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323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在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诸多形式的电视节目百花争艳。
从《舌尖上中国》红遍中国后,电视纪录片渐渐成为大众街头小巷热议的话题。
电视纪录片也渐渐培养了一群忠实的受众。
与此同时,广大编创人员则以一种审美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不断推出具有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如纪录片《京剧》。
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表明,我国纪录片的水准已日趋成熟。
一、定义界定(一)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指口头上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解说词可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电视影像相结合,还可以烘托意境、渲染气氛,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特点解说词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节目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电视节目类型来给解说词一个准确定位。
以下,我主要从电视纪录片特点,来详细说明电视解说词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京剧》在第一集《定军山溯源》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2010年11月16日,北京城一个普通的日子。
当这座城市在初冬的斜阳下慢慢醒来,生活的舞台上,一如既往的是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繁忙与精彩,不管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这个舞台诠释的,已是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的选择。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电视纪录片是在电视媒介上制作的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素材的艺术品,其中解说词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说词的实质是讲给听众听的故事,它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深入浅出地进行主题讲解,以达到纪录片传达内容的效果。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特点有三个方面:取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
一、取材讲解。
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不同,取材讲解也要相应调整。
在选取素材方面,要从视觉、音频和情感方面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比如,在拍摄“人与自然”类别的电视纪录片时,解说词会采用贴近自然、具有感性表现的方式。
比如,对于大自然如何运转的问题,解说词可能会引用科学知识,但是在讲解时不会冷冰冰地讲解,而是把自己置于自然世界的角度,生动地诠释自然中的奥妙之处。
二、语调语气。
语调语气是解说词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影响听众是否愿意听下去。
解说词的语调和语气应该与画面相符。
如果是拍摄讲述文化史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需要采用严肃、清晰的语气,强调历史感,并配合配图,突出主旨。
如果是拍摄讲述艺术设计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可以采用灵动自然的语调,把设计艺术的灵感和细节展示出来,让听众听到即可感受到设计之美。
三、声音形态。
声音形态是指解说词发音的音质。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声音形态至关重要。
解说词的发音必须把握好速度和语气,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果解说词的音效不好,将会影响听众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说词也需要一定的调整。
比如,在情感表现方面,语音的音质变化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展现出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主题等。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需要在素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电视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电视解说词就是将电视画面的内容用文字加以诠释和阐释,它是电视屏幕上用有声语言并作用于受众听觉的重要语言形态。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提升电视纪录片思想性与艺术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界定的基础上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纵观近年来的电视屏幕,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百花竞放。
自从《舌尖上中国》在中国热播以来,电视纪录片逐渐成了大众街头小巷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电视纪录片还逐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忠实观众。
同时,大多数编创人员又用审美的眼光、理性的眼光来观照人生,源源不断地推出有思想品格、有审美价值、像纪录片《京剧》等。
这些精品在受到人们喜爱与赞誉的同时,也已走向世界、获得殊荣、产生重大反响。
说明我们纪录片的标准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一、定义(1)电视纪录片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指纪录型电视专题报道节目,即利用电子采录设备与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新闻题材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纪实报道的节目。
它利用新闻镜头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进行客观地回应,注重表现完整的生活原生形态,拒绝虚构与充当的新闻电视节目形态。
(二)解说词中解说词约定俗成地称呼电视节目的某些有声语言因素,指代口头的解释说明。
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语言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起着创作手段与表现因素的作用。
电视解说词充分发挥了有声语言特有的优点。
与电视其它表现手段相搭配共同来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是节目创作者表达创作意图和帮助受众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主要手段。
解说词能够直接作用于人对于电视节目的感知,结合电视影像,又能烘托意境,渲染氛围,在电视声音当中占据着最为重要和有特色的地位。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之特色等解说词做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在各种节目形式中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创作时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类型对解说词进行准确的定位。
下面,笔者主要就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对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进行具体的阐述。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讲解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讲解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讲解词的写作进展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讲解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具体。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讲解,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承受。
