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与方式的探讨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
奖 学金 一般包 括 国家奖 学 金 、 国家 励 志奖 学 金 以及 各 高校 自行设 立 的奖 学金 等 , 奖学 金 制度 是 我 国高校 贫 困生 资助 体 系的重要 组成 部分 。20 0 2年 , 用 于奖励 学 习成绩 优秀 、 会实 践 、 社 创新 能 力 、 合 综 素质 等方 面 特别 突 出 的学 生 的 国家 奖 学 金 在 全 国
成长。
中图分类号 : G 4 6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 4 7 ( 09 0 0 8 0 09— 44 20 )5— 0 3— 5
Ch n s m p v r s e Co lg t e tFi a c a d s e :Cu r n i e e I o e ih d l e S ud n n n i lAi Sy t m e re t S t to iua i n,Pr blm s a d I o e n mpr v ng Ta tc o i c is
摘
要 : 我 国已初步 形成 了以奖 、 、 、 、 、 为主的 多元化 贫困生资助 体 系。但现 有 贫困生资助体 系 贷 助 补 减 缓
尚不成 熟 , 仍存在 着贫困生评定标 准不规 范 、 学贷款拖 欠还贷 以及 勤工助 学 岗位供 求矛盾 突出等 问题。为此 , 助 应 完善贫 困生评定制度 , 强大学生诚 信教 育 , 加 提倡 实行弹性 学制 , 将经 济援 助 与心理援 助相结合 , 促进 贫 困生健 康
V0 _ 0 No 5 l1 .
我 国高 校 贫 困生 资 助体 系 : 状 、 现 问题 及 完善 策 略
张 晓培 , 周 蕾
( 西南交通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1
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为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
正是因为更多地学生不断进入高校,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贫困生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因此,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对这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198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
”等五项内容。
2005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学生资助中心,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
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各项政策,对全国各个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了规范指导。
近几年,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陆续实行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要求将高校学费的10%用于助学基金,各个高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勤工助学岗位等等,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大力贯彻落实,目前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的工作目标,切实保障了广大贫困学子“学有所教”。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制定贫困生认定标准是高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没有宏观的全面把握和认识,没有制定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对贫困生认定仅凭某一方面标准,如《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经济困难证明等。
[1]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差异较大,所以对贫困的认定标准有很大地偏差。
目前,这类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也引起了不少关注,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家长文化素质低,不懂得如何办理相关手续,无法获取这类证明;而有些家庭通过私人关系,轻松获得此类证明,反而使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享受了国家资助。
关于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工作的探究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和改革 的深入 、 招生规模 的不断扩大 、 国内经 济形势 的变化 . 民贫 富差距 的逐渐拉大 . 居 高校收费标准逐步 提高. 高校的贫困生人数也是逐 年递增 . 困生 资助工作也越来越受 贫 到关注 。 对此 , 中央 、 党 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 , 并于 2 0 年 5 07 月颁布 了 《 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 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 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 关 济 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从行政法规 的层面 , . 对高校贫 困生 资助工作作 出了积极的指导 纵观我 国的高校贫 困生资助工作 . 从解放初 到 19 年 . 国一直 92 我 实行人 民助学金制度 .即经济困难 的学生都 能得到全额的人 民助学 金. 大致能支付基本 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 但是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 , 高 校的不断扩招 . 教育经 费的需 求也在不断上升 . 助学金 已变成政府 的 沉重负担 : 于是 , 9 年 我 国开始 改革这种 资助方式 . 1 3 9 即施行 了奖学 金、 助学金 、 贷学金并存 的资助模式 _ 经过这些年 的发展 , l l 。 各个高校基 本都确立了“ 、 、 、 、 、 ” 奖 贷 助 勤 补 减 为一体 的多元资助模式 , 但是关 于 贫困生资助工作 . 仍然存在问题 , 如何更好地落实 国家的政 策 、 资 确保 助工作公平 、 公正 、 公开 , 最大程度地帮助到 每一个经济 困难 的学 生 , 是我们 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应该要认 真思考 的问题 这既可以作为这些“ 学生情 报员 ” 的寒暑期社会 实践 . 也可 以更全面 、 真实地 向学校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第三 . 改变贫困生的评 定周期 一般来说 . 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评定 周期 都是一年 . 一年一 即“ 评 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 中 . . 往往会 出现 家庭 经济情况逐渐好 转 . 或者 因突然遭受 自 然灾害等原因而使家庭 经济情 况十分困难的学生 . 这样 就需要 资助工作者及时 了解真实情况 , 贫困生进行动态地调整 。 对
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
、
助工作 中应该注意区分奖学金和助学金 ,不能单单把两者划 等号 ,这样对于那些学习优 异的同学 而言不公平 ,等于变相 的剥夺 了优秀学生获奖的权利。同时也不能 因为贫 困学生学 习不优秀而拒绝发放助学金 ,助学金 的发放不应 以学生 的学 习成绩优 秀与否来衡量 。高校学生资助系统应该充分发挥奖 学金 和助学金 ,乃至贷学金的激励作用 ,充分鼓励 ,培养 困 难学 生 自立 自强 ,努力学习 。学校还 可以尽可能多 的为贫 困 学生提供 勤工助学 岗,使得生活 困难的学 生通过 自己的劳动 获得报酬 ,既能解决 生活上 的困难还 能在实践 中增长 知识 , 培养 能力 。最后还能设立临时 困难补助 ,为那些 突然遭受变 故的学生以解燃眉之急 ,应不时之需 ,充分体 现学校 以人为 本 ,倡导人性化教育的本质。 第三 ,充分发挥助学育人功 能,保证学生健康成才。实 施学校高校 资助体统时应该充 分考虑学校 自身的实际情况 , 制定合理的措施和方法 ,力求从制度和执行上照顾贫困生的 感受。 同时考虑到制度 的可执行性 ,从制度上引导和鼓励 贫 困生通过 自身的不懈努力来 获取学校 和国家 的资助 ,培养 回 报社会学校 的意识 ,树 立 自强不 息的思想 。还应该运用 国家 学生资助体系的六大主要手段 ,发挥育人为本 的功能 ,激励 贫 困生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努 力学 习成才 回报社会 。最后 还应该 注意贫 困生 的心理咨询 和辅 导 ,树 立正确的人生 观 , 价值观 ,历史观 ,提高心理素质 ,增 强抗击打能力 ,努力适 应环境 ,消除消极因素的不 良影响 。
【 关键词 】学生资助;奖学金;助学 金 ;生源地助学贷款
