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城市形态理论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作者:谷凯(原载《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摘要】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虽然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但城市形态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方探索全面与理形态的理法长期以来在学术领域还未有共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尝试建立新的理论研究框架。
在强调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analysis)与“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behavior)被强调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
这一动态与开放的研究框架,将抽象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因素与实体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环境与整体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城市形态研究更趋于理性与客观。
同时阐述了建立系统与全面的城市形态研究框架对充实城市规划方法及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形态的概念(morphological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of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
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morphology、urbanform或urbanlandscape表达。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终版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意义学科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不仅是地理学最可信的科学成分,而且还是可以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研究主题是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地理学者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意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经济区划及其规划,其中分为经济区划(如经济带划分等)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计划等”)。
②城市与区域规划,其中分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与管理。
③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其中包含城市化问题(如城市化越来越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贫困问题和区域不平衡问题。
④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分为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两类。
2、概述人文地理学思想形成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阶段:相关古籍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礼记·王制》篇,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下》,人定胜天思想论述;中国东汉的王充的《论衡·明雩》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古罗马,古希腊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载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近代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德国李特尔研究创立了早期的理论,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②德国拉采尔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了环境的严格限制。
社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进
社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进——城市形态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周霞一城市形态研究的范畴及特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
以城市的物质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为核心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一。
一般而言,狭义的形态是指物体呈现于人们视觉的全部表现形式,即形相与状态,广义的形态是指事物呈现于人们知觉的全部表现形式,包括抽象表现形式。
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城市形态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织形式上,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上,城市建筑和建筑群的布局特征上等。
从城市形态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城市形态是社会多要素多功能系统作用下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布局结构、建筑风格等非常具体直观的有形表现,因此,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包括多个侧面(物质要素)和多个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再加上城市形态本身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这就使城市形态的研究成为内容非常丰富的综合性的内容。
因此.城市形态的研究一方面具有具体分析的特点,只有对城市特定发展时期的城市物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把握各个时期的城市风貌和艺术成就,从而得出有益的经验和设计手法,为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城市形态的研究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只有对城市的各物质要素的内在机制及其外部关系的高度凝炼抽象和概括,才能把握城市总体的形态特征,揭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城市的演变规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理论发展综述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比如我国在奴隶制鼎盛的西周开国之初(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满足奴隶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三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度.经涂九轨,左祖右杜,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墟市的平面形式是方形,道路垂直相交,城市中有“祖”、“社”、“朝”、“市”、“夫”等城市要素,按“旁”、“左”、“右”、“前”、“后”的关系布置。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19世纪末,城市空间的组织基本上延续着由文艺复兴后形成的、经巴黎美术学院经典化并由豪斯曼巴黎改建所发扬光大和定型化了的长距离轴线、对称,追求纪念性和宏伟气派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出现了死板僵硬的方格城市道路网、笔直漫长的街道、呆板乏味的建筑轮廓线和开敞空间的严重缺乏,因此引来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批评。
因此,1889年西谛出来的《城市建筑艺术》一书,就被人形容为“好似在欧洲的城市规划领域炸开了一颗爆炸弹”,成为当时对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著作。
