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_朱健平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编者提按: 民法的基本问题是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意思表示。
因此,作者在此所谈的是基本问题中的基本问题,是民法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传译了梅迪库斯与拉伦茨等权威著述以来,我国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显然深入了许多。
然而,关于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本质内涵至今并无太多系统全面的考察。
朱庆育此文,当为出于大陆法学者之手的发掘开拓之作。
文章不仅对上述基本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而且还对若干基本概念及内容给出了独到的、严谨的分析推断与评论。
是一篇有资料、有见解、有功力的作品。
荐之学界,或者可展示少壮派学者的治学精神与风格。
一、问题“意思表示”概念被18 世纪法学家制造出后,通过百年学术整理,它已成为民法学较为成熟的基本概念之一。
学者对意思表示定义的表述多相类似:“行为”为属概念、“将欲发生私法效果之意思表现于外部”为种差。
即使偶有差别,亦无关宏旨。
同时,作为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法律行为乃旨在引起私法后果的行为。
概念界定既不能脱离相近概念之比较,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因而在于: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功能,既然皆在根据行为人意志发生相应法律效果,同时,在意思表示的各类定义中,几乎所有学者均将其属概念确定为“行为”,而不是“法律行为”,那么,意思表示这种“行为”与法律行为之间具何种关联?二、概念史略依循这一思路,我们或者可认为,“ 法律行为”取代“意思表示”,成为私法主导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权力在私法领域得以加强的过程。
由于,在“法律行为”概念之下,行为效力不再植根于当事人意志,或者者说,不再仅仅植根于当事人意志,更重要的是,它务必符合“现行法律所追求的价值”。
由此推论,通过概念选择,立法者大概在某种程度上舍弃了理性法学根据行为人意志,来寻求行为拘束力之根源的思考进路,转而强调实定法对法律行为的操纵。
只是《, 德国民法典》文本的模糊性为多种解释提供了可能。
《荷塘月色》英译文本翻译质量定量评估
《荷塘月色》英译文本翻译质量定量评估作者:卫立平来源:《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基础,并结合Reiss的语篇类型学理论对朱纯深翻译的《荷塘月色》英译文本做出翻译质量评估。
笔者通过分析译文文本对原文文本在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的偏离,对译文文本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翻译质量评估,旨在为译文做出客观的评判,并为翻译质量研究提供一个实用客观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荷塘月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系统功能语言一、引言回顾中西翻译历史,人们对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比较抽象和主观。
然而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标准也在逐步形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意义)、人际功能(意义)和语篇功能(意义)。
而判断译文翻译质量便可参照译文是否在上述三种功能或意义上与原文对等即可。
由于语篇功能(意义)是辅助概念功能(意义)和人际功能(意义)实现的组织形式,使这两种功能(意义)以语篇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基于语言内部的、对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组织意义(Halliday 1994: 33-36),如果一篇译文在概念和人际功能(意义)上实现了与原文对等,那么,这篇译文一般不会不实现语篇功能(意义)的对等。
译文的质量只取决于译文文本的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是否与原文本对等(House 1977: 37)。
因此,在对译文语篇的质量进行评估时,只需设立概念和人际意义两个参数,对其二者进行分析。
二、《荷》原文语篇的语域分析语域是指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社会变量。
就语场而言,《荷塘月色》是一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人际功能是审美性和表达情感性。
能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经验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语言的及物性系统。
通过对《荷塘月色》原文的及物性系统分析,得出其过程类型分布如下:图一(百分数通过了四舍五入,为近似值)由上图可知《荷塘月色》主要采用了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
与文本差异相对应的阐释方式的差异
与文本差异相对应的阐释方式的差异朱怀清【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可以划分为记事性文本和象喻性文本两种不同的类型,这种文本类型的差异导致了阐释方式的差异,记事性文本由于其直接的指事陈情,在理解上很容易把握,象喻性文本由于比兴等的运用、主观的差异性,更容易导致阐释上的差异,所以既有客观对象上的文本,也有因主观因素而引起的主观性文本,这种因比兴或象喻的运用以及因具有主观性的人引起的文本差异导致了阐释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在阐释文本对象时要保持一种宽容性,最后达到一种得意忘言的非主观性的阐释。