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环境能 力,即通过行动影响环境中的具体结果的能 力。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实践性能力(即影响具体事物的能力); ②人际关系能力(即影响他人的能力); ③公民行动能力(即影响公共事物的能力)。

在这三种环境能力中,纽曼关注的重点 是第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公民行动能力。 公民的社会行动由三部分组成: • ①制定政策目标; • ②支持目标的行动; • ③解决心理哲学上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必须与这三方面相关。
• (四)社会学习模式
• 1、起源: • 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 国的班杜拉20世纪70年代创 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 展论的某些观点,探讨个人 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 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杜拉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 2、内容:
• 社会学习模式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 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学习榜 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 发展中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模式”具有“某种事 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 着做的标准样 式”的涵义。 • 在西方学术界,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 (1)模式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各种理论具 体化; (2)模式是一种典型范式,能为人们的实 践提供参照,提供可供学习,模仿的样式。
国外对德育模式的研究 起步较早,美国道德教育专 家理查德·哈什等人在《道 德教育模式》一书中最先讲 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 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 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 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 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 原则和方法。”
3、特征:
• (1)强调公民社会行动能力的 培养; • (2)让学生参与到民主的过程 中去,形成一定的环境能力,影 响公共政策。
4、评价:
(1)优点:
• 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利于行为能力培养; • ②德育模式的实施与有关课程 相结合,以课程改革保证德育 模式目标的实现。
(2)缺点: 模式所要求的条件是较高的,涉及不同学科,涉 及学校也涉及社区。除了大量的经费投入之外,所需 的时间也非常多。
3、特征:
• (1)强调观察学习、榜样学习 和强化作用; • (2)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着眼 于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之 间的关系; • (3)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 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 (4)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 参与才能完成。
4、评价:
"刺激-反应学说" 代表人物:华生 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 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 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 大意义;
(二)道德认知模式
1、起源: 道德认知模式是当代 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 、占 据主导地位的德育 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 亚杰提出,而后在20世纪 70年代由美国学者柯尔伯 格进一步深化的。
《 发 皮 生 亚 认 杰 识 论 》 知《 柯发早 尔展期 伯的教 格探育 讨 》认
(1970)
:
2、内容: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 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 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 展及其行为的发展。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 段论:①前习俗水平;②习俗水平;③后 习俗水平。 倡导“道德两难法”和“团体公证法 ”
(1)优点:
①提倡相对主义价值观,否认共 同价值观的存在,导致学生各行 其是; ②将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开, (2)缺点: 强调能力培养,忽视价值观内容 ,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③学生“行动”仅限于口头或书 面,忽视学生实际行为的训练。
• 5、价值澄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 示在于: • (1)德育目标上着力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 和选择能力 • (2)德育内容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 近社会现实 • (3)德育过程中坚持和引导学生在主导价 值观标准下的选择
3、特征: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 互作用;
(3)注重研究客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4、评价: • ①给学生更多的民主参与机会; • ②反对道德说教和灌输,有利于 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1)优点: • ③主张利用学校环境气氛和伙伴 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儿 童道德向前发展。
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 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 受到关注,其定义也 得到一些探讨。有 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 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 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 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 来。
• 定义: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
德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 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 来的,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 较稳定且简明的德育活动程序及策略 方法体系。
(1)优点:
②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 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有利于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①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 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
(2)缺点:
② 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 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 ③ 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 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
• 5、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 示:
3、特征:
(1)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和归宿; (2)建立《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系 列教材。
4、评价: ①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情感为主 线,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 养; ②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德育课程、 教材的改革相结合; ③形式活泼,灵活运用角色扮演 、讨论、模拟等方法,富有吸 引力,深受学生欢迎。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研究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推广、应用,指 导德育实践的需要。 2、研究德育模式是德育实践经验升华为德育 理论的需要。 3、研究德育模式是深化对德育过程的认识, 实现主导德育模式转换的需要。
二、当代西方德育模式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是一个道德 教育理论和学派喷涌迭现的时代,许多道 德教育理论家和思想家围绕道德教育的性 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根本问题 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 学说和道德教育模式,如拉斯思的价值澄 清模式、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麦克菲尔的体谅关心模式、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等等。
3、特征: • (1)认为价值相对 • (2)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 辨别和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做出 选择 • (3)价值观辨析过程由三阶段七步 骤组成:选择—珍视—行动
4、评价: • ①操作简单,易学习掌握; • ②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 • 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 引发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积 极性; • ④反对灌输理论,有利于学 生品德能力发展。
5、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 启示: (1)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 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 起来。 (2)能帮助我们认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 ,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问题,以及道德推 理技能的必要性。
三、当代德育模式发展趋势探析
(一)反对道德灌输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四)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五)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四、总结
• (1)各种德育模式虽有差别,然而它们都 是当代道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学校 道德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 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价值; • (2)每一种模式仅仅都是对道德的某一方 面、某一部分、某一形式或方法的研究, 我们了解的道德流派越多,就会越清楚全 面的把握当代道德的发展;
(三)体谅关心模式
1、起源:
体谅关心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道 德教育理论是由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麦克菲 尔和美国女教育家诺丁斯等提出的注重强调 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个理论派别。
2、内容: 体谅关心模式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 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 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 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该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 通过一定的程序,教学生如何关心他人, 为他人着想,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从中学习道德准则,决定自己的行为。
德 育 模 式
主讲人:刘芳 学号:201321068
目录
德育模式的概述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 当代德育模式发展趋势探析
总结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 的含义。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 是与手有关的定 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 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 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 方式”。 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随着社会 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 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 动结构。
(2)缺点:
• 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 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 • 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 视了内容的作用; • ③阶段理论有缺陷,不具有普 遍性; • 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 训练的作法时,完全排斥了道 德习惯的作用等。
5、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
(1)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 符合我国的国情; (2)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 泛认可和应用; (3)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
价值澄清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七个步骤: 第一,选择阶段,它包含自由选择、从多种 可能中选择和考虑结果后的选择三个步骤。 第二,珍视阶段,它包含珍视和珍惜、公开 认可两个步骤。 第三,行动阶段,包含根据选择去行动、反 复行动两个步骤。
为了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解决学 生价值观混乱的问题,价值澄清提倡 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交谈 、书写、讨论、角色扮演等,并且要 求教师要引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价值 问题的关注、要建立良好的气氛不要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 (一)价值澄清模式
• 1、起源: • 价值澄清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 路易斯·拉斯思等人所创立。
• 与西蒙、鲍姆合著《价值与教学》(Values and Teaching,1966,1978)。
• 2、内容:
•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重要的 是要教会学生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 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选择。
• (3)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道德模式都不是 相互对立的。是从不同社会需要出发,对 道德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相应研究,都对当 代道德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参考文献:
• [1]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市:山东人民 出版社, 2008(P212-231).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P210-278). • [3]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市:陕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P131-275). •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P194-244). • [5]张倩.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 育的启示[J].唐都学刊,2012(6):14-17 . • [6]郭凤志 张澍军.现代文化精神观照下的西方德育模 式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9).
• (1)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 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 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 (2)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 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 (五)社会行动模式
• 1、起源:社会行动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中 期由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等人创建的 。 著作:《公民行动教育技巧》 • 2、内容:该模式是一种旨在教学生如何影 响公共政策,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模 式。
(1)优 点:
(2)缺 点:
①未给教师提供统一的、明 确的实施步骤; ②忽视道德知识在学生品德 发展中的作用,该模式缺少 说理环节; ③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并未训练学生实际去做, 影响了其作用发挥。
• 5、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 示:
• (1)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 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 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 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 ,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 (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 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 来; • (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 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