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
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
编译性语言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
解释性语言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java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
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
脚本语言脚本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
它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
所以只要系统上有相应语言的解释程序就可以做到跨平台。
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JAVA语言java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
Java 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
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 称为字节码 -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
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
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
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
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
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翻译方法:词义的选择
直译法
总结词
直接翻译原文的词义
详细描述
直译法是指按照原文的词义和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象和表 达方式。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但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翻 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意译法
总结词
根据语境翻译原文的意蕴
详细描述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义和结构,以传 达原文的意蕴为主要目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深层意义,但 可能会牺牲原文的一些形式和风格。
总结词
保留原文发音,适用于特定术语和人名
详细描述
音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发音来翻译,通常用于特定术语和人名的翻译。例如,“CocaCola” 可以音译为“可口可乐”。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和发音,但可能不
利于读者理解其实际意义。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翻译方法:词义选择的要点
准确理解原文词义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中 词汇的含义,包括其基本意义和可能的
音译法
总结词
保留原文的音节或发音
详细描述
音译法是指保留原文的音节或发音,用目标语言的文字来表达。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等特殊 词汇。音译法能够保留原文的音韵和特色,但有时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不明确或不自然。
04
词义选择的原则
准确性原则
总结词
译文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避免 歧义和误解。
01
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词义的准确含义,避免歧义。
情景语境
02
考虑说话的场合、时间、地点等因素,选择最符合情景的词义。
文化语境
03
结合文化背景,理解词语在特定文化中的含义,确保翻译的准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但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又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在翻译实践中,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能克服这种不可译性并能通过解释很好地传达源语的内容。
本文拟对解释性翻译的内涵,类型及其应用领域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解释性翻译法;类型;应用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法、文风等方面有很多本质的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其特定的语言体系和语言习惯;有五千年历史的汉文化丰富多彩。
英语是印欧语系的一种,受到古欧洲文明的熏陶,有自己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民俗和文化背景。
汉英两种语言从形式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给翻译工作设置了许多障碍。
但人类是有共性的,不论其国籍、民族如何,人的心理、生理、思维及感情和道德标准是大致相同的。
人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解释性翻译作为一个术语和翻译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实践证明,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解释性翻译的含义与类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文化)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翻译的中心任务就是再现源文的思想,即源文的信息和内容,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
一个称职的译员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思想的“搭桥人”。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认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就是翻译) 。
事实上,在翻译中,解释性翻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所谓解释性翻译〔或称增译、加译〕是根据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了一些短语或句子,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读者却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
需使用解释性释义的词语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词,所以只得通过提供详细解释给出释义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义。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在翻译的世界里,英语翻译常常被视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不仅仅是将单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将文化、语境和意图传达给目标受众的艺术。
这项工作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但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首先,理解原文的语境是关键。
很多时候,翻译者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是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例如,某些英语俚语或习惯用语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情况,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才能找到合适的译法。
例如,英语中的“kick thebucket”直译为“踢桶”,显然不能传达“去世”的意义。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更为恰当的表达,如“去世”或“离世”。
其次,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结构的调整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英语和其他语言在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短语或词汇可能在目标语言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被动语态在一些语言中可能不那么自然,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转换成主动语态以保持语句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另外,翻译中的多义词和同义词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英语中的某些词汇可能具有多重含义,翻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准确的意义。