西谛考察了希腊、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优秀建筑群的实例,针对当时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忽视城市空间艺术性的状况,提出“我们必须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我们必须研究过去时代的作品并通过寻求出古代作品中美的因素来弥补当今艺术传统方面的损失,这些有效的因素必须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这也就是他的这本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西谛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泪构成要素,如广场、街道、建筑、小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与交通、建筑群布置之间建立技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空间活动的有机构成。
西谛在当时强调理性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全面否定中世纪成就的社会思潮氛围中,以实例证明并肯定了中世纪城市建设在城市空间组织上的人文和艺术成就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中世纪的建设“是自然而然、一点一点生长起来的”,而不是在图板上设计完成了之后再到现实中去实施的,因此城市空间更能符合人的视觉感受。
而到了现代,建筑师和规划师却只依靠直觉、丁字尺和罗盘,有的对建设现场的状况都不去调查分析就进行设计,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满足于僵死的规则性、无用的对称以及令人厌烦的千篇一律。
”西谛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条件下,“我们很难指望用简单的艺术规则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而是要把社会经济的因素作为艺术考虑的给定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来提高城市的空间艺术性。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研究综述及本土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01-04 收稿日期 2023-04-14摘 要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已经在西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对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遗失、管理混乱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该文试图通过以中微观层面出发的康泽恩城市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对其产生、发展及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展开论述,重点分析谷凯、怀特汉德针对平遥古城展开的形态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的可适性与发展困境,为中国的历史城镇保护、城市边缘带演进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
关键词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 研究综述 本土化Abstract Conzen urban morphology has formed a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west,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oss and management chao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take Conzen's urban morphology from the micro lev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ttempt to discuss its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China. We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by Gu Kai and Whitehand, and discuss theKeywords Conzen urban morphology, Research review, LocalizationReview赵 瑞 | Zhao Rui郝占鹏 | Hao Zhanpeng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建设、旧城区改造、乡村振兴等城市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1.1 城市历史研究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1976)、吉尔德恩(Giedion,1971)、科斯托夫(Kostof,1991)、芒福德(Mumford,1961)、拉姆森(Ramussen,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
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
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
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创造。
”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
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的伦理与哲学思想。
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
“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2 市镇规划分析古典市镇规划分析起源于欧洲中部,以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1899)为代表的“形态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
“形态基因”在康泽恩(M.R.G.Conzen,1960)的著作中被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元素被划分为街道和由他们构成的交通网络;用地单元(plots)和由它们集合成的街区;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空间句法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空间句法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浅析摘要: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完整的数据计算法则,主要功能是对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应用,目前该法则在各种商业建筑的设计和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泛。
空间句法可以对整体空间、个体元素、社会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活动归属进行清晰确定,通过对经济、商业现象的研究,进行建筑与城市、街区与城市、建筑与街区之间空间关系及利益影响的有效分析。
空间句法中的“ 空间”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几何意义的空间区域,而是包括空间拓扑关系、实际精准算法、个体之间距离和整个区域的关联影响,在空间划分和尺度处理中,局部空间发挥了了测量和法则的认定作用。
本文具体分析空间句法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空间句法;商业设计;应用;浅析引言城市的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载体,对其进行空间规划会涉及诸多内容,例如,地理、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等,为城市商业空间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因为城市商业中心具备的形态、功能等层面的因素关联着整体的城市结构。
此背景下,空间句法的概念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得以应用,例如,城市的空间分布、土地价值、交通规划等。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空间句法理论更多在城市的商业布局和设计中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一、空间句法的概念空间句法的创始人是 Bill Hillier,既是一种计算模式也是描述空间之间关系的数学逻辑。
具体来说,是城市空间将物质城市与经济连接,也可以视为空间构型,是道路和街区网络和附加的空间。
而街道网络作为城市体系中的核心、最明显的全局性实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利用网络的几何学形式紧密连接拓扑学,比起其他空间,某些空间的可达性明显,具备成为核心空间的潜力,而其他空间的作用主要是连接网络中的起点和目的地[1]。
而对于空间自身来讲,在三维空间范畴里,具备无穷无尽的空间形式,如果以三维空间为基础进行研究,没有意义也很难出成果,因此,对于空间研究而言,核心任务是怎样进行理性归纳。
