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教案 最先与最后
2024年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记叙文开头和结尾设计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内容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和结尾案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和结尾案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
1.4.2 讲解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概念和作用。
1.4.3 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和结尾案例。
1.4.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和经验。
第二章:开头的写作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开头的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设计独特、吸引人的开头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开头写作技巧:设定背景、引入主题、激发兴趣等。
开头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案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开头写作技巧。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案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出一个吸引人的记叙文开头。
2.4.2 讲解开头写作技巧。
2.4.3 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开头案例。
2.4.4 学生练习:让学生动手写出一个独特、吸引人的记叙文开头。
第三章:结尾的写作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有力的结尾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结尾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结尾案例。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结尾写作技巧。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的典型结尾案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出一个有力第四章:实践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独立设计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老师点评和指导。
《认识先后》大班数学教案
《认识先后》大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先”和“后”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排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先”和“后”的概念。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引入“先”和“后”的概念。
2. 学习“先”和“后”的概念:通过图片、卡片等形式,让幼儿学习“先”和“后”的概念。
3. 比较和排序: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学会比较和排序。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先”和“后”例子,并进行比较和排序。
2. 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观察幼儿对“先”和“后”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让幼儿直观地认识“先”和“后”的概念。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幼儿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教学步骤: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先”和“后”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先后顺序。
2. 讲解: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讲解“先”和“后”的概念,让幼儿理解。
3. 操作: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练习。
4. 总结: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幼儿总结“先”和“后”的概念及应用。
八、教学拓展:1. 开展“先后顺序”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先”和“后”的概念。
2.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引导幼儿学习“先”和“后”的概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幼儿对“先”和“后”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和排序的能力。
十、教学评价:1. 评价幼儿:通过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评价幼儿对“先”和“后”概念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2浙教版
(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例如,“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
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 的人们也一样。”又如,“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 大家就嗤笑他。”作者似乎只在陈述客观的事实,实际上是用冷峻 的语调揭露和鞭挞社会上讥讽嘲笑“不耻于最后”者的不良风气, 表达了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愤慨之情。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 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 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现代画家吴冠中如此评价鲁迅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 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 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大小无数 的人肉的筵宴,即从优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 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 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坟· 灯下漫 笔》)。
明确:‚不为最先‛的实质:缺乏担当和勇气、不能独立 思考与判断、畏首畏尾。 不能‚不耻最后‛的实质:缺韧性
8.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两种 做法,用简要的语最后‛的外因是什么?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等奖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等奖《《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前后关系的景物,让学生能够概括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2.运用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通过多种绘画形式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学难点]: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具:教学图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学具:水彩笔、纸张等工具【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表演:捉“尾巴”(甲、乙同学是怎样跑的?)学生先说说,教师总结2.导语: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二、观察发现1.欣赏来自生活的图片2.欣赏绘画形式的图片3.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的?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5.请说说看你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近大远小”的现象?三、探索体验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绘画主题、形式以及绘画的顺序。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内容: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等)4.创作点评,体验创作的快乐四、拓展延伸1.请试着用今天所学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把你对作品《》的评价写出来。
2.总结【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从《大人国与小人国》、《前前后后》等课到《今天我值日》。
这是一组关于绘画方面的训练课程。
