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课件

合集下载

最先与最后PPT2 沪教版 (共10张PPT)

最先与最后PPT2 沪教版 (共10张PPT)

• 想一想:
• 文中引用了韩非子的话,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怎么理解他的话?
• 明确:不幸中国人把第一句奉为人的处
世金针了。 • 由此可知鲁迅的态度如何?
• 明确:否定不为最先的处世哲学。
• 韩 非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出议题。
直面人生(1)
•人生直通车: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中国人怎样
展望未来
•想一想:鲁迅把哪些人看作中国将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见了这样的竞
技者而然不笑的看客。
•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敢于不耻最后的人少。 •(偶有)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世态?
•是非颠倒、不思进取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 •寓议论于描述之中
百年一瞬
• 历史回顾: 战具比我们
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 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 都如入无人之境了,指的是 什么历史事件?
• 反思:前者指的是鸦片战
争之后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入侵……)后者指 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历史 (元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
徐 亚 雄
桥 头 中 学 :
最 先 与 最 鲁 后 迅



最先与最后
《这个与那个》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秋语文九上第12课《最先与最后》精品课件

秋语文九上第12课《最先与最后》精品课件

《灯下漫笔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
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
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
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
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
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
2023/10/21
李敖语录
1.法律与法官:我相信法律,却怀疑法官。 • 2.遗教遗训:读遗教遗训是吃臭狗屎,研究
遗教遗训是吃了臭狗屎还得把它吐出来, 这说明了为什么我写孙中山蒋介石的东西 要高稿费,——因为反刍太苦了! • 3.冲昏了头脑:有人"胜利冲昏了头脑",有 人"失败冲昏了头脑"。国民党总属于后者, 因为它从没有过真的胜利。 • 4.好人做坏事:好人做坏事,比坏人做坏事 更令人厌恶。 • 5.享福与吃苦:洗三温暖是屁股享福、脑袋 吃苦;看电影是脑袋享福、屁股吃苦;听 台湾学者讲演是脑袋屁股都吃苦。
2023/10/21
3.第二段“甚至”有何作用?
明确: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甚至”强调了 “不为最先”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4.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后”,这句话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过渡句。从“不为最先”对渡到“不耻最后”。
5.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造成 了什么结果?
•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2023/10/21
最先与最后 鲁迅
什么是杂文?
• 杂体文章。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鲁迅《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

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拚命奔驰,则马力易竭。

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

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

但这些事又作别论。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

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最先与最后
鲁迅
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借题发挥)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 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1.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百草园》
《故乡》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异口同声: 土崩瓦解: 自知之明: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4、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读第二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段紧承哪一句话展开议论? 承接上段最后一句
2、将赛马妙法滥用于人之处世,造成了怎样的社会风气与 严重后果

《最先与最后》课件-03

《最先与最后》课件-03

教学步骤: 1 导入课文
杂文的一般写法入手
2 课文思路及结构的分析
问1:本文作者从什么话题引入?对此国民的态度是什么?作者的态度 是什么?
(板书) 引导分析:
批判
话题(赛马)引
处世金针
作者态度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最先) (不幸)
亮出观点
5
问2:中国国民对最先与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会造成什么样先 怕“先”
表现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结果 凡事不容易改革 人日见其卑怯了
最后
问3. 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
归纳总结
讲道理
怕最先 耻最后

生活的角度
摆事实
历史的角度
敢为最先

不耻最后
7
1
《最先与最后》说课稿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分析
知识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能力目标
价值目标
3.确定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作者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难点:理解和学习“敢为人先,不耻最后” 的精神
2
二.教法及学法 圈画法
小组讨论法
3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渎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注音及解释 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2.阅读思考 ⑴中国人对“最先与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是什么? ⑵作者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后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心态? ⑶ 试用提纲列出本文的思路
4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鲁迅提出的“敢为最先, 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9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号 召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最先 与 最后
2020/10/18
1
2020/10/1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0/1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捧与挖》 《流产与断种》
2020/10/18
4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020/10/18
5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6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2020/10/18
7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戎首
佐证 不为祸始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不为福先