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
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讲解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表达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拟薄弱,就要借助于讲解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方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讲解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
没有准确的语言,讲解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
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讲解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讲解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讲解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根底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一样的,不能各有一套。
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异。
一片之本成功之母——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文本创作
2018/9摘要: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是电视创意的文字表达,是体现主题、塑造形象、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说明,也是摄制电视的基础和蓝图。
探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文本作创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说词文本要求语言特点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
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
而作为“一片之本、成功之母”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直接决定着专题片的生命。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文本要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通常又称电视脚本,实质上是一种电视文案,是电视创意的文字表达。
它是体现主题、塑造形象、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说明,也是摄制电视专题片的基础和蓝图。
电视解说词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它不像文学作品,文学性是最大特质。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它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协同作战,来完成整体塑造。
电视解说词的接收对象是观众。
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画面上,解说词写作要围绕画面进行,必须为“看”而写。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
电视解说词是一种声音的引导。
它要有一定的延伸性,达到一种“只意会不言传”的效果,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
电视解说词应当来自画面,从画面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展开解说,又回到画面中去。
它必须在画面中找到一个细节,找到一个信息点展开解说。
电视解说词并不是“看图说话”。
不要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只是机械式地简单重复说明画面已经充分交代和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形象。
解说词应当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与画面有一定联系,但观众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
电视专题解说词的语言特点电视专题解说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
但是这种文字创作有它鲜明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它最终是通过声音的形式传播到受众耳中。
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前言电视专题片是一种以影像和文字解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的节目形式。
本专题片将带您深入探索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并通过丰富的视听素材和专业的解说,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相关问题。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份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让您了解专题片的内容和布局,并带您踏上一段启发性的视听之旅。
第一章:背景介绍1.1 引言欢迎收看本次电视专题片《电视世界的魔力》。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本专题片将为您揭开电视背后的故事,探索电视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1.2 电视的起源在本章中,我们将回顾电视的发展历程,从电视的最初设计到现代电视技术的突破,带您了解电视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1.3 电视的影响本章将探讨电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电视节目的观看行为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将分析电视对观众认知、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塑造。
第二章:电视的内容和形式2.1 电视节目的分类和形式电视节目的多样性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本章将介绍电视节目的分类和形式,从新闻、娱乐到纪录片,涵盖了电视节目的各个方面。
2.2 电视广告与商业推广广告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章将探讨电视广告的发展趋势、商业推广的手法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电视产业与技术创新3.1 电视产业的规模与发展电视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了内容制作、广告营销、设备制造等多个环节。
本章将介绍电视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情况,并分析电视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3.2 技术创新与电视产业的变革本章将深入探讨技术创新对电视产业的影响,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传统电视到智能电视,通过技术创新,电视产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和变革。
第四章:电视的未来发展4.1 传媒融合与电视的未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传媒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本章将探讨传媒融合对电视的影响以及电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4.2 个人定制与电视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观众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
浅析电视解说词写作
浅析电视解说词写作——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视画面、同期声、音乐等元素共同构成完整的节目内容。