它要发展人:区分大与小、前与后,直至发展到画面复杂的总安排构图、人物造型的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一个班多层面的学生基础不平衡,怎么处理教材?为了教好教材而教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精神告诉我:要活用教材教人,让人(学生)发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位置》第一节“前后顺序”。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前后的概念,能够辨别物体在前在后;掌握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空间位置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空间位置感知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前后的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难点:培养幼儿的空间位置感知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磁性黑板。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个简单的场景,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教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3)教师示范如何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让幼儿模仿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两个例题,一个是描述教室里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另一个是描述图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描述组内成员的前后位置关系,然后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前后顺序2. 内容:(1)前后的概念(2)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3)实践操作:教室里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找一找家里的物体,用前后描述它们的位置,并画出来。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前后的概念,能够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课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观察幼儿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思考,提高空间位置感知能力。
同时,可以延伸至其他空间方向(如上下、左右)的学习,丰富幼儿的空间知识。
先学后教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先学后教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掌握“先学后教”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法设计语文教案。
3.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先学后教”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设计符合“先学后教”教学法的语文教案。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合适的“先学后教”教案。
2. 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本、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段引人入胜的话题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学习内容的引入做好铺垫。
2. 先学(2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研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概念。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意见,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 教师点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和理解程度,点拔一些学生发表言论,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5. 分组展示(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行分组展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理念。
七、师生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问、质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八、巩固与拓展: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九、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十、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十一、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九上《最先与最后》word教学设计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上海市崇明中学魏立艳【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由此及彼的写法;2.领会鲁迅的联想思维及批判式思维;3.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
4.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说明: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
鲁迅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关联。
《最先与最后》在形式上采用了由历史之论引入现实社会的方式,这种写法在鲁迅的诸多杂文中采用,只是有时候的表现是诸多社会现实现象的勾连,其本质都是联想式的思维。
鲁迅如何运用联想式思维?对联想到的社会、历史现象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联想、批判多种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一一解决。
作者在文中表明“不耻最后”者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不耻最后”其精神实质是怎样的?鲁迅为什么认为这样的人会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的联想、批判与他的“脊梁”之思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这些内容,我们更能理解鲁迅,他广博的文史知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让他用超越时代的超前目光,看待民族之弊,期待立民族未来之光。
了解到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健康人格的追求,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
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说明: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新疆班学生,需要逐步提高这一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体会作者关键词句的相互关联中体会出“不耻最后”精神的内涵,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由历史之论引入社会现实,并利用联想思维将各种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的论证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借鉴。
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敢为人先、不耻最后的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判断的精神,体现出鲁迅坚韧的、始终保持个体独立之思的一面。
在当今社会,以独立自由之精神、坚韧地面对社会之弊,此种精神尤为可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word教案 (4)
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转入正题的杂文的一般写法。
2.明确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理解中心论点,并能进行一定的阐释。
4.学习鲁迅倡导的“不耻最后”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语句并阐释。
2.培养“不耻最后”的品质。
【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挖掘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中,非洲的一位选手虽然远远落后,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游完了全程,名次是最后一名。
但当时没有一个人嘲笑她,反而大多对她肃然起敬,送给她的掌声甚至超过了冠军。
由此可见,“第一”固然“可喜”,“最后”也未必“可悲”。
那么,对于“第一”和“最后”,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习杂文《最先与最后》,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最先与最后”的。
二、介绍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灾难深重。
国民身受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的同时,还无法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和愚弄。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鲁迅看到了传统的民族劣根性像死尸似的沉重压迫中国人民的精神活力,阻碍中国革新的道路,他感到无限的悲愤和惊怖。
然而他深信国民精神是可以改变的,深信民族的病态是可以疗救的,所以它执行了一种带有爱国意识和民主要求的批判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自我批判”,在消极方面,是暴露民族的劣根性,揭发国民性的弱点,在积极方面,是唤起民族的自觉,要求改变国民精神。
这一时期的鲁迅,从改变国民精神的要求和愿望出发,写了大量剖析国民性的文章,《最先与最后》是其中的一篇,倡导了“不耻最后”的精神。
三、字词正音、解释锲(qiè)而不舍嗤(chī)笑鏖(áo)战脊(j ǐ)梁晨钟暮鼓:寺庙中用以报时的早晚钟鼓,后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