守旧
后果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杂文二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杂文二篇(夏三虫,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 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 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生活中的运动会赛跑 • 历史上的英雄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 结果?他又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 •
这种“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 性,会造成民族危机,没有敢于改革的 人,社会停滞不前。所以国家需要民族 的脊梁,作者用意是很深刻的。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的?
夏三虫
开篇跳蚤 蚊子 苍蝇 Nhomakorabea夏三虫各有什么特点?
• 蚤:害人一声不响直截了当。 • 蚊:吸人血之前要长篇大论地哼哼。 • 蝇:害人还要麻痹人,对人类贻害无 穷。
他们分别代表当时社会上的哪种人?
• 蚤:帝国主义分子。
• 蚊:资产阶级反动政客,或者指堕落为 统治阶级帮凶的反动文人。在现实生活 中确有一些人,在害你的同时还要为自 己赚个好名声。 • 蝇:反动的官绅。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 1、中国人对“最先”和“最后”的态度 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心理 依据是什么? •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 么结果?他又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 •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的?
1、中国人对“最先”和“最后”的态度是什 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 始”“不为福先”(怕出头),所以社 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 怯”。 •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与困 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所以敌人“如 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就会“土崩瓦 解”。
语言特点
• 体现了鲁迅杂文的典型特点 • 含蓄,幽默而具有讽刺性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优 终
胜 点
者 不
固 止
然 的
可 竞
敬 技
, 者
但 ,
那 和
虽 见
然 了
落 这
后 样
而 竞
仍 技
非 者
跑 而
至 肃
2020/12/8
然 不 笑 的 看 客 , 乃 正 是 中 国 将 来 的 脊 梁10。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立 中心论点:优终胜点者不固止然的可竞敬技,者但,那和虽见然了落这后样而竞仍技非者跑而至肃
2020/12/8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8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2020/12/8
11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最先 与 最后
2020/12/8
1
2020/12/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2/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1
作者对“最先与最后(zuìhòu)” 所持的观点态度 分别是: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2021/12/12
第五页,共十六页。
最先与最后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不为戎首 社会“不容易有
最 不为祸始 改革”
先 不为福先 国民“日见其卑
怯”
见危机作鸟兽散 敌人“如入无人
最 遇困难中途放弃 之境”
后 对落后或坚持的 国家有难“土崩
13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西南大旱,天灾人祸都有,无论一个政府做的有多么 差劲,都不能妨碍你以个人的身份行善的决心。事实 上,经过了汶川地震,震后又出现了一些让人失望的 新闻,大家的善心抗震程度又有所提高,之后的几次 天灾,民众的热情程度一直不是很高,包括这次西南 大旱。但你需知道,也许只有你知道,在你的一身 (yīshēn)中,一定犯下了罪孽。虽然在这个压力这么大的 社会里,我们恨不得都是需要扶助的对象,但是力所 能及的慈善,不光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有希望,也 是为了减轻你自己的罪恶,这个事情和政府无关,但 是和社会有关。
压迫妇女和儿童。“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优文明以来 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huìchǎng)中吃人,被吃,以凶 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 和小儿。”(《坟·灯下漫笔》)。
2021/12/12
第八页,共十六页。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
2021/12/12
7
第七页,共十六页。
问题探究: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lǔ xùn)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中 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民族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专制性和 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

九上《最先与最后》

九上《最先与最后》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 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 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
得。” (《坟·论睁了眼看》)。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例如“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 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 ‘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 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虽然这么 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那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
▪ 4.好人做坏事:好人做坏事,比坏人做坏事更令人厌恶。 ▪ 5.享福与吃苦:洗三温暖是屁股享福、脑袋吃苦;看电影是脑袋享福、
屁股吃苦;听台湾学者讲演是脑袋屁股都吃苦。 ▪ 6.制造与解决:有的人制造问题的本领,远比他解决的多。这种人最
好做敌人,别来做朋友。 ▪ 7.笨人的可怕处: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聪明。 ▪ 8.平静与表面平静:表面平静并不就是平静。——定时炸·弹爆炸前,
文章主旨
作者对中国人“不为最先,耻于最 后”的不良心态提出了批评,解释了这种 错误心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文中 提倡“勇为最先”,尤其赞美“不耻最 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 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五 拓展延伸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 至今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比如某处灾难,救灾最终需要 一亿,民众积极捐款,捐到了五千万,那到底意味着救灾总 款变成了一亿五千万呢,还是救灾款依然是一亿,但是我们 捐给了政府五千万?它困扰了我很久,最终解决的方法是各 帮各的,各行其善。 西南大旱,天灾人祸都有,无论一个政府做的有多么差劲, 都不能妨碍你以个人的身份行善的决心。事实上,经过了汶 川地震,震后又出现了一些让人失望的新闻,大家的善心抗 震程度又有所提高,之后的几次天灾,民众的热情程度一直 不是很高,包括这次西南大旱。但你需知道,也许只有你知 道,在你的一身中,一定犯下了罪孽。虽然在这个压力这么 大的社会里,我们恨不得都是需要扶助的对象,但是力所能 及的慈善,不光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有希望,也是为了减 轻你自己的罪恶,这个事情和政府无关,但是和社会有关 有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诸恶一直在作, 甚至越做越过,乃至是非颠倒,这一切都不影响后面的那句, 众善奉行。 只有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

