科研投入,才能在技术上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最后,世界一流企业还需要具备卓越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的向心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关爱员工,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包括卓越的管理团队和领导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卓越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希望各位企业能够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佼佼者。
国资委确立13项世界一流企业的共性要素
国资委确立13项世界一流企业的共性要素
国资委确立13项世界一流企业的共性要素
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
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5.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
6.拥有国际知名品牌;
7.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
8.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
9.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
10.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
11.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
12.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13.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
18142056_国企成为世界一流要“过三关”_
——会议篇·主题报告——会议篇·主题报告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世界一流企业推行紧密化的集团管控;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能够实现把握重大机遇与克服组织惰性;世界一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造力;世界一流企业推行战略型与价值型的财务管理。
这里我不多讲,我想就两点再做一些解释和强调。
一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有两个要义,一是创新,一是承担风险。
国企企业家是受制度影响,民企中的佼佼者,比如B A T这样的企业,相对比国外的伟大企业,也在企业家精神上有所欠缺,比如像百度这样的大型企业还要做竞价排名这样的业务,这相当于丧失了作为伟大企业家的使命感。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
到2016年,按产权角度来算,国企进行混改的户数已经进行了68.93%,现在已经百分之七十多。
人们看到,混改进行了,但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变化,可以说是“混而不改”。
甚至有人提出需要第二次混改。
一个公司长久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
“竞争关”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竞争中性”有其重要意义。
对竞争中性如何认识?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基于“所有制中性”这一原则来进行竞争。
“竞争中性”本身的要求和我们40年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承诺“竞争中性”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在细节方面,如果具体到法律法规,差别就非常大了。
至少两个层面有巨大差异。
首先是在反垄断和行业竞争层面,这方面的法律差别就很大。
另一个是具体到公司治理层面,在这个层面,法律法规差别更大。
在这么大的差别面前,如果我们的企业遵循了国外的竞争中性原则,来推进国企改革,那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即使口头承诺了,但做的时候我们的做法和国外所想的,并不一回事。
要获得国外的认可,已经越来越难。
在“竞争中性”原则下走出去,我们的国企会受到“边境内措施”等规范公司的行为的制约。
这些措施是来规范政府对国企行为影响、通过严格报告和强制执行制度保证信息的全面及时披露、通过审查质询及制裁制度强化“竞争性中立”规制执行力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资委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十三要素指标之三——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文/段君峰
为将央企打造成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近日提出了13个要素指标。
这13个要素包括:1. 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对这13条要素指标的细化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作为长期为企业服务的知识产权律师,笔者愿与大家谈谈对十三项要素指标之三的看法。
国资委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中将其挑选出来并把它确定为第三个重要因素,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最终可溯源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知识产权的竞争。
既然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知识产权如此重要,众央企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央企在这一方面表现的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创新成果少且水平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
针对这样的状况,众央企们如何才能迎头赶上,尽快达到国资委设定的第三项要素的标准呢?笔者认为,央企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发明人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
目前,虽然央企基本上都建立了创新激励机制,但是笔者发现它们的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
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创新激励制度形同
虚设,很少对发明人进行奖励;而在另一些企业中,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给每项创新成果、例如发明专利奖励几万元、十几万元或甚至几十万元,但是这些奖金却以“吃大锅饭”的方式撒在整个课题组或者单位,到真正发明人手中的钱寥寥无几。
所述两种做法都严重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企业应严格按照专利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发明人,即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界定为发明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
在确定好发明人后,对这些真正的发明人进行重奖,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创新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职务发明的权益归属问题,美国和日本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在这两个国家,职务发明被创造出来时,其权利是原属于发明人的,发明人所在的单位只是受让了该权利。
虽然职务发明创造的最终权利归属于单位,但是因为单位只有受让后才能得到该权利,所以该制度从程序上保障了发明人的权益。
这种制度为美日两国强劲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立法保障。
在中国,法律虽然没有象美日那样将职务发明创造的原始权益归属于发明人,但是却规定了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制度。
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严格按法律规定确定发明人,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报酬,也会起到相同的激励作用。
第二、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跟踪其创新进程,吸纳其创新思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同
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对手。
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既可以避免误入其专利版图而成为被侵权打击的对象,又可以寻找专利布局留下的空白点,进而在这些空白处进行突破。
通过搜集并分析专利信息或其他商业信息,跟踪竞争对手的创新进程,可以避免自己做无用功,即避免立项研发竞争对手已经研发出来并申报专利的技术。
在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并跟踪其创新进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吸纳竞争对手的创新思维。
若干年的经验告诉笔者,中国的教育模式将大部分的研发人员都“标准化”了,这些被“标准化”的研发人员很难有独特的或突破性的创新,在研究国外竞争对手专利的同时吸纳他们的“没有围栏的思维方式”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目前,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国内企业研发人员的思路越来越窄,整天就仅局限于自己所从事的那一块领域的研究。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散思维或跨领域联想,而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
现实和理想的碰撞和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创新能力。
当然,如果能跟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院所合作,效果可能会更明显。
第四、在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要全方位合理布局,以质取胜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大型央企猛然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于是乎,在几年时间里申请了大量专利。
相较于先前对专利或知识产权的漠然,这是一大进步,值得肯定。
但是,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样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还是很初级的。
真正做到世界一流企业,就要对研发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合理保护。
具体
地,就要在专利、商业秘密及软件著作权之间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例如有些研发成果适合于以申请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而有些却只适合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有些适合作为专利来保护,而有些只适合作为软件著作权进行保护,还有的适合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进行协同保护。
全方位合理布局,才能切实保护自己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捍卫自己的市场。
近年来,笔者还明显地感到,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大的央企,急于在专利数量上堆量,而对专利的撰写质量不那么关心,造成很多专利申请因撰写质量问题不能授权或授权后保护范围过窄或权利不稳定。
要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了要有强劲的创新能力以外,聘请高水平的专利律师撰写专利文件也是必须的。
只有高水平的专利律师才能对核心技术进行有效保护,否则核心技术无法保护,专利公开后最终可能无奈地贡献给社会。
第五、放眼世界,对海外重点区域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
很多中国大型企业,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差不多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打压,轻则在大型展会上被扣押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展品,重则产品因侵权而无法进入到预定市场。
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及早掌握国外的知识产权规则,并未雨绸缪地做好知识产权布局,是国内企业必须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