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ex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types: notepad text and image text. And different texts lead t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mode. Notepad text is very easy to grasp in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its direct narration, while image text is more likely to be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due to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the subjectiv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Therefore, there are both the objective text based on facts and the subjective text due to the subjective factors. These su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use of metaphor or symbolism lead to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mode. And these differences need readers to keep a kind of tolera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s, and finally reach a non-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which has a tacit understanding.【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6页(P79-83,137)【关键词】文本;差异;阐释方式;主观【作者】朱怀清【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阐释学是了解和诠释文本的一种哲学技术,是解经说文的一门学问。
关于文学翻译中文本意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探析
、
自足的实体 ; 意义具有确定性 、 统一性和单一性 ;
解和阐发 。近年来 , 不少译论 者借助于 当代解释学 和解 构 主义理 论 , 为文本 的意 义是 不确 定 的 , 疑 认 质 传统 的 翻译 文本 观 , 忠 实 ” 则 , 王 东 风 等 J 即“ 原 如 。 本文在评述传统解释学和当代解释学对文学 翻译文 本观 影 响的 基础 上 , 考 并 阐 明 自己对 文 学 翻译 中 思 文本 意 义确定 性 和不 确定 性 的看法 及观 点 。
J n 01 u .2 1
Vo . 4 No. 11 3
关于 文学翻译中文本 意义确定性和不确 定性 的探析
陆 五 九
( 西安文理学院 外 国语 言文学 系, 陕西 西安 摘 70 6 ) 105
要: 传统解 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 。它认 为 文本意义 的确定 性 , 解释者 必须 消除并 超越其 自身 的前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3—2 1
重建才能被发现。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 自身的 前理 解 历史性 , 以达 到对原 文本 客观 准确 的理 解 , 即
通过 创造 性 直 觉 重建 作 者 的创 造 过 程 从 而避 免 误
作者简介 : 五九 (9 7 ) 男 , 陆 16 一 , 陕西富平 人 , 西安文理学 院副教授 , 语言学硕 士。
主义性 质 的解 释学 是一 致 的 。
、
传 统 解 释学 的 文本 意 义确 定 性观 与
传统 的解 释 学 中的古 典释 义学 主要 研究 基督 教 经 书的 理解 和释 义 问题 , 中 最 根 本 的 目的是 解 释 其 作者 的原 意或 作 品 的原 意 。l l 纪之 交 的德 国 8、9世
翻译标准不确定性分析
翻译标准不确定性分析朱香奇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湖南株洲412002摘要:关于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各有各的说法,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翻译标准不确定性。
由于文本意义开放性、译者主体差异性、译文价值复杂性、文化内涵多元性、翻译类别多样性,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翻译标准不确定性关于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各有各的说法。
比如,从我国近现代来看,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传神”论,后来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现在,有学者还提出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1989),“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奎因,2000),“翻译标准的双向系统”(王芳,2002),可见对于翻译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翻译标准不确定性。
从标准的定义可以看出,“统一性”是标准的本质特点。
翻译, 作为一个动态的、有目的的、跨语言理解和构建的历史性过程。
要制定翻译标准,就要符合制定标准的“统一性”,这对于翻译来说,由于文本意义开放性、译者主体差异性、译文价值复杂性、文化内涵多元性、翻译类别多样性,翻译标准“统一性”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企图定出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翻译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统一的、确定的标准”(吕俊,2001:78)。
1文本意义开放性翻译是一个跨语言文本理解和文本构建的过程,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意义并非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集群。
原文文本是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不同译者在原文理解中演绎自己的语言认知能力,这就像人们照镜一样,镜中图象依随照镜者的姿态和动作变化而无定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不同的游人,同一游人不同位置,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看山如此,看文也是如此。
所以,鲁迅指出,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阐释学翻译理论
