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二轮复习

一、命题分析

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②揣摩人物形象;

③分析环境描写;

④概括(或探究)主题;

⑤品味赏析语言;

⑥赏析艺术技巧;

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二、小说情节

(一)概括情节

概括情节的三种方法:

(1)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2)寻找线索(明线与暗线),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等。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注: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二)情节的作用

①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喜剧的故事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式结构严谨、完整。

位于开头:(1)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特点;交代人物身份和关系等。

(2) 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往往起铺垫作用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3)倒叙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写景开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境。

位于中间: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呼应标题,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小说结尾特点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如《项链》

①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内容上看,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如《红楼梦》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或强化故事的悲剧效果,

深化作品的批判性。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如《西游记》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

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灾难,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

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如《边城》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②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物的命运(性格)发生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真实、更典型;

③与环境的关系考虑: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社会背景),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④与主题的关系考虑:暗示、揭示了……的主题,突出主题,深化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赏析情节的技巧

1、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无法横向扩展故事情节,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人称:作用: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故事,视角无限。作用: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2)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单调。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为下文做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衬托中心任务,深化文章主题。(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交代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

⑤平叙/分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拓充作品容量。

2、情节安排技巧

①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作用:出乎读者所料,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抑扬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作用:前后呼应,情节连贯合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④对比: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⑤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⑥铺垫:它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垫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⑦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⑧小说的线索:

A、小说中常见的线索(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素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线索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B、线索的安排:

(1)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

(2)明线和暗线:

a、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⑨对话式:《古渡头》、《六指猴》、《桥边的老人》;

例: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古渡头》

参考答案:a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b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d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⑩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赵一曼女士》

回忆与现实交织:《半张纸》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靠激烈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注意散文化小说、历史小说还有只是截取生活的横截面平淡叙事的小说,它们呈现的特殊叙事技巧。

例: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赵一曼女士》

参考答案:①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