我 国的 高 校 学 生 资助 体 系 我 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 “ 政府 主导 ,银行配合 ,高校主体 ,学生参 与”的格局 ,以奖 ,助 , 减 ,免 ,勤 ,贷等六种方式为主的学生 资助体系 。奖学金是 为 了表扬和鼓励优秀学生 ,为优 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颁发 的奖金 。补助是党和政府 ,学 校专 门为那些具有特殊 困难 的 学生提供 的物质 ,交通费用 ,节假 日生 活补助等 。学杂费用 的减免政策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不能缴 纳全部学杂 费用 的学生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减免的政策 ,这样 能更好 的帮助他 们完成高等教育 。勤工助学是指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组织安排 学生通过 自己的劳动获得帮助完成高等教育。助学贷 款是指 学 生 自己通过 向银行贷款 ,等参加工作 以后再进行偿 还 ,以 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 。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 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校 经 济困难学生 的就读压力 ,对普及 高等教育起 到了推动作用 , 为我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 的贡献 。但是这个体系 中 仍存在不少 问题 , 例 如,困难生 的认定缺乏科学合 理的机制 , 资助项 目之间缺乏优 化组合 ,勤工助学 岗位无法满足学生实 际需求 ,精神帮扶与经济 资助力度不平衡等 问题都 凸显 了这 个资助体系的不足之处。笔者撰写此文 的 目的就是期望对高 校学生资助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政策体 系的全方位的落实 , 充分发挥优势 , 进一步保证更多学生得到资助完成高等教育。 二、完善我 国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基于我国学生 资助体系所暴露 出的问题 ,笔者认 为完善 我 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应该注重公平性以及可负担性 。学 生 资助体 系既要体现家庭 富裕和贫 困的学生都能平等的享受 到 高等教育 ,不能过度偏颇 ,应该在家境富裕和贫困的学生之 间寻找到平衡点 ,保证相对 的公平性 。我 国的学生资助体系 不能给国家财政造成过大 的压力 ,若是给 国家或者地方政府 造成 较大的负担 ,即不利于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不
关于完善高校贷款资助政策的思考
关于完善高校贷款资助政策的思考[摘要]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现在高校较为重要工作之一。
文章以河南助学贷款模式下学生仍有欠费为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这一政策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贷款资助政策收费制度困难补助一、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实践的情况2006年,是河南助学贷款模式在河南实践的第二年,虽然仅2005年,开发银行河南分行就向河南省83所高校的12.3万人次经济困难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69亿元,发放金额居全国第一,但仍有不少学生既不贷款也不交学费。
然而,经调查,有相当部分欠费生手中握有足够交纳学费的现金,之所以不交,只是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准备拖一拖看学校是否能减免一部分,或者得到一些贫困补助,或者在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时学校是否优先考虑,并非真的交不起。
回顾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5年以前高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1985~1992年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并且从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小额学费。
在这两个阶段经济困难生问题几乎不存在;1993年开始大范围招收自费生,学费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出现,但未引起社会关注;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
那些来自老少边贫地区的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下岗职工子女,在交学费及维持正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经济困难生成为高校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做出了承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免学费、发放贫困补助、提供无息贷款、联系勤工助学等来兑现承诺。
应该说,学校的承诺与措施,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优秀人才的保护与培养。
然而,拖欠学费也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对贫困生政策的实践及其影响进行反思,对其政策的实施进行探讨。
二、现行资助政策的不良影响分析在新学年,高校会对交不起学费的经济困难生减免部分学费,或提供少量无息贷款,每学期中间再发放一些经济困难补助,并发放高额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省政策奖学金、助学金,从社会上得到一些捐款也及时发给学生,偶尔联系一些勤工助学。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思考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思考杨龙发姚冬梅(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进行探讨。
要对助学金实行专户制以消除资金挪用并改进贫困生的确认;要大力倡导勤工助学并积极创新其方式。
关键词:教育公平资助专户制创新目前,大家都认可了高校收费制度,也主张同时实行资助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收费收得很好,资助政策却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
资助贫困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政府、社会和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不少贫困生得到了有效的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怎样让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受益。
本文略作探讨。
一、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高校全面实行并轨招生、高等教育实行学生交费上学政策开始,高等学校学费增长较快。
2005年9日,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合作举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农民13年的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四年的花费”这一尖锐的问题。
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20014年全国高校生学费上涨到5000元,住宿费上涨到1000一1200元,生活费在4000一5000元之间,大学四年花费4—5万。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11。
在如此高的学费之下,为了尽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各种资助政策如奖、助、贷、免、减相应出台,但在实践中,因为多种原因,使这些资助政策总是高高在上或只是杯水车薪的点缀。
由于助学贷款大家谈得比较多,这里只谈对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现状和思考:(一)奖、免、减的情况奖学金基本每个学校都能实行.差异只在人的数量和钱的数量不同。
浅析高校贫助困帮扶体系的完善与规范
精神风 貌( 校 的 自立 自强教 育月 就是一 个很 好的 范例 ) 同富裕— —培 养 我 I共