小结: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阐释学,关
4)哲学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 A 海德格尔 阐释学要旨不在于理解语言交际,也不在 于为人文科学提供一种方法论基础。阐释 学即本体论,是人类存在(being)最基本的 条件。
新的阐释循环:理解自我-理解世界 理解(understanding-解释(interpretation)-断言(assertion)
小结:传达神谕,诠释经典
3) 浪漫主义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 A 施莱尔马赫 所有语言的使用都必须借助于语法和具有 象征意味的词汇。但在使用这些共享资源 时,人们使用的方式具有个人特征。因此 若要理解他人或文本之意,必须注意语言 使用的两个维度,即共有资源/语法句法, 以及个性化的运用。必须将该文本与同时 期、同一作者其他文本做比较,同时关注 特定作品的独特性。
①全文是以伽达默尔理论为核心,标题
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② 违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精神中的 共同决定关系,译者成为了万能的阐 释者,而剥夺了读者的参与。
2)对西方阐释学翻译理论译介不够 全面。如忽略了利科的思想。
A 贝蒂:Teoria Della Interpretatione
非本体论角度 语言及文本都是人类意图的客观表现。 解释文本意义就是复活通过象征手段表达 出的意图。复活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文本 创作的过程 ,其目的不在于抵达原作者的 心理状态或内容,而在于把握原文真实唯 一的意义。
B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 ①驳斥伽达默尔视域共融观点 如果缺失有效性这一概念,不同解释之间 就无合理度的区分。人文科学所赖以存在、 以解释为基础的知识和客观性将在阐释学 中不复存在。 ② 区分“含义”(Sinn)和“意 义”(Bedeutung) 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表达的事 务中。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言理解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摘要:诗歌的翻译尤其需要解释,因为诗歌中存在着比其他文学作品形式更多的“未知点”和“空白点”,诗歌翻译应注重解释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视域根据解释学翻译观的观点,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其解释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文本特征二、语言差异汉英之间所存在着的本质上的差异导致了汉英互译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性,这种解释性体现在译文的各个层次,从音、形、义到整个译文的整体风格无不留下了解释的痕迹。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最突出地体现在表达形式上。
比如,有的学者指出,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英语句式多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多呈“流散型”(连淑能,1993:29);有的则更形象地把英语句子比做树式结构,把汉语句子比做竹式结构,并且指出,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这种比喻不仅适用于英语和汉语的长句,而且是英汉两种语言组织句子的最基本规律。
(潘文国,1997:197)英汉句子结构的这种差异有时会使翻译在语言形式这个层面带有较大程度的解释性。
三、文化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在翻译时根本无法完整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使目的语读者面对从这些包含着文化因素的词语转换过去的、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可以达到“一一对应”的目的语中的词语时所产生的想象,很难与源语读者在面对原词时所产生的想象等同或近似。
这进一步表明,任何一种译文从根本上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的痕迹,可以说,翻译中解释的普遍性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彻底的证明,或者说,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存在是使翻译具有解释性的根本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当代翻译研究才对文化因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学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就不只是一种偶然了。
四、接受语境差异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是具有前理解、前见或视域的。
所谓视域,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了理解者在开始理解之前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文本翻译模型的可解释性与稳定性评估
文本翻译模型的可解释性与稳定性评估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文本翻译模型在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这些模型的可解释性和稳定性评估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本翻译模型的可解释性和稳定性评估,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可解释性评估可解释性是指模型的输出结果能够被人理解和解释的程度。
在文本翻译模型中,可解释性评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应该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在跨语言翻译的情况下,模型也应该能够将输入的文本与输出的翻译结果进行对应。
这样可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其次,模型的翻译过程应该是可追溯的。
