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并分析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门诊部收治的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20例,全部患者采用手法整复、超腕关节夹板外固定,同时配合功能锻炼、内服中药汤剂及外用熏洗治疗,随访4个月~1年,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 AS评分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0例患者中,优13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5.0%。其中1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夹板固定后移位明显,后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的V AS评分(2.15±0.4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8.22±1.13)分,而腕关节功能评分(91.02±5.66)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38.46±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轻腕关节疼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手法整复;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中药治疗;临床疗效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桡骨下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桡骨下端骨折通常指在桡骨远侧端2~3 cm处,骨的完整性及连续性遭到破坏,多为闭合骨折,临床上也称为桡骨远端骨折[1]。桡骨下端较为粗大,主要为松质骨构成,此处易发生骨折,其原因是由于应力的薄弱点位于松质骨与坚质骨的交界处[2]。桡骨下端骨折主要分为屈曲型、伸直型、掌侧缘和背侧缘四种骨折类型。其中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类型最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是由于间接暴力所致,例如患者跌倒后腕背屈掌心着地、后肘部伸展、前臂旋前等。若复位不当,则易造成手指与腕部的慢性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及正常使用[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因此笔者所在医院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的20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超腕关节夹板外固定,同时配合按摩康复、中药汤剂及熏洗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门诊部20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7~69岁,平均(46.1±5.2)岁;伤后就诊时间1~13 h,平均(5.3±1.3)h;受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或摔伤;其中左侧9例,右侧11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例、横断性骨折10例、斜面型骨折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移位。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他骨折类型患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者及治疗依从性差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整复(1)手掌向下一人整复法:此法多用于嵌入不严重,肌肉不发达的患者。(2)牵抖复位法:此法适用老年患者,骨折线已进入关节,骨折粉碎者,其手法的要领为一牵、二抖、三尺偏[4]。主要内容如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肘部屈曲90°呈前臂中立位,让一助手握住上臂作反向牵引,以矫正折断重叠及解除嵌插。患者双拇指置于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触摸准确后,按照原移位方向先顺势拔伸2~3 min以达到纠正重叠移位的目的,随即将远端旋前同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在持续牵引下迅速尺偏掌偏,然后缓慢放松牵引力,若折断无畸形、无阶梯感,则复位成功。

1.2.2 固定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骨折经整复后,在维持牵引的前提下,包缠绷带数层。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置一平垫,再相应放入夹板,夹板上端应达到前臂中部或上部1/3处,桡侧及背侧木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最后用四条布带捆扎,松紧调整适度,外面再用绷带包缠以加固防脱,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固定4~6周,在此期间定时检查,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

1.2.3 功能锻炼在关节复位后,所有患者均给予主动、被动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首先,患者持续1~2周的主动、被动活动指间关节,为了预防制动而引起的僵硬现象,建议患者适当活动肘部及肩部。其次,增大患者的活动度,鼓励其积极进行掌指关节屈伸训练,共持续2~3周的时间。再次,当患者达到骨折愈合标准时,解除固定后应主动缓慢活动腕关节,可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腕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持续2周[5]。最后,在增强以上锻炼的前提下,可行前臂旋转活动,持续3周。切记动作要适度,不要因为动作过大而起反作用。

1.2.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及具体病情将骨折分为早、中、后三期进行辨证施治。(1)早期:此阶段以活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为主,同时兼以清热解毒,方用桃红四物汤,主要包括:桃仁、没药、红花、乳香、川芎、伸筋草、桑枝、土鳖虫、赤芍、元胡索、连翘、蒲公英、三七各10 g,当归、生地各12 g,茯苓20 g,金银花15 g,甘草4 g。水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可根据实际症状进行药物加减,儿童可酌情减量。(2)中期:此阶段以和营生肌,舒经活络为主。方用碎骨丹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骨碎补、没药、乳香、三七、陈皮、虎膝骨、血竭、地鳖虫、冰片等。(3)后期:此阶段以补肝肾养气血,濡养筋骨为主。方用左归饮+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左归饮主要功效为补益肾阴,主要成分包括熟地20 g,山药、枸杞、山茱萸各6 g,炙甘草3 g,茯苓4.5 g,用水400 ml,煎至200 ml,空腹时服用。补充益气汤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成分包括黄芪、人参、炙甘草各15 g,柴胡12 g,白术、当归各10 g,生姜9片,升麻、陈皮各6 g,大枣6枚,用水300 ml,煎至150 ml,空腹时服用。中药熏洗法:以舒筋活络为主,方用四肢损伤洗方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桑枝、桂枝各20 g,透骨草、伸筋草、红花各20 g,木瓜、牛膝、乳香、没药各20 g,补骨脂、淫羊藿、羌活各9 g。1剂药用2 d,每次熏洗15~30 min,4 d为一疗程,在熏洗过程中谨防因水温过高而引起烫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6],其中经治疗后,腕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经X线片显示位置良好,且关节功能活动灵活,为优;经治疗后,腕关节仍偶有疼痛感,X线片显示位置良好,但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为良;经治疗后,腕关节的疼痛未有减轻甚至加重,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显著移位,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伴有骨关节炎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差。同时采用V AS评分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 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腕关节功能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文全部病例随访4个月~1年,平均6.2个月,20例患者中,优13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5.0%。其中1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夹板固定后移位明显,后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的V 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腕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是发生率最高的桡骨下端骨折的类型,多是由于跌扑伤、间接暴力所致,例如患者跌倒后腕背屈掌心着地、后肘部伸展、前臂旋前等。若复位不当,则易造成手指与腕部的慢性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及正常使用。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诊治经验可得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尤其是移位或嵌插骨折,能够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中药内服及中药熏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不仅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更能间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中,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是如何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关节正常功能,如何准确进行骨折复位而不产生退行性病变。熊学华等[7]指出,手法整复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以恢复患者腕关节的稳定性及关节面的匹配性。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手法整复前需要充分熟悉X线片,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选择正确的复位方法。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受伤机制,采用手掌向下一人整复法和牵抖复位法等常用手法的结合运用,给予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相应的手法整复。同时在手法整复时应当注意:牵抖复位的时候应掌握力度的大小,如力度不够则不能使骨折复位,如力度过猛则会造成矫往过度,严重者会损伤桡动脉和正中神经。整复后需要放置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以维持患者于掌屈尺偏的稳定位。在固定夹板后要密切观察患侧的末梢血运情况,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适当调整夹板松紧度,以防止夹板过紧引起的筋膜间室综合征及血流不畅等循环障碍问题,夹板过松则会导致骨折断端再次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