具有 健全 的人 格 的学生 。 “ ”是 五助 学大 措施 :奖 、贷 、勤 、补 、免 。 五 2 1 奖助学金 . 除现 有 的奖 学金 外 ,建议 设 立家 庭经 济 困难 学生 入学奖 学 金 ,可在 当 年 度的新 生入学 一段时 间后推 选 出家 庭条件 家庭经 济困难 学者 ,根 据其高 考 成 绩择优 予 以奖 励 ,具 体的评 选标准 可详议 。设立 助学基金 。可设 立 “ 自强 自强奖学 金” ,专 门奖 给那 些不为 贫寒所 困、 自立 精神 强、品学兼 优的 学生 , 把 奖学金评 定变成 激励 家庭经济 困难学 生刻 苦学 习的载体 。除极为特 殊的情 况外 ,学校 不无偿 给学 生补助 ,学生应 该通过 自己 的劳动来换 取报酬 。这样 做 ,让 学生 通过 勤 工助 学活 动缓 解 经济 压 力的 同时 ,也 让他 们增 强市 场 意 识 ,提 高社会 竞争 力。广泛 开拓社 会资 源 ,将社 会资金 引人 高校家庭经 济困 难学生 帮困体 系 中。可与 当地政府 联系 ,设立政 府基金 t联 系社 会企事 业单 位 的资助 ,设立 企业 奖学 金 、助 学金 ,充 分 利用地 缘 优势 寻求 外 资企 业资 助 ;还 可以 同餐饮单 位联 系 ,与他 们协商 为家庭 经济 困难学学 生提供免 费早 餐或 者获 得赞助 后 由学 校 向学 生提供 用 餐卡 等。 2 2 助学贷款 . 这 是助 困体 系 的主体 ,应视 为助 困 的主导 手段 。 现行 的 国家助 学贷 款 政 策充分 体现 了 “ 以人 为本 ”这 一理 念 ,向更广泛 的家庭经 济困难 学子张 开 了温 暖的双 臂 。做 好国 家助学 贷款工作 很关 键的一 点就是做 好学生 的诚信教 育 ,建立 比较规范 的学 生助学贷 款信 用制度 及管理制 度 ,以增 强银 行对学校 和 学生 的信任 度 。便 于 以后 国家助 学金 的顺利 申请 和发放 , 国家助学 贷款 使 体 系可 以健 康、 高效 、长期 地 持续 运转 下去 。 2 3 勤工俭 学 . 应 大 力推 进勤 工助 学 。这 种大 学生 利用 课 余时 间 ,通过 自己的劳 动获 得生 活资 助的 形式 ,是一 项扶 贫又扶 志 ,培养 大学 生 自强 自立 的有 效措施 。 需要提 出的是 勤工俭 学的报 酬核算 方式应 该更加 合理化 。比如根 据不 同的勤 工俭学 岗位设 定不 同的工资 标准 。因为 岗位不 同,劳动 强度 、技 术含量 也就 不同 ,所 以 ,工作时 间不是唯 一 的衡量标 准。再者 ,在给 勤工助 学的学 生考 勤 时 ,不 仅看时 间 ,可以视其 工作质 量评 个等级 ,质量不 同 ,报 酬不同 。两 者 结合 ,可以使 学生提 高工作 效率 ,避免 “ 磨洋工 ”的现 象出现 ,从而将 更 多的时 间投入 学习。 另外 ,可 以尝试 做一个 勤工俭 学的专 用页面 ,每个用 工 单 位有一 定的权 限 ,随 时更新 用工信 息 ,学 生可 以直接在 网上 申请 岗位 ,经 相关 部门审 核后批 复。这 样可 以提高 用工审批 效率 ,还可 以促 使学 生去 习惯 利用 网络获 取信 息。但在 此过程 中需要 注意 的是 :院 系事先审 核家 庭经济 困 难学 生名单 ,然 后分 配一 个确认 码 ,也就 是资 格认证 码 ,通过 用工单 位审核 的 学生不 能 申请 第二 个 岗位 。 2 4 困难补助 . 常 规性 的 困难 补助 就不 必 多提 了 ,来看 临时 困难 补 助 。临 时 困难 补助 要考虑 到家庭 经济 困难学 生发生 意外 、生 病住院 、家庭 重大变故 、重 大 自然 灾 害 等突发事 件的特殊 补助 ;季节 性补助 ,比如 家庭经济 困难 学生冬 季寒 衣 补 助 、假 期交通 补助等 。但需 要强调 一点 ,应该 弱化困难 补助的 角色 ,无 偿 资助不 利于 对 学生 的培 养 。要积 极 引导 学生 向 自立 自强方 向前进 。
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改进资助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1. 不公平与差异化在现行学生资助政策中,尚存在不同高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对待。
例如,一些重点高校享有更多奖学金和优惠待遇,而某些农村地区则往往面临经济支持较少的困境。
这种差异化给予了部分地区和学校明显优势,使得贫困学子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2. 官僚作风和流程繁琐学生在申请各类补贴和奖学金时需要提交大量书面材料,并经历多轮审核程序。
这种缺乏效率的官僚作风影响了救急速度,耽误了资金发放时间,还增加了手续上的负担和成本。
3. 缺乏及时性和灵活性目前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整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且刚性要求过多。
这导致一些重大变故或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在政策中,使得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支持。
二、问题解决建议1. 实现公平与公正为了实现公平与公正,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和联动。
可以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在各个层面上确保教育机会分配的均衡性。
同时,应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政策措施,对困境家庭学子给予积极而全面的扶持。
2. 简化流程并提高效率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行电子化申请和审核制度。
通过建设统一的在线平台,将审批流程简化,并与相关部门共享数据资源。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 强化突发事件救助体系要健全资助政策中的灵活机制,在社会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以最短的时间提供救助。
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处理突发事件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冲击,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4.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消除教育不平等和改善资助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划定合理范围内的预算,并制订科学有效的使用计划。
同时,还需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妥善利用。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摘要:虽然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完善,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
因此,文章提出调整资助体系的政策导向和优化资助结构,构建“助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真正摆脱物质、心理和能力贫困的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效机制一、引言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学生就学成本的不断提高,高校中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凸现。
面对这一形势,以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为目标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关系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受高等教育权利的保护、进而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筹资、高效实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主要的方式有“奖、助、贷、勤、补、免”,切实解决了许多贫困生的困难。
然而,在贫困学生得到各种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我国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高校贫困生人数逐年递增,助困资金缺口较大,多方筹资困难重重;二是资助工作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三是一年又一年的大批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后,拖欠或缓缴的学费数额巨大,后续配套措施缺乏,部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严重;第四是学生欠费数额逐年增加,超出学校基本承受能力,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第五是国家助学贷款采取信用方式发放,银行尚缺少控制风险措施,顾虑较多,推进开展的难度还很大。
第六是部分高校贫困学生因贫导致学业下降、身体疾症、心理扭曲、自我封闭,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安全隐患。
正是在此背景下,本项目提出调整资助体系的政策导向和优化资助结构,改变现有的资助体系导向,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有偿,由“输血”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转变,最终构建“助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真正摆脱物质、心理和能力贫困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这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民心工程。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完善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相应对策,以便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奖助学金;评定;问题;对策自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全国已有20%以上的大学生获得了不同的资助,这是我党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具体措施,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关怀。
新资助政策下助学金范围和数额空前增大,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确实缓解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但在国家奖助学金具体评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以我院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为例,就优化国家资助体系,实现助学和育人有机结合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院国家奖助学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是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内生源约占90%。
