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导学案一、歌曲导入《丁香花》二、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三、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四、意象情感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背景道具:人物形象: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2.读完第一节,谁能描述一下此时此刻,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那么其中的“雨巷”的描写有何作用?4.“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不是茶花姑娘、杏花姑娘?6.思考:丁香花象征了什么?7.丁香姑娘的象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六、总结1.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2.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1、失恋的痛苦:2、现实的黑暗3.艺术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2)优美的音乐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④词的重叠运用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4. 探究: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题)1.爱情说:丁香姑娘:雨巷:我:情感:2.革命说:丁香姑娘:雨巷:我:情感:《雨巷》一、歌曲导入《丁香花》二、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三、重点字词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四、意象情感全文当中有哪些意象?背景道具: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人追寻丁香姑娘,但求而不得。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主备赵德霞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1、朗读感悟法2、讨论法、点拨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音韵美,,把握诗歌意象美。

2、领会作品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储备读课文,把你不认识,不明意义的字、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把它们整理积累出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如《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三、这首诗和前面的《沁园春长沙》不同,是现代诗歌,请同学们查资料,初略的了解其特点。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雨巷》导学案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把握“丁香”这一意象,体会本诗情感。

2、欣赏本诗,把握反复、排比两种修辞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小组研讨——展示评价——总结点拨——训练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样的心灵看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三、自主探究:1、作者背景:戴望舒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叶圣陶送给他“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诗歌,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加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1928回到上海,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

曾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辗转漂泊,但从未放弃过译、著工作。

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约作于风云动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2、“知人论世”是诗歌的一种鉴赏方法,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情感。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一个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作者运用这个意象,也就是想借它来传达自己相同的情感。

意象:“丁香”的代表意——孤高、美丽、忧愁。

3、请你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4、情感探究:(1)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和这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后,再来品味这首诗。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2)作者到底想借助“丁香”这个意象表达什么情感呢?并结合书后第二题与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体会本诗情感。

(自由朗读后小组讨论并记录)(3)请把你对本诗情感的体会与你全班同学分享。

《雨巷》通过对的描写,创设了一种的意境,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四、内化巩固:1、明确以下手法:①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②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高中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高中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高中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高中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对于学习《雨巷》这首现代诗,小编提供《雨巷》导学案,以帮助同学们学习。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学习难点: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要具备“读、品、悟”三个环节,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大意;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而悟就是要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1、走近大师走进雨巷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雨巷》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成名作,影响很大。

被誉为“雨巷诗人”。

代表诗作是《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他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诗风明朗、真挚。

他属“现代诗派”诗人,其流派作品主要写个人的情感,表现现实社会带来的痛苦与烦忧,有时充满颓废气息;艺术上,不注重韵和整齐的字句,回环往复,具有音乐美;善于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具有含蓄美。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教学过程:(一) 自由朗读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试读、师生评价)(二)美读诗歌(提示: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三)品读意象边读边感受形象美:1、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他们具有什么特点?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意象。

03 《雨巷》导学案

03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同教学重点【学习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的记忆》。

戴望舒曾在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从中汲取了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以及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雨巷》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3、修辞------反复( 1 )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 2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 3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5.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重点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六、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 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 通过细节进一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1. 进一步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2. 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 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意境。

2. 分析文中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雨巷”、“油纸伞”等。

3.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温故知新:1.抒情方式。

2.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关系及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体现。

二、新课导入:细雨朦胧的天地,青苔覆盖石板,这便是细雨如丝的江南。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和着雨的叹息,丁香就这样在脚下盛开,又凋零了。

那是谁的梦,谁彳亍的脚步,坍塌的篱墙,残败的枯木,我默默踟蹰,而你只留我一声叹息,一个含苞待放的远方。

三、明确重难点:1.理解意象与象征的用法。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四、基础梳理:撑着()彷徨()彳亍()颓圮()雨巷()似乎()巷似巷道()似的()五、知人论世:1.戴望舒(1905-1950),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

浙江杭县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再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诗集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雨巷》,因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2.《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热烈革命的青年在白色恐怖之下,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到夜的深渊,他们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便陷入了彷徨苦闷当中,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

《雨巷》就大概蕴含着这样一种情结心境。

六、理论武器:象征1.定义: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达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本体)。