教案的开篇及收尾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教案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案的开篇和收尾都显得十分重要,需要认真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开篇方面,教师应该首先明确今天的教学目标,这是教案的中心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关性,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和视野,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建立与学生的联系,目的是从心理上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另外在开篇处需要告诉学生本课的课程重点,并带入本课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技巧。
如果教案是针对重难点进行编写的,那么教师在开篇处可以通过引用具体的教学例子,并逐步让学生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对本课的专注度。
教学收尾方面,需要重点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应该立即让学生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以便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收尾处也应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反馈自我反思和改进教学。
同时,在教学收尾处也应该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例如游戏、电影、音乐、文学或运动等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案的开篇和收尾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并积极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教师应该展示信任,确保课堂气氛和谐而积极,从而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
教案的开篇和收尾的细节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应该认真对待。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二、时安排一时。
三、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3质疑(质疑条写上学号后交语文代表)。
四、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1回忆《论雷峰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
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提示出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2介绍学生质疑(分整体、段落、词句三个层次介绍),注意肯定同学的积极思考。
提示:要联系的写作背景和年代,要细细咀嚼有关词句。
(二)阅读理解1朗读正音。
2阅读思考(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社会“不容易有改革”“不为福先”(怕出头)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敌人“如入无人之境”中途放弃(缺韧性)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三)读读议议,扣住具体语句深入体会(解答学生质疑)第一小节“为”:做、争取;“耻”:以……为耻(文言用法)最后一句转入正题,表示要发表议论。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前和后(9)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前和后(9)西师大版教学目的:1、先生能识别上、下、左、右、前、前方位,并能用这些文位来描画物体的相对位置。
2、先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处置生活中复杂的实践效果。
3、让先生阅历效果情境——自主探求、树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进程,初步体验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识别上、下、左、右、前、后。
教学难点:左右的识别,体验每个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去植物园玩吗?明天我们就和几个小冤家一同到植物园去看看吧!看他们排着划一的队伍动身了。
〔课件:小红、小军、小东、小芳排成划一的队伍前行。
〕活动2【讲授】探求新知〔一〕看法前后1、引见队伍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排的?真棒,他用前、后来引见了他们的排队状况。
〔板书:前后〕。
那你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吗?说的真好!依据先生说的板书:小军在小红的〔〕方。
小军在小东的〔〕方。
在小红的前面有〔〕,在小方的前面有〔〕。
2、看法路牌经过观察小冤家们的排队状况,我们看法了前、前方位,细心观察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座位,你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吗?可以边说边用手指一指。
孩子们说得真不错。
活动3【讲授】看法上下1、导入:四个小冤家接着往前走,要过一条马路,谁来提示他们过马路要看什么?怎样看呢?师:请小冤家们细心观察,红、黄、绿灯是怎样摆的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出示红绿灯〕先生交流。
〔有人说到上、下〕,很好,他用上、下把3盏灯的位置关系说得很清楚。
你会说吗?谁再来说?〔红灯在黄、绿灯下面,绿灯在红黄灯下面,黄灯下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下面是黄灯,红灯的下面有黄、绿灯,绿灯的下面有红、黄灯。
〕说得真好。
师:孩子们想一想,假设我们的城市里没有红绿灯,会是什么状况?有了红绿灯,城市的交通才会有序。
红灯停,绿灯行,我们小冤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那么。
经过观察红绿灯我们看法了上、下,细心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用上、下说一句话吗?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最先与最后》教学教案
《最先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先”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3. 团队合作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最先”与“”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教学难点:团队合作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
3. 团队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实际情境示例,团队合作游戏方案等。
2. 教学素材:实际情境图片、视频等。
3. 团队合作游戏道具:如计时器、小奖品等。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谁是最先到达终点的同学?”引起学生对“最先”与“”的关注。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并用PPT展示相关例句。
3. 情境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创设一个实际情境,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并互相交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你觉得在班级中谁是最先完成作业的同学?”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创设的实际情境,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八、团队合作游戏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团队合作游戏,如“最快传递信息”,要求学生用“最先”与“”描述游戏过程。
2. 游戏实施: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每组的表现。
3. 游戏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最先”与“”编写一个短文,描述一个实际情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位置》第二节“前后顺序”,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前、后的空间概念,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磁性黑板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图片、卡片、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位置的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邀请几名幼儿到讲台前演示,让其他幼儿用“前、后”描述他们的位置。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黑板展示例题,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2)教师示范如何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让幼儿跟随练习。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图片、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巩固幼儿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4. 小组活动(10分钟)(1)每组幼儿合作完成一张位置关系图,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2)教师检查每组完成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前后顺序2. 内容:(1)前、后的概念(2)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3)实践活动:位置关系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前、后”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画一张自己房间里的物品位置图,用“前、后”标注。