1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识。
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CHEN Zhu; YE Min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sphere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知的。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城市设计》教案—2.1
三 种 城 市 设 计 理 论
及 其
关 系
b.《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d.《寻找失落的空间》[罗杰·特兰西克] e.《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本节思考题
1.试从城市空间特征方面对“现代城市” 和“古代传统城市”进行比较。
1.图底关系理论与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 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图底分析法: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通过分 析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从二维角度认 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与关联分析方法
联系理论:在城市主要建筑物和主要空间之 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 空间秩序、提高城市效率。
关联耦合分析法:通过交通、视线方面的关 联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和景观构 成元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系,从而确定城 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视廊。
3.场所理论与场所分析方法
场所理论: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影响 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 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
场所分析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 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找出城市空间的内 在特征。
—“底”
图底关系及其反转
图底关系——建筑部分涂黑,空间部分留白; 图底关系反转——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
白。 通过城市环境正反图底关系的分析,能获得城
市空间环境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例:北京四合院的图底关系
图底分析
图底分析的应用 图底分析的目的(或作用)
图底分析的应用
最早始于1748年的诺利地图; 例图 1978年,柯林•罗与弗莱德•凯特所著的《拼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邓 清 博士 任何一门学科在研究城市问题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假设的基础上的:城市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某些社会现象是“城市空间”中所特有的,城市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是那些与“城市空间”有关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古典社会学家们是依据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研究来探讨城市问题的。
他们关注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比如阶级分化、官僚理性、社会解体和集体意识的衰落等。
因此,尽管他们在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方法论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即,“城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历史性的特殊作用。
一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城市就不再具有历史意义了,因为城市已经不再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不再是形成人类社团、身份等级和政治统治的基础(韦伯),或已不再是劳动分工的地域分界(迪尔凯姆)。
他们并没有把城市本身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
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究竟哪些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是城市所特有的,应该如何研究那些与“城市空间”有关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西方城市社会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11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文区位学派本世纪初,在美国崛起的人文区位学派(芝加哥学派)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
人文区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派克(R.Park)、伯吉斯(E.Burgess)和麦肯兹(R. M cKenzie)于1925年发表了三人合著的教科书《城市》,为城市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派学者认为,城市的区位布局与人口的居住方式是个人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
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特定的功能位置上,使之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最终导致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保持平衡。
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_省略_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_黄慧明
77【摘要】形态分区是西方现代形态学中对于形态类型识别与划分的一种方法。
根据中国城市情况建立适宜的形态分区体系,对于深入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与改进城市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基于形态单元构建中国旧城地区形态分区的初步设想,并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形态分区在规划管控中的应用。
【关键词】 形态分区;形态单元;旧城地区;广州 ABSTRACT: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morphological categories in Western modern morphology. An appropriate morphological division system whi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urban morphology and improv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ith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Guangzhou Old City since 1949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plan for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n China’s old cities 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unit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division in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KEYWORDS: morphological division; morphological unit; old cities; Guangzhou1 西方形态学研究中的形态分区理念西方城市形态分区的理念最早源自建筑师对建筑组织类型的识别。
柯布西耶现代城市理论
奖。
一些诗人、画家、雕刻家等人共同出版了《新精神》杂
1907年(20岁)柯布进行第一次学习旅行,目的是去看
志。
欧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与艺术。
1923年柯布将《新精神》杂志上的文章汇集出版,书名
