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1)

合集下载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千克和克的认识》、反思与评析篇1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千克、克、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知道和运用数学的信心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4、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进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爱好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爱好吃糖醋排骨,你们爱好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着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很多,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授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克与千克》评课稿5篇《克与千克》评课稿1一、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课的开始,孙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

但胡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在新课教学中,胡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胡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克与千克》评课稿2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和环节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层层推进,有梯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三个“关注”,使得整节课很高效。

一、关注学生活动体验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花生、橡皮、铅笔、剪刀、苹果等,通过设计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称一称等一系列丰富的操作体验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形成了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一、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常会混淆克和千克的概念。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和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

2. 教学目标•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的转换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其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了解克和千克单位的应用领域。

第二步:概念讲解通过PPT或黑板导图的形式,对克和千克的定义进行讲解,包括单位的表示方法和换算关系。

第三步:案例引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判断所提供的物品应使用克还是千克单位进行重量的表示。

第四步:练习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单位进行重量转换和比较的能力。

第五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一些实际案例,如购物时如何确认商品的重量等,加深对克和千克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步: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克和千克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4. 教学评析通过本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克和千克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重量单位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引入和分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实用性。

同时,在练习训练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进程。

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评析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重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克与千克_人教版新课标-学习文档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克与千克_人教版新课标-学习文档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克与千克人教版新课标(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教学内容: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5—8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生:喜欢师:那好,今天樊老师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如果你能够完成,老师就奖励你10包糖果。

如果你不能够完成,那你就得给我10包糖果。

任务就是在10分钟内1人喝10千克重的汽水,你们敢不敢试啊?生:敢!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

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生:不敢了!师:那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课桌上的东西,用手捻一捻,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估计一下他们有多重?(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课桌上出示一些食品或标有重量的物体)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一个果冻重150克、、、、、、(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克和千克》的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克和千克》的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克和千克》的教学实录教学内容: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盘秤称物体的方法,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初步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师: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有兴趣吗?游戏的名字叫“背一背”。

请听游戏规则:请在小组内任选两名同学背一背,体验一下,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背的是吴琼和薛原,觉得吴琼太沉了。

生2:我背的是高楠和卢丛琳,我觉得背高楠的时候都快背不动了,卢丛琳很轻。

师:同学们在这个游戏中,都感觉到有的同学轻一些,有的同学重一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轻重的问题。

(析:用学生喜欢的背一背游戏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建立初步轻重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师:前几天,同学们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含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调查的是食盐,净含量500克。

生2:我调查的是大米,净含量5千克。

…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用“克”做单位,有的用“千克”做单位。

生2:g表示什么?kg表示什么?(板书g和kg)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析:学生在汇报交流课前的收集情况时,老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处理的自然、贴切。

)2、认识秤,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

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背的书包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1:用秤称一称。

小学二年级数学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1)

小学二年级数学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1)

小学二年级数学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1)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8-30页千克和克。

(说明: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页。

新教材改在了三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1)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认识盘秤,会用盘秤称量物体质量,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教材“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们大量地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了解1千克、1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这些活动不是简单地玩,也不是一般地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验,有意识地去感受,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有多重。

【教学重点】(1)在体验中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在称量中体验1千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

(3)在活动中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估计物体质量。

【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整千克重的一个西瓜、1千克花生米(分10袋装)、1千克面粉、外包装和质量相同但体积相差较大的两个物体盒、精密电子克秤一台。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评课

《克和千克》评课
听了《克和千克》这节课,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能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并了解如何用秤称重。

首先,老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老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实例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及质量观念,并掌握用秤称重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称重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质量的概念,并互相交流、合作完成称重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与反馈的作用。

通过口头测试和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性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改进不足之处。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最后,我想提出一些建议。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单纯的示范和讲解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理解,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感知。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质量的概念。

综上所述,《克和千克》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次评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克与千克_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克与千克_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克与千克_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克与千克人教版新课标课前谈话:认识“斤”。

师:除了“斤”,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生:克、千克,厘米,米。

师:“厘米和米”是学过的什么单位?生:长度单位。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际上的质量单位。

(教师投影展示课题)[评析:本课时中,引入了“斤”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斤”,而从“斤”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有一个明显的过度,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一、探究新知1、交流调查情况。

