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抵抗弯曲教案1 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都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坑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得出的结论解释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二、教学准备:支架、各种纸条、小木块、垫圈、实验记录单、课件三、教学重点: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四、教学难点:学生研讨纸的宽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变量和不变量。

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学具。

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先出示支架)认识吗?师:这是一个支架。

看看还有什么?(出示纸条),老师用这张纸条在支架上搭一座纸桥。

现在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垫圈(出示垫圈多个),老师想把这些垫圈放在纸桥的中间,你们猜猜这个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而不塌下?生:3个生:4个师:到底能承受几个?我们来试一试!放一个?纸桥有什么变化?生:弯曲了。

师:再放一个,纸桥怎样了?生:更弯曲了。

师:再放一个?师:纸桥塌了。

师:这座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呢?生:3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个。

师:到底是3个还是2个?为什么?生:2个,因为放3个就塌了,所以只能承受2个垫圈。

师:这张纸桥只能承受2个垫圈,说明这座纸桥的抗弯曲能力怎样?生:差。

师:我们能不能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怎样提高纸桥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授课:1、研讨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师: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汇报)生:长度。

生:宽度生:形状生:材质师:同学们说得真多,但今天我们只研究纸桥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其他问题以后我们再继续研究好吗?2、研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师:首先我们研究纸桥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物体的弯曲和抗弯曲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4.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弯曲现象,分析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弹簧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梁”,明白梁比柱容易弯曲。

2、在实验中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能够增加抗弯曲能力。

3、能够大胆的推测与细心的求证,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预备:小组:宽度成倍数关系的纸条,厚度成倍数关系的纸条,硬币,塑料尺子。

教师:ppt课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梁,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通过推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等手段,明白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能加强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梁的横放与纵放的比较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抗击弯曲》,第一观看下面的房子和桥梁,想想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点?2.请大伙儿想一想,假如他们在受到重压时,哪个更容易弯曲折断?3.确实,比较容易断裂的是横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二)自主研究1.你认为横梁受压后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推测:材料、形状、厚度、宽度、长度、结构……同学们作出了许多的推测,下面我们就要以纸板来作为横梁,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要紧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横梁的宽度对抗弯曲能力的阻碍,二是横梁的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阻碍。

2、探究过程:实验一:教师演示:宽度不变,增加厚度,抗弯曲能力测试。

1 ) 第一我们来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你认为厚度和抗弯曲能力有如何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要来做实验。

那么那个实验如何做呢?想一下,“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演示时教师强调不变的因素,(除了厚度能够改变之外,其他的都不变)让学生体会操纵变量探究方法。

2 ) 学生更观看并做好实验记录3 )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实验结论,并记录实验二:学生自主探究(依照教师的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厚度不变,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的测试。

1 )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2 ) 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弯曲力的概念、弯曲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弯曲力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力的概念,掌握弯曲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力实验装置、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弯曲力作用在弹簧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弯曲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加深对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抵抗弯曲教科版【教学目的】1、迷信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添加梁的宽度可以添加抗弯曲才干,添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添加抗弯曲才干。

2、进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载数据,剖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复杂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大胆假定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要素中实验研讨抗弯曲才干区分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迷信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预备】为小组预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反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反、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看法〝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先生观察:它们外形和结构上有相似的中央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资料——柱子;横放的资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状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讨横梁抵抗弯曲的才干。

二、新课教学〔一〕先生猜想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才干和哪些要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要素引导〕2、依据先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求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才干大小的关系。

〔二〕探求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才干的关系1、回想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样样的?〔对比实验中只要一个要素是不同的,其他要素都相反〕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求哪些实验器材?〔同时翻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反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预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反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先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先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反。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培养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实验,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 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直尺、记录表格等。

2. 实验场地:科学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弹簧玩具,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a. 教师出示弹簧,提问:“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有什么关系?”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c.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d.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a.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b.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c. 教师总结并强调实验结果。

4.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如果想要测量10N 的力,应该选择多大的弹簧?”b.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c.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通过学生实验报告、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弹簧伸长与拉力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新教科+六上科学】抵抗弯曲_教案 【1】

【新教科+六上科学】抵抗弯曲_教案 【1】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每组学生:1、垫圈30个,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2、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实验记录表,“桥”,等(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播放课件:同学们,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和修桥梁,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些房子和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抽生回答,教师点拨。

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所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显得比较重要了。

4、揭题:抵抗弯曲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1、师介绍实验方法:(1)、今天咱们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首先把纸横梁的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然后把横梁架上去,注意放中间位置,这里有一些垫圈,如何利用它来测试纸横梁抗弯曲能力呢?(生回答:往纸上放垫圈)(2)、垫圈应该放什么位置?怎样放?(中间位置,一个一个叠上去轻轻地放)2、教师演示实验老师现在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出示2倍宽和4倍宽的纸横梁,你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4、小组讨论: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5、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6、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直尺、折尺、橡皮筋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弯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学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抵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弯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设计、材料科学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第3-4课时: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3. 第5-6课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第7-8课时:总结提升,讨论实际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教科版

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认识房屋、桥梁的结构中有柱子和横梁,了解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2)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能识别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2)记录并分析数据,能得出合理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类在形状与结构应用方面的创造与智慧,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本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基本能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5min)1、童年的梦想: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在沙滩上玩“堆城堡”的游戏。

我们都有一个童年的梦想,那就是建造一座自己喜爱的城堡。

2、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千百年来,人类的建筑致力于美的超越、艺术的物化,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让我们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感受其规模、美丽或建造方式的独特与神奇。

(1)埃及金字塔;(2)宙斯神殿;(3)亚历山大港灯塔;(4)古巴比伦空中花园;(5)阿尔特密斯神殿;;(6)摩索拉斯陵墓;(7)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

4、了解世界著名的建筑景观:(1)泰姬宫;(2)罗马竞技场;(3)比萨斜塔;(4)巴黎埃菲尔铁塔;(5)悉尼歌剧院;(6)迪拜帆船酒店;(7)万里长城;(8)鸟巢。

5、让我们为成为未来的建筑师而努力吧!活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min)(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观察:观察下面的图片,想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小结: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着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1.探究发现法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激发学生对抵抗弯曲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抵抗弯曲,而有些物体则不能呢?”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第二章:探究抵抗弯曲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抵抗弯曲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如材料的弹性、形状等。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教学活动: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第三章:探究材料的弹性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教学活动: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第四章:实践活动:制作弹性测力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活动: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第六章:拓展探究不同形状对抵抗弯曲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抵抗弯曲时的表现。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表格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表格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表格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弯曲现象,以及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抵抗弯曲的基本方法,提高对物体弯曲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状变化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抵抗弯曲的方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抵抗弯曲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抵抗弯曲的基本方法。

2.难点: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弯曲现象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实验器材、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竹杆、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如外力作用、物体形状变化等,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弯曲现象,如在不同力作用下,竹杆、铁丝的弯曲程度等。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抵抗弯曲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体抵抗弯曲的原理。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弯曲现象和抵抗弯曲方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表格设计:表1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