学生家境贫寒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这其中又主要是农村区域性家庭贫困,当然也有城市行业性家庭贫困及家庭变故而导致的贫困。
2007年以来,我院共有11653人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受助总金额为3186万元,每年受助面占非学生总数的25%左右,已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学子沐浴着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阳光雨露。
但随着资助金额的增加和资助范围的扩大,资助评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资助工作总体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但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把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尽管我们对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工作始终不敢怠慢,在思想上也高度重视资助政策的宣传,但是,在实际宣传中,出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真正将国家资助政策的实质普遍宣传到学生群体中。
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与方式的探讨.doc
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与方式的探讨作者:沈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3期[摘要]为保证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助、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必须转变资助理念,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出发,整合社会资助资源,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促使大学生资助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
[关键词]资助体系资助方式资助观念[作者简介]沈江(1973- ),女,江苏姜堰人,南通大学医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江苏南通226001)[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56-02从1999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奖、贷、勤、助、免”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并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与国家奖学金制度。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资助观念,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与资助方式,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资助。
一、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广泛接纳社会资助1.加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力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大幅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量,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81.24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2287.18亿元,财政拨款年均增长率高于10%,但相对比重却较低,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徘徊在2%~3%之间。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持续上升,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转而寻找其他的经费来源,无形中造成了高校学费上涨的现象。
基于我国目前教育投入的现状,笔者认为,政府各部门应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
2.尝试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等实行“差别学费”。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课程、专业、学校之间在教育成本上差异很大,毕业生能够获得的个人回报和对社会的贡献也存在较大差异。
浅析完善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实践
浅析完善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实践【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资助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发展,针对高校目前的资助工作的情况,本文从改进资助工作的措施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资助机构优化;贫困生认定;加强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增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多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起较为健全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根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
随着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资助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贫困学生的及时资助和资助资金的发放到位,而应该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健康地成长和成才。
因此对资助工作中对于专业化的资助机构设置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下,不断完善高校资助专业化机构,不断规范工作中的程序,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资助机构的组织框架,我国的高校资助机构的构建应包含一下几个功能:信息采集和整理的功能、专业财务财会的功能、资金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服务帮助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对资助机构和工作流程监督的功能、制定资助工作流程和规章的功能。
只有完善资助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资助工作真真正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
但在目前的资助工作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以下两点设想来完善资助工作的流程。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通常采取以下的程序: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本人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门开的贫困证明、辅导员班主任审核、班级民主评议、确定贫困生名单及贫困等级、上报学校审核。
这样的流程看似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但细细推敲,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漏洞。
例如:生源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贫困的衡量标准不一致、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可信度低,此外,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中,贫困学生的性格、是否愿意“露穷”、班级人气等多方面因素会导致民主评议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情况。
“五育并举”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探索
“五育并举”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探索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中“育人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工作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理念、机制和实践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