2.作用:可以表达难以言明或不便明言的情感,使情感在表达时具有一种含蓄美;启发读者联想;深化主题思想。

3.实例:《未选择的路》,以现实中的路象征人生之路,象征人生选择。

《卜算子·咏梅》,以梅花盛开的时节象征自己的处境,表达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七、群策群力(小组合作讨论):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雨巷”前用“悠长”“寂寥”有什么象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2.找出描绘丁香姑娘的词语,进而谈谈丁香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2)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雨巷》参考答案:预习:2、押韵、节奏缓慢、反复(反复手法的运用巧妙拉长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诗歌的音乐美) 课堂探究1、惆怅2、浓浓的愁绪笼罩3、意象分析:她穿着……她……走着她的容貌……她的神情……她的声音……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总结特征:如花般美丽,满带着忧愁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特征:幽深、寂静、朦胧“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特征:孤独迷茫忧愁寂寞有追求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明确:“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思路: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 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 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油纸伞特征:复古、怀旧、神秘、迷蒙4、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评价: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小巷,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演绎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漉漉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5、长长的青石板路,悠长、悠长的巷子,它是如此的幽深,如此的空寂,加上蒙蒙的细雨,更平添了几分凄清、几分朦胧;油纸伞,一件普普通通的灰色的雨具,本来就是复古、怀旧、神秘、迷离的象征,它和雨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又是那样的自然;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一个年轻人正是撑着这样的油纸伞独自在风雨中彷徨,他是那样的孤寂又是那样的迷茫;雨巷的尽头是篱墙,颓圮的篱墙,它是如此的破败又是如此的荒凉;一个美丽的面带愁容的姑娘,像梦一样,轻轻的向我走来,可是却与我擦肩而过,又像梦一样的轻轻的走了,直至消失在雨巷(说明:要注意语气的低沉、舒缓,要带有强烈的感情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特征:凄清、忧愁、朦胧更主要的是一种凄美二、赏析1、结合背景:诗人一直追求着美好的理想,并积极的投入战斗,但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对自己的追求与拯救时代的希望产生了质疑旧的奋斗失败了,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种迷惘和探寻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确,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会很明朗、阳光,而是笼上了忧郁、飘忽、迷离的特色本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彷徨反映在笔下的物象上,就形成了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忧郁美丽的丁香姑娘结合诗歌、诗人年龄:表现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愁绪诗歌本身情感的不确定性使读者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使得本来就朦胧的情感变得扑朔迷离,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诗歌在情感方面也就具有了独特的美感三、课内练习:“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四、课外拓展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5、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何理解这句话①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②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③ 另外,语言上用叠句的手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增强诗的节奏美,强调突出描写对象,加强氛围,悦耳和谐的感觉。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雨巷》导学案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其中的代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导学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的称号。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1.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踌躇寂寥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惆怅风流倜傥稠密丝绸彷徨惊惶婉转惋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三.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

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四.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内探究,合作讨论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 感
难点: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 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 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挖掘 意象的深层含义, 理解其象征意义
语言特点:感受 诗歌的语言美和 艺术风格,提高 语言鉴赏力气
艺术风格:分析 诗歌的艺术表现 手法和风格特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 情感和意境
添加标题
写作背景:20世纪20年月,中国社会动乱担忧, 戴望舒深受重伤,他的诗歌也在这个时期表现出 一种孤独、迷茫的心情。
添加标题
作品地位:戴望舒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雨巷》这首诗,更是成为 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创作背景:了解戴望舒的 生平和《雨巷》的写作背 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 题和情感。
搜集关于戴望舒的资料,了 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完成《雨巷》这篇课文的阅 读理解题目。
选读一篇你最宠爱的戴望舒 的诗歌,并写一篇50字左右
的短评。
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
预习任务:阅读下一篇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构造。 背景学问: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 文学常识:了解文章所属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和相关文化背景。 拓展阅读:阅读与文章相关的其他作品或文献,加深对作者和文章的理解。
拓展延长:通过拓展延长,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诗歌的学问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悟。
拓展延长
推举阅读《丁香花》等同类题材的诗歌作品 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尝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背景的现代诗歌,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思考
描绘雨巷的景象,营造气氛。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呈现共性。

《雨巷》教案暨导学案

《雨巷》教案暨导学案

《雨巷》教案暨导学案第一篇:《雨巷》教案暨导学案《雨巷》教案暨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背景3、补充《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的称号。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自主学习:1、字词注音彷徨()徘徊()彳()亍()惆怅()........颓废()颓唐()颓圮()迷茫()芒()刺在背雨.....巷()巷()道走尽()尽管()..彷徨pánɡ huánɡ 徘徊páihuái彳chì亍chù 惆怅chóu chànɡ 颓废tuí颓唐t uí颓圮tuípǐ 迷茫mánɡ 芒mánɡ刺在背雨巷xiànɡ 巷hànɡ道走尽(jìn)尽管(jǐn)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一、文本简介《雨巷导学案教师版》是一份针对诗歌《雨巷》的教学导学案,主要面向中学教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雨巷》的教学。