师:前几天,老师请你们调查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

你知道了些什么呢?生1:QQ糖800克,洗衣粉2019克……生2:味精500克。

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最后一个都是千克。

生2:上面说的都是克、千克。

师:QQ糖800克,洗衣粉2019克,你们是怎么样知道的呢?生:包装袋上写的。

师:除了包装袋,还可以怎样知道?生:称出来。

2、认识各种不同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不同的秤。

师:这些秤,你见过吗?生1:台秤我见过。

师:在哪里见过?生1:在药店里。

生2:我见过盘秤。

师:在哪里见过?生2:食堂里。

生3:我见过杆秤。

师:对,我们在买水果时可以看见。

3、认识天平。

教师讲解各部分:游码、托盘等。

4、认识单位“克”。

师:我们桌子上有一枚1角硬币,请你摸一摸。

(同学摸)你有什么感觉?生1:很轻。

生2:凉凉的。

师:你猜猜这枚硬币有多重?生1:1克。

生2:2克。

生3:8克。

师:究竟有多重,我们用天平来称称。

教师称,得到1克。

(学生恍然大悟)师:再次放在手上掂掂,看看1克到底有多重。

(学生再次摸)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1克的?生1:一颗钮扣。

生2:一颗黄豆。

生3:一粒瓜子。

生4:一粒米。

[评析:一粒米与1克的差距比较大,教师应及时的指正,给学生一个明确地答案。

]师:1枚硬币是1克,那2枚硬币呢?(生:2克)5枚硬币呢?(生:5克)50枚硬币呢?(生:50克)100枚硬币呢?(生:1000克师:100枚硬币究竟是多少?生:100克)500枚硬币呢?(生:500克)5、师:拿出鸡蛋,掂掂,它有多重?生1:30克。

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

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

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一)背一背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活动,师帮助。

)生:XX比较重,XX比较轻。

师:看来我们的身体是有轻重之分的。

(二)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

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师:那么在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通用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克和千克。

二、新授(一)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师:那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在小食品上、粮袋上等。

(师出示各种物品如豆奶、饼干、洗衣粉、面粉等,标出克和千克。

)师:我们都见过克和千克,那么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师:这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重,请组长把你们的学具倒出来,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开始活动,掂硬币,说感受。

生: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师: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掂一掂。

(生汇报,两枚图钉,两枚曲别针,4~5颗黄豆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生1:一手掂一个。

生2:先掂硬币,再掂其他物品。

师: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生感知5克,互相说感受。

)师:请大家再感觉一下10克。

(生活动,把10枚硬币放在一起,轮流掂,说感受。

)(三)估计其他克数师:每个组都有一大袋好吃的,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生开始估计物品的轻重,互相交流,饼干约50克,干吃面40克,牛奶250克等。

)(四)感知1千克师: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生:两袋重1000克,很重。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及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及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知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天平、2分硬币10枚、几粒花生、2袋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看到大家的桌子上都摆着老师要求准备的物品,老师心里特别高兴。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准备这些物品吗?生:学习克和千克。

师:嗨!用了两个很新鲜的词: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还有其他想法吗?生:让我们掂一掂2分硬币和花生。

师:真了不起,已经猜对了一个小活动!生:还可以掂一掂带来的好吃的,表现的好还可以吃了!师:好啊,这个要求我可以满足。

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那样,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这两个新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单位?生:长度单位。

(师随生回答板书)师: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吗?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随生回答板书)师:说的非常完整,还有其他的吗?生:时间单位。

(师随生回答板书)师:时间单位都有哪些呢?生:秒、分、时、天、月、年。

(师随生回答板书)师:看来大家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希望学习完这节课之后,你也会和质量单位交上好朋友。

【反思:借助教室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习状态。

在师生互动中强调:质量单位,与之前所学的其他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加深认知。

】二.探究新知1.认识克(1)感知1克师:我们面前的2分硬币究竟有多重呢?生抢答:1克。

《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_

《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_

《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_《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绍兴塔山中心校王春风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估量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感知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及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教具: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苹果、薯片、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学具: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苹果、一瓶1千克水、乒乓球、花生、糖、棋子、橡皮、书包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1、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

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金,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1、感知1角硬币。

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1)生1:乒乓球。

你是怎么找的?2)生2:花生。

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3)生3:一颗棋子。

你是怎么找的?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推荐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篇1课件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生:〔掂物体,感知轻重〕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生3:我还知道毫克.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生:应该用秤称一称.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生1:我认识弹簧秤.生2:我认识台秤.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平.师:今天我们主要要用到台秤和天平.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生:1000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生:〔操作感受〕〔3〕估一估.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生:拿下来1个橘子.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评析:这个活动是讨论—体验—交流—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较准确的方法.当学生体验完,交流后有了进一步感受后,他们产生了再次体验、探究的需要.而这时让学生再次体验,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体验.]〔4〕找一找.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生:2袋挂面、4袋奶……〔5〕猜一猜.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生1:棉花重.师:为什么?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6〕拎一拎.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7〕说一说.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师:那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生:用"克"做单位.师: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秤.〔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生:1克.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生:大约50克.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生:重250克.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生:1000克.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生:1千克.师: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书:1千克 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千克=1000克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三、总结延伸: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获2005年道里区数学教学优秀观摩课〕点评: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千克与克》评课稿一、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课的开始,庄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