首先,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需以新理念为指导。
传统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关注学生的经济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全面培养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构建“五育并举”的资助育人体系需要引入新的理念,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只有将资助工作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才能让资助更有价值。
其次,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需完善机制。
构建“五育并举”的资助育人体系需要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起学生资助部门、教育教学部门、心理咨询部门等多部门之间的通畅沟通机制,促进各方资源的共享和协同。
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丰富学生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最后,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实践来完善。
只有将理念和机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的目标。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的相关帮助。
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最后,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提供科研经费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实践中探索“五育并举”的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既需要高校内部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1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愿景
完善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一直以来是社会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资助体系规划目标,将资助政策、内容及服务举措制定出来,以服务好行政效率,落实实效性。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有几点建议值得推荐:
2实施统一的资助体系
实施统一的资助体系,既要依据传统资助政策,又要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新的资助政策。
要明确资助的对象,对资助的学生进行考核管理。
同时,要将资助体系实施到本地的政策里,学生需要的资助服务得以有效的提供和实施。
3加强学生的认定和贫困情况的考察
加强学生的认定工作,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人经济困难情况给予协助,并在接受资助学生中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其收入实情。
同时,建立一个由学校主管的实施考察工作,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其提供资助。
4强化资助内容和服务举措
做好公共服务体系设计,真正实现就业和收入增加,按照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服务要求,安排家庭减免费用的福利,提高经济困难学
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免费教育、减免学费、学习用品和就业援助等有关服务,为保障贫困学生的关怀提供保障。
5建立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建立正规协作机制,营造有效完善的资助体系,并将各方关系机构,如学校、政府、区域、财政等所开展的资助体系政策进行有效的配合,以确保学生的收入得到保障和保护。
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就要依据上面的愿景和建议来实施,我们相信,随着资助体系的完善,可以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最优的资助和照顾,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走出贫困困境,获得更好的学习及生活状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校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学校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学校资助制度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旨在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然而,当前国内学校资助存在一些问题,这给追求公平教育的目标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学校资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资助存在的问题1. 不公平性:在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生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
然而,在现实中,城市地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和更好的资助机会,而农村地区则常常缺乏有效的支持。
2. 资金分配不合理:由于财政预算有限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导致部分富裕家庭过分依赖资助资源、优秀学生无法获得足够支持等情况。
此外,在资金分配上也可能出现滥用或不合规行为。
3. 管理机制不完备:当前学校资助的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学校在资助标准、申请流程以及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制定和监管为了解决学校资助存在的不公平性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制订和监管。
首先,建立统一而公平的资助原则,并完善相关法规与细则,明确各地区、学校和家庭的权责。
其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或组织,负责确保资源分配合理、透明,并严肃处理滥用资金等问题。
2. 完善财政支持体系为了增加资助资源并缓解寻求教育资助困难家庭的压力,应该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这包括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性,在人口较少地区优化利用教育资源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应有的教育资源。
3. 健全信息公开与申请流程为了提高资助制度的透明度和申请效率,学校应当加强信息公开与申请流程的规范化。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资助咨询部门,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详细、准确的政策解读,并确保相关信息及时更新。
同时,简化申请流程,降低经济困难学生获取资助的门槛。
4. 注重培养动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资助工作在当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申请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资助额度不足等。
通过问题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资助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层面的不到位。
目前已有的对策包括简化流程、加强审核力度等,但存在实施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在可行性分析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资助管理能力等措施。