解说词写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品质,下面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电视解说词写作。
《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后,以精美的画面、隽永的解说词、真挚的感情流露,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中解说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与优美的画面融为一体,而且有效地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联系起来,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承上启下,衔接不同场景画面。
镜头画面的转换都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恰当的解说词就可以改善画面的连续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始,镜头本来还聚焦在香格里拉丛林中的松茸,一转就到了繁华的大城市,解说词“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就很好地把画面衔接起来,减少镜头转换的突兀。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通过解说词“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的衔接,叙事就平稳地从安徽的“毛豆腐”过渡到了绍兴老酒。
二、交代背景意义,延伸画面内涵。
为了改善叙事的完整性,很多时候都要交代历史背景及意义,而这一部分内容大多是无法用画面再现的,解说词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
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从老黄用黍做黄馍馍切入,讲述中国几千年来的主食历史,“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解说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厚重的历史在画面中得以传承。
三、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而是要挖掘画面的内在含义。
在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的结尾,“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优美的解说词不是简单的解释画面,而是承载着真挚的感情,也会更加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探析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探析作者:葛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4年第09期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电视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其画面可欣赏,其声音亦可欣赏。
解说词是电视声音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
其重要性在于解说词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认识,其独特性在于解说词是唯一可以印成文字的声音。
如果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再漂亮的鲜花,若没有绿叶陪衬也会失色不少。
作为“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电视在画面上的局限,使语言文字具有了很广阔的展示范围。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
解说词写作除了要考虑电视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思、发挥综合效应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就电视纪录片而言,为了发挥好解说词的功能和作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切实做到为读而写、为听而写。
一、为读而写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可以说电视解说词写作并不单纯是一种写作,而应当是一种对片子整体的处理和安排。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题材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电视纪录片运用镜头语言,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也正因为如此,电视纪录片对解说词的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语言艺术,但同时也要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让播音员读起来朗朗上口、神采飞扬,有明显的语言前推感。
1. 语言要准确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还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否则会产生风牛马不相及的结果,造成声画脱节。
要求语言准确并不是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xùshù)特点电视(diànshì)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xùshù)特点——以纪录片《台北故宫(gùgōng)》为例●刘红平胡明华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jǐnɡɡuān)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从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它与画面、文字(wénzì)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
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
但是,那时中国(zhōnɡɡuó)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shíxi àn)了突破。
技术上,ENG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zhēnshí)”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xiànchǎng)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仰赖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消费群,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唤起巨大作用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相补充和印证的。
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冬日画面就不是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或使人很费解了。
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看看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
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拖累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
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有线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好屏幕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无绿叶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访谈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
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
更有甚者,干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篇一: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
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
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