但庄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在新课教学中,庄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庄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拖课时间太长。

庄老师的内容环节设置的有点多,虽然能理解庄老师希望学生掌握的更好,想面面俱到,但是还是觉得有些环节可以精简一下。

总之,庄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

《克与千克》评课稿(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千克与克》评课稿一、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课的开始,庄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

但庄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在新课教学中,庄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庄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拖课时间太长。

庄老师的内容环节设置的有点多,虽然能理解庄老师希望学生掌握的更好,想面面俱到,但是还是觉得有些环节可以精简一下。

总之,庄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快乐活动中体验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8-30页千克和克。

(说明: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页。

新教材改在了三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1)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认识盘秤,会用盘秤称量物体质量,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教材“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们大量地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了解1千克、1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数学活动中进行,这些活动不是简单地玩,也不是一般地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验,有意识地去感受,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有多重。

【教学重点】(1)在体验中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在称量中体验1千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

(3)在活动中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估计物体质量。

【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整千克重的一个西瓜、1千克花生米(分10袋装)、1千克面粉、外包装和质量相同但体积相差较大的两个物体盒、精密电子克秤一台。

【学具】分小组准备大于1千克的苹果、梨、果冻、香蕉等(每个小组准备一种)。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台秤一台,大约1克重的花生米6粒,橡皮擦一个,铅笔1支。

【教学过程】一、趣味活动,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2个礼物,你们想要吗?(1个大盒包装,1个小盒包装)生:想师:那你们猜一猜这两个礼物哪个重一些呢?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哦。

师:那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掂一掂,大家仔细观察他的表情,通过他的表情你能猜出哪个礼物重吗?师:那你告诉大家,你觉得哪个重?(你确定?你真的确定?真的是小的重吗?看来他有点犹豫哦。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呢?生:称一称师:对了,用秤称。

师:那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秤呢?师:好,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秤,如果你知道它的名字,请大声地说出来。

(最后一张是盘称图片)【评析:活动创设很有新意,有趣好玩,一开课就能充分吸引住学生。

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自然地过渡到对盘秤的认识】二、认识盘秤。

师: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盘称。

哪位同学上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生:kg就是千克,指针指着1,就是1千克……师:听了小老师的介绍,看看你们会不会认秤?师:出示PPT,认3千克……(最后再出1千克)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孩子们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想要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每个小组都来称一称,利用桌子上的秤和篮子里的物品,一起来找到1千克有多重。

(过渡语)【评析:认识盘秤是为后面称量活动作准备,这个环节学生既认识了盘秤,也在认识盘秤的过程中自然发现“千克”这个单位。

特别是提出了一个大问题:1千克有多重?这个大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这样的设计自然、顺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活动精彩纷呈,体验1千克和几千克。

师:请你找到1千克有多重(数出所称物体的个数)师:完成了的小组请举手坐好。

师:每个小组请一个代表把你们称的东西拿上来汇报.生:3根香蕉大约是1千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3根香蕉大约是1千克),一起读一遍。

生:4个梨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32个果冻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生:8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师写生读)师:请看这里,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都是1千克苹果,可是个数不一样哟。

大个的个数就少,小个的个数就多。

师:是的!你真了不起。

说得真好!师:请汇报的同学回到小组,小组同学全体起立,请小组的每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轮流掂一掂,慢慢掂,好好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师:掂完的小组请坐下,把物品放到篮子里。

【评析:初步体验1千克有多重,小组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写在黑板上内容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组所有同学都掂一掂,充分认识、体验1千克有多重。

贴近生活,重在体验。

】师:请看老师手上是什么(面粉),想知道他有多重吗?师:那我请一个同学来掂一掂这袋面粉有多重。

师:来称一称,大声的告诉大家师:哇塞,你确实有感觉了师:哪个小组帮忙称一称。

大声告诉大家有多重。

(1千克)师:那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掂一掂。

先两只手掂一掂,再左手掂一掂,右手掂一掂。

师:下面其他同学和这位同学一起来玩个游戏好不好?师:我们把这1千克的面粉,放在这位同学的左手上,同学们轮流上来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他的右手上,当这位同学你觉得两边差不多重的时候,你就喊停。