高校资助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高校资助工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问题、对策、可行性、改进建议、总结、展望、建议措施、研究目的、现有问题、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需要接受各类资助来帮助他们解决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资金不足导致资助标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申请流程繁杂、审核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着整个高校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对于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研究和改进高校资助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资助效率,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和解决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方向,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加高效和公平地为学生和家庭提供资助支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认清问题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优化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助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及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2. 正文2.1 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1. 资金来源不足: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以及学校内部收入等,但是这些资金往往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贫困救助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少问题。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六所高校的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宣传、对受资助对象的资格认定、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三个重要环节存在的问题。
从现行政策实施的优化和未来政策实施的展望两方面提出建议:1.科学设置资助机构,加强工作人员岗前培训;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3.加大资助的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金。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引言近十年以来,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施行,有效解决了我国一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家贫而无法享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且这一政策还将惠及更多、更广的学生群体,如更多研究生群体以及部分乡镇学生。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行意味着我国迈入教育公平之路的信心与决心,因为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公平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寒门学子有更多的机会步入大学,在与同龄学生一起学习人类共同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拓宽其国际视野。
然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也让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凸显出一些问题,因贫无法上大学成为他们最大的担忧。
有鉴于此,2007年伊始,国务院颁布相关政策指出,要明确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顶层设计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至今,我国的高校已经有了一个“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减轻了贫困家庭因经济负担而无法供应子女入学的问题,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无忧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发展以及精神道德素养的提升,使贫困生在健康、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中成人成才。
1高校大学生资助活动的实施现状1大学生资助活动的实施现状就实施主体而言,政府资助处于各个经费来源的主导地位,财政投入也远远高于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社会捐助等资助额度。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文/揭紫漪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资助育人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在把立德树人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织密扎牢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保障网。
通过科学谋划,结合实际,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政策,规范工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全方位帮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在不断加码的经费保障和健全的组织保障的“四个保障”之下,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即便面对大疫大考,工作依旧稳中有进。
但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呈现一种总体态势: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
1.1 资助工作的精准认定体系缺乏完善性1.1.1 无法精准识别资助育人对象由于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主要信息来源于学生自主申请和班级民主评议,缺少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
高校难以核实学生材料真实性,存在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贫困却不主动申请资助,以及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却申请骗取资助的“两极化”情况。
1.1.2 工作队伍专业素质不足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资助育人工作队伍需要加入专业性更强的人员作为基础和保障,但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从事人员仍存在人数不足、工作实效低、政策把握不准确、对资助育人工作理念理解不深入等短板,面对大量的工作量,可能产生“应助未助”的情况。
1.2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资助工作仍停留在机械执行已有的资助形式,忽视对受助学生品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育,尚未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生难以获得除了经济资助以外更深层次地帮助,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无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由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缺少创新性,高校资助多以校内勤工助学为主,在学校的高包容度下,一些受助学生无法得到锻炼,一定程度上可能养成“钱来伸手”的坏习惯,甚至部分受助学生因习惯于接受资助,个人价值观、金钱观出现严重扭曲化现象。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助的方式不够灵活、资助对象不够全面、资助机制不够完善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一、问题分析1. 资助方式不够灵活当前,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方式主要是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种方式对于某些贫困生来说会显得有些笨重。
例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生活费方面也有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费和住宿费的缴纳,对于生活费的支持并不够。
现有的资助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2. 资助对象不够全面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而对于一些家庭虽然不是特别困难,但也无法负担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资助。
这些家庭的学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
3. 资助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学生申请资助的程序和条件设置并不合理,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学生也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二、建议针对资助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高校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方式,比如可以设立特殊困难补助金,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设立生活补助金,专门用于资助生活费不足的学生。