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
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
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
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
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
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
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
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
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
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纪录片解说词分析
纪录片解说词分析【篇一: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
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
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
“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
特别是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也就是为“看”而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
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
”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
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信息。
纪录片《四姐》解说词分析
平凡的语言说不平凡的故事——记录片《四姐》的解说词分析纪录片的解说词是为了传递出纪录片所要体现的思想和表达的感情服务,帮助完善形象报道,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引导观众关注画面的潜在含义,还可以借助于解说词来转场等等作用。
《四姐》是湖北省经济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片长60分钟,主要表现四姐从1997年秋到1998年的生活。
该片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彩虹奖二等奖、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2001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纪录片电影节“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纪录片奖”。
四姐,原名朱宪,在家里排行第四,在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时候出生,是该片编导的四姐。
创作者用一年半的时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跟踪拍摄了四姐下岗、再就业、儿子陈浩高考、上大学、抗洪救灾等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故事。
反映了大变革时期我国工人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风貌,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史留下了一段宝贵真实的记录。
该片记录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平凡事,所用的解说词也是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但就是这些语言将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升华。
纪录片的画面往往不能完整的向观众表达整体意思,需要借助解说词补足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这部记录片的开始就给观众介绍了这部片子的背景(如下解说词),虽然这个画面很简单,只是一幕参差的楼房,但借助解说词让观众知道了背景时间及地点。
同时也让观众从这个时间中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间——中国社会最大的转折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四姐》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四姐这位下岗女工生活中的小故事。
片中通过墙上的记录着四姐成长的三张照片引出本片的主人公。
四姐的名字极富时代特色,在介绍四姐的名字的来历时,四姐的遭遇和命运跟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尤其是在1997年春到1999年秋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大变革时期。
脱离这个大环境,对四姐的经历就不好理解。
通过对四姐名字的解读,引出接下来四姐通过她这很响亮的名字来叙述着自己人生三个波折经历的描述片子开头介绍了全国大的经济环境和四姐所处的鄂州的工作环境之后,画面由室外切入四姐家中。
解说词的艺术表达
浅谈纪录片解说词的艺术表达技巧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形象生动,画龙点睛形象生动的解说词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
为了表现漓江水的宁静或欢快,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形象性的解说:“有时她是这样的娴淑而宁静,用那委婉的柔波,梳理着碧绿的长发;有时她又是那样的活泼而开朗,有意在炫耀着那孔雀开屏似的衣裳。
”(纪录片《漓江水》)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引领人们陶醉于漓江水的柔美之中。
画面具有形象性,解说词也不例外,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解说词往往是对画面的补充、点染和深化。
好的纪录片解说词正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
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创作者刘郎对浙江海盐的南北湖产生一种与在名山胜水中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别处的山水更为不同的是,这里的湖,像盐一样地把乡村的质朴,溶化在水里;这里的山,又像臂膀一般,把淳厚的民风,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纪录片《情醉湖山》)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南北湖”风光,而解说词则伸向了我们看不见的画外,用两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乡村的质朴”和“淳厚的民风”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给观众留下思索和回味的自由天地,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
二、幽默诙谐,情趣盎然富有幽默感的纪录片解说词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态纪录片”的《森林之歌》一经播出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该片以生动、写实,又不失浪漫的拍摄风格,精彩、奇妙,又不失深度的内容,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自然生态文明。
尤其是那种中国式幽默,生动优美,深沉隽永,使看似平淡的自然场景变得颇富情趣和意蕴。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首先,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
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
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
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
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
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
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
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