1910年柯布结束旅行回到母校,并受学校之托再次出行
定为《走向新建筑》。
到柏林研究德国装饰艺术。在德国接触到德意志制造联 盟,并接触到彼得·贝伦斯、格罗皮乌斯以及密
功能理性主义
光辉城市
功能理性主义
进退式住宅剖面
严格的线性结构模式
城市的各组成部分可以在各自小同的区域 实现独立、线性的发展商业中心的摩天楼被安 排至远离城市中心的北侧。位于城市中轴线两 侧的居住社区并非完全对称,而是沿用了“现 代城市”中的进退式社区,以此作为一种线性 发展模式,使之可以无限延伸.如同树枝一样 有机的生长。
机器美学与未来主义
时代背景
工业化也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进步,未来主义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影 响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它确立了以机械作为未来的审美中心以及速度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性。
此外.未来主义对于速度的崇拜也充分反映了工业化时代的重要特征.速度的 观念在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中尤为明显的体现出来。速度成为改变当时人口猛增、 交通繁忙等城市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柯布西耶城市设计巾所要表达的重要主 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主义的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城市思想的 发展尤其是柯布西耶“机械理性城市”思想有着巨大影响。
德国之旅对于柯布西耶来说重要的影响在于“现代性”建筑与城市的确立,对城市有了更为 理性与专业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进一步认识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的关系。
东方之旅
东方之旅让柯布转向高度理性、客观的数学与几何记录。框架混凝土结构与几何造型能够实 现完美的融合,这为柯布西耶日后的大量城市、建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城市 艺术设计,市政工程 设计
1915
1960 1980 城市规划批判、公民 参与、规划与人民、社 1961年,Jane Jacobs 《美国大城市 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 环 的生与死》 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 1965年, Pual Davidoff《规划中的倡 论、系统理论、数理分 析、控制理论、理性主 导与多元主义》 义 1972年,J.Rawls 《公正的理论》 以规划师-市民关系探 1977年 Manuel 讨为主,并扩 Castells《城市问题的 展到政府(规划师)马克思主义探索》 企业-市民范畴,同时 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出现阶级视角对主体 的分析
从城乡规划到环境规划
1990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经过 3年的研究工作,于1993年发表了《可持续环境的规划对策》, 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 称为环境规划,这就是将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规 划。 特征:①预警性;②整合性;③战略性。 基本原则: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通过倡导公共交通,缩短出行距离,节 约和有效利用土地; ②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③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④污染与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程 度。
传统建筑
1969 1976 1977 1978 1980 1983 1984 1984 1984 1986 1987 1989 1989 1989 1992 1994 1994 1954 1955 1956 1960 1962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
哈桑· 法赛 《穷人的建筑》 罗伯特· 马奎尔 《传统的价值》 大卫· 沃特金 《道德与建筑》 布鲁塞尔宣言《欧洲城市的重建》 莫里司· 库洛特 《用石头重建城市》 季米特里· 波尔菲里奥斯《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 莱昂· 克里尔 《建筑物和建筑学》 罗伯特· AM· 斯特恩《关于风格、古典主义和教学法》 威尔士王子殿下《皇家建筑师学会祝辞》 亚历山大· 楚尼斯和利亚纳· 勒费夫尔《批判的古典主义:悲剧性的功能》 威尔士王子殿下 《大厦讲演》 杜埃尼+普莱特-紫伯克《传统社区发展法令》 昆兰· 特里 《建筑和神学》 威尔士王子殿下 《英国印象》 城市村庄团 《城市村庄》 艾仑· 格林伯格《为什么古典建筑是时髦的》 罗杰· 斯克卢顿《虚无主义时代的建筑原则》 菲利普· 约翰逊 《现代建筑的七个支柱》 艾利森· 史密森和彼得· 史密森夫妇和西奥· 克罗斯比《新野兽主义建筑》 保罗· 鲁道夫 《建筑形式的六个决定因素》 雷纳· 班纳姆 《第一次机器时代的理论和设计》 锡德里克· 普赖斯 《活动和变化》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B、 由于意象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无法 直接观察,所以需要一些间接的方法使 之外显出来。座谈或书面描述、默画城 市意象和简略地图、作简单模型。
C、 认知地图和意象的概念运用于城市 空间形态的分析与设计。对相当数量的 受试者调查的归纳与分析,找出心理意 象与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
D、认知意象对城市环境的两个基本要求: 易识别性(Legibility)---基础; 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目标。
7、 认知意象分析
(1) 认知意象分析是建立在居民对 城市空间形态认识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 础上的。“意象可以定义为个人积累的、 组织化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主观知 识。”
(2) 《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City, Lynch)
A、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不仅仅是凭客观 物质形象和标准,而且要凭人的主观感 受来判定。
A、 拍摄序列照片 B、 草图透视分析 C、 电脑模拟分析
(3) 戈登.卡伦的《城市景观》(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
A、 理解空间不仅仅在看,还应该通过 运动穿过它。 B、 城镇景观不是一种静态情景,而是 一种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
(4) 小结:过多的是强调专业人员的 视觉感受,忽略了群众参与和社会活动。
3、 空间节点影响分析
(1) 空间节点----标志性建筑对城市 的空间环境有相当的影响范围,对城镇 景观、居民生活、心理感受和交通组织 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聚集效应。对空间节 点的影响分析是对城市局部空间环境分 析的重要方法。
(2) 对标志性空间节点的空间影响进 行空间调查。
A、 视觉影响范围 B、 空间视角分析 C、 空间视觉评价 D、归纳总结分析
(3) 空间注记分析方法:全景式的、 带有强烈行为主义色彩的空间分析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
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
斯卢特(Schlter,1899)、索尔(Sauer,1925)、和康泽恩(Conzen,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在探讨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广泛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一回顾。
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将之作以下归类: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和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1.1 城市历史研究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1976)、吉尔德恩(Giedion,1971)、科斯托夫(Kostof,1991)、芒福德(Mumford,1961)、拉姆森(Ramussen,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
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
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
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创造。