例如,“bank”可以指代“银行”也可以指“河岸”,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翻译中,一些文化特有的元素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本身,还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节日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节日,这时翻译者可以选择解释性翻译,如“感恩节”,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除了上述问题,翻译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也同样重要。
在翻译时,保持文本的准确性和原意的忠实传达是基础。
翻译者需要仔细校对,避免遗漏或误解原文中的信息。
此外,流畅性是确保目标读者能够自然地阅读和理解译文的关键。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英译汉技巧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
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
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
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
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
如: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直译: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
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
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2. 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翻译方法有哪些
翻译方法有哪些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翻译方法则是指在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首先,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
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不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如科技、法律等领域的翻译。
但是,直译法容易出现语法不通顺、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翻译中需要谨慎使用。
其次,意译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不同,对源语言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性。
意译法在翻译文学作品、广告语言等具有较高文学性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句子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音译形式,而不考虑原文的意义和语法结构。
这种方法在翻译一些专有名词、品牌名称等时常常使用,可以保持原文的音韵特色和词汇形式。
此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反译法。
反译法是指将目标语言的译文重新翻译成源语言,以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和贴切性。
这种方法在翻译质量要求较高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帮助译者发现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不同,对源语言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性。
意译法在翻译文学作品、广告语言等具有较高文学性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翻译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和翻译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关于翻译英语的方法
关于翻译英语的方法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翻译英语的方法,供大家参阅!翻译英语的方法: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现原文的意境。
例1: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例2: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例3: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翻译英语的方法:增译法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同时,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例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 例5: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
(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翻译英语的方法:词类转换法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
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译成汉语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这类用法在实践中出现很多。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4)restitution
第四个步骤是补偿,补偿是因为存在不平 衡。他认为翻译在过程的前段往往失去了平 衡,译者不是添油加醋掺和自己的意思,就 是偷工减料回避难点,所以真正的翻译应当 寻求平衡,翻译应当提供补偿。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将“忠实”的精神落到实处,才能 完成让思想得到历时与共时的交流和保存的 任务。就语义交流而言,翻译应当是最彻底 的公平交换(同上,143)。
翻译补偿研究在中国
• 王恩冕是中国当代翻译研究中最早涉足补 偿领域的学者之一,其主要观点:补偿旨 在求得语义等值;语义等值要建立在语境 基础之上;补偿的前提是充分理解原文并 分析其全部语义;通过对比找出同语境中 语义相等的语言形式并补足语义空缺。他 提出了六种补偿方法:增词法;引申法; 拆译法;溶合法;替代法;转移法。(王 恩冕,1988:11)
生平简介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 乔治 斯坦纳 (1929-)是当代著名学者、 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哲学家、 小说家、 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德三种 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 翻译理论。
• 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关 系,和大屠杀(the Holocaust)影响的文 章,并被称为当今文学界伟大的学者之一。
(3)吸收(incorporation)
第三个步骤就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 骤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 须移植规划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的体现 原作所有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理解之后 的表达阶段,是翻译过程的重心所在。译者 在吸收阶段应当看到双语互动的正负作用这 一辩证关系,他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让 原作归化到译语里使读者仿佛不是在读译文 而是在读母语,两者神似如臻化境(同上, 143)。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汇常常给译者带来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旨在为译者提供更多有效的处理策略。
文化负载词汇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包括: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某一文化现象、在特定语境下使用。