通过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了解决资助对象不够全面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更加全面的资助对象数据库,对所有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进行定期摸底调查,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帮助。
高校也可以设立相关的帮扶措施,比如开设兼职工作岗位,为一些较为困难的家庭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
为了解决资助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申请程序,规范资助条件的设置,确保每一个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与方式的探讨[摘要]为保证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助、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必须转变资助理念,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出发,整合社会资助资源,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促使大学生资助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
[关键词]资助体系资助方式资助观念从1999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奖、贷、勤、助、免”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并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与国家奖学金制度。
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资助观念,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与资助方式,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资助。
一、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广泛接纳社会资助1.加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力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大幅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量,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81.24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2287.18亿元,财政拨款年均增长率高于10%,但相对比重却较低,财政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徘徊在2%~3%之间。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持续上升,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转而寻找其他的经费来源,无形中造成了高校学费上涨的现象。
基于我国目前教育投入的现状,笔者认为,政府各部门应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
2.尝试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等实行“差别学费”。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课程、专业、学校之间在教育成本上差异很大,毕业生能够获得的个人回报和对社会的贡献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带来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学费标准及资助方式上的不同意见。
以“成本——收益”为学费确定标准的观点认为,学费首先应该反映教育的直接成本,学费倾向于按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的成本得出“差别学费”。
以“个人回报率”的高低来确定学费的观点认为,“谁受益谁负担,谁负担谁受益,受益多者负担多,负担多者受益大”。
即在大学生受到政府资助的前提下,收费标准要能够反映个人利益的程度,成本的最大承担度应该以保证个人回报率略高于社会回报率。
在这样的理念下,名牌大学,尤其是私立名牌大学,个人回报高的专业学费就高,获得减免资助的可能性也小。
笔者认为,我国可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如对一些高成本专业和个人回报率较高的专业收取较高的学费,并使贫困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和专业,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大有裨益。
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收费低廉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来吸引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满足他们对专业学习的需求。
3.加大学费支付方式和学籍管理的弹性。
从国际上来看,学费的支付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实时付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
实时付费制是指学生在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性缴纳学费;预付学费制是指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由家长按现行价格付清全部学费或者以储蓄形式为孩子预先储备学费;延迟付费制则指学生以未来的收入或服务形式来支付现期的学费,主要形式有学生贷款、毕业生税、服务合同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收费时采用实时付费制,这种制度虽然能够确保高校的经费来源,并降低成本补偿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启动预付学费制,让那些有能力支付子女全部大学费用的家长以现行的价格一次性付清所有学费,这项制度不仅可以消除学费上涨、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预先筹集资金以缓解高等教育财政的危机。
当然,对于这部分家长,可以对其子女的学费给予一定的折扣。
另外,在学籍管理方面,本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该允许并支持那些已经被高校录取但暂时无经济能力读书的学生保留一定期限的学籍,等他们有经济能力时再入校读书。
这在很多国家已屡见不鲜,既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困难,也可以在终身教育的体系建构过程中迈出关键的一步。
4.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助困奖学金。
高等学校有着科技、人才优势,在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和输送人才的同时,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回报。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及毕业校友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
此外,还可以设立“服务契约奖学金”。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国家设立了“服务契约奖学金”,意在使受资助者接受指定的培训,毕业后从事指定的工作,作为对出资者的回报。
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它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还减轻了就业压力。
例如,广州军区在武汉大学招收国防生,每年提供给他们一定的资助,还设立了国防奖学金,定期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要求他们毕业后到部队工作。
5.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吸纳校外资助不仅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学校还应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在校外设立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资助。