即模型应该能够提供每一步的翻译过程和转换规则,以便人们能够理解模型是如何得出翻译结果的。
这样可以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并且有助于人们对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
另外,模型的输出结果应该是可解释的。
模型应该能够生成符合语法和语义规则的翻译结果,以便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如果模型的输出结果不符合语言规则,那么即使翻译结果准确,也会降低可解释性。
二、稳定性评估稳定性是指模型在不同输入和环境下的输出结果是否一致。
在文本翻译模型中,稳定性评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模型的输出应该在不同输入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即相似的输入应该得到相似的翻译结果。
如果模型在相似的输入下产生了不同的输出,那么就会降低翻译结果的稳定性。
其次,模型的输出应该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即在不同的计算设备、操作系统或者网络环境下,模型的输出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模型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输出,那么就会降低翻译结果的稳定性。
另外,模型的输出应该在不同时间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即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相同的翻译任务,模型的输出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模型在不同时间下产生了不同的输出,那么就会降低翻译结果的稳定性。
三、解决方案为了评估文本翻译模型的可解释性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交汇合流 貌合神离——归化与异化解读
【语言与文化】交汇合流貌合神离———归化与异化解读李红宇,何高大(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国内的归化异化研究实则来自两个不同的源头。
国内本土的归化异化侧重文本对比,注重忠实;韦努蒂的异化论更多体现政治性色彩,强调“异质性”。
文章介绍了本土的归化异化研究,将两种归化异化进行比较后,讨论了国内韦努蒂异化论的研究现状,并尝试结合韦努蒂的理论对严复的翻译做出新的解读。
关键词:归化;异化;中国本土的;韦努蒂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5-0156-05收稿日期:2014-03-01作者简介:李红宇,女,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口译;何高大,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4年5月(第5期,总第205期)May,2014(No.5,郧eneral No.205)我国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一直存在。
由于归化、异化实则来自两个不同的源头,在学者们关于归、异化的讨论中,一直存在概念不清的情况。
本文拟再次讨论归化、异化,先回顾国内归化、异化研究的基本进程及讨论重点,再比较韦努蒂理论的不同之处及国内研究者对该理论的研究进展,借以厘清两种归化、异化的区别。
一、国内原有的归化、异化讨论国内当代意义的归化、异化讨论起始于刘英凯1987年发表的《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该文总结了滥用成语、古雅词语、“抽象法”、“替代法”等几种常见的译文归化手段,批评归化的译文“改造外国……的客观事实,抹杀其民族特点,迫使它们就范,同化于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1],文章虽以归化为题,但秉承的仍然是直、意译之争以来一贯的思路,评判译文以忠实为前提和依据。
这篇文章不仅开归化异化之争的先河,而且为以后归、异化讨论定了基调,即主要涉及文化因素,持异化观点。
大规模的争论局面是在1995年韦努蒂的异化理论引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的。
中译英文本隐含意义翻译方法探讨
中译英文本隐含意义翻译方法探讨
朱丹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31
【摘要】中译英时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体味原文的写作风格,挖掘原文的隐含意义,尽量避免欠额翻译.为了缩小中英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歧,并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地等值,针对文本隐含意义,应灵活的运用变动、补偿,去繁除冗等翻译方法.【总页数】2页(P976-977)
【作者】朱丹平
【作者单位】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常州,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代翻译研究应尊重差异的伦理观——解读文学翻译中译英的文化差异伦理 [J], 郭荣敏;任静生
2.科技术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结合汽车电子产品数据手册文本的翻译案例 [J], 王秀娟;金文宁
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童谣中译英的深度文本分析——以《青铜葵花》经典童谣英译本为例 [J], 金蓓
4.基于诺德翻译理论的桂林旅游网站中译英翻译评析 [J], 沈晓平
5.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童谣中译英的深度文本分析——以《青铜葵花》经典童谣英译本为例 [J], 金蓓[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3.翻译的本质
翻译学导论
主讲 朱健平
Decision Process”, 1967, Se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000: 148)
(翻译是一个作决定的过程:一系列若干个连贯的情 境迫使译者必须在若干个<而且通常是可严格限定的> 可选项中作出选择。)
5.翻研究学派和文化学派对翻译的界定
2.语言学派对翻译的严格界定
E. A. Nida & C. R. Taber的定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
也。(唐朝。见罗新璋,1984:1) 夫翻译者,谓翻译梵天之语 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 义则大同。(宋朝。见罗新璋,1984:
51)
马建忠(1894)的“善译”
要求译者“摹写其神情,彷佛其语气,然 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 其所译而止……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 文无异”(罗新璋,1984:126)
蔡毅(1995)的定义
误译_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方式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May.2010Vol.31No.5误译: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方式袁洪(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收稿日期:2009-11-03基金项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题“翻译:文本意义的增值范式”(2008Y06)作者简介:袁洪(1975-),男,四川乐山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摘要:文本意义具有基始意义和衍生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读与误译。
一定范围的误读与误译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误译文本同样可以实现原语文本的意义,是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误译;文本意义;建构方式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5-0139-04文本意义在人们对其不断的挖掘和理解中实现(误读和误解),翻译也是对文本的一种处理方式。
翻译必然涉及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翻译的必经之路为阅读、理解、转换和校对阶段。
刘宓庆先生把翻译分为两大步骤:理解与转换[1]153。
经过这两个步骤,两种文本意义实现对接,目的语文本完全实现原语文本的意义,这是翻译的最佳状态,也是译者追求的目标。
但是,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选择倾向等因素,可能导致对原语文本的误读与误译。
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从阐释学视角提出“理解也是翻译,翻译即理解”的观点。
斯坦纳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任(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纳(Im -port )和补偿(Compensation )[2],这四个步骤本身就或多或少允许误读和误译的存在。
合理的误读与误译是允许的,是可接受的,西方译界的流行语“Traduttore,traditore ”(翻译即叛逆)也反映了翻译中难以实现两种文本意义的真正对接。
朱建论翻译
朱建论翻译
朱建论(Zhu Jianlun,1911-2001),是中国翻译史上最著名的著作,也是一位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他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1年到日本留学,后在东京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
1935年他回国,在北平九院讲学,此后,他一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在中国翻译领域建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要津。
朱建论曾主要从事英文和日文到中文的翻译,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翻译学》、《翻译原理》、《文学翻译》、《翻译科学》、《欧美文学译注》等,在中国翻译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建论的翻译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表达内容正确性,重点是确保翻译内容没有篡改,以及表达不但要准确无误而且要贴切;二是保持精神风格,在源語文风格和目的语文风格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精神风格;三是关注语言特点,把握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建立妥当的译文。
朱建论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把握好“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一种新的精神风格,使得翻译既有概念准确性,又有表达流畅性。
他的理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很多翻译家对他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翻译无定本-精选精品教育文档
参考文献
1. 《翻译研究新视野》,谢天振著,青岛出 版社。2019年版。
2.《王向远著作集(第八卷)-翻译文学研 究》,王向远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9年 版。
3. 重复_超越_名著复译现象剖析,许钧, 《中国翻译》,1994年第三期。
4 .翻译不可能有定本,许钧,《博览群书》, 2019年第四期。
翻译无定本
定本之含义:
谢教授对翻译有无定本的看法
“然而,我们觉得对这个问题不能笼而统之 地放在整个翻译的范畴里谈,必须区分非文 学翻译与文学翻译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翻译。”
“翻译果真能有定本么?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 单地一言以蔽之。一般而言,对非文学作品 的翻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所谓的‘定 本’,我们觉得,应该说是有可能的。”
第一种情况:本文(原文)有固定意义,只 是译者不能完全探知并表现出来,才导致了 翻译无定本。
第二种情况:本文(原文)无固定意义,只 是在译者理解时,翻译时,才有意义的产生, 不同的译者理解自然不同,因而翻译无定本。
问题二
哪一种情况,导致了“翻译无定本”这种结 果。
问题三:
既然翻译无定本,而复译、重译现象也是客 观存在的,我的疑问是“复译或重译是不是 必须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假定是针对同一 读者群体的,并且相隔时间很短)?