根据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意译、音译和套译。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则是侧重于原文的意义传达,可能牺牲原文的形式;音译是用目标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来翻译源语言的词汇;套译则是将源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汇直接套用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表达。
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下:直译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意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但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内涵;音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套译能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但可能不适应所有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例如,“龙”在中文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在英文中却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在翻译“龙”这个词汇时,可以采用音译法,将其翻译为“loong”,以保留其原始发音和文化意象;也可以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dragon”,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总结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于译者而言,了解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然而,目前对于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某些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方法尚未探明、音译和套译等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展望未来,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文化负载词汇的分类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汇,探究更加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让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英语新词的解释性翻译
英语新词的解释性翻译
刘金龙
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 的复杂过程 , 译者应该根据 翻译 行为所 要达 到 的 目的选择 相应 的翻 译策 略 或方 法 。对 于文 化 负 载量 重的英语新词 , 其翻译 的 目的就是要传 达出它所含有的文化信息 内 涵 。然而 , 由于英语新词具有 时代特殊性 , 时采用直译 、 有 意译等 翻 译方法未必适合 , 幸好解释性翻译法能够“ 不辱使命” 传达 出相应的 , 时代信息 内涵 。解释性翻译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文内解释 , 另一种是 文外 解释 ( 直译 加 注) 。下 面作一 简要 介绍 。 文 内解 释 是指将 对该 词 内涵 进 行 解 释 的 内容 融人 到译 文 当中 , 使译 人语 读者 在读 译 文时 能 即刻 明 白该 词所要 传 达 的意思 。 gu 嫩族 gu rp装 rp是 go -p的缩 写 , 自美 国电视 系列剧 《 rwnu 源 星 际旅 行 }Sa 志 。装 嫩族 指 的是 那 些 实 际年 龄 超 过 3 ( tr ) 0岁 , 着 穿 打扮 、 行为举止却始终像 少男少女 的人 。译文“ 装嫩族” 采用解释法 将 “ 少” 对 矛盾体 展 现 了出来 。 老 这 F ak  ̄od转基 因食 品即 GM o , rn e o f d 全称 为 g n t al df d o e ei l mo ie c y i fo 。F a kno d中的 F a kn源 自于玛 丽 ・ o d rn efo rn e- 雪莱 的著名 小说 《 弗 兰肯斯 坦 》 主 人公 F a knti, “ 造 怪 物 的人 最 终 受 到 怪 物 的 rn e se 指 创 n 的伤害 ”“ 法 自毙 , 灭 创造 者 自己的人或 物” rn efo ,作 毁 。F ak no d是转 基 因 食 品 反 对 者 们 对 之 的 称 呼 , 指 人 类 创 造 了转 基 因食 品 , 将 意 必
解释性翻译与注释性翻译
(根据英语传说,如果人们找到了彩虹与地面交界之处, 并在那儿挖掘,就会挖到一罐金子。但这只是人们的幻想, 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此处重意不重典,自然 这里pot-at-the-end-of-the-rainbow factories是指那些根本 不可能给南方人提供工作的工厂。)
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那个年轻的姑娘站在路边不停地向来往的汽 车摆动着竖起的拇指表示她要搭车。
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可以通过适当的添加删改而在原语使用 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不同文化 造成的鸿沟。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 解释性翻译在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 (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奈达 (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始终是解释的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 后》(After Babel)中巴翻译放到了阐释学 (hermeneutics )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求翻译中 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王佐良教授在《翻译与文化繁荣》说“……翻译 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 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 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翻译通讯》, 1985.1) 费道罗夫说过,文学翻译要“充分传达原作的思 想内容,并在功能,修辞上与原作等值”,这是 等值翻译的定义。它指明了对翻译的要求:不仅 要达意,即在思想内容上对等,更要传神,实现 译文内在层面的对等。
比如:
当英语比喻句中出现的喻体育中文中喻体相 差甚远时,阐明中英文喻体对换,采用解释 性翻译就非常重要了。由此比喻句中喻体差 别很大,中国读者往往无法直在两者之间建 立联系。
阐释性翻译
阐释性翻译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Translation)是指将外国文本的意思和风格准确而全面地传达给汉语读者的译文。
它的定义是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以此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原文字面和表达方式完全复制下来。
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译者把原文信息准确传达出来,而且要求充分考虑汉语读者的实际情境和思维习惯,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解释性翻译的特点解释性翻译的特点是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关注信息的完整性,追求文化的准确传达。
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翻译中,译者要精确把握原文文体,句式,用词和文化因素等,从而确保译文的质量。
此外,也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尊重母语者的思维方式,把原文思想与母语融为一体。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把握原文的言意,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文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转化为母语的文化,进行忠实的翻译。
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很好地反映了外语的文化背景,为汉语读者提供了国外的知识、思想和文化,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
同时,它也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本意,使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更好的理解。