我们看你掂得准不准,好吗?师:同学们一本一本的大声数出来。

生:停。

师:哇,好,看他掂得准不准,哪个小组来称一称?师:掌声在哪里?师:7本书大约是1千克,你今天表现真棒!【评析:有趣、好玩、快乐的游戏中进一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师:哇,你的感觉很不错呀。

看来同学们还记得哪两个礼物呢?你们一定想知道哪个礼物重哪个轻,我们来称一称。

师:小组称称这个,再称称这个,都是多少呀!大声说出来。

生:1千克。

师:哦!看来他们一样重。

那你想说点什么呢?生:我们不能收物体的外观所迷惑。

【评析:又是一个有趣、好玩、快乐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明白,都是1千克物品,外观体积可能相差很大,不要被物体的外观所迷惑。

】师: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西瓜。

师:谁想来掂一掂,猜猜有多重?(多找几位同学掂、猜)师:看看谁掂得好,猜得准。

师:有的猜3千克,有的猜5千克,到底有多重呢?那你们小组来称一称,大声说出来。

师:刚才哪位同学猜得最准,把掌声送给他。

【评析:通过孩子们掂、猜、称西瓜,体验几千克。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数学活动的趣味性,重视操作与体验。

】四、认识、体验1克。

师:每个小组的篮子里都有小小的花生米。

请每个同学拿出1粒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呢?师:请把其中的一粒放在台秤里。

称出来了吗?能称出来吗?师:为什么称不出来呢?生:因为太轻了。

师:对啦。

你们桌上的秤是称不出来的,老师有办法,老师这里有个专门称小物件的秤。

大家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PPT出示电子克秤图片)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字母g。

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克。

(师板书“克”)师:大家想知道一粒花生米有多重吗?好,我们就来称一称。

师:PPT出示电子秤称1粒花生的图片,有多重呀?生:一粒花生米大约有1克。

师:那2粒呢?5粒呢?20粒呢?师:老师这里有个袋子,里面有100粒花生米,你知道大约有多重吗?师:200粒、300粒……1000粒。

(老师1袋1袋放进学生的台秤里,学生说出克数)生:1000克!师:请这个小组同学告诉大家,秤上是多少千克?(1千克)师:请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 1000克)生:1千克=1000克师:那一起读两遍。

师:那2千克呢?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橡皮擦有多少克?请同学们拿出篮子里的橡皮擦放在手里掂一掂,然后老师请几个同学猜一猜。

师:看看谁猜的最准,请看。

(PPT出示橡皮擦在电子秤上的质量)师:那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想不想试试呀?我们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来比比赛,看谁掂得好,猜得准?看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

(生先掂、猜,然后出示PPT电子秤称铅笔的图片)【评析:认识、体验1克有多重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学生掂一掂,猜一猜,引出“1粒花生米台秤称不出来”的问题。

教师巧妙的把电子秤称花生米、橡皮擦、铅笔的过程图拍照制成PPT图片,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得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轻松突破难点。

既重视掂、猜等活动体验,又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五、练习和应用。

师:刚才呀,我们学了:千克和克。

你们会用了吗?请看大屏幕:(最后一张是老师的体重)PPT出示练习:请用“千克”和“克”填空。

1、梁老师的体重是51()。

2、一个硬币重3()。

3、一袋盐重250()。

师:我大约有50千克,那哪位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呢?师:那我们看一下,国家专业部门调查我们三年级小朋友的标准体重是多少?师:并且老师也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一下,深圳市盐港小学三年级部分孩子的体重。

师:请大家把这些同学的体重跟标准……比一比,你想说点什么呢?师:看来同学们要学会均衡营养,加强锻炼,把身体练得倍棒!好不好!师:那同学拿出来练习纸,我们做一下练习,考验一下自己。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好,你们开心吗?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评析:通过简单的练习检查孩子们对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感知认识水平。

然后用称体重结束本节课,跟课的开始首尾呼应。

在数学活动中结束本堂课,整堂课至始至终强调数学活动、强调数学体验、强调课的趣味性,突显新课改的理念。

】板书设计:千克和克千克克4个苹果Kg g 8个苹果31个果冻大约重1千克1千克= 1000克6个柿子2千克= 2000克3根香蕉…… ……【总评:这节课的关键词是“体验”。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盐田区级公开课,被选送为深圳市参赛课,是一节非常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课。

教学设计非常新颖,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妙趣横生。

老师授课激情四溢,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情感体验,掂、猜、称、比、说等学习活动贯穿整堂课。

学生在操作中、猜测中、游戏中体验“千克”和“克”,整个过程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积极参与和乐于参与。

学生一直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教学效果非常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