问题四:
“翻译文学”的研究与“翻译学”研究的不 同。
王向远教授认为
而“翻译文学”的研究必须以“文学”为基 本立场,以“文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翻 译文学”的研究必须落实在“文学研究”的 学科范围内。
总之,“翻译文学”本质上应是一种“文学” 研究,而不是“翻译学”的研究。假如胶着 在“翻译学”的框架内,就难以突破语言、 技法的“技”的层面而上升到文学美学的 “道”的层面。
翻译概念
第一节翻译及其概念1.翻译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可以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
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
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
定义:约翰·卡特福德(Catford 1965)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等值替换)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保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
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
(复制自然等值体)杜波斯(Dubois)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语体方面的等值。
(重新表达保持等值)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
(解释)图瑞(Toury)翻译是在目标语文化的框架内把原文用目标语呈现出来该定义提出了目标语文化,使翻译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
(目标语文化)哈提姆和梅森(Basil Hatim & Ian Mason)翻译是一种在某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
2001_2006年国内翻译研究的计量分析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7No .3[收稿日期]2007204217[作者简介]袁良平(1964-),女,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理论;汤建民(1967-),男,浙江树人大学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学研究。
2001—2006年国内翻译研究的计量分析———基于3种翻译研究核心期刊的词频统计袁良平 汤建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摘要]本文运用词频统计法,分析了2001-2006年国内3种翻译研究核心期刊所发表的1600多篇论文的题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结果表明:“翻译、英语、研究、英译、文化、理论、译学、口译、科技”等是2001-2006年我国翻译研究领域最关注的高频词;对公示语(标示语)的翻译、机器翻译、翻译的对等与不对等、翻译过程、认知、商务翻译、文本翻译、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女性主义(建构主义、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等领域的关注有较明显增长现象,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和计算机词汇翻译、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中医药和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的翻译、语义翻译、归化和异化等领域的关注则有明显的减少现象。
[关键词]翻译研究;词频统计;论文题名;研究热点;发展动向[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358(2007)03200192041 引言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如何,今后的研究动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是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少数论文,如《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国翻译研究———2005中国译学研究述评》等[易林,田雨:51-56],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得出结论,在论文形式上以纯粹的文字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因此总是难免存在着内容不够具体、缺少实证支持、主观判断明显等问题,而且这样的研究方法在及早地察觉到一个学科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即准确地预见到学科发展的动向方面也存在不足。
公共视域与翻译解释的有限性 --兼论公共视域与规范的异同
公共视域与翻译解释的有限性 --兼论公共视域与规范的异同朱健平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5(26)6
【摘要】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但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对翻译解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共视域.公共视域对译者的解释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决定了作为翻译的解释是有限度的解释.公共视域虽与规范有共同之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对翻译现象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页数】7页(P65-71)