”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1982;贺业锯,1985;Sit,1995;Wu;1993;Xu,2000)。
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的伦理与哲学思想。
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
“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2 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古典市镇规划分析起源于欧洲中部,以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1899)为代表的“形态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
“形态基因”在康泽恩(M.R.G.Conzen,1960)的著作中被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元素被划分为街道和由他们构成的交通网络;用地单元(plots)和由它们集合成的街区;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
依靠创立并运用以下概念方法:“规划单元”(plan unit)、“形态周期”(environmental period)、“形态区域”(environmental regions)、“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地块循环”(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和“城镇边缘带”(fringe belts),康泽恩的研究在英国形成了康泽恩学派。
在上述的概念方法中,“城镇边缘带”的影响最为广泛,这一概念指城镇边缘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型区域,其存在是城镇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这一“不稳定”区域的研究有助于对城镇发展演变的理解,并进一步为规划管理提供建议。
康泽恩对城市形态研究的贡献可概括为五点:(1)建立了基本的市镇规划分析体系;(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完全的过程演变的方法;(3)确立以独立的基本地块为研究单位;(4)使用详细的地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5)发展了城镇景观的概念(Whitehand,1987)。
1980年代初成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的城市形态研究组(Urban Morphololgy Research Group),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
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已逐渐由欧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洲扩展到了整个西方的城市研究学术领域。
尽管市镇规划分析研究发展出许多分支,例如对建立城市“规划控制”和“发展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旧城保护实践的意义依然最为重要。
(详见:/geography/umrg/umrg.html)。
1.3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地分析。
在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1925)创立了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霍伊特(Hoyt,1939)发展出扇形区理论,哈里斯(Harris,1925)和尤曼(Ullman,1945)发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围产生了广泛影响。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关注城市用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仅被视为城市用地的载体。
另外,相对于解释城市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克里斯托尔(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及规模关系。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反映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用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态方法。
1.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这里广义的包括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与商品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
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哈维(Harvey,1985)分析了城市景观形成与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再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本循环”(capital circuits)理论,他指出城市景观变化过程中蕴涵了资本置换的事方法实。
鲍尔(Ball,1986)推进了这一思想,发展出“建筑供给结构”(structure of building provision)模型,他讨论了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元素,其中包括发展商、规划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动力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更进一步,诺克斯(Knox,1991)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给结构”包括更为广泛的围,通过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分析,诺克斯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并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形成过程。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建筑环境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是主要作用因素,同时城市发展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焦点。
1.5 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乔尔(Gehl,2000),林奇(Lynch,1958),拉波波特(Rapoport,1990)和赖特(Whyte,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律。
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代替了旧的个人直观的行为研究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工作方法。
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 maps)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路径”、“地标”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趋向。
他同时使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质,好的建筑环境使居民感觉舒适,亲切。
林奇强调好的城市形态还应包括:活力与多样性(包括生物与生态)、交通易达性(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及工作)、控制(接近人体的空间体量)、感觉(可识别性)、灵活性和社会平等一系列要素。
拉波波特(Rapoport,1990)、洛赞诺(Lozano,1990)和特兰塞克(Trancik,1986)讨论了人对特定建筑环境的行为反应,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多出于“逆城市”和“逆人”的作用力。
基于这个观点,他们建议城市发展演变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强调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即“环境行为”的方法。
1.6 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在大量的形态理论研究中,由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理解城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类型学(typological studies)与文脉研究(contextual studies)。
类型学起源于意大利与法国,意大利建筑师玛拉托利(Mara tori)、坎尼吉亚(Canniggia)和罗赛(Rossi)奠定了类型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