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第二,纪录片的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重复或者修饰,而是要对画面说明、补充甚至深化。
在纪录片中,对一切画面已经展示了的内容的描述、修饰都是多余的,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
解说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甚至是通过解说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三,解说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任务。
纪录片的情节需要连贯而完整。
每一次时间、场景、人物的变化,都要自然而然,最好不要给观众造成割裂感。
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镜头、音响,解说词就要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进行语言性过渡。
第四,在写作解说词时,既要注重其文学性,又要注重其口语化的特点。
纪录片的解说词大部分需要播读,具有很强的“适听”性特点,是为“听”而写的。
所以,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谐音字、艰涩的词语、长难句。
最好使用短句,响亮的音节,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多用口语化词语。
这样的解说词才能更好地配合画面,并让观众“听”得懂、“听”得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充分适应了电视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
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背后 的故事 以及 向大 家表达 纪念马克思同志 的心情。 2 . 放大镜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以一种画面无法表 达的意境 去阐释 和 补充 内容 ,它能够 引导观众 去探究纪 录 片本身 的含义 , 能够 营造 画面给 不 了的意境 ,让 观众更 直观地 走入 进去 。 例如 《 俺 爹俺娘》 中出现 的深夜母亲 拿着 手 电筒站在床 边 为焦波照亮前 方的路 的镜 头 ,其 实这 组镜 头本身就 想传 达 浓 浓的母 爱 ,但是再加上 解说词的渲染之 后 ,不仅 反映 了 焦波 的人物内心也让爱意表达得更 浓厚 。 3 . 交代背 景 纪录片本身就是叙事 的一种表达 方式 ,但是很 多事情 发展 的前因后果 、来龙去脉 ,以及人物 、时间 、地 点等最 基 本的社会背景信 息都 是无法用 画面展 现出来 的 ,所以为
美的后期剪辑 来使枯燥 乏味难懂的文字 内容 或历史画面形 象化 。但一定 要 写明相 应 的字 幕 ,这是 一种 “ 模 拟 ”“ 情 景再现 ”或是 “ 资料” 。
2 . 广泛性 电视纪录 片所涉及的领域 非常广 ,按 不同的题材风格 可 以划 分出许 多种类 ,比如事 实报道 片、历史纪录片 ,传 记纪录 片,人文地 理 ,舞台纪录 片。按 照类型不同可 以分
力。 5 . 引 导 观 众
为 自然文化 型纪录 片例如 《 动 物世界 》 ,阐释型纪 录 片例 如 《 上帝之 声》 ,参与 型纪录 片有记者 出镜 ,例如 《 望长 城》 。
( 二 ) 电视纪录 片的创作要 素
1 . 画 面
画面是 电视纪 录片的基础 ,我们最 常说 的一句话 就是 “ 耳听 为虚 ,眼 见为实 ”所 以电视 纪录 片不能缺 少画面 的 叙述 。例如 拍摄历史文物纪录 片当中 ,很多古老文物只通 过解说词 的叙 述大家难以想象 出它们 的真 实容貌 ,这时只 有画面才 能让 大家看到庐山真面 目。 2 . 解 说 词 解说词是 电视 纪录片不可缺 少的重 要元素 ,它是对 电 视 纪 录 片 画面 语 言 的 一 种 延 续 。这 种 延 续 不 单 单 是 叙 述 画 面上 的内容 ,更有补充丰富画面 ,点题和 渲染气氛 的重要 作用 。例如镜 头画面 是太 阳升 起 ,解说 词是 :“ 一 日之计 在于展 ,一年 之计在于 春 ” ,这句 解说词 不仅仅描 述 了时 间、季节这 些基 本信息 ,其 中还告诉我们 春天是一切重新 开始 的象征 ,它代表着 生机 ,象征着未来的光芒。 3 . 音 乐 音 乐 是 为 配合 图 像 与 解 说 存 在 的 , 纪 录 片 中 加 上 音 乐 可以让大家 的情绪 千变万化 。 二、解说词的作用及 其语言特点 ( 一 )电视 纪录片解说词 的作用 1 . 听觉的作用 纪 录 片 解 说 词 的 目的 不 仅 仅 是 为 了 配 合 画 面 而 存 在 , 更重要的作用是 为了让 观众更深层次地 去理 解纪录片所表 达 的中心思想及 内涵。例如有这样一组镜头 显示 “ 大英博 物馆 的阅览席 座位 ”解说词 是 :“ 1 5 排1 7 号 这个座位是 马 克思 当年 写作 的地 方 。 ”这 个解说词 就确定 了这个镜 头 的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以纪录片为例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
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
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
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
“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
特别是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
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也就是为“看”而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
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
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
”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
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信息。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电视记录片是由一个个画面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衔接、整合,画面则可能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关系而显得无序、杂乱。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我家的电视时光》“哎呀,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啦!”我大声嚷嚷着。
“等会儿等会儿,这新闻还没看完呢。
”妈妈回应道。
这就是我家每天都会出现的场景。
在我家的客厅里,那台电视可是我们一家人的宝贝。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就冲向电视,想要开启我的欢乐时光。
电视的旁边,摆着我最喜欢的玩偶小熊,它就像是我的小伙伴,陪着我一起看电视。
沙发上,爸爸悠闲地坐着,有时候会跟着电视里的情节发表几句评论。
“爸爸,你说这个节目好不好看呀?”我扭过头问爸爸。
“嗯,还不错。
”爸爸笑着回答。
而妈妈呢,总是一边唠叨着我要先写作业,一边又会被电视里的一些有趣内容吸引。
“哎呀,这个太有意思了!”妈妈会突然叫起来。
我呢,则会趁机说:“看吧看吧,电视多有意思呀,我也要看。
”有一次,电视里播放了一个关于动物的纪录片,那里面的小动物们太可爱啦!我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看。
“哇,那只小猴子好机灵呀!”我兴奋地叫着。
“哈哈,是呀,跟你一样调皮。
”爸爸打趣道。
“哼,才不是呢!”我假装生气。
看着那些动物们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心里好生羡慕。
我想,它们多幸福呀,不用写作业,不用被妈妈唠叨。
“妈妈,我也想去大自然里玩,像那些小动物一样。
”我对妈妈说。
“好呀,等放假了我们就去。
”妈妈笑着答应。
在这小小的客厅里,电视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窗口,带我们领略不同的世界。
它让我们一家人有了更多的互动和欢乐,也让我学到了好多知识。
电视纪录片,它可不只是一些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呀,它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之大、生活之多彩的奇妙东西。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之门。
我真的好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光呀!这就是我家充满欢乐和温暖的电视时光,难道你们不觉得很有意思吗?。