先与后教案7篇
先与后教案7篇先与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尝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尝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育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引入: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由于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由于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成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今日,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展一次心灵的漫步。
2、听文入境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生:……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特别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终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头!)3、读文生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刚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刚的朗读,肯定读出了许多)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b:漫步过程中消失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帮教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漫步》语言特别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漫步。
”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生读※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生答复并进一步谈感受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情节安排上、构造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气氛,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e:文中有许多句子很美,比方,……我为什么喜爱这些句子?“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前后顺序精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8章节“前后顺序精选”。
内容包括:1. 学习理解前后顺序的概念;2. 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幼儿对前后顺序的感知和应用能力;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前后顺序的概念,并能运用到生活中;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前后顺序的概念,能运用到生活中。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卡片、小玩具、生活用品等;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说出它们的前后顺序。
2. 讲解知识点:通过卡片、小玩具等教具,讲解前后顺序的概念。
3. 实例演示:用生活用品举例,让幼儿理解前后顺序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思考并找出生活中的前后顺序实例。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动手操作,将教具或生活用品按照前后顺序排列。
6. 创意展示:鼓励幼儿用画纸、彩笔等学具,创作出具有前后顺序的画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主题:前后顺序精选板书内容:1. 前后顺序的概念2. 前后顺序的应用实例3. 创意展示作品精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找出生活中的前后顺序实例,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直观地理解了前后顺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创意展示环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作业则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家庭,与家长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前后顺序。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前后顺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生活实例选择: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实例进行观察和排序,如教室里的物品、玩具等,让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前后顺序的概念。
2021年公立普惠性幼儿园通用幼教教师课程教学指南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先和后》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先和后》含反思《活动目标::1.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理解并区分先后。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1.礼品盒、内装有桃子的生长、小鸡的生长图片。
2.兔子、乌龟、小蚂蚁、小鸡的头饰、哨子、小旗活动过程:一.谈话激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龟兔赛跑》。
动画片中谁先到达终点?谁后到达终点?小兔子很不服气,想和乌龟再比赛一次,请小朋友当裁判好吗?二.理解先后1.教师布置好场地,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比赛,结束后提问:它俩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2.小蚂蚁和小鸡看到小兔子和乌龟赛跑很有意思,它俩也想参加比赛,你们再当一次裁判好吗?这次,是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谁后到达终点?为什么?三.辨别先和后比赛结束了,为感谢小朋友来给它们当裁判,小动物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呀!是个漂亮的盒子,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也很想知道,怎么办呢?(引导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教师打开盒子,取出一些礼物。
1.桃子的生长图:图上画着什么?都是桃树,开花和结果,哪个在先?哪个在后?2.小鸡的生长图:图上画着什么?在小鸡的生长过程中,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四.结合日常生活,扩散幼儿对先后的认识。
原来,赛跑有先有后,植物生长,动物生长有先有后。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也应该有先有后,请小朋友想想,你穿衣服时,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天早晨你来到幼儿园,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你吃水果前,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小朋友吃饭前,你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小结:生活中的每件事做起来都有先有后,现在咱们一起随着音乐到外面表演日常生活模仿操吧!活动反思:本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孩子在玩玩中掌握新的知识:先让孩子扮演角色进行比赛理解先和后?”此游戏即让孩子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潜意识里向孩子灌输新的知识点(先后);接着为了感谢小朋友当裁判,小动物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呀!是个漂亮的盒子,在取礼物的同时让幼儿进一步辨别先和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最先 与 最后
鲁迅
鲁迅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 这个与那个》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杂文的取材特点:
立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赛马 引 做人
证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耻最后”
?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比较下面两段话:
1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 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 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赛马 引 做人
证
号 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守旧 卑怯 嘲讽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 …… 少有 …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胆小 卑怯 嘲讽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立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