6.国家对于积极参与高校助困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各项政策,对于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或者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者,予以减税、签证或者再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企业、社会集团和个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向高等学校提出自己的特定要求,以满足他们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同时,积极在企业文化塑造和个人情操培养活动中倡导“扶危助困,回报社会”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相结合,注重资助资金的再积累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对贫困生实行大批量的无偿资助已经不太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的结合,注重资助资金的再积累,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1.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是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结合的重要途径。
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由借款学生全部自付。
其中在校期间的政府贴息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无偿资助,学生偿还贷款则是一种有偿资助,而且毕业后附带的利息,可以扩大资助资金的积累,如此一个周期下来,将会有更多的贫困生能够接受资助。
因此,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既是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结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达到了资助资金再积累的目的。
2.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是高校资助资金再积累的重要补充。
激励、维护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开设立足校园内外、为同学服务的基地,例如,资源回收、二手市场、爱心超市、特色书屋等,由勤工助学部门管理,贫困生协助经营,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俭学学生,并能为尽可能多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
同时,通过促进助学基地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创业有成“反哺”助学基地等形式,实现资助资金自我产生、发展和循环,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岗位和资助。
而贫困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的创业理念、自信自强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其实现“思想”和“经济”的双重脱贫提供了切实的解决途径。
三、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强化育人功能为充分发挥资助体系在解决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中的作用,满足贫困大学生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需要,高校还应理顺资助体系中各个项目的关系,优化其内部结构,强化育人功能。
对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要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水平的提高、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加强等紧密相连。
1.坚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校资助体系要以“有偿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因此,对于在经济上需要资助的学生,无论是用于“济困”,还是用于“济学”,都要坚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原则。
这不仅有利于优化资助体系的内部结构,而且有利于强化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在经济上遇到困难时,必须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己的信用为担保申请助学贷款,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还清贷款。
坚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高校资助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强精神。
2.突出奖学金的地位和激励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为使资助体系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各高校应将原来用于“减、免”的资金,改设为奖学金,或设立面向困难学生的专项奖学金,从而避免出现一边是学生贷款需偿还,一边是学生享受纯福利资助的矛盾现象。
结构合理、奖额适当增加的奖学金制度不仅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获得奖学金,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
3.强化勤工助学的资助功能和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项助学性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育人的活动。
它能使大学生多方面受益,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锤炼,在学识方面有利于弥补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升华知识层次;在能力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弱化“补、减、免”,正确利用临时困难补助,促进大学生自强自立。
在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基金日趋完善的情况下,需逐步弱化“补、减、免”,尽量用“奖、贷、勤”等方式解决问题。
只有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临时困难补助。
这样既避免了“养懒汉”的现象,又使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帮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高风险是基层贷款银行面临的主要压力。
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既保证经济困难学生能贷到款,又照顾到银行的利益,降低贷款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既然国家助学贷款是带有明显政策性印记的商业贷款,国家还应在政策制定、贴息、担保、管理等方面继续承担相应的责任。
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的各项制度。
可以建立有效的、适合商业化运作的担保机制,建立全国性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网络,规范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通过着重完善贷款偿还机制,推进生源地贷款,发动民间资助,扩大贷款资金来源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有效地回收教育成本,资助更多的贫困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五、规范贫困生核定标准,实现有限款项的充分利用大多数高校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能算是贫困生呢?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大学贫困生的定义是指“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所在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的大学生”。
参照这个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贫困生标准会不同。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在确定贫困生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
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了解到的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不一定准确。
所以,高校应该规范审核贫困生的程序和内容,可以参照“日本育英奖学金”的审核方式,审核可包括人品、学业、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应规定,规范贫困生的审核工作。
笔者认为,可设专人专岗,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某地区贫困生家庭,一方面考察贫困生家庭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上门慰问交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办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