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合理运用语言,把握原文的主旨,融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向汉语读者传达原文文化的含义。
首先,翻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文文化,了解他们的历史、政治、宗教、审美和思维方式;其次,仔细研究原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妥善处理语义,精准呈现原文的意义;第三,参考原文文本中的交往关系,妥善处理词义、句子结构和排版;最后,注意把握原文的文化背景,做好译文的文化审查,以确保译文的文化准确性和质量。
结论解释性翻译是一种以精准传达、完整理解为特点的翻译方法,它既要求译者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把外语的文化以汉语的方式表达,又要求充分考虑读者的实际情境,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传达出来。
解释性翻译的优势在于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它可以使汉语读者更好、更快地受益,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如何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如何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多义词和歧义词在翻译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有多种意思,而歧义词是指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正确处理这些词语,就会导致译文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因此,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遇到多义词和歧义词时,翻译者应该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关键词,理清句子结构,以及考虑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对于多义词,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参考相关语境,或者与其他资料进行对比,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
对于歧义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分,找出不同解释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最终选择最符合语境的翻译方式。
其次,翻译者在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时,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同义词、解释说明、上下文延伸等方式来消除歧义,或者通过注释、括号、注释等手段来解释多义词的不同含义,从而使译文更加清晰和准确。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效果和统一性,避免因为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而导致译文表达上的混乱和不连贯。
另外,要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
翻译者应该注重积累词汇量,提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不断提升翻译技能和审美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拓展知识面,增加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在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时,翻译者还应该注重翻译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
在遇到翻译困难或者疑惑时,可以及时与原作者或相关专家、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和建议。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协商,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用意,避免犯错和误解,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处理多义词和歧义词是翻译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难点和挑战,但只要翻译者注重细心和耐心,结合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
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
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
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
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
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
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
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
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
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
(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
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注:星期五这个名字是《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忠实的仆人。
例子2
.pop-up shop
也称guerrilla store。
网上的相关介绍很多,译者需加以整理,得出一个清晰的概念。
Pop-up shop 不能望文生义地译为“弹出式商店”。
它指小型的临时性商店,装修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开业成本低,以流动性颠覆传统旗舰店的恒久性,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interactivity)和氛围,来吸引顾客视线。
取其字面意思,同时加以适当的归化处理,译为“品牌游击商店”比较贴切,这也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译法。
Pop-up shop 也可以指某种商业销售形式,比如售销的场所流动性强,形式不断变化,如样品甩卖、鸡尾酒会等,特别适合一些季节性销售活动。
华丽店堂出售的奢侈名牌完全可以出现在这样的商店里,但过两个月再去看,这家店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一、用于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
化信息
例1 ,, they suggested the grim draw ings
of Daum iner.
译文: 他们使人联想到多米尔辛辣的讽刺画。
例1译文中, 一般的中国读者并不知道谁
是/ 多米尔0, 也不知道他的画有多辛辣。
所
以, 就应在多米尔之后加上注释: / 多米尔
( 1808- 1879) , 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和雕刻家,
他的画对当时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
抨击。
三、用于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例3 / There. s a pillau, Joseph, just as
you like i,t and papa has brought home the best
turbot in B illingssga te. 0
译文: 乔瑟夫, 今儿的比劳是配着你的胃口
做的。
你爸爸又从鱼场带了一条最好的比目鱼
回来。
译者给/ 比劳0加注释: 一种土耳其菜, 用
米饭、禽类或羊肉、葡萄干、杏仁等一起煨过, 再
加甜波汁和炸洋葱。
四、用于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常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习俗,如果没有注释的话, 对于相反习俗的直译可能
会导致误解。
N ida 和Reyburn 指出: 在某些西
非地区, 在即将来临的首脑或高级官员的路上
放树枝的行为是一种极度侮辱的行为, 所以, 把
圣经翻译成西非语言时, 如果没有在正文或页
末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话语, 对于耶稣骑着驴进
入耶路撒冷时, 人们将树枝放于路上的行为就会被严重误解。
译者应在译文中先加入以下修饰语: /为了表示对耶稣的尊敬, 他们把树枝放在他的路上。
0然后在页末再添加一个注释, 进行详细的解释。
五、用于为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
有些作家喜欢玩文字游戏以达到一些特殊
的作用, 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可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