【作者】朱健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公共卫生内涵解读——兼论刑法视域下的公共卫生 [J], 李慧
2.文化"公共性"理想的复权及其历史性创生--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解释视域 [J], 袁祖社
3.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 张永忠
4.政治合法性视域下的公共舆情事件:解释框架与处置路径 [J], 陈志军
5.公共体育教学一体化之横向研究
——兼论教学评估视域下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J], 于超;张丽;赵天姿;刘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汉语词典中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
论汉语词典中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
朱嘉春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模糊词"在词典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在词典释义时,这些词与"明晰词"一样需要以"准确"作为最基本要求。
本文从新近出版的几部汉语词典中选取例证,就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进行探讨,认为模糊词语释义的准确性可以细化为客观性、相对性、原型性、区别性、单向性几个标准。
【总页数】3页(P96-97,100)
【作者】朱嘉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模糊语言与词典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J], 王朋朋
2.《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中的括注及始见书括注的不足 [J], 雷冬平
3.准确性系统性认知性和人文性——从物象词语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修订 [J], 吴汉江
4.《现代汉语词典》模糊词语释义商榷 [J], 黎千驹;黎哲
5.模糊词语的模糊释义法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J], 黎千驹;黎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c. 2006 V ol. 14 N o . 4
指作者 的文本, 审 美极是指由读者完成 的实现过程。显 然, 这 种极 性的存 在使得 作品本 身既不 同于文本, 也 不同于 文本的 具体化, 而必定是 介于二者之间。它在本质 上必定是虚 拟的, 因为 它既不 可能简 化为文 本的现 实, 也 不可能 简化为 读者的 主观性, 而正是这种虚拟性导致了文本的动态性。当读者穿过 由 文本 所提 供的 各种 视野 并将 不同 的景 观和 图案 彼此 连结 时, 他就使 作品开始 运转起 来了, 并使自 己也开 始运转 ( Iser , 1978: 21) 。
为说 明文本 的开放性 , Iser 引 入 R oman Ing arden 文学作 品结构 理论。I ng ar den 认 为, 文学 作品只是 一个图式结 构, 由 未定 点和确 定成分 构成, 该结构 在任何 限定的 文学作 品中都 无法消 除。每部作品原则上都不 完整, 总需 进一步填补, 而就 文本而言, 这种填补永远无法完成( Ing arden, 1973: 251) 。
二、文本及文本特征
接受美 学, 尤其是 Wo lfg ang Iser 的效应研究, 对读者接受 过程中的文 本特征作了深入探讨。Iser 认为, 文 本不同于文学 作品, 文本只有在与读者互相交融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
文 学 作品 有 两极 , 可称 之 为艺 术极 和 审美 极 : 艺术 极是
东汉 至宋代中期, 佛学东渐, 佛典翻译产生了五 千万字的 翻译作 品, 中古时 期约占一半。佛典的大量 译介与广泛 传播, 对中 古汉语 的影响 是深远 的, 对 近古汉 语的形 成也起 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注释:
¹ 季羡林《再谈 “浮 屠”与“佛”》, 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集 刊》, 第二十本。1948 年第93-105 页, 本文转引自《释中国》, 第一卷, 57-75 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º 参见朱庆之《试论佛教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一文, 载于《中国语文》1992 年第 4 期。
一、引言
我们 曾从哲 学诠释 学的视 角对翻 译作了 重新 界定, 认为 翻 译即解 释, 是 指“在跨文化 的历史 语境中, 具有 历史 性的译 者 使自 己的 视域 与源 语文 本视 域互 相发 生融 合而 形成 新视 域, 并用 浸润着目 的语文 化的语 言符号 将新视 域重新 固定下 来 形成新文本的过程”( 朱健平, 2006) 。解释是翻译 的根本特 征。
作 者简介: 刘小 勇, 西安外国 语大学 党政办 公室 助理研 究员, 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化学、高等教育管理等。
收稿日期 2006-01-10 责任编校 秦 岭
·23·
