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纪念馆游记(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记得以前在文章或者纪录片中听到过这个名字——瞿秋白,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来到常州大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瞿秋白就是常州本地人。这使我对瞿秋白先生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手段了解了很多关于瞿秋白先生的事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本周末我与舍友一同来到位于钟楼区延陵西路的瞿秋白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距离南大街不远,坐上B11差不多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以后,首先来到的是瞿秋白故居,也许因为昨天刚下过雨,今天天气有点冷,来参观的人并不多。瞿秋白故居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一座典型江南建筑,前面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由茅盾题写,进去之后,主要就是瞿秋白先生生前生活过的庭院房间。步入祠堂,高大的古铜色石膏像屹立眼前,瞿秋白先生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手握书卷,凛然气质感染者到访者。身后的屏风上十四个大字写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绕过屏风,便是祠堂的主厅,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一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从厢房的第三个门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被屏风隔为两半,瞿秋白的母亲因为实在是贫困,无法承受嗷嗷待哺的孩子,于1969年农历初五晚上在这里喝下红火柴头泡虎骨酒服毒自杀的。瞿秋白赶回

时,为时已晚,悲痛之时,作下这首诗《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暴力下的瞿秋白毫无畏惧,甚至在敌人枪口前都能说下“此地甚好”的壮语,却无法在母亲灵位前忍住泪水。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在这里多年。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走到天井,别有洞天。我是北方人,看惯了豪放壮丽的宫殿,细细品味这块别具江南风情的天井,也颇有一番滋味。四周回廊清秀典雅,中间为一眼水井,想着一代大家在这里长大嬉戏,也颇感温馨。据说,他十三岁时便在此写下《白菊花》一诗: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参观过故居之后,我们便到了旁边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与故居的整体格调差不多,同样是江南风格的小楼,纪念馆门楼下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几个金色的大字“瞿秋白同志纪念馆”。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屏风,上书“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表达出瞿秋白先生为人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受过挫折,他还是以超出常人的洒脱执着于革命事业,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谱写壮烈的篇章。展览大厅一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瞿秋白先生的人生历程及英雄事迹。瞿秋白于一八九九年在常州出生,到一九三五年在长征前为革命献身,他奋斗了三十六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五百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曲折悲壮的。他一

生只为做到一句话——“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并为之奋斗一生。一九八五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走出瞿秋白纪念馆,感受颇多。瞿秋白先生是不朽的。他像是浩瀚的大海,在大地的怀抱中安然慈祥地躺着;他像天山的雪莲,用赤诚的心守护着雪花晶莹的灵魂。山一样的崇高理想,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献身革命,献身祖国的繁荣富强的建设。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条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鼓舞着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富强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