最先与最后课件-精PPT文档共16页

最先与最后课件-精PPT文档共16页
最先与最后课件-精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先与最后

最先与最后
围绕重点难点展示,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合作意识较强。
反馈
检测
1、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2、以《我读〈最先与最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1?展示示示环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教法学法教法学法教法学法知识知识知识回顾回顾回顾杂文的特点杂文的特点杂文的特点222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词语展示展示展示目标目标目标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教学内容
杂文两篇《最先与最后》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杂文一般写法。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耻最后”的精神。
4、问题探究: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
5拓展延伸:你认为“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精神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预习
反馈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课型:预习课课时:1
预习
目标
积累词语,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学提纲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今天这个社会戾气已经高度发酵,‘改革已 在今天这个社会戾气已经高度发酵, 在今天这个社会戾气已经高度发酵 死’的绝望情绪已经开始在许多人心中蔓延的时 我们为什么还要参选人大代表? 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参选人大代表?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责无旁贷。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责无旁贷。 有人说,你们参选人大代表能改变什么? 有人说,你们参选人大代表能改变什么?我 我们改变的是人心。 说,我们改变的是人心。 今天,我们并不求当选,我们求的是表达, 今天,我们并不求当选,我们求的是表达, 我们不求能成为剧院里的主角, 我们不求能成为剧院里的主角,但是至少要做一 个成功的小丑。 个成功的小丑。 …… 是的,我相信我们会遇到困难和阻碍, 是的,我相信我们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但是 我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我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我 们没有理由悲观,也没有资格悲观, 们没有理由悲观,也没有资格悲观,我们只能义 无反顾。” 无反顾。
1.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1.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百草园》 百草园》 《故乡》 故乡》
2.词语解释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 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作鸟兽散: 异口同声: 异口同声: 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 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
指做人的诀窍。 指做人的诀窍。 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 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 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 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 就是中 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34 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最先与 最后鲁迅来自杂文的取材特点: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最先与最后
鲁迅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借题发挥)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借题发挥)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 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仔细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什么 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2、作者在文中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与后 果? 3、作者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 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 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 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 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 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 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 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 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思考: 思考
1.鲁迅在文中对“最先”与“最后”, 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明确: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 对“耻于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作者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 赞美了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了具有这种 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 希望所 在.(最后一段)
比较下面两段话: 比较下面两段话:
课文分析: 1、第一段借什么打开话题?
借《韩非子》关于赛马的妙法而打开话题 2、这一段在整篇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有赛马的妙法说到人的处世,很自然地引出全文 的议题 3、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读第二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段紧承哪一句话展开议论? 承接上段最后一句 2、将赛马妙法滥用于人之处世,造成了怎样的社会风气与 严重后果 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严重后果是两个 “所以” 3、指出文中两个所以的前因后果(筛选词语做简要概括) ①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 → 改革不易,前驱怕做, 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②不敢“不耻最后” →见危机 鸟兽散 不退转 称傻子
谣言引发抢盐潮 3月11日13时,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 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受日 本核污染影响,不少中国百姓担心海水 污染吃不上盐或者想通过加碘盐预防核 辐射。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一股抢购 食盐的风潮,从北刮到南,许多市民纷 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食盐,甚 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外围城区商店买盐。 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竟然炒到了18元。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佐证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不为最先

后果
做人

号 召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校运会: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优胜者固然可敬,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 中心论点: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 竞技者, 终点不止的竞技者 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看客, 中国将来的脊梁。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