2006 年 12 月 第 14 卷 第 4 期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摘 要: 翻译本质上就是解释 , 其解释性由许多因素决定, 文本的未定性就是其中之一。在接受美学中, 文本是处于未 经读者实现状态 下的文学作品的存 在形式, 其 意义只有在读者阅 读过程中才能产生, 是文本与读 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 因此总是处于未定状态。正是文本的未定性导致了翻译不可避免地具有解释性, 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 力, 因而不同的译者可从不同 的角度对同一源语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形成不同的 目的语文本。而且, 文本的文学性越 高, 未定性程度也越高, 译者对未定性的确定也越没把握, 因而距离作者意图可能会越远, 译 者的介入程度和对文本的 解释度就越大。 关键词: 文本; 未定性; 翻译; 解释性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03( 2006) 04-0023-05 Abstract: T r anslating is essentially int erpr et ing . T he interpr etiv eness o f tr anslating is deter mined by many facto r s, one o f which is the indeter minateness o f t ex t . Acco rding to the R eception Aesthetics, text is t he ex istence o f the literar y wo rk befo re being r ealized by a r eader . Its meaning is m erely g enerat ed in the pro cess of r eading, in w hich tex t and reader inter act o n each ot her , and therefo re is constantly indeter minate . Such a feat ur e o f t ext makes translating inev itably an int erpret ive activit y, fo r the indetermina teness of tex t pro vides the t ranslat or with a v ast space in w hich s/ he can give full play t o his/ her imag ination so that the sam e tex t, tr anslated by differ ent tr anslato r s, result s in differ ent tar get t ex ts. Fur thermo re, a tex t w ith mor e liter ariness tends t o be mor e indeterm inate, and co nsequently pr ov ides the tr anslato r w ith mor e choices in concretizing the indeter minateness. T herefo re, his/ her co ncr etization t ends to be far ther aw ay fro m the aut ho r 's intentio ns. In such a case, the translator int erfer es, to a lar ge ex tent, w ith t he pro cess of meaning gener ating , w hich r esults in a larg er deg r ee of inter pretiveness of the so ur ce tex t. Key words: t ext ; indeterminateness; translating ; inter pretiveness
2006 年 12 月 第 14 卷 第 4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Dec. 2006 V ol. 14 N o . 4
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
朱健平
(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 南 长沙 410082)
reso lv ed to be par ticular ly car eful that no sign of admirat ion should no w escape him , no thing that could elevate her w ith the hope of influencing his felicity ; sensible that if such an idea had been sugg ested, his behav iour dur ing the last day must have ma terial w eig ht in co nfirming o r cr ushing it . ( Jane A usten, 1991: 52)
因 此, “作品 不只是 文本, 因为文 本只有 在被 实现 之后才 具有生命, 而且文本的实现不可能独立于读者的个性。……文 本与读者的互相融合便产生了文学作品 ”( Iser , 1977) 。
由此, 所谓文本, 就是指处于未 经读者实现状态 下的文学 作品的 存在形式。换言之, 文本只是文学作 品的存在形 式, 它 需经读者参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文本本身其实并无意义, 其 意义 只有在 读者阅 读过程 中才能 产生, 而且意 义并非 隐藏在 文本 中等待 读者去 发掘的 神秘之 物, 而 是文本 和读者 相互作 用的产物。因此文本的意 义总是处于未定状态, 文本总是呈现 出未定性和开放性。
Iser 据 此 提 出 文 本 的 召 唤 结 构 ( r espo nse-invit ing structur es) 概念。该概念是指作家在创作时建构的一种基本的 文本 结构, 它由未 定点和 空白组 成, 可 激发读 者阅 读文本, 通 过与文 本的相互作用体验 文本的情境, 集结文本的意义 ( 见司 有伦, 1996: 220) 。这种结 构由于含有未定点和空白, 会不断唤 起读者 填补空白, 确定未定点, 从而更新原来的 视域。正因为 文本 具有充 满未定 点和空 白的召 唤结构, 因此 不同的 读者阅 读同 一文本 会产生 不同的 意义, 因为不 同的读 者对空 白的填 补和 对未定 性的确 定会采 用不同 的方式和 手段, 从而 形成不 同的新视域。
译文 1: 不过 达西却觉 得这是 个好消 息, 他 认为伊 丽莎白 在尼日 斐花园待得够久了。他没 想到这次会给她弄 得这般地 心醉, 加上彬格莱小 姐一方面对她没有 礼貌, 另方面 又越发拿 他自己 开玩笑。他灵机一动, 决定叫自己特 别当心些, 目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