如何撰写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和 伟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随着电视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电视纪录片也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电视纪录片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一部好的电视纪 录片需要好的摄像、好的编导、好的撰稿人还有好的制作。这里笔者着重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撰写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新闻镜头
在撰写解说词时做到游刃有余。熟悉书法 的人都知道,字要写得好没有几十年扎实 的描摹临帖练习,是很难写出一手好字。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撰写也是如此,只有 多向写得好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汲取有益 的营养,才能够写出好的解说词。央视播 出的《邓小平》《京剧》,还有《舌尖上 的中国》的解说词都写得非常好。 2.6 多选择本地题材 要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必须选择 自己熟悉的题材,而本地题材小时候就耳 熟能详,因为熟悉,写起来就顺手,因为 熟悉,播出后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保山市广播电视台曾经制作播出了《寻访 抗战老兵》电视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该纪录片通过采访参加抗战的老兵, 听老兵讲述 20 世纪 40 年代发生在滇西的 抗战故事,激发了观众对滇西抗战历史的 了解热情,让观众对那段即将消失的历史 有了全面的了解认识。节目播出后引起了 国际社会和中国多家媒体对滇西抗战老兵 生存现状的广泛关注。 此外,在撰写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时, 还要注意采访同期声的运用。这是因为如 果一部电视纪录片没有当事人的采访同期 声,纪录片就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让 纪录片变成干巴巴的文字而无人观看。因 此撰稿人一定要切合实际地把当事人和亲 历者的话语写进解说词中,这样的解说词 才有亲和力,才有时代的特征。 3 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如何撰写好电视纪 录片解说词的一些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 只有认真掌握电视纪录片撰稿最基础的东 西,并在实践中去不断磨炼,才能够写出 好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笔者希望电视记 者能够写出更好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以 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观看需求。 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
《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配合这段解说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在画面中针对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观众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1.3解说词可以扩大延伸片子的信息量
然而解说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它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到片中内容以外的信息与知识。比如片中曾展现了一个瓶颈细长,瓶身为灯笼状的象牙白色瓷瓶,字幕标为“唐,越窑,青釉八棱瓶,故宫博物院藏”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只能是对它的颜色、外观、名字和背景略知一二,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画面的解说词,看看从解说词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点。“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怎么样,是不是从略知皮毛到内涵延伸了呢?解说的作用主要是补充画面不足,交代画面难以表达、尚未表达或表达不充分的内容。这段解说就是对被解说对象的潜在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做了必要补充,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
摘 要: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
2.3风情片解说词的解ຫໍສະໝຸດ 方式 在风情片解说中,常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以达到建立表意圆熟、个性鲜明的语言环境,为主题服务的目的,给观众留下联想的空间。在风情片中,主体是画面,解说词的作用是点缀主体,为画面增色,位置感要靠后,不可喧宾夺主。
3 解说词的位置
通过对政论片和风情片解说词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解说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新闻片配音,一般而言,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用声低、力度强、用气更灵活、语言更自如、多变;比电视新闻片配音有艺术性,技巧性高,表达形式更丰富。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根据解说的作用与需要,有时位置感上前,有时位置感后撤,这种感觉直接关乎解说处理的分寸把握和与画面语言的配合。如“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地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而“风情片”的解说恰恰相反,它的用声一般轻美柔和;咬字柔长;节奏轻快、舒缓;语言亲切、甜美,语气柔和、真挚。此时位置感需后撤,解说只起到渲染作用,更主要的还是让观众好好的感受画面语言,欣赏片子。可无论是“政论片”还是“风情片”,解说词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可以起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并且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缺欠的信息。画面与解说词的搭配在记录片中实现了传达思想,表达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纪录片的画面需要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起到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引证的作用。
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
1 政论片解说词
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
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
2.2风情片解说词的风格
何谓风格?即某一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不同的艺术创作者由于个性、思想、自身经历、艺术素质等不同,在驾驭题材和体裁、采用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讲求风格,是作家、作品成熟的重要标志。在风情片的解说中,用“讲”的方式比较合适,语速较慢、语言平稳、情感恬淡、断连适当、主次分明、解释性强,这些不仅是为了让人听的清楚,也是为了让观众听的舒服,配合着画面更好的欣赏片中的宜人风光。
2 风情片解说词
2.1风情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后,起解释说明作用
风情片恰恰相反,因为风情片的主体是画面,为的是让观众好好的欣赏画面,所以解说词的位置感要靠后撤一些,比如《中国金丝猴》中的一段解说词,“1879年,著名动物学家米勒·爱得华兹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这种采自中国的灵长类标本时,被它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尤其是金丝猴淡蓝色的面颊上向上仰起的鼻孔,使他联想起了11世纪十字军司令漂亮的翘鼻子夫人洛克安娜,由此,他把这种动物命名为R·洛克安娜。川金丝猴学名便由此而来。”画面上呈现的则是一片树林远景,有几只可爱的小猴子在跳跃,三只猴子在树上,一只背对大树,另外两只在理毛。画面结构合理,风景宜人,再加上几只可爱的小猴子,让人有种恨不得身至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的小猴子们一同嬉戏玩耍的冲动。所以解说词不宜过多,只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以免影响观众欣赏片子的雅兴,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