本导学案从诗歌的背景、形式、主题、语言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指导建议,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诗歌。

二、导学目标1. 了解《雨巷》的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2. 分析《雨巷》的诗歌形式与结构特点。

3. 掌握《雨巷》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4. 掌握《雨巷》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5.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导学案设计第一部分:诗歌背景知识1. 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回顾《雨巷》所处的历史背景,介绍该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1. 分析《雨巷》的诗歌形式(自由诗)和结构特点。

2. 通过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和隐喻意义,理解《雨巷》的主题及寓意。

3. 分析《雨巷》中的重要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分析诗歌中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探究《雨巷》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部分:教学指导建议1. 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

2. 提供多个尝试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配置相关的诗歌赏析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设计小组讨论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于《雨巷》的理解及文学素养的提升。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评估学生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情感表达的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五、教学资源1. 戴望舒的诗歌及相关研究资料。

2. 多媒体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

3. 诗歌赏析资料和题目。

结语:《雨巷导学案教师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雨巷》的教学,通过系统化的导学安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的现代诗歌。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32年后留学法国。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

二、背景介绍: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彳亍:
太息:惆怅:颓圮:迷茫:
四:合作探究
1、《雨巷》中的意象主要有那些?怎样理解和欣赏?
2、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3、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4、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5、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雨巷》导学案完美版

《雨巷》导学案完美版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背诵全诗。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优美朦胧的情境美。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2.反复诵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限时30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掌握字词:课文下3个注释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写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施蛰存等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了许多著、译作,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同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3年诗集《望舒草》出版。

1935年春回国。

1937年诗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学案【考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典型意象【教学难点】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知识积累】一、诗歌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是往往在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因此通常称为意象。

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现代诗歌朗读要领①确定情感基调②确立语速③确定诗句的停顿④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三、知人论世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体验、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解读“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1、意象的深刻内涵
2、作者的情感解读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疏通字词,诵读全文。

2、“雨巷诗人”戴望舒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三、整体感知
1、全文中有哪些意象?各有什么作用?
2、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简要概述《雨巷》的故事内容。

提示:人物、地点、事件、环境
3、“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4、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四、具体探究
通过复述可以感知,这首诗是围绕“我”与“姑娘”的故事展开,请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在文中找出如何刻画丁香姑娘的?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深刻用意。

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美的喜爱和面对虚无的迷茫。

五、扩展升华
1、“我”与“姑娘”的关系,从文中找依据。

以此解决写给谁的问题。

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优美的音乐旋律。

3、复沓句式的妙用。

4、词的重叠运用。

七、戴望舒其他作品赏析:寻梦者
答案
整体感知:
1、全文中有哪些意象?各有什么作用?
意象: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篱墙
作用:丁香姑娘: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表现了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的特征。

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简要概述《雨巷》的故事内容。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提示:人物、地点、事件、环境
四、具体探究:(8分钟)
通过复述可以感知,这首诗是围绕“我”与“姑娘”的故事展开,请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在文中找出如何刻画丁香姑娘的?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深刻用意。

正面:将其比作丁香(清香幽雅,纤小文弱。

美丽又哀愁。

与牡丹、莲花比较)
动作——彳亍;飘(朦胧之感,与其神态相合;想像之物,似有还无。

与走、冲比较)
神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
侧面:道具——油纸伞(神秘,多情。

与花伞、黑雨伞比较)
环境——雨巷篱墙(悠长、寂寥,颓圮,增添迷茫之感。

与宽敞的街道、威严的城墙比较)
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美的喜爱和面对虚无的迷茫。

五、扩展升华:(10分钟)
1、“我”与“姑娘”的关系,从文中找依据。

以此解决写给谁的问题。

明确:她是找寻的对象。

(文中表述“希望逢着”)
她就是我。

(文中表述“像我一样”)
2、“姑娘”和“雨巷”,在实虚两个层面各自可以怎么解释。

以此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明确:姑娘——现实的情人,美好而难以实现的愿望
雨巷——飘雨的窄巷,迷茫的人生路途,压抑的社会
3、由上面的分析,水到渠成地将多种主题解读引出。

A姑娘是我的心上人,追而不得,陷入失意之中。

B姑娘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备感空虚和伤感。

C结合时代背景,作者在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中,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内心充满迷茫。

由此看出作者在整篇诗的事物身上给予了丰富的含义,请问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点拨:象征。

含义: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效果:可使以某些比较抽象的感情、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六、课